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蓉
(西安交通大學 期刊中心,陜西 西安 710049)
?
交通大學百年歷程中的國學教育及影響①
馮 蓉
(西安交通大學 期刊中心,陜西 西安 710049)
交通大學在百年歷程中以“中體西用”、“工文并重”、“尚實”等思想為指導,形成了特有的育人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素有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獨樹一幟;“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為國家培養(yǎng)了無數棟梁之才,映射了國家的強盛繁榮;窺其究竟,追溯并闡釋了交大在發(fā)展前行中一脈相承地堅守國學的傳承和弘揚,國學在近代高等工程教育中散發(fā)的無窮感召力和彰顯的勃勃生命力,以及不可磨滅的育人光輝和價值魅力;交大學子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下,以中西學養(yǎng)俱佳享譽海內外,成就了豐功偉業(yè),更以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人文主義情懷奉獻國家和事業(yè);指出西安交大在新時期須不斷傳揚、創(chuàng)新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并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中發(fā)掘開啟美好未來的鑰匙。
高等教育史;西安交通大學;國學;教育思想;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西安交通大學濫觴于1896年的南洋公學,歷經風雨顛沛、播遷流轉,如今已是春華秋實、桃李天下,蜚聲海內外,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書寫了絢爛的篇章。
跨越三世紀,弦歌兩甲子。在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中,無論在機械工程、電信技術、核物理,還是在橋梁工程、鐵路運輸等各個工業(yè)領域,交大校友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貢獻比比皆是;并且在社會發(fā)展變遷中,還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抑或新聞、藝術領域……也成績斐然,有目共睹。交大校友愛國愛校、求真務實,將身心奉獻忠誠的事業(yè),成就了豐功偉業(yè),由此贏得了人們的欽佩和敬仰。我們擷取其中的佼佼者: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錢學森;
榮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著名數學家吳文??;
兩院院士,中國“水利泰斗”張光斗;
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交大讀書時參加地下黨領導的學生運動的江澤民;
新中國元勛之一,獻身黨的事業(y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
以犀利之筆鑄豐碑,著名新聞記者、政論家鄒韜奮;
中國近代軍事家,發(fā)動和領導討袁護國運動的民族英雄蔡鍔;
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愛國主義者黃炎培;
早年參加同盟會,近代著名教育家邵力子;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著名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
……
他們或獻身報國,無私奉獻;或立志如山,義無反顧;或高山仰止,行道如水……猶如一座座偉岸的豐碑聳立在交大前行的歷程中,深植于交大歷史的記憶中。這是交通大學文化之魂的完美體現和展示,是交通大學優(yōu)良校風學風的真實寫照和記載。其背后所蘊藏的巨大的精神支柱和無窮的力量源泉,既是我們望其項背的一份窺求,也是承其之志的一份渴望。
南洋公學是在洋務運動中誕生的。盛宣懷(1844-1916年)*盛宣懷,字杏蓀,別署愚齋,江蘇江陰人,出生常州,是清末官員,著名的政治家、企業(yè)家和慈善家,洋務派代表人物。他在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造了11項“中國第一”。1896年4月,盛宣懷在上海創(chuàng)辦南洋公學,是為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作為南洋公學的創(chuàng)辦人,是洋務運動的巨擎,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商父”,更是率先創(chuàng)辦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人。
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國事日衰的沉重現實,人才匱乏的舉步維艱,促使志士仁人意識“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的重要。盛宣懷認為“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擬設天津中西學堂稟,選自《皇朝經世文新編》第6冊,26-36。,學堂應當成為“國家陶冶人才之重地”。1896年,南洋公學——中國人自辦的新式學堂的問世,響應了變法圖強的吶喊,不啻茫茫夜色中的一抹曙光。
創(chuàng)辦初期,為解決師資和學生來源,盛宣懷認識到“師道立則善人多,故西國學堂必探源于師范。蒙養(yǎng)正則圣功始,故西國學程必植于小學”,并進一步指出“師范、小學尤為學堂一事務中之先務”*籌集商捐開辦南洋公學情形折,光緒二十四年四月(1898年),上海交大檔案508卷。。1897年,他首設師范院,建立了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師范學院,開始了培植師資和生源的工作。公學首立四院:開設師范院、外院(小學堂)、中院(中學堂)、上院(大學堂)。從初級程度起步,循序漸進,逐級選拔,培養(yǎng)造就高級人才,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套全新的學制體系。后來更有盛名享譽的特班、譯書院,以及政治班、鐵路班、商務班、東文學堂等,形成一系列專科配套的教育體系。
盛宣懷在改革舊式書院,創(chuàng)建新式學堂,培植新式人才中始終重視突出國學的根基作用,是一位“志在儲才”,不遺余力地在中國教育史上開風氣的人物。但他的政治思想卻是保守的,既是康梁的陌路人,也是戊戌變法的局外人。
(一)國學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根基
甲午戰(zhàn)爭后,盛宣懷在一系列洋務運動的實踐中,深感隨著洋務事業(yè)的發(fā)展,匱乏適應社會發(fā)展所需的人才,尤其是通曉西語、懂得技術的新式人才。經過考察,他認為“西國人才之盛皆出于學堂”*請設學堂片,光緒二十二年九月(1896年),上海交大檔案508卷。,國家欲圖自強,籌設學堂、培育人才是關鍵;提出“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南洋高等商務學堂移交商部接管折,光緒三十一年二月(1905年),西安交大檔案2326卷。。他秉承了張之洞的教育思想,引進西方的教育模式,主張從“古人之道”尋求依據,“事事研求”的人生宗旨,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思想最早于19世紀60年代,由道光進士、翰林院編修馮桂芬(1807-1874年)提出。他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并釆西學,制洋器。的教育宗旨。這一宗旨無疑明確了無論是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目標,都必須以人格培養(yǎng)為中心的基本格局;而以格致之學為主的西學,應服從這一根本宗旨。
盛宣懷創(chuàng)辦南洋公學的目的是使“其在公學始終卒業(yè)者則以專學政治家之學為斷”*南洋公學章程,光緒二十三年九月(1897年),西安交大檔案2323卷。。他所確定的培養(yǎng)目標,是要造就為朝廷所用的從政、從商以及從事外交的人才,尤以培養(yǎng)政治家為要。而在當時科舉未廢、師資未備、生源未開的條件下,學校只能從培養(yǎng)師資入手,逐步發(fā)展。在辦學中,他明確“公學所教,以通達中國經史大義,厚植根底為基礎,以西國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為指歸,略仿法國國政學堂之意……”⑦強調公學作為新式學堂,其培養(yǎng)的人才不僅要中文根底厚,還要懂西文西藝;使學生畢業(yè)后具有學科專長,不致于如同舊式書院出來的儒生,僅會填詞吟詩,誦讀四書五經;而是能“保存國粹,講求實業(yè)”*呈報公學理念辦學情形折,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安交大檔案2314卷。,使他們“學以致用”,“窺西學之精,用其所長,補我所短”*咨送學生出洋游學片,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交大檔案508卷。。
由于在新式學校開設“西學”、“西藝”,必然要依賴于西方學者。因為擔心全盤西化,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一再重申:“勿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張之洞:奏定學堂章程。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對“中體西用”的洋務教育思想較為系統(tǒng)地進行了闡述因而,盛宣懷在南洋公學推行任何一種“新式”的教育方法,都悉心斟酌,唯恐會危害封建統(tǒng)治,造成“于西學未有入門發(fā)軔之功,而于中學已啟撥本塞源之弊,群盲相引,實駭聽聞”*南洋公學推廣翻輯政書折,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1901年),上海交大檔案508卷。。
