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亞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用來形容眼下的語文教學中是最貼切不過了。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要教給學生什么?都不能明確告訴學生。很多時候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去上語文課,許多的知識,眼下已經(jīng)不在考試范疇,是否代表可以棄之不顧,這不得不讓語文老師感到困惑。
從我個人來講,我喜歡語文,因為她擁有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和廣博的文化底蘊,她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nèi)涵。而在學生看來,她除了讀、背、記外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因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無法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語文課堂如何力戒虛、浮、花,求真求實?語文課堂,除了讀,就是背,除了抄就是默。真的只是這樣單一嗎?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語文味”,語文味是對語文本體的一種守護,表現(xiàn)為“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指語文課要有情趣,要注重情感熏陶、價值引領,要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guān)懷;第三味是“書卷味”,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內(nèi)涵豐厚的文化底蘊。因此要打造本色課堂,必須探尋語文三味,那么怎樣去尋找呢?
一、挖掘語文課本的內(nèi)涵,尋找語文味
母語教育最基本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孩子熱愛母語的感情,激發(fā)孩子學習母語的動力,提高孩子運用母語的能力。而語文課堂就是承擔母語教育基本任務的地方。母語教學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傳統(tǒng)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xiàn)?!扒鷱酵ㄓ奶?,禪房花木深”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xiàn)的。所以傳統(tǒng)語文教學強調(diào)“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皠忧檎b讀、靜心默讀”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能力,“圈點批注、摘抄書作”是在文本的基礎上延伸,“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是深刻挖掘文本內(nèi)涵的結(jié)果,這和朱熹提出的涵泳讀書法十分吻合。朱熹的“涵泳”的讀書法,強調(diào)通過“誦讀”,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xiàn)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從而深刻體會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氣,培養(yǎng)“語感”。
所謂“語感”是一種近乎直覺的語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種語言經(jīng)驗的反映。作為語言經(jīng)驗的這種“語感”的習得,當然得通過反復的語言實踐來實現(xiàn)。其他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堂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guī)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任何先進手段都無法替代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和魅力,因此深刻挖掘課本內(nèi)涵,定能使課堂散發(fā)語文味。
二、啟發(fā)學生探究的樂趣,催生人情味
過去的語文教學往往學生主體性參與不夠,因此新《課標》提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探究的能力。學生只有自己去感悟文章情感,自主學習才能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比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學生們自主尋找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原因,他們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自然能找到原因。同是孩子,同樣喜歡自然,同樣喜歡自由快樂的生活,它們當然能找到有趣的動植物、美女蛇的傳說、雪地捕鳥這三個原因。注重情感熏陶,充滿人文關(guān)懷,這樣的語文課堂充溢濃郁的人情味,學生自然喜歡。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能應付考試,真正的語文課堂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讓課堂充滿人情味。
三、煥發(fā)語文課堂的本色,追求書卷味
好的語文課必須要有亮點,而書卷味肯定是最大的亮點。書卷味的課堂要求教師能讓課堂充滿文化氣息。王崧舟老師的《楓橋夜泊》即是有書卷味的一課。在語文學習中必須涵養(yǎng)文化氣息,從而得到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構(gòu)。比如教學《中秋詠月詩三首》,從詠月詩中引導學生感受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深刻地探尋月亮文化,既可以提升課堂文化內(nèi)涵,又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意識,更能在濃濃的書卷味中煥發(fā)課堂的本色。
要煥發(fā)語文課堂的本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本色語文。“本色語文”的內(nèi)涵主要有三層:一是“語文本原”:立足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語文本真”:探尋母語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實踐體現(xiàn)母語基本特點的語文教育。三是“語文本位”:體現(xiàn)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只有明白這些,才能在課堂上尋找語文教學的真諦,煥發(fā)語文課堂的光彩,這個光彩是文化的光彩。
本色不是守舊,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無為。本色,不排斥其他風格;本色,不反對創(chuàng)新;本色,更不放棄更高的追求。讓語文回歸教育本色,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樸實;少一些壓抑,多一些愉悅;少一些華麗,多一些詩意,多一些文化底蘊,多一點學習的樂趣,從而引導學生學好語文,這應當是每一個語文人的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