艾亞中 浙江理工大學
?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對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
艾亞中 浙江理工大學
摘 要:本文對中國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情況進行了簡單的闡述,通過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以及相關的經驗,對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對于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幫助留守兒童更好的適應社會。
關鍵詞:自尊 心理控制源 留守兒童 社會使用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不斷的發(fā)展,社會也在逐漸進行著轉型,而留守兒童就是社會轉型階段我們國家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的一個負面的結果。農民到城市里打工掙錢把孩子留在農村沒人照顧,留守兒童的問題其實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只是因為三農問題以及農民工問題等問題太過突出而被忽視了?,F(xiàn)階段,我們國家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注不管是從心理學方面,還是從教育的角度考慮,都沒有形成完善的理論系統(tǒng)。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留守兒童跟正常兒童相比,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都出現(xiàn)了無法適應社會的情況出現(xiàn)。為了能夠改變留守兒童無法適應社會的情況,本文通過積極心理學作為研究的基礎,來關注留守兒童適應社會的問題。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一個人的心理品質以及支持的系統(tǒng)能夠使得這個人不去進行不良行為以及不得心理疾病,對于這種情況應該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我們通過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把留守兒童看待成一個能夠自我成長的個體,通過挖掘他們身上的積極心理品質來抵御獨自留守的具體情況,和普通孩子一樣,能夠健康的成長。
(一)研究的對象。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分為問卷調查以及正式測試,研究對象為山東、山西、浙江、重慶等地中學的學生。
(二)研究的方式和過程。本次研究的分別對留守兒童和正常兒童進行測試,整個測試非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測試是負責測量兒童的自尊以及心理控制源,第二個測量負責測量兒童的社會適應情況。
(三)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對劉勝兒童社會適應影響的研究結果。根據測量的結果得出的結論為,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對于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性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指數(shù)越高,兒童的社會適應性就越好[1]。
想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研究和分析,就必須先要界定留守兒童的標準,如果無法對留守兒童進行準確的界定,那么就會對研究和分析的結果造成影響。從時間上來定義的化,我們可以把留守的時間分別定義為六個月和三個月,通過研究就可以發(fā)現(xiàn),留守時間在三個月或者三個月以內的留守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心理品質都沒有明顯的區(qū)別,而留守的時間在6個月或者六個月以上的留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心理品質各個方面都會出現(xiàn)問題,自尊心的測量結果顯著下降,很多的留守兒童也出現(xiàn)了煩躁的情緒。這些情況的出現(xiàn)都是源于長時間處于留守環(huán)境而產生的。這些兒童往往對自己的命運看待的非常消極。在這些情況出現(xiàn)之后,兒童就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適應社會的情況。具體的表現(xiàn)為無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心理支援的測試得分也很低。處于這個階段的留守兒童,對于父母的離開感到非常的不適,所以我們把六個月的留守時間定義為界定留守兒童的標準[2]。
近些年來,已經有很多的學者和相關人士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具體狀況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的結果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大部分都在初中的時候選擇了退學,并且在心理健康的方面,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也會比較極端,一部分留守兒童會非常自卑,另一部分留守兒童會嚴重的自我中心,不管是從道德的方面來看,還是從情感的方面來看,留守兒童的行為都非常容易出現(xiàn)問題。
通過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留守兒童和正常兒童之間的區(qū)別在于,留守兒童的自尊以及心理控制源都要比正常兒童低。同時,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也比正常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差。對于情緒的控制能力極度缺乏,沒有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說,長時間處于留守環(huán)境當中的留守兒童通常都會對社會以及生活失去希望,從不適應社會開始逐漸對自己自暴自棄[4]。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對于心理控制源的研究就已經很成熟了,現(xiàn)階段對于心理控制源的理論基礎以及各方面研究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控制源還在研究的過程中。本文通過研究證明自尊和心理控制源是可以對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行提升和保護的,筆者通過對自尊和心理控制源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自尊和心理控制源這兩種心理品質是可以為處于留守環(huán)境的留守兒童帶來幫助的,可以有效的緩解他們獨自生活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能夠使得留守兒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逐漸的適應環(huán)境,搭建一個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培養(yǎng)自己的生活能力,以及責任感等方面??偟膩碚f,自尊和心理控制源是可以對留守兒童多面對的留守環(huán)境以及其他不利的影響進行一個有效的緩沖,對于留守兒童進行一個有效的保護[3]。
總的來說,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還是比正常兒童低的,因為兩者的心理品質也不相同,但是從兒童的自尊心以及心理控制源的角度出發(fā),這些心理因素對于留守兒童還是可以提供一些幫助的。所以在我們國家社會轉型階段,整體的大環(huán)境還無法得到改變的情況下,幫助留守兒童建立一個積極的心理品質,對于他們在留守環(huán)境中健康的成長具有非常巨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范興華,方曉義,劉勤學等.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社會適應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33-40.
[2]侯珂,劉艷,屈智勇等.留守對農村兒童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傾向值匹配的比較分析[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30(6):646-655.
[3]徐禮平.心理彈性理論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性發(fā)展的啟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6):14-15,18.
[4]余小鳴.關注留守和流動兒童生理和心理社會適應的脆弱性[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7):587-5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