由此可知,無論是“德行”、“修身”,還是“志操堅卓”、“器識深穩(wěn)”,南洋公學在創(chuàng)辦之初對學生的教育仍是以“孝經四書頑固其基”,尊崇的依然是帝王圣賢,學習古代的經史之學、圣人之道。然而,西學西藝的引進,為青年探索現代科學技術打開了一隙之孔,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成為早期培養(yǎng)科技文化人才的發(fā)軔。
(二)國學在南洋公學教學踐行中的要求與體現
1.對學生要求嚴
(1)錄取學生突出國學,嚴格考核制度。南洋公學規(guī)定學生的入學標準應是,“孔門以德行為首,科西以修身為根本,必先貞固乃為干事之材,未有華士可當重遠之寄。保送之人,必以志操堅卓、器識深穩(wěn)為指歸?!?請設學堂片,光緒二十二年九月(1896年),上海交大檔案508卷。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南洋公學第一任總理何嗣焜(1843-1901年)*何嗣焜,字梅生,江蘇武進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任南洋公學第一任總理(即校長),一面在上海徐家匯購地、建房,一面先借民房招生,在他主持公學的4年多時間中,先后招收各類學生300多名,派出留學生10余名,南洋公學辦學初具規(guī)模。在參觀考察天津中西學堂時,發(fā)現學生只學習現代科學和外語課,反而不會用本國語言進行書寫和作文。他認為,不會得心應手地書寫本國語言的學生就不具備學習現代學科的必要資格,強調公學錄取學生的首要條件是具有閱讀和書寫本國語言的能力,并嚴格招收經過中文考試合格的學生。公學招考時,考官批閱試卷先國文,考生國文成績不好,其他試卷不再翻閱,也就失去了錄取資格。公學在學生學習西學西藝的同時,注重國粹和傳統(tǒng)文化的陶冶,以此培養(yǎng)學生既懂現代科學技術,又能夠用規(guī)范的熟悉的中國文字語言將其思想記錄下來,使現代學科能成為中國人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
光緒二十三年二月(1897年),師范院第一次招生考試,以“不取修繕”、“擇優(yōu)獎賞”、“咨送出樣”、“優(yōu)予出身”*愛國青年,教育界之風潮,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見李新主編的《中華民國史》。等條件向科舉競爭人才,應試者數千人。公學經過嚴格挑選,第一次錄取的師范生共40名,其中有很多人是舉人、秀才,堪稱宏儒碩彥。學生入學后,在試業(yè)兩月后,再根據嚴格的全面考核,根據成績分成“五層格”培養(yǎng)(即將師范生分成藍、綠、黃、紫、紅五層格)。取得第一層實據的學生,才有資格遞換以后各層的實據,不合格則被淘汰。當年師范院就有考核不合格的3名學生被勒令退學,而優(yōu)秀者則得到獎勵。
南洋公學特班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張榜招生,規(guī)定:“專收學識淹通,年力強健各生肄業(yè)西學……”*批復南洋公學設立特班,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交大檔案2325卷。特班學生從應過科舉的成年讀書人中選拔,“為將來造就楨干大才之用”,“但望學成之后,能如曾李兩星”[1],培養(yǎng)的目標是如李鴻章、曾國藩式的人物,但在實際考試中卻非常嚴苛。學生入學筆試以后,還有復試。而復試則在盛宣懷宅中舉行,所考核的內容全部是傳統(tǒng)文化典籍十三經中的內容。盛宣懷將特班復試設在自己家中,并以國學知識考核為重,足見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極度重視與關注。
(2)學生在校嚴格尊孔崇儒。學生入公學后,無論是在教學考核、品行紀律,還是在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要求都極為嚴格。其中,公學每年的尊孔祭孔活動儀式隆重莊嚴,是培植學子文化根基的一項重要措施。校園內專門設有“先師室”。它不僅用于祭祀“孔圣”,而且每年學生入學,以及其他重要節(jié)日,全體師生在公學總理的帶領下,都要到先師室行禮,依次進入行三跪九叩禮。公學在辦學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學生對孔孟學術的態(tài)度是考察學生品德的標志之一。公學一份“各班學生德行積分列示清單”中寫道:“圣門四科,首列德行,器識文藝,先后修分,身體力行,足以致用,此所謂根抵之學也?!?學生獎勵辦法及名單,光緒二十五年七月(1899年),西安交大檔案2320卷。表明學校對學生必須尊崇孔孟思想的堅定。
雖然這些舉措對于傳統(tǒng)教育而言,只是形式上的繼承,但無疑體現了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質:文化經驗的傳承。孔子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的象征符號,理應得到這個文化共同體集體的禮敬和精神的膜拜。儒家代表著民族文化生命,肩負著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崇奉孔子,也就是自覺地繼承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3)重視學生塑遠大志向,報效國家。師范院的院歌《警醒歌》,凸顯愛國主義教育。歌詞由中文總教習張煥綸撰寫,師范院學生沈慶鴻等譜調。意在呼喚學生從外辱內患中警醒奮起,肩負民族興亡重托,鼓舞他們珍惜時光,擔當大任。每當公學有重大活動時,全體師生均穿禮服,伴有蕭管奏樂,共同合唱有四章的《警醒歌》。當時的莊嚴景象既悲壯豪邁,又氣勢磅礴,在學生中留下深刻的記憶。“贊禮員提出此歌章目,師范生乃應聲而唱歌詞。奏樂者以蕭管和之,今尚留印于余之腦中也?!?《南洋旬刊》1卷7期,1926年1月。它表達了師生的情感,激勵學生刻苦奮發(fā)地學習,將來為國為民干一番事業(yè)。
2.規(guī)章制度要求嚴
(1)明確“國學”始終放在教學首位。為使學生能“專精新學”,培養(yǎng)“新式人才”,南洋公學第一任公學總理何嗣焜在主持工作期間,對“國學”課程要求極高。學生以學習中國經史子集為要,并形成制度。他親自手書制定的《南洋公學章程》對設學宗旨、分立四院、學規(guī)學課、考試等均有明確嚴格的規(guī)定。章程明確指出:“每周中西課的教學時間比例為各得三日”,“上華課時禁阻學生翻閱西文書籍”。師范院采用分年級按班級授課制,開設中西課程,中西課程教學時數各占一半,且從入學到畢業(yè)都開設國文課,鼓勵學生重視國學的研習。
南洋公學第二任總理張元濟(1867-1959年)*張元濟,號菊生,浙江海鹽人。清末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總理事務衙門任章京。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春,經李鴻章推薦任南洋公學譯書院主任,曾任公學第二任總理并主持特班工作。,是一位晚清富有新思想的進士、翰林公。他主張要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其所言所行給學校帶來了嶄新的風貌和生機。張元濟親自草擬了《南洋公學特班章程》。他強調招收的學生“以儲國家梁棟之才,故亦專志政學……”“以待成材之彥之有志西學”,鼓勵學生當“西課之余暇,當博覽中西政事諸書”*南洋公學特班章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交大檔案2325卷。。他親自設計了特班課程,分別組織了兩次考試,錄取42人。特班以三年為期,招收有志向的青年研究法律政治文學,對學生加以嚴格訓練,目的是快出人才,培養(yǎng)“大才”,擔當大任。
(2)突出“國學”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南洋公學師范院為學生開設了歷史、詩歌和作文等專門課程,成為開創(chuàng)我國語言和文學的現代教學體系的第一所院校。在教學中,國文的教授方法廢棄了八股文,要求學生每周寫作文;用指定傳統(tǒng)典籍令學生自修,按時呈送教師批閱。由于入學的學生國學基礎堅厚,所以“經史子集”能任選自行研究;除課堂學習國文外,還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的國文教學活動;同時,規(guī)定每班有兩名教習專門負責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有段時間,公學在監(jiān)院福開森(1866-1945年,美國人)的主持下,大量引進了“西學”,除國學外,多用外文講授。針對學生輕視國學、崇尚西學的現象,師范院國文教師白作霖頗為擔憂,建議“輕中重西雖時習使然,然中文尚未清通,即西文讀成于彼中學問亦如何,窺見少年無識,甚至見西書則興起,視中文則若浼,此大惑不解者也”*白作霖,謹將中院第三班功課鐘刻書籍開呈文,西安交大檔案2323卷。。何嗣焜接受了建議,重新頒布了獎勵辦法《扣獎加併中文佳者之諭》,規(guī)定:“中課、算學、英文三項積分而定。一項不及格者皆不獎?!?學生獎勵辦法及名單,光緒二十五年七月(1899年),西安交大檔案2320卷。從此,對優(yōu)秀學生的獎勵也以國學、算學、英文三門科為主,改變了過去只獎勵西學優(yōu)秀者的狀況。
3.師資教學要求嚴
盛宣懷延攬人才的標準是“學術湛深,不求聞達”[2]。南洋公學作為一所朝野寄予厚望的新式高等學府,自然要廷請最具聲望的學者。曾先后擔任南洋公學總理的何嗣焜、勞乃宣、沈曾植等,主持譯書院的張元濟,執(zhí)掌特班班主任的蔡元培,中文總教習張煥綸,擔任東文學堂教習的章太炎、羅振玉,任職教務長的辜鴻銘、伍光健……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冠絕一時,叱咤風云,皆是留下深深足跡并載入史冊的大學士。
何嗣焜是一位三品官員,曾是李鴻章的幕府,學有所長、勤勉曠達、饒有聲名。他認為“開通知識教育尤亟”,慨然允諾盛宣懷之約,任南洋公學第一任總理。他為發(fā)展公學煞費苦心,做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制定了系列章程和制度,使公學初具規(guī)模,終因操勞過度,猝然病逝于任上。他在公學尤其重視突出國學的教育,設中文總教習,層層負責,詳盡列出了教習的職責,強調教師要“以為學生表率”。
