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春
農村留守學生因長期缺乏有效的監(jiān)護和與父母的溝通,極易出現心理問題。針對這一現狀,體育教學不但要發(fā)揮“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fā)展的作用”,還要重視并挖掘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幫助廣大留守學生在缺乏父母陪伴的環(huán)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開展趣味體育游戲,減輕農村留守學生的焦慮感
運動能有效調節(jié)學生的心理活動,使學生舒緩身心,而且能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消散學生心理的負面情緒,使學生自覺放松心情,釋放壓力,改善情緒狀態(tài)。
據研究顯示,有些體育運動還可以有效治療某些心理疾病。如足球、排球、籃球等運動對治療抑郁癥非常有效;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可減輕焦慮癥;健美操、游泳、爬山、溜冰等運動有利于強迫癥的治療。
趣味體育游戲兼具體育活動和游戲的優(yōu)點,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身體,同時還具有趣味性和一定的教育意義,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可以結合本地傳統(tǒng)體育活動和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體育游戲活動。歡樂的氛圍、有趣的肢體運動,容易沖淡留守學生的焦慮感與不安感,使他們暫時忘記生活的煩惱和寂寞,體驗更多的快樂。
二、組建體育興趣小組,消除農村留守學生的孤獨感
農村留守學生因為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所以缺乏親密的親子互動,容易感到孤獨、寂寞。集體性的體育運動,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與他人交往的平臺,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成員間能在共同的集體活動中相互感染,易于產生情感共鳴,增強團結協(xié)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教師可以有目的、有意識地組織各種體育活動,鼓勵留守學生參加各種體育運動興趣小組,并定期開展各項活動,讓每位留守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團隊,并在團隊中擔任一定的職務,履行團隊成員的義務,讓學生產生歸屬感和成就感,進一步消除他們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產生的孤獨感和寂寞感。
三、開展體育競賽,提高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留守學生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比一般學生經歷了更多的無助與無奈,他們有時非常脆弱,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較差。因此,教師每學期都應有計劃地利用體育課或課外活動,組織一些跳繩比賽、各類球賽、田徑賽等體育競賽活動,鼓勵留守學生積極參加。
在組織活動時,教師應注意:第一,要詳細策劃競賽,以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為目的;第二,按能力把學生分組,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即使失敗了,也要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努力的方向;第三,通過活動,來指導學生克服缺點,改正不足,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第四,通過體育競賽,鼓勵學生敢于拼搏,勇于挑戰(zhàn)自我,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使留守學生成長為一個堅強、自信、樂觀豁達的人。
四、培養(yǎng)體育鍛煉習慣,教會農村留守學生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學生的學習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學習的熱情也不夠,還要有堅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更大的困難,使學習得到成功?!遍L期堅持體育運動不僅能增強人的體質,還能磨煉人的意志,培養(yǎng)勇敢頑強、積極向上的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優(yōu)秀運動員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勵志故事,鼓勵留守學生堅持日常體育鍛煉,磨煉堅強的意志,培養(yǎng)持之以恒的精神。此外,體育教師還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運動安全知識,讓學生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
五、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健全農村留守學生的人格
教師可以通過體育課教學和講述各種體育故事,引導留守學生正確看待父母外出務工的行為,理解父母表達關愛的方式,使他們對父母、社會心存感恩;還可以從生活點滴做起,培養(yǎng)留守學生良好的品質,彌補其家庭教育的不足。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幫忙領器材、收器材、整理體育場地等,培養(yǎng)他們熱愛勞動和愛護公物的良好品質;通過隊列訓練,培養(yǎng)學生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
總而言之,留守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教師應該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關注這一群體的發(fā)展,盡可能為廣大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