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友
?
活生生的“人”與美滋滋的“情”——論《愛心與教育》的文學價值
彭志友
《愛心與教育》一書出版后好評如潮。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贊其為“一本活的教育學”,還有無數教育界的同行將此書奉為圭臬??梢哉f,該書的教育學價值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評價都止于這種認可?!稅坌呐c教育》出自于教師李鎮(zhèn)西的筆下,是一本探索素質教育的手記,大家自然而然把該書當作教育類著作來讀。然而,讀者卻忽視了李鎮(zhèn)西同時也是一名從小便懷揣著“文學夢”的語文教師,還是一名深受蘇霍姆林斯基筆耕不輟精神的影響而“一直堅持寫教育日記、教育手記和教育隨筆”的寫作型語文教師,更是一名自覺追求“教育與文學共進,思想與激情同飛”的思想型語文教師。從李鎮(zhèn)西的教育歷程來看,他在帶領“未來班”走向未來之際就著力于把班級當作一部帶有傳奇色彩的童話在打造,把教育當作一首極富浪漫氣息的詩歌在書寫,從而使他在三尺講臺之上獲得了教育和文學的雙重回報——“文學為我的教育事業(yè)插上了翅膀,同時,教育正在圓我的‘文學夢’”。他本人曾坦言,“30年前,我是一個文學青年,總想當作家,但命運讓我成了中學教師,于是我便把教育當作詩來寫——我的著作《愛心與教育》最初的書名就叫《心靈寫詩》”。如果我們要追問《愛心與教育》的寫作動機的話,除了一個“愛”字,《心靈寫詩》這個別名或許可以作出更加恰當的解釋。
可以說,作為一個滿懷文學激情的語文教師,李鎮(zhèn)西創(chuàng)作《愛心與教育》除了探索教育之外,也不乏文學方面的訴求。從文學的角度解讀《愛心與教育》,挖掘作品的文學價值,更能解釋該書深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也有利于全面總結其成就。
《心靈寫詩》是一個極富文學趣味的書名,李鎮(zhèn)西最初給《愛心與教育》這樣題名在某種程度上暗示了他的寫作動機,也給讀者提供了另一個解讀的視角。我們若是從文學的角度來讀這本書的話,那么《愛心與教育》就不是一本普通的教育故事集,而是一首首心靈詩歌的匯編。
《愛心與教育》最為動人心魄的地方正是情感。有人將這種情感解讀為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是不錯的,但是只說到了一個方面,書中只有單向度的愛嗎?細讀《愛心與教育》之后,我們的感受有敬佩,有感動,我們敬佩的是老師對學生的愛,我們感動的是學生對老師的愛。李鎮(zhèn)西坦言,他寫作《愛心與教育》的原因正是自己“承受了太多的來自學生的愛”,而在書中我們也看到了老師愛學生不是一種高傲的給予行為,而是一種謙遜的償還行動。因此,該書蘊含了愛與被愛的雙重情感,其內在結構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匯,這是教育成功的關鍵之處,也是讀者感動的緣由所在。
這種雙重情感體現在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生活,共同進步,而最直觀、最典型的呈現方式是書信交流。李鎮(zhèn)西老師教書育人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利用書信展開師生對話,一次次成功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通過書信轉化后進生、關懷落榜生,他通過書信對青春期的孩子進行心理輔導,他甚至通過書信進行遠程教育。反觀這些書信,文字中流露出來的是老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高度信任。
真正的教育必然是懷抱著一份精誠的情感去育人,有了這份情感在心,普通的教育行為也充滿了無限的詩意,樸實無華的教育隨筆也就成了精美絕倫的詩篇。
《愛心與教育》的文學價值除了字里行間涌動的雙重情感之外,也具體表現在作者成功刻畫了一群可愛的學生形象。不管是“后進學生”,還是“優(yōu)秀學生”,不論是老師身邊親授的孩子,還是遠程指導的“朋友”,《愛心與教育》這本書里的學生都具有真誠、善良、正直的優(yōu)秀品質,他們一個個有思想,有追求,有個性,尤其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如樸實善良的寧葦,純真高潔的寧小燕,早熟上進的楊守豐等等,更是刻畫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作者寫人的方式很有特點,首先是他善于利用學生的日記、隨筆、書信等材料來反映人物的真實內心。通過選評寧小燕的八篇日記,作者為廣大讀者揭示了這位自殺女孩生前孤獨的心靈自白和尖銳的思想斗爭,刻畫出一位執(zhí)著“追求直和真”的少女形象。為了塑造一個普通而又偉大的靈魂,作者細致地列出十五封書信來透視楊守豐同學“特殊的人生之路”。
為了讓筆下的人物形象豐滿起來,作者還善于擷取幾個印象鮮明的生活片斷來表現學生性格的多面。程樺是一名“優(yōu)秀學生”,為了表現他的優(yōu)秀,作者集中筆墨寫了他競選班長時的“就職演說”,還不厭其煩地評述其獲獎作文,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多才多藝的優(yōu)生,但是他畢竟是個孩子,如果只寫他的優(yōu)點,顯然失真,所以接下來又寫到了程樺的離家出走和全校集會上的違紀行為,暴露了他的頑皮、倔強和任性的特點。如此一來,讀者就看到了優(yōu)秀學生的另一面,人物形象變得更為真實而豐滿。
閱讀《愛心與教育》我們?yōu)槭裁磿袆樱恳驗闀r下的教育太過于急功近利,高考似乎就是中學教學的唯一任務,分數幾乎成了衡量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唯一指標,師生之間缺乏一份樸素的感情交流和正常的共同生長。所以讀者在書中讀到了一個個令人震撼的傳奇故事,讀到了一部美麗純粹的教育童話,讀到了一種詩意健康的師生關系,最后讀到了教育中活生生的“人”以及美滋滋的“情”。正是從關注人和情的角度來說,我們把該書看作一部文學作品也未嘗不可。
★作者單位:湖北恩施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