南洋公學中文總教習張煥綸當時是上海教育界學問精深、治學有方的名流。他研究經世之學,主張育才以讀書為體,治事為用,以“明義理,識時務,體用兼?zhèn)洹睘樽谥?。他要求學生讀好中文、經史,還要精通數學、外語,提倡鍛煉身體,尤其注重道德教育。擔任公學中文教習的白作霖等其他一些名噪一時的學者在授課過程中,將自身所擅長的優(yōu)勢學科與國學根底結合起來,力圖打破學問之中西界線。如白作霖在課程編寫中,“因念日本研究政治學,其序由歷史為之基,自古而迄最近,乃終以文明史、社會學,使其融化事實,次乃及國家國法等學”[3],充分考慮到課程設置的獨特性與全面性。朱樹人、杜嗣程等人在編寫外院教材《筆算教科書》、《本國初中地理教科書》時,專取習見習聞的事物,教材文字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笆俏覈状巫跃幾杂〉闹?、小學新式教材,也是師范院的一大功績?!盵4]24
張元濟曾參加過維新運動,不僅目光犀利,而且富有新思想。他認為應汲取國外的先進思想來改革我國的教育。他在譯書院期間,不僅翻譯了大量的國外政史技藝書籍,還編輯出版中國自己的教科書。譯書院是我國最早的翻譯出版機構*譯書院成立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后因經費緊張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停辦。張元濟在主持公學譯書院期間,注意譯書的選題意義,先后翻譯出版13種40余部的軍事、政治、商務等國外書籍。后來,張元濟將停辦的譯書院與夏瑞芳主持的商務書局合并,創(chuàng)辦了對中國文化傳播事業(yè)影響深遠的商務印書館。,傳播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科學技術,開展中外文化交流。當時僅出版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翻譯的亞當·斯密的《原富》(又譯《國富論》)一部就有22冊,使譯書院的名聲大作。后來,他參與創(chuàng)建商務印書館,終身致力于出版文化事業(yè),成為令人敬仰的出版家和愛國民主人士。有學生回憶說:張先生勵精圖治,非常愛研究學問。本來我們是讀《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書的,他勉勵我們讀嚴復的《原富》等新書[5]。
張元濟在主持特班工作中,特聘當時有民主主義思想的翰林院編修——大名鼎鼎的蔡元培任特班班主任。在南洋公學的早期辦學歷程中,張元濟和蔡元培堪稱一對璀璨明亮的雙子星。
蔡元培任特班班主任時遵從了張元濟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學習西文西藝,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是為了從中接受新思想,反對封建專制,拯救中華民族。他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聲音:“除非推翻滿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辈淘嘣谌谓讨写罅ο驅W生介紹、灌輸西方民主主義思想,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喚起民眾;不斷啟發(fā)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導學生留心世界大局,關注國計民生。他把大量的新書新刊推薦給學生,擬定的特班研究課題凡40余種,涉及中外歷史、哲學、教育、經濟、法律、外交等方面。這些問題既從現實問題入手,又涉獵面廣博,使學生大開眼界。每晚,他都要召集學生到自己房間面談,就學生所記筆記、或當日報刊所載新聞進行指點,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鼓勵學生不僅要學會用文字宣傳,還要會演講,用語言去喚醒民眾。他給學生出的作文都是深含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如《論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愛國者》。特班學生邵力子后來回憶說:“他痛心于清政之腐敗,國家之阽危,猶國的心情不時流于詞色?!盵6]
盛宣懷給予厚望的師范院、特班的很多學生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中,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啟蒙下,黃炎培、邵力子、蔡鍔、白雅雨、吳稚暉、鈕永建……同他們的老師蔡元培、張元濟、白作霖等皆赴湯蹈火,成為推翻封建帝制的先鋒、辛亥革命的骨干。
歷經近10年的南洋公學是封建主義和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結成的洋務運動產物。它猶如蓬勃而出的朝陽之光,開啟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之航,寫就了南洋公學師生的求索之路,為培養(yǎng)國家棟梁之才夯下了堅實的奠基石。中國的文化教育也隨著歷史與文化的反思進入了新的時代。今天交大的優(yōu)良校風:“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在早期的南洋公學已播撒了稚嫩的種子。
唐文治(1865-1954年)*唐文治,號蔚芝,別號茹經,江蘇太倉人。清末進士,著名的教育家、國學家。1986年,西安交大建成唐文治先生銅像,座落于校園,以示緬懷紀念。。我國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先驅,教育家、國學大師。1907-1920年,唐文治主校長達14年。
南洋公學時期,校長雖時時更換,卻在秉承“中體西用”的洋務派辦學宗旨上一以貫之,國文課一直為公學必考科目。1905年,學校隸屬商部,改名為“商部高等實業(yè)學堂”;1907年,歸郵傳部管轄后改稱“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在時局動蕩不安,學校歸屬及前途未明,校名不斷更迭之時,1907年9月,唐文治卻迎難而上,欣然肩挑校長重任。由此,他開始走上為國育才、教育救國之路。
唐文治飽讀中國文化經典,學養(yǎng)深厚,人格高尚;在內憂外患的年代長成,胸襟開闊,務實求真。他提出“立國之要,以教育為命根,必學術月新,而國家乃有振興之望”[7]39,“人才者,國家之命根;學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8]346;渴求清廷進一步從教育制度、教育內容上進行改革,并認為“科學之宜重而專,程度之宜高而深”*學校論,見《茹經堂文集》三編卷二。;國家要富強,就必須發(fā)展工業(yè),學習先進科學文化,開展工程技術教育,培養(yǎng)高水平的實業(yè)人才。他在南洋公學良好的聲譽和辦學基礎上,勇于開拓,領中國高等工程教育風氣之先。他在學校章程中明確提出了新的辦學方向。即“本學堂分設高等學科,造就專門人才,尤以學成致用,振興中國實業(yè)為宗旨”,培養(yǎng)“體用兼?zhèn)洹钡娜瞬臶4]63。他倡導“尚實”思想,提出“學堂異于科舉,要以尚實為宗旨,使人人趨于實學,俾得自謀其生計,而不宜錮之以虛榮”[7]39。唐文治期望師生能攜力辦好新學,促使學生專心學習科學技術,發(fā)展工業(yè)。
唐文治首創(chuàng)“工文并重”的教育思想。他并未因重科學技術而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即使是在全盤反傳統(tǒng)的浪潮風起云涌之際,在“求實學,務實業(yè)”的追求中也從未迷失方向,遺漏道德人格教育這一環(huán),反而尤其注重給學習科學技術的理工科學生灌輸國學精粹,使興辦實業(yè)與保存“國粹”并舉。他希望學生在精研工科實業(yè)的同時,也能于國學“篤信殫精,鍥而不舍”。他在學校大力弘揚國學,重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注重愛國家愛民族的高尚氣節(jié)教育,注重道德修養(yǎng)、高尚品質及體格意志的磨礪。同時,他倡導的“求實學,辦實業(yè)”的辦學宗旨,為國家培養(yǎng)一流人才樹立了榜樣。他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見解,對中國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當今的大學教育依然有著豐富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1907年 10月,唐文治任職1個月,即首創(chuàng)學校第1個工程??啤F路???;1908年夏,接著擎建人們聞所未聞的電機???,緊隨西方世界已開啟的電力電氣時代,為中國之最;旋即在1909年又創(chuàng)建我國第1個航海??啤?;1918年3月,又興辦學校最早的管理??啤F路管理科。而在此前的1913年,學校各科學生中已經開設有企業(yè)管理方面的課程,緊隨美國大學1910年有此之舉僅一步之遙。
唐文治既秉承盛宣懷的辦學思想和主張,又不落窠臼、銳意改革,做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改革;培植、開創(chuàng)并奠定了交通大學優(yōu)良的校風和學風,創(chuàng)立教學上工文并重的高等教育先例;探索和創(chuàng)建了近代高等工科教育的體制,使學校由原來的工科走向以工為主、工管結合,成為中國人自辦的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學;為交通大學日后成為國內外知名工科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石,使交通大學成為當時莘莘學子神馳情往的著名高校。
(一)國學在“中西并重,體用互濟”中的承揚
