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
眼下,“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成了時代主題,課堂當然也應創(chuàng)設成“和諧課堂”。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學校的主要任務應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沒有和諧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達到和諧的發(fā)展”。課堂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的主要平臺。創(chuàng)設愉快和諧的課堂,民主的課堂氛圍尤為重要。而語文教學是一門美的藝術,語文學習更是追求美的過程。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里,教師要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進一步明確自己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創(chuàng)設和諧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寬松的、美不勝收的課堂里遨游,欣賞語文的美。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以人為本,奠基和諧
“語文課要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對學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賞識其個性、激勵其潛能,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敝挥谐錆M人文的課堂,才是和諧的課堂,才是有價值的課堂,才是師生生命延續(xù)的課堂。
人文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因此挖掘語文本身的人文價值,是十分必要的。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應是民主、平等,相互協調、和諧發(fā)展的互動關系,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不搞“語言”“思維”“行動”上的“霸道”,而是在“潤物細無聲”的組織引導中,帶領學生逐步建構和完善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感受和理解,讓語文課堂的閱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在尊重、溝通、寬容、欣賞的氛圍中,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有“人情味兒”。
如在作文教學中,有這樣的一道題目:
江城中學田徑運動會結束后,張老師在作文課上布置同學們以“最……的瞬間”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寫運動會上的人和事。同學們的作文大多表現“團結互助,頑強拼搏,永爭第一”的主題,只有小李同學寫了一篇題為“最恐怖的瞬間”的作文,主要寫他參加800米賽跑時落在后面,沒有人為他加油、遞水,一個人很落寞地跑完了全程。張老師讀完小李的作文后,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世界給你的溫度。小李看了老師的評語后,陷入了沉思。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完成寫作任務。
對于這樣的一道材料作文題,當然可以多角度分析,站在“老師、小李、同學”的角度分析都是可以的,答案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絕大多數的同學會從“你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世界的溫度”入手,這顯然是最佳立意。無論如何,作文的立意都應該是積極的,但是有一個同學的立意為“為師者,當懷慈”,整篇文章對老師大批特批,列舉一系列不合師德的老師,流露出種種對老師的不滿,改完作文后我陷入了沉思,怎么給這個學生點評呢?稍有不慎,我就會變成“張老師”,恐怕還要被他再痛批一頓。于是我寫了一句話:“回想一下,從幼兒園到現在,有哪位老師的一個小細節(jié)曾經感動過你?”作文提前兩天發(fā)了下去,兩天后講評作文,所有立意講了之后,我請這位同學談談自己的觀點。顯然,這兩天他對我的那句話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這樣說:“我的觀點是‘為師者,當懷慈,當時我覺得這個老師不懂得關心學生,小李已經夠落寞了,老師還要批評他,我覺得張老師沒有仁慈之心??墒呛髞砉蠋熥屛一仡欁约簭男〉酱蟮睦蠋煟彝蝗话l(fā)現老師們在時時刻刻關心著我們,我寫那篇文章批判老師,實在是挺愧疚的。但是另一方面我的確又覺得張老師做得不好,難道要違心地贊美他嗎?”沒想到,這孩子還是很執(zhí)著的,恐怕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他會陷入更大的困惑。作為他的老師,此時我要義無反顧站出來引導他解決這個疑惑:“我也贊同你的想法,張老師是做得不好,表達方式屬于高大上的灌輸,冷冰冰的說教,可是張老師為什么要這么說呢?他想讓小李擁有陽光的心態(tài),積極樂觀面對生活,他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咱們是學過哲學的,僅僅因為一個人表述上的問題,就能否定他的全部,甚至否定全體的老師?顯然這是不當的,我們應該就事論事。針對這種情況,想一想,怎么立意會更合適?”我不能給他說出答案,只有讓他自己體會,才能真正領悟,引導他走出這樣的心理誤區(qū)。
這個案例出現在我自己班上。顯然,在我們的課堂上,即使學生理解有偏差,我們也要讓學生很“體面”地坐下,尊重他們想法中合理的部分,“揚棄式”地處理,會讓我們的課堂更加和諧。學生出問題教師批評說教,那樣只會適得其反,成為學生厭惡的“張老師”,我們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上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去了解、認識學生,關心、幫助他們,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就會取得學生的信任,從而主導課堂,構建一個健康的教學環(huán)境。
二、融入音樂,構建和諧
課堂教學內容的單一性、簡單性,只會令學生覺得索然寡味。要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并使之長久地保持下去,終生不棄,教學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語文教材內容賦予文學、人生、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豐富性,仍未達到盡善盡美,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更應該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營造和諧氣氛。
在閱讀教學中,音樂可以展現出其獨有的魅力。恰當運用音樂能營造特定的氛圍,讓學生迅速進入教師設定的特定的情境。因此,我經常利用合適的樂曲導入新課,在上課伊始就調動起學生的情感,為他們的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他能彈琴,會唱歌,尤其擅長描寫音樂和音樂演奏,《琵琶行》中他對音樂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讓我們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所以我認為課堂上很有必要插入琵琶演奏的曲目,讓學生去體會琵琶的音樂特色,這樣才可以深刻體會琵琶女演奏時音樂的起伏變化。于是我專門下載了《霓裳羽衣曲》,并配上一個古典女子撥弄琵琶的畫面,學生們很快就進入了情境之中,這樣再去講解課文就簡單多了。同樣,在《蜀相》一詩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播放了MTV《臥龍吟》,讓學生追溯諸葛亮感人的一生,為解讀全詩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調。講《荷塘月色》前,播放一曲淡雅的《莫斯科效外的晚上》;講《祝?!窌r,配一段風雪呼嘯的背景音樂,均能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提高了教學效率。endprint
