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齊齊
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基本范型和實施流程
殷齊齊
“研究性學習”是20世紀末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提出的一個重要課題。將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法引入高職語文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習內容和參與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種形式: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和專題式語文研究性學習。這兩種形式應齊頭并進,由教師根據(jù)教學實際進行適當調整。
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基本范型;實施流程
知識經濟的到來,加快了學習化社會的進程,同時,對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1]這種教育理念的目的是使每個人都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從而挖掘出蘊含于自身的財富。而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就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將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法引入高職語文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根據(jù)研究內容和參與方式的不同,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可以分為兩種形式: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和專題式語文研究性學習。在實際教學中,這兩種形式可以齊頭并進,教師應根據(jù)語文教學實際進行適當分配。
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主要來自于課文,學習方式是圍繞課本學習內容的課前、課上、課后的“聯(lián)動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每次課的恰當環(huán)節(jié)適時地插入研究性學習小塊,并與傳統(tǒng)接受性學習方式相結合,從而構成了整個高職語文課堂教學。這種設計既考慮到傳統(tǒng)教學不重視個人自主探索學習的問題,彌補了其不足,又保證了教學框架結構不會發(fā)生太大的變化,顧及到部分教師和學生的接受實際。因為高職院校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是,語文學科還是有相對統(tǒng)一的教材和教學任務,教學時數(shù)較之專業(yè)課來說,也相對少些,同時,還要應對全省文化課統(tǒng)考的壓力。這使語文課堂不能一下子全部放開,所以,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地使用這種類型的研究性學習。
(一)課前準備
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要素。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學習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正式進入課堂學習之前要對學習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和情感準備。比如,掃清字詞障礙,熟悉寫作背景,搜尋作者情況,了解文體知識等等,這與傳統(tǒng)教學中的預習有些類似。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明顯區(qū)別的。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前準備更多地傾向于學生的自我準備,即教師先給出了一個大致的范圍,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從中做出選擇,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整理分類,選取有價值的再布置給學生去搜集資料。教師在其中起的只是引導作用,提供的是思路和方法。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其主動進入學習狀態(tài)。
例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嘗試這種形式的課前準備。蘇軾,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全才,尤其在詞作方面展現(xiàn)了非凡的才華,以開闊雄渾、奔放馳騁的豪放詞風聞名于世。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這種特殊的經歷對其詞風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鳳凰職教版第二冊所選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它為學生進一步走近蘇軾,了解他的心路歷程,感受他的詞風特色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并調動原有的知識儲備,借助相關媒介搜集查閱蘇軾和宋詞的相關知識。提示學生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1)詞的起源及發(fā)展過程;(2)蘇軾的生平(包括軼事、傳說);(3)蘇軾的文學成就和創(chuàng)作思想;(4)蘇軾的人生感知;(5)名人眼中的蘇軾;(6)蘇詞和辛詞的差異性。這樣的課前準備方式,能讓所有的學生行動起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對蘇軾多一些感性認識,對蘇詞多一些個性化解讀。此外,這種學習方式還有利于促進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主動獲取知識。因此,正式的課堂教學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課前準備方式一般適用于那些課外拓展材料相對充足的經典作家作品的教學,如《藥》《祝?!贰读主煊襁M賈府》《雷雨》《茶館》等。因為這些作品早已通過書籍、廣播、電視、電影等渠道深入人心,而且圖書館和網絡上都有大量的資料可供學生搜索查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以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搜集相關資料,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做好充分準備。
(二)課堂教學
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設置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然后,得出正確的答案。這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較之傳統(tǒng)的講授法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思維,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科學性、合理性更強,但其實質也是學生在單一維度之下的無奈之舉。在學生思考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往往人為地設置了許多障礙,而一旦發(fā)現(xiàn)偏離,便極力拉回,這種觀點不對,那種回答也不恰當,最后只能得出預設好的唯一答案。而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引導,不輕易鑒定優(yōu)劣正誤,不求統(tǒng)一的結論,而是鼓勵學生多向思考,自由表達。
如小說單元的學習,學生先借助教師的背景性提示或課前搜集的與文本相關的資料自由閱讀,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感知。然后,教師針對小說這一體裁的特點提出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回到文本中去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和有深度的獨立思考。這里,研讀探究的問題可以是人物形象的分析、情節(jié)結構的技巧、故事環(huán)境的展示,也可以是主題內涵給予人的啟示,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接著,學生4人一小組探討交流,就其中某個問題,擬定自己的發(fā)言提綱,并在課堂上展示發(fā)言。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輕易下結論,而是盡量給予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言,并使他們言之務盡,同時,鼓勵其他的學生進行質疑或者補充。對于他們的觀點,不求標準,只求合理。教師既是研究性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探究學習討論,也是引導者,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與文本、他人的“對話”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投入,主動思索,交流思想,發(fā)表見解。教師發(fā)現(xiàn),在大家心目中語文素養(yǎng)較低的職校生思維也很活躍,經過他們的努力,是能完成對課文的理解和分析的,只不過以往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如今是在自主研讀探究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