1.重視道德教育。唐文治的辦學思想非常明確,就是要為國家民族培養(yǎng)造就第一等的人才。他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主張品學一致。正如他所闡述的:“道德基礎也,科學屋宇垣墉也。”[4]64道出了他對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他反復強調“須知吾人欲成學問,當為第一等學問;欲成事業(yè),當為第一等事業(yè);欲成人才,當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學問、事業(yè)、人才,須先砥礪第一等品行”*1930年交通大學第三十屆畢業(yè)典禮訓辭,見《茹經堂文集》三編卷一。。他致力于教育的宏偉志向是“嘗欲造就領袖人才,分播吾國,作為模范”[18]。唐文治培養(yǎng)學生的模式是“中西并重,體用互濟”*“中西并重,體用互濟”更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中體西用”思想。,期望培養(yǎng)的學生既要有真才實學,又要有高尚品德;是既掌握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又懂傳統(tǒng)文化和體格強壯的人才。這充分表明了他振興實業(yè),心戚國學,并克己實踐的教育之志。
唐文治認為“無論何種科學,均需熟嫻文法,方能窺其精奧”*發(fā)郵傳部咨文,正課之后擬添設西文補習課。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西安交大檔案2460卷。。為培養(yǎng)高質量的科學技術人才,他在交大除十分重視學生的數學、物理基礎外,尤其強調道德育人,重視性情教育。他指出:“其大要在造就專門人才,尤以學成致用,振興全國實業(yè)為主,并極意注重中文,以保國粹,以蔚成高尚人格為宗旨?!盵9]110唐文治常常說,教育學生具有是非之心是非常重要的?!皣我粤?,系于民之心,是非之心存焉?!彼麖闹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期望培養(yǎng)學生塑造完美人格,提倡人文傳統(tǒng)的承揚。他培養(yǎng)學生,從來都是把氣節(jié)、人品放在第一位。他教導學生“人心正,而后有真正之學問,而后有真正之是非,而后有真正之人才”*1923年《南洋大學年刊》序言。,主張教育應以“正人心 救民命”*杏墩文集序,見《茹經堂文集》三編卷五。為宗旨,提出教育“斷以民德為先,然后民智、民生、民力”[9]109,并表示無論風氣如何,決不變更遷就。他自始至終對學生以倡導道德氣節(jié),培養(yǎng)性情方面進行人格教育。當時的學生都能背出他撰寫一副楹聯:“人生唯有廉節(jié)重,世界須憑氣骨撐?!盵10]
唐文治對道德教育推崇備至,竭力弘揚。其所謂“品行”、“是非之心”、“正人心”、“廉節(jié)”、“氣骨”等,都是千百年來儒家們所推崇的人格精神、道德品質。他在講課時語重心長地給學生們談到,一個國家要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數典忘祖。古籍中的經史子集等文化典藏是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寶庫,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立國的精神所在,不能一概排斥、一味打到,妄自菲薄。為此,他把國文列為學校的一門主課,要求學生入學直至畢業(yè)都研讀國文,內容不離經史子集。在校10多年,唐文治持之以恒為學生上國文課,每星期日上午皆在大禮堂結合道德教育為學生講授國學,尤其是《孟子》《易經》講得最多。當時,學校除修身課外,大、中學的國文課本都由國文老師自編。他親力親為編寫課本,著有《曾子大義》2卷,《論語大義》20卷,《孟子大義》7卷等國學課本。這些課本內容豐富,注釋詳盡,曾風行一時。他編寫的《人格》一書提出“誠、恒、恥、立志、禮、公、勤儉”,作為學生修養(yǎng)德行的標準。他親自書寫的校訓是“勤、儉、敬、信”,要求學生有樸實的學風。他引用曾國藩語“樸實為英雄之本色,古今有為之人無一不然”,并告誡學生,如果一個人貪圖享受、揮霍浪費,必然會“喪其操守,失其節(jié)氣”,結果是“名譽掃地,氣骨無存”;而樸實無華、不尚奢侈才是英雄本色。他生活簡樸,日日穿粗衣布履,常常與學生共餐同食。這些對學生的成長、校風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唐文治在學校成立了國文研究院,要求所有學生盡量參加。規(guī)定每年舉行一次由大、中學生參加的國文大會*國文大會是由唐文治先生主持的作文比賽,每年在孔子的誕辰日8月27日舉辦。。他親自參與作文命題,倡議文風應雄健樸茂、生機勃勃、言之有物,洋溢愛國愛民、豐沛向上的精神境界;有時一題,有時則數題;文體有論說文、散文、敘述文等。他對最后評選的優(yōu)秀文章親自評閱后加上評語,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成績優(yōu)異者能獲得獎勵并將其文章貼出供全校師生研習,以資獎勵。1914年,他萃取國文大會范文240篇,冠名《南洋公學新國文》出版,成為暢銷書。
唐文治長校以來,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他在學校工作的后期,雙目已近失明,但仍然堅持給學生講課,背誦吟唱經文時發(fā)音一字不差,講解古文經典時聲音鏗鏘宏亮,分析作品內容時精微透徹。凡當年聽過他講課的校友,每次憶及莫不津津樂道。他大力倡導的“崇德”、“尚實”風范,成為學校蓬勃向上發(fā)展的基石和塑造人才的根本。即使在“五四”運動后東西文化論戰(zhàn)推向深入,有人甚至主張“把線裝書仍進茅廁里”、“廢止?jié)h字”之時,唐文治麾下的交大依然不忘傳統(tǒng)。他是中國大學素質教育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的先行者;同時,他的主張和舉措將儒家最深遠、最具人性的光輝惠及交大學子,促其成長成才、獲益終身。交通大學后來的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秉承的正是這樣的厚德載物的精神。
當代中國文化巨子,杰出的政論家、出版家和新聞記者鄒韜奮,曾在交大的小學、中學及電機科就讀。他飽含深情地贊嘆:本校學風“可為吾國學校中最可欽佩、最可愛慕者”,外間與之相比有三不可及:“吾同學皆知自尊其人格而同時且知力尊他人之人格”、“吾同學皆知勤奮學問而同時且極敬重他人之勤奮學問者”、“吾同學毫無奢侈惡習而同時且敬重他人之簡樸”[11]。
2.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家愛民族的氣節(jié)教育。唐文治認為:“教育主為國育才、治經主立節(jié)崇廉、文學主歌頌愛國。”他將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培養(yǎng)人道德品質的靈魂,再三告誡學生,氣節(jié)是為人的大本,是立身之本;認為氣節(jié)與愛國主義、與廉恥、廉潔有密切關系?!叭松鸀楣?,乃能立身天地之間;氣節(jié)者,氣骨也,無骨何以有節(jié)。”[7]360他啟發(fā)學生“教以立心、立身、立家、立國之大本,唯有立氣節(jié),可以擎天柱地”[12]。唐文治在學校大禮堂懸掛“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條幅,作為砥礪學生品德的座右銘,培植學生愛國愛民族愛校的自豪感。他經常給學生演講,介紹中國燦爛的文化傳統(tǒng),慷慨激揚地高聲吟誦充滿愛國激情的詩詞,尤其推崇岳飛、文天祥、范仲淹的詩文以及他們的英雄氣概。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他深深地憂慮國家民族的前途,以剛正不阿、正氣凜然的高尚氣節(jié)教育學生,求“正心術以端品行”;望學生養(yǎng)成偉大人格,獻身祖國,獻身事業(yè),為富國強民做一番事業(yè)。
唐文治不僅高揚愛國思想,還指出了愛國思想的修養(yǎng)問題。他認為“事親以立身為主,愛家乃能愛國”。他將一個人對家的熱愛作為根本,認為愛家和愛國是意義相通的。他更看重家與國中所蘊含的“孝”與“忠”相通的一面。即一個人只有在家行孝,在外才能具有本真的愛國情懷。今天,交通大學“愛國愛校”學風,也是由唐文治愛國思想中“家國”的含義引申而來的。交大學子曾感喟:“校風者,學校精神之現象也。母校精神所趨向之道,其重要者有三。注重體育以矯文弱之弊一也,注重國學國文以保存國粹二也,注重科學工藝以增進民智三也。而母校精神所匯集之點,則愛國救民也?!盵13]
3.率先垂范,身體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更是唐文治奉行的道德準則。他對教學、考試嚴格要求,一絲不茍。他認為培養(yǎng)之道在相見以誠?!叭绫3嘧印?、“如植佳木”[14],方為教育引導學生的正確態(tài)度。他用孟子的話勉勵師生:“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在校長室手書一聯高懸于壁:“惟天生才有用,他人愛子亦如予”,闡發(fā)他愛學生珍惜人才的思想。他時刻關愛學生,要求教師也要這樣做。因為身為師者,與學生朝夕相處,一定要以身作則,身教言教并重,才能成為學生的楷模。他說:“師長對于學生,朝夕相見,禮儀無失,于其疾病,緩急加以調護、扶持、學生自能感化于無形,而仁厚之君子?!盵15]他將“今日中國正患多議論之人,少行動之士,學者與言行合一之旨可不重哉”懸掛于辦公室,要求學生在學校時就要以踏實、苦干、一絲不茍的精神學習功課、去掌握科學技術;畢業(yè)后也要以同樣的精神工作、去振興國家實業(yè)。他苦口婆心的教誨使很多學生銘刻在心,成為做事為人的終身指南。
唐文治常年住校,每日必去學生中。他教育學生,一秉至誠,滿其愿、給其求、悉其心;不但關心學生的學習,安排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還關心學生的飲食起居、身心健康。白天,他就與學生同桌用膳;晚上,他都要親臨教室,督促學生學習,有時還手提燈籠到學生宿舍檢查生活情況。即是后來他雙目有疾,幾近失明之時,依然由別人攙扶,堅持去教室巡視監(jiān)督。學生有事,他必躬親查詢;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要求教工也先做到。唐文治雖然曾經是朝廷命臣,但他永遠是一襲長衫、一雙布鞋,溫文和藹、敦樸可敬。他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勤儉教育,把勤儉寫入校訓之中,期望學生清勤自守,終必為社會所信任。辛亥革命后,學校經費曾一度中斷,為了堅持教學,共度難關,唐文治帶頭主動減薪一半。1913年,經費恢復,他仍堅持“方今國家財力艱窘,規(guī)定本校校長薪水仍按大部所定半數支給”[16]。
(二)國學在“求實學,務實業(yè)”中的浸潤