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還可以進行配樂朗誦活動,高一上學期恰好是詩歌單元,學生對詩歌也有興趣。我們利用這個機會開展配樂詩朗誦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找音樂做課件,輔助自己的朗誦。如一個同學朗誦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配上了kevin Kern的《Never again all the life》這首有些滄桑沉重的音樂,又做了個祖國風貌的課件,就很好地把戴望舒對祖國的深沉的愛體現了出來。還有個同學朗誦《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也加入了同名的音樂,還配上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讓聽眾對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學生誦讀的聲音雖有些稚嫩,但他們對詩歌的熱情已深入心田,我想,這就是音樂藝術的魅力使然。
因此,借助音樂,能使學生沉浸在喜怒哀樂的情感體驗之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內心也就多了一份欣賞文學的愉悅和酣暢。
三、聲形并茂,豐富和諧
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感染力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應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自身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去影響學生。如果一位教師愁眉苦臉地進入課堂,可能使學生原先高漲的情緒像潮水一樣退去;相反,如果一位教師以高昂飽滿的情緒進入課堂,將會使學生感到輕松和愉快,從而給和諧語文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老師應首先用自己的語言、動作感染他們,使他們能自發(fā)地融入課堂,積極參與。如果這一課是一首詩詞,所以我想我也應該用詩人的語言去說話,讓自己的語調更富有感情,該激昂時激昂,該惆悵時惆悵。所以講到柳永的“悲秋”,談到“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我故意壓低聲音,用些顫音,“相愛的人要分離了,他們十指緊扣,四目相望,滿含淚花,卻努力克制自己不讓眼淚流出來,心里有千言萬語可不知從何說起”。當我滿含深情說完這段話時,教學效果出來了,學生們已經沉浸于我用語言給大家創(chuàng)設的惜別的意境中了。于是停留幾秒鐘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接著再換一個語調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除了語言能感染大家之外,適量運用一些動作也能很好地活躍課堂,如“獨立寒秋”中要分析詩人形象,可是學生卻講不出“獨立”的深刻含義。于是我站在講臺一角,眼望遠方,讓他們去說說,如果我是詩人,我應該有怎樣的站姿,我的眼神如何,我可能會有怎樣的心理想法。學生一看老師親自表演,立刻就活躍起來:“手應該背在后面”“腰要挺直”“眉頭緊鎖”“要來點風,把風衣吹起來”……于是,詩人頂天立地的中流砥柱形象也就出來了。
我們經常說語文教師應該是個“雜家”,這說明要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沒有淵博的知識是不行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努力學習,掌握包括學科知識、教育理論知識、教學實踐知識,以及學科以外知識在內的廣博的知識。時代在發(fā)展,教師的一些原有的知識體系顯然會跟時代相脫節(jié),一些全新的知識開始進入教育教學和教育理論領域,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敏銳地意識到這點,更新和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為和諧課堂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四、佳作傳閱,共享和諧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需要獨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強調合作學習,是為了提高群體學習效率,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傾向,使他們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活動,學習正確自如地表達,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也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吸納他人的意見,深入到別人的內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協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笨梢姡隆墩n標》強調學習的協作與分享。
學生在習作之后最想得到的就是大家的認可,如何點燃學生作文的成功意識,激活其競爭活力,這就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了。因此,我嘗試著讓全年級的同學共享佳作。把優(yōu)秀作文,有一點瑕疵的文章統一印發(fā),全年級人手一份。這樣學生可以面對佳作一點一點地二次點評,比如對于上次習作“我和 的故事”,其中一篇《我和鸚鵡的故事》,描寫鸚鵡被關在籠中失去自由,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它好像在哭泣,眼里充滿了心酸的淚水,呆呆盯著遠方的天空。我喂它東西,不吃,喂水,不喝。我茫然了,不知它到底怎么了,可它此時卻用眼盯我,用嘴啄籠子的鎖,哦,我知道它原來也是渴望自由的?!庇型瑢W指出:“這句話較生動地把鸚鵡渴望自由,并把我茫然不知所為的情形交代出來了,可是有的描寫比較夸張,不合事實?!币灿械耐瑢W指出《我和爸爸的故事》中描寫爸爸給我送傘,我拉爸爸手這個細節(jié):“我去拉爸爸的手,可沒想到爸爸立刻把手縮了回去,我還來不及猜想,爸爸就慌忙解釋道‘不是爸爸不想拉你的手,實在是爸爸的手太涼了,怕凍著你。”是“用樸實的語言寫出了一個令人落淚的場面,讀后再一次感受到了父愛的偉大。如何把細小不過的事情描寫出來,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也有同學評價《我和三輪車夫的故事》結尾升華很好,由三輪車夫對女兒的愛升華到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愛,讓“我”也深知父母愛的偉大。通過重新點評,大家共享佳作,既表揚了優(yōu)秀作文,也激發(fā)了其他學生的積極性,更讓佳作的作者從中受益,得到更多作文的啟示。
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學生們學會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同時,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老師在注視自己,沒有被忽視、冷落,使每個學生的心靈充滿被尊重、重視的陽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共享我們的和諧成果。
和諧,既是一種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一種動態(tài)的優(yōu)化過程,更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至高境界。也許,我們不能每堂課、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好,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種不懈的追求,不斷地做得更好,讓和諧之光永遠去照亮我們的語文課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