(三)課后總結評價
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注重研究的結果,而且還注重學生參與研究的過程,注重其積極性主動性的發(fā)揮。在研究性學習的最后,教師要進行總結評價,反思得失,提出改進措施,這實際上是更深層次的研究性學習。當然,這里的總結評價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學生也要參與其中。通過學生的自我總結和自我評價,再一次對知識進行梳理,以便加深記憶,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而迅速建立起信心。
專題式語文研究性學習遵循和借鑒科學研究的步驟和方法,陣地由課內延伸到課堂之外,內容也不再局限于語文課本中的問題,而是擴展到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和社會文化生活,其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較為明顯,“研究”的色彩也更加濃厚。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般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發(fā)現(xiàn)問題、確定課題
時代在發(fā)展,科技在進步,知識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地進行更新,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產生了無窮無盡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應該如何選擇,成了研究性學習首要而且是關鍵的一環(huán)。首先,學生要有問題意識,關注到問題的存在。這些問題可以來自課內,比如文體知識、人物形象、段落結構、思想主旨,也可以從課內引申出去,對綜合專業(yè)學科的問題或者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進行探討。但無論是什么問題,一定要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因為實踐證明,學生一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就會加倍投入,積極開展研究,其效果也會事半功倍。教師在這個階段的作用也很重要,他們要引導學生從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入手,選取有價值的、對語文學習和個人成長有積極作用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具體化、生活化,最后確定所要研究的問題即課題。選題過程中應注意,課題的切入口宜小不宜大,要便于實施。
(二)創(chuàng)建小組、研究分析
小組合作研究是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策略得以實施的重要組織形式。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任務的特點來決定小組的創(chuàng)建,小組人員一般不宜過多,以4~6人一組為宜。學生也可以自愿組合,教師適當加以調配,以便優(yōu)勢互補,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小組確定之后,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設計研究方案,以確保研究性學習有計劃、系統(tǒng)地實施。研究方案一般包括課題的提出、研究目標和內容的確定、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過程的安排、研究結果的呈現(xiàn)和推廣,等等。接下來,學生就要搜集資料、開展調查研究了。由于職業(yè)院校的學生知識面不寬,研究能力還很薄弱,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他們還不知道如何去搜索,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部分資料,如相關書籍報刊和影音資料;另一方面,還要告知學生獲取資料的途徑,如查閱圖書館、上網搜尋等等,也可以進行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資料找到后,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將零散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歸納總結,最后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形成結論。物化后的研究成果可以是調查報告、研究筆記,也可以是學習感受,甚至是學術論文,既可書面呈現(xiàn),也可口頭匯報。
(三)展示成果、交流探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級中進行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展示,每組選派一名代表陳述,在陳述后還要接受其他小組的質疑問難,然后,進行論證答辯。在交流探討中,各種意見相互啟發(fā),相互借鑒,學生思維逐漸明晰,表達能力得到鍛煉,探究也不斷走向深入。必須強調的是,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種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指明方向,使其圍繞研究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探討。同時,要對他們的成果給予充分的肯定或適當?shù)募m正,以保護他們研究的積極性,并激勵他們進行再探究。
(四)反思總結、分析評價
研究成果匯報完畢并不意味著研究性學習的結束,學生還要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總結,反思研究過程中的得與失。如“我收獲了哪些知識?”“我的選題是否合理?”“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性學習使我哪些語文能力得到了提高?”等等。評價時,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并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只要見解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增強,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培養(yǎng),這就是巨大的成功,也是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寶貴財富,與研究成果同等重要。
以上是兩種形式的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流程。當然,必須指出的是,研究性學習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它在每個學校的運用情況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只有根據(jù)學習內容的不同和學生能力水平的差異,靈活地運用這兩種形式開展高職語文教學,才能符合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本質特征,進而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改革之路。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75.
[責任編輯盛艷]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年度立項課題“五年制高職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B/ 2014/06/020)
殷齊齊,女,江蘇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基礎部講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語文教學。
G712
A
1674-7747(2016)21-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