唐文治的“求實學,務實業(yè)”*“求實學,務實業(yè)”最早見于校歌:“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yè)”之句,見《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附屬小學十周紀念冊》,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的思想,是針對當時清廷教育制度中的弊端而提出的。雖然延續(xù)1 300余年的科舉廢停,但是學生一經畢業(yè)考試合格,就可以步入仕途,驅使學生追逐名利。唐文治期望改革現狀,激勵學生樹遠大志向,重視科學、重視學成致用?!叭瞬胖d廢乃國家盛衰之機。”*吳粵生先生六十壽序,見《茹經堂文集》二編卷七。求實學的目的是為了務實業(yè),造就學成致用,振興中國實業(yè)的專門人才;而要達到務實業(yè),其前提是求實學。因而,學校要教育學生“人人趨重實學”,學用結合。此外,唐文治兩次出國游歷,使他看到了“橫覽東西洋諸國,靡不自愛其文化,且力謀以己之文化,擴而充之,深入于他國之人心”[17],并堅定地表明,“維余平日之志愿,在造就中國之奇才異能,冀與歐美各國拮抗爭勝?!盵18]他竭力通過國學教育,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真諦,矢志創(chuàng)辦一所中國自己的高等工程學校。
1.在工科學校設國文課。1908年,唐文治在設置鐵路和電機科的同時,就增設了國文科。國文科不招收專業(yè)學生,任務就是加強國文教學,強化文化典籍的熏陶,組織開展國文教學活動,以保存和發(fā)揚國粹;目的是“陶養(yǎng)品性,樸雅實用” ,訓練學生的思維和寫作能力,提升人格境界的思想高度。同時,開展學術問題研究和實用技能,如應用范文的訓練。由此,“工文并重”成為交大傳統(tǒng)。國文科的設立開創(chuàng)了我國高等工科學校設立中文系的先河。當時,鐵路科開設18門課,電機科14門,在所開設的課程中,國文課被列為主課。鐵路科三年中,每周都有3節(jié)國文課,占全部總學時的9%。體現了教育宗旨中的“注重中文,以保國粹”。他不僅對當時教育界有些人強調“西學”而輕視“國學”深表憂慮,而且態(tài)度鮮明地指出,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打好國文根底對以后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制定校歌和校旗。為使學生免受“學而優(yōu)則仕”的影響,培植學生愛國愛校的精神。唐文治勉勵學生要以“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yè)”為目標,并將其寫入校歌中。他親自撰寫了校歌歌詞,制定了校旗,旨在召喚學生求實務實、發(fā)展事業(yè)、振興中華的志氣和理想。每每學生在校園高歌“……醒獅起,搏大地,壯哉吾校旗, 愿吾師生全體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瞇,精神常提起,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yè),光輝吾國徽,便是光輝吾校旗……”均激情四射,深深地烙在學生心里,影響著交大及后來的無數學子。
3.注重培養(yǎng)通才。唐文治注重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用功能。在他看來,大學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底線應該是“通才”。他在《咨呈重訂章程和宗旨》中寫道:“以道德端其模范,以規(guī)律束其身心,庶幾教授管理有可措手,學生乃能有志上進,蔚為通才?!盵19]他期望用西方的科學技術培養(yǎng)中國的實業(yè)人才。當時,學校不僅開設西文課,聘用外籍教師,采用了西方的原版教材書,課堂用英語講授,還成立全校性質的英文會,專門撥款用以英文競賽等工作。所有學生入校后自動成為會員,以會話、演講、背誦為主,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文學習環(huán)境。此外,他還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育運動,認為體育可達“保身、保家、保民族之目的”[7]363,積極將傳統(tǒng)武術項目與現代體育運動相結合,做到普及與提高并舉,將學校體育運動推向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新階段。如學校開展了武術、足球、籃球,甚至當時極少見的棒球、網球等運動。他尤其強調美育,不僅延請名家為學生教授禮樂,自己還親自授課,以古音吟誦古詩——抑揚頓挫、余音繞梁,從而使得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
唐文治殫精竭慮,銳意改革。在交大14年間,他通過一系列措施整頓專業(yè)設置,合理擴充規(guī)模,并建立試驗館,使得學生能學為所用,畢業(yè)后可以更好地適應現實需求。這一時期的畢業(yè)生是我國最早培養(yǎng)的工科大學生。他們是我國工程技術領域,如機電工程,鐵路工程,鐵道管理工程等方面的開拓者。更為人們嘖嘖稱奇的是:此后半個多世紀以來,交大人才輩出。不僅在工程科學領域,而且在思想文化及其它領域,均有交通大學的學子赫列其中。這與唐文治始終強調的“造就專門人才”的實用思想不無關系??梢姡莆闹沃铝τ诖髮W培養(yǎng)的人即便“不為圣賢”,也應該“即為豪杰”。
“崇德、尚實、重文、健身”是唐文治辦學思想的精髓;“大智、大仁、大勇”是唐文治對合格人才的要求。一方面,他倡導“崇德”,在學生的培養(yǎng)上突出道德修養(yǎng),自始至終都把氣節(jié)、人品放在第一位,培養(yǎng)第一等的報國圖強之才;另一方面,強調“尚實”之風,主要培養(yǎng)實用性人才,突出人才的全面綜合素質,以期達到實現振興實業(yè)、救國救民的目的。唐文治執(zhí)掌學校時期所經歷的歷史變遷是為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大動蕩。清王朝的滅亡、民國初年的動亂、及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滌蕩,然而,對于交大學子而言,卻無從動搖和改變他們心中遵循的永恒的主旋律。
縱觀唐文治堅韌不渝的辦學之志,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未來是深思熟慮的,遵循著大學發(fā)展與未來因時而變的思想進行具體實踐是高瞻遠矚的。在辦學理念上,他結合實際、突出特色;在教育踐行中, 他倡導全面發(fā)展、兼容并蓄;在執(zhí)掌交大期間,他更奉行身正為范,還要求教師、職員以身作則,并且形成文字寫入學校章程,給學生良好的表率和影響。
唐文治的高尚品德與人格魅力雖經歲月磨礪,卻愈發(fā)彌足珍貴,昭示后人,給交大師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是知識分子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心系國家、關注民生的結晶;是胸懷志高、大義擔當情懷的沉淀。他興辦工科大學的“工文并重”、“尚實”之風所塑造的交通大學的文化精神之魂,獨樹一幟,為交通大學百年來的工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奠定了基礎,從而使學校形成了“愛國,勤儉,勤奮,求實”的良好校風。
我們的先輩創(chuàng)造了燦爛絢麗的文化,留給后輩的文化典籍浩瀚如海。在時代潮流的涌動中,大浪淘沙,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在發(fā)展中賦予的革命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彰顯了其湮滅不掉的勃勃生命力。
交通大學在百年曲折艱辛的發(fā)展進程中,面對列強的侵略,救亡圖存的斗爭風起云涌,但承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從未中斷。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交通大學,于紛亂的政局中,以高水平的工程技術教育,以及理、工、管特色,進入嶄新的“黃金時代”。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贊譽交通大學“成績之優(yōu)美,為舉國學校所仰慕”,更有“北有清華,南有交大”,乃至“東方的MIT”*美國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交大在國際上的聲譽,當時的中國無出其右。
交通大學不僅在中國近代高等工程教育史上揮就了功績卓著的篇章,而且持之不懈地致力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更作為中國大學素質教育的先行者和踐行者,譜寫了交大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屹立于世界大學之林。正所謂交大“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 ”。
交通大學以其獨具特色的育人傳統(tǒng)和文化氛圍,在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留下了耐人回味的的探求和難以磨滅的足跡。它深深地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最優(yōu)秀的莘莘學子,也給予了青春年華的學子們以最美好的教育滋養(yǎng)。
(一)工文并重 砥礪前行
中國歷來倡導“文以載道”。唐文治力主的“工文并重”、“尚實”等教育思想,是交大人才濟濟、報效國家、享譽寰球的法寶利劍,是交大薪火相承、綿延至今、歷久彌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工:即自然科學教育、工程技術訓練;文:即文化修養(yǎng)和素質教育。兩者的交匯融合,使學生在做人、治學上都得到極好的培植與提升,交大學子經過嚴謹的科學技術的學習訓練,深蘊的傳統(tǒng)文化的汲取陶冶,從而以過硬的學科知識和高尚的人文素養(yǎng)立足社會,以品學兼優(yōu)造福桑梓。
追根溯源,交通大學創(chuàng)辦人盛宣懷、第一任總理何嗣焜,而后的勞乃宣、沈曾植、首任中文總教習張煥綸、譯書院總辦張元濟、特班班主任蔡元培,國學大師唐文治,以及葉恭綽、凌鴻勛、黎照寰等。他們都是國學淵源、中西貫通的一代宗師。在當時國家遭受列強侵略,內憂外患、閉門鎖國的情勢下,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志士仁人,他們試圖從教育入手推動社會變革,而大量“西學”、“西藝”的紛至沓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傳播和科學技術的引進,成為撼動千年封建統(tǒng)治和思想文化的重炮。
無論是盛宣懷提出的“公學所教,以通達中國經史大義,厚植根柢為基礎”,還是唐文治所倡導的“極意注重中文,以保國粹”。他們一脈相承地傳承、弘揚國學,推行的是“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子集為基”的中學為體的教育思想。而要造就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由于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當時尚處于開創(chuàng)階段,只有向西方學習,從學制、課程設置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效仿西方。但他們在強調中西結合的同時,深具遠見卓識地將國學放在突出的地位,薈萃中外名師、博采眾家之長、集合國外先進教材。在“工文并重”的教育思想濡染中,交大敦篤忠恕、勇于前行,從而以重視招生質量,堅持擇優(yōu)錄取,重視理論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考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聞名于世。
交大學子在校期間,特別是作為理工科學生要讀國文、背古詩,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學生兩個學期要背五六十篇古文,短的如古詩詞中的名篇,長的如《史記》等典籍中的美文,洋洋灑灑數千字,學生要能背熟默寫,定須煞費苦心、認真研讀領悟。然而,經過這樣文辭優(yōu)美的集古今名家之大成的熏陶,交大學子在文字的通暢順達、情操的高尚志遠、思想的深邃境界、人格的品質養(yǎng)成諸方面均大受裨益。另外,20世紀30年代,錢學森校友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他在學習過程中驚訝地發(fā)現,交大的課程安排與麻省理工學院同出一轍,甚至實驗室的內容也完全相同。他感慨地說,“交大是把此校搬到中國來了,因此可以說,交大當時的教學是世界先進水平?!?錢學森,回顧與展望,1937級校友特刊。這就是當年交大學子赴歐美名校留學一路綠燈,倍加推崇的魅力所在。
可見,交通大學學子諳讀中外文化經典,思維活躍,深具科學求實精神,不僅以中西學養(yǎng)俱佳享譽海內外,更以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人文主義情懷奉獻社會,卓爾超群。
(二)愛國愛校,修己立志的責任和擔當
交通大學的學子百里挑一、出類拔萃。雖然交大是“工程師的搖籃”,培養(yǎng)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素以專業(yè)知識精深、淵博著稱,但交大學生首先是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愛國情懷,能擔當、有修養(yǎng)的大寫的人。古老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早已沁入他們的血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成為他們篤定的志向。
他們以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為己任,有熱愛國家、熱愛民族、振興中華的自豪和責任;他們思考、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和擔當。無論是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宣揚、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還是在“五四”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抗日救亡艱苦歲月的考驗中。交通大學的學子都義無反顧,愛國求真,聲譽遠播,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細細道來,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蔡鍔是領導“護國戰(zhàn)爭”起兵反抗袁世凱復辟的大將軍;白雅余烈士不僅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辛亥革命著名將領,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李大釗的引路人;還有在“五卅”運動中犧牲的陳虞欽烈士,“四一二”事變中殉難的侯紹裘烈士,解放前夕犧牲的穆漢祥、史霄雯烈士。他們都是為民族民主革命獻身的英豪,學校成為聞名遐邇的“民主堡壘”。
至于在文化教育,科技建設事業(yè)上青史留名者,更是不勝枚舉。師范院的沈心工為我國開展音樂教育的第一人;孟森系清史研究的開拓者、史學大師;張相文為近代地質學開創(chuàng)人;吳稚暉、鈕永建是追隨孫中山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國民黨元老和先鋒。特班則是大有人在,黃炎培、邵力子是杰出的民主革命家;胡仁源曾為教育總長、北大校長;陸夢熊曾為交通次長、交大校長;弘一法師(李叔同)為中國音樂、美術教育及開話劇事業(yè)先河的著名高僧。其他如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北大校長的蔣夢麟,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我國首位數學博士胡明復,教育家章宗元和秦汾,戲劇家洪深,文學家陳源,畫壇宗師朱屺瞻,大金融家林康侯,以及清末民初多位擔任大使、公使的外交家……[20]14
1934年畢業(yè)的錢學森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與錢學森同屆畢業(yè)的張光斗,于哈佛學成歸國后,成為我國水利建設的泰斗;1940年畢業(yè),曾赴法國留學的吳文俊,成為世界級的大數學家,榮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屆的王安在美國先后取得40多項發(fā)明,列為與愛迪生、貝爾齊名的發(fā)明家……
在交通大學學工程的學子中,曾涌現出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核心的江澤民,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侯紹裘、陸定一、汪道涵、丁關根;文化巨子鄒韜奮;還有自 “五四”以來一直致力于戲劇創(chuàng)作——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的丁西林;也涌現出工業(yè)巨擎支秉淵、胡聲球,發(fā)明家周厚坤;貢獻卓著的大學校長吳保豐、李熙謀、王之卓、季文美……[20]124
陸定一、江澤民、汪道涵、周建南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原本都是讀電機、機械、土木、物理的高材生,他們相繼走上革命道路絕非偶然。陸定一曾說:我在交大讀書八年,我的世界觀是在那里形成的。張光斗先生晚年回憶道:少年時代的教育對培養(yǎng)人的素質十分重要。當年的交大不但校規(guī)嚴明,課業(yè)內容充實,中文教的是文言文,學生須背書和寫作文,十分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還特別重視愛國主義教育。鄒韜奮在回憶文章中提及,因唐文治校長積極倡導國學,在學校時研究國文蔚然成風,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講授國文的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古文時的聚精會神、趣味橫生,展現的淵博知識使他油然敬佩,終身銘記[21-23]。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育,堅實厚重的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的訓練,使交大學子藏龍臥虎、如虎添翼。不僅成就了他們人生的高遠志向和輝煌事業(yè),同時,也令他們在不同領域各領風騷、鑄就輝煌,為國家民族贏得崇高榮譽。
(三)“中學好,西學好,體育好”
唐文治主校期間,建立了自己的教學體系,對學生的德智體進行嚴格的訓導。當時的社會人士對交大就有“中學好,西學好、體育好”的贊譽。中學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就是學校教育學生修德做人的道理;西學指自然科學技術,也引申到智育的發(fā)展?!叭谩背蔀閷W校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并成為社會各界對交大的極高評價。
南洋公學最早編寫的教材《蒙學讀本》*杜翤程、沈慶鴻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編纂。即云:“泰西之學,其旨萬端,而以德育、智育、體育為三大鋼。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蒙學之道,于斯為備?!盵24]從南洋公學起,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是“三好”,即德智體并重。交大歷任校長均秉持德智體并重的培養(yǎng)方針,并不斷發(fā)展和提升。唐文治規(guī)定,學校的教師、管理人員“于學生飲食起居上之關系務須格外愛護,于學生品行功課上之關系不妨格外從嚴”。唐文治既倡導工文并重,又是中國大學體育運動最早也是最熱忱的倡導者。他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育運動,強調重視體育以強身健體“矯文弱”,使得學生思想活躍,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他在校親自主管體育,創(chuàng)建學生體育會,設田徑、技擊(武術)、足球、籃球、游泳等八部,實行“強迫運動”。學生必須至少參加其中一項運動。每天早上,學生必須一律出操。體育部主任聘自美國,帶來了如網球、棒球、壘球等當時在中國尚未興起普及的運動方式。武術則請來威震揚名的霍元甲高足劉振聲、著名武師劉震南擔任教官,將武術課列為正課。他期望學生強身健體,使學生的習武水平接近著名的精武體育會。學校還每年在春季召開運動會,并到校外參加各種比賽,乃至派出選手代表國家參賽。
1929-1942年,黎照寰(1888-1968年)*黎照寰,字曜生,廣東南海人,1910年加入同盟會。早年留學美國,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科、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科碩士學位。“黃金時期”的交大校長。長校達13年,學生功課應是最重的,但他也一再強調:“凡學生須注重于德智體三育之上之修養(yǎng),蓋學生于學識上須有充分致涵養(yǎng),于體格上須練成健全之體魄,于道德上須有相當之訓練,才識豐,體魄健,志行高,始能任重道遠,為國效勞?!?聆黎校長講話以后,交大三日刊第75號,1930-10-8根據當時的學校規(guī)章,考核評價學生不單是學業(yè)成績,而且也包括氣質、品行等。“氣質者指精神溫和、體魄健強;性行者指品行善良,行為正當”,學生“一學期習滿學科應習單位總數而學業(yè)成績平均在85分以上,且品性列入甲等者,得由校長核準免交一學期的學費”。如果學生體育、操行有一項不及格的,盡管各科成績合格也不得升級和畢業(yè)。1932年12月,交大教務會議決議,新生入學后第一周內,要舉行國文甄別考試,成績差者,每周須另行補習2小時……一切受國文課的同學,都要把課文念熟,小考后能默出來。為了培養(yǎng)學生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學校還規(guī)定每兩周作文一次,每四周測驗一次;課外還要指定參考書若干, 限期閱讀,隨時查閱札記,在考試時測驗學生課外讀書心得;此外,還積極開展國語演講和國語辨論競賽[4]294。這種對國文的高標準、嚴要求,造就了學生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1945年),國內戰(zhàn)火彌漫,炮聲連連。在民族存亡、國家危難當頭,交通大學始終沒有停辦中國文學系,依舊以國學為根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自1938年度上學期起,交大特聘唐文治為特約導師,其課程設置與抗戰(zhàn)前基本相同?!岸噙x傳記、游記、書札等內容,還加授《大學》、《中庸》兩書,使學生略知古圣賢修齊治平之道,成己成物之務,于學生身心之修養(yǎng),頗收成效?!盵4]376
由此可知,在洋務聲浪中創(chuàng)辦中國新式教育的盛宣懷,使交通大學成為我國最早的工科大學的唐文治;以及崢嶸歲月之際篳路藍縷的多位校長,如葉恭綽、凌鴻勛、黎照寰、蔡元培、吳保豐、王之卓……他們均將國學貫穿于教學始終,堅守和傳承交大的優(yōu)良校風學風,未曾懈怠,延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彭康校長為培養(yǎng)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嘔心瀝血。20世紀50年,他率交通大學西遷*1956年,根據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主體從上海遷西安;1959年,分別獨立為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艱苦創(chuàng)業(yè)、再創(chuàng)輝煌。“西遷精神”折射的正是交大優(yōu)良校風學風的精神風骨。彭康在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理論實踐中,既繼承交大優(yōu)良傳統(tǒng),賦予其新活力,營造“思想活躍、學習活躍、生活活躍”的大學文化氛圍;又對黨的教育事業(yè)無限忠誠,對追求真理孜孜不倦。這些都將是永恒的、不朽的。
盡管他們身處的時代不同,但始終肩負使命、一往無前,并堅定不渝地承揚中華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經世致用”的思想溶入教育思想中,重視“以文載道,以文化人”。
他們以國學的智慧涵養(yǎng)學生,將其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根基;倡導把國家、民族與個人聯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氣節(jié)和操守,維護民族的尊嚴,體現出一種深沉的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強調道德修養(yǎng)從個人做起,注重學生養(yǎng)“浩然之氣”,對真理、科學的執(zhí)著求索精神,從而對天下、國家產生影響。同時,他們無論在任何艱難險阻、國家民族危難之際,皆不忘使命、求真報國,不斷豐富和完善交通大學良好的校風學風。他們不僅為交大璀璨輝煌奠立了文化精神根基,也為國家繁榮圖強建立了豐功偉績。
最負盛名的國學大師辦出了最具聲望的工科大學;第一流的理工科學生具有造詣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學業(yè)功課最為繁重的大學成為中國知識界最活躍的“民主堡壘”。在優(yōu)秀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群體中,交大更神奇般地生長出堪稱一流的思想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藝術家和新聞出版家……他們中很多人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20]133。
正是這種傳承不息、悠遠雋永的國學思想的浸淫和磨礪,從而使交大學子養(yǎng)育出一種高遠的對于理想和指向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厚積薄發(fā)、催人奮進;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胸懷大志、愛國報國的棟梁之才,名垂千史、魅力四射。
西安交通大學已跨越三個世紀的歷史軌跡。它無聲地書寫著交大發(fā)展的點點滴滴,無悔地彰顯著交大人的求索追求,無言地映輝著國家民族的強盛繁榮…… 每每追憶,都會使后學充滿無限的感懷和啟迪。
新中國成立后,因為學習蘇聯經驗,經過院系調整,西安交通大學成為單一的理工科院校。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 1983年,西安交大重新組建了中國語文教研室,后成立中文系、哲學系等,至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幾經發(fā)展壯大,如今已蓬勃生機。進入新世紀后,西安交通大學的目標是要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大學。在以理工為主的綜合院校中,西安交大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肩負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人文素質教育之重任,不斷在發(fā)展中解讀、續(xù)寫和弘揚西安交通大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現今,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高等教育在改革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存在的問題,即是教育所獨有的,也是社會存在的普遍問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jié)時到北京大學,與廣大青年學生暢言青年的責任和擔當。他強調文化的獨特性,并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并殷切期望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精彩人生[25]。
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經驗告誡世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強韌的生命和深邃的價值,是一份史無前例的文化遺產。唯有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也唯有重視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是每一個中國人血脈里永遠裹挾的DNA,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立足的發(fā)展根基。我們只有內心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持有應有的敬畏,才能有真正的認同與尊重,才會有傳承,進而創(chuàng)新。因而,傳承是責任,弘揚是使命。在西學東漸中求索、在中西互鑒中反思;沉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汲取現代科學的精華,我們才有可能在古老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中發(fā)掘到開啟美好未來的鑰匙。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養(yǎng)新時期國家建設的合格人才,必須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重新解讀、擁有傳統(tǒng),并再造我們的文化生命,才能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解現代人的精神饑渴,實現“中國夢”。歷經百折千回,重拾國學文脈。這正是新時期西安交通大學不斷傳揚、創(chuàng)新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所需要努力的。
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中穿梭前行時,曾感概“一個多么光彩奪目的寶庫逐漸打開了”[26]。概而言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不是太少,而是我們發(fā)現的太少。
[1] 盛宣懷.南洋公學添設特班是為應經濟科之選[M]//交通大學校史資料選編:第一卷.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86:39.
[2] 盛宣懷.籌集商捐開辦南洋公學折[M]//交通大學校史資料選編:第一卷.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86:33.
[3] 白作霖.談課程內容之編寫[M]//交通大學校史資料選編:第一卷.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86:55.
[4] 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4.
[5] 汪家熔.大變動時代的建設者:張元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4.
[6] 邵力子.我所追念的蔡元培[M]//蔡元培年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16.
[7] 唐文治.咨郵傳部轉咨學部咨文[M]//劉露茜,王桐蓀.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39.
[8] 王桐蓀.唐文治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M]//劉露茜,王桐蓀.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346.
[9] 唐文治.致交通部公函商討教育宗旨[M]//劉露茜,王桐蓀.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110.
[10] 唐文治.交通大學文治堂行奠基禮記[M]//劉露茜,王桐蓀.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298-299.
[11] 鄒恩潤(韜奮).論本校學風[M]//交通大學資料選編:第一卷.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86:237.
[12] 交通大學51周年校慶訓辭[M]//劉露茜,王桐蓀.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302.
[13] 陳容.南洋公學之精神[M] //交通大學資料選編:第一卷.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86:235.
[14] 唐文治,學校培養(yǎng)人才論[M]//劉露茜,王桐蓀.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28.
[15] 周宗湘,劉露茜.唐文治對發(fā)展我國近代高等工科教育的貢獻[R]//唐文治先生學術思想討論會論文集.蘇州大學,1986:84.
[16] 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62.
[17] 唐文治.國學專修館十五周年紀念刊序[M]//劉露茜,王桐蓀.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270.
[18] 唐文治.交通大學工程館記[M]//劉露茜,王桐蓀.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243 .
[19] 唐文治.咨呈重訂章程和宗旨[M]//劉露茜,王桐蓀.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19
[20] 賈箭鳴.百年淬厲電光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21] 陸定一.交通大學校史序[M]//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2] 郭梅,周樟鈺.水利泰斗張光斗的求學生涯[J].新華文摘,2015(15):102-107.
[23] 鄒韜奮.大聲疾呼的國文課[M]//韜奮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14-15.
[24]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二冊[M].上海:中華書局,1928:250.
[25]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5][2015-10-25].http://news.youth.cn/jsxw/20140505/5139014.htm.
[26] 人民日報評論.習近平批評“去中國化”是在批評誰[EB/OL].[2014-09-10][2015-10-25].http://news.sian.com.cn/pl/2014-09-10/221730827/shtml.
(責任編輯:司國安)
The Impact of the Study of Sinology i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in the Past Century
FENG Rong
(The Journal Center,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During the past century,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has inherited the principle of "Chinese learning as the base and Western learning for application","strengthening both science and humanity",and "practicality comes first".It has formed its unique teaching culture and academic atmosphere,which is among the best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The University has taught students to love country and the university,to pursue truth,and to remain diligent and honest.It also teaches students to set high standards,form solid foundation,and focus on practice.So far,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has produced many brilliant graduates who have contributed tremendously to the country.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University′s success lies in its strength in its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has shown its strength in higher education.It is inspiring and uplifting.Thank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students i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have made a lot of accomplishment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guided by their patriotism and humanity.Their strength in both western technology and Chinese culture is appreciated in China and abroad.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lso helps to form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It is to hope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serve a crucial position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inology; educational though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10.15896/j.xjtuskxb.201601012
2015-11-22
馮蓉(1964- ),女,西安交通大學期刊中心副編審。
①“國學”的名稱是相對于“西學”而言的,是在西學東漸后才出現的名稱。所謂“國學”就是“中學”,從狹義上講,是指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文化典籍,即由文字記載的中華文化典籍的總稱。
G649.29
A
1008-245X(2016)01-00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