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善民 衛(wèi)京偉
體育的美味尚須細烹調(diào)
付善民 衛(wèi)京偉
以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修訂為背景,論證體育學之所以未能成為獨立的學科門的原因在于自身發(fā)展尚存在問題,主要在于對自身屬性認識模糊,對體育所承載的各種功能認識不清,運用混亂,體育教育更需要從體育之真、善、美方面繼續(xù)追求,才能促進體育的發(fā)展更加完善。
體育;學科門類;文化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2.043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2012年)》正式頒布實施。從2013年起,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計劃和招生工作按新目錄執(zhí)行。此次專業(yè)目錄修訂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四次。新版專業(yè)目錄中,藝術學成為獨立的學科門類,而與藝術學一同申請學科門類的體育學卻鎩羽而歸,一時間體育學人扼腕嘆息,議論紛紛。其實體育學未能成為獨立的學科門類的原因很顯然,體育這道文化大餐尚欠火候。
人類文明進步到今天,文化與科學已經(jīng)成為了人類的精神大餐,人們已經(jīng)須臾不可離,學科分類就好比是各種飲食文化品系分類,體育這門學科在文化與科學的盛宴中還是沒有把自己的名號叫響,這其中的癥結恐怕還得從自身說起。
以身體運動為形式的體育之名所涵蘊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了,豐富得自己都搞不懂自己這口鐵鍋有多大,也忘記了里邊都裝了些什么,還有些什么能裝進去,還有什么不能裝進去。教育?競技?游戲?健康?治療?……也忘記了身體運動也只是食材的充饑性能,而不同形式的運動在滿足果腹之需后,對烹飪的火候、佐料的運動以及擺盤的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還有滿足充饑之后對菜品色香味的追求,這才是菜品在泱泱飲食大國中揚名立萬的根本。
對身體運動科學知識認識的不足,對體育的教育、競技、游戲、健康這些功能的混淆,就像把繁復多樣的運動形式匯在一起之后取個名字——體育,也就象把海鮮、肉類以及葡萄酒等等所有能吃的東西一起燴了起個名字叫大雜燴,然后和主食、甜點、酒水和水果并列而坐了,左看看右看看我算老幾呀?這大概也是體育在學科分類時所面臨的迷茫吧。
在學科分類中爭個位次,也就好像要在如今菜系林立的飲食文化中如何創(chuàng)出一個菜系,與川菜、粵菜、淮揚菜以及杭幫菜等眾多菜相爭奇斗艷,非要有自己的獨特烹飪技法和美食文化追求不可。之所以體育這個“菜系”還沒有與眾多成熟學科相抗衡的能力,甚至連“忝列末座”的機會都要沒有,就在于其對“體育”這個菜系的食材認識不足,以至于對各種材料配合混亂,還沒能呈現(xiàn)出“體育”這道大餐的獨特之美來。
我們對身體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屬性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體育要用科學的方法來探求體育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來研究各種體育現(xiàn)象、最大限度發(fā)揮人體運動能力,通過身體練習進行教育并提高健康水平等規(guī)律的綜合性科學。體育運動的生理學、生物力學以及心理學等基礎學科研究還遠遠沒有達到直中鵠的的程度,在對運動成績的追求過程中,我們的研究也多是止于皮毛,一個簡單的肢體運動所牽扯的肌肉還沒有人認真的搞得清清楚楚。
體育也是一門文化,更需要從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心理學等各個角度對體育進行多剖面的分析,才能認識體育在教育、娛樂以及文化促進等方向的原理與作用。雖然我國的體育文化學方向和各個分支學科已經(jīng)建立,但不管是學科體系的完善程度,還是學術隊伍的研究視野的廣度與深度,與西方同行還有很大差距,就體育社會學、與體育管理學和體育心理學等學科方向而言,與母學科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水平還不可同日而語,也導致了對體育本質(zhì)的認知不清,就像是做菜是食材性質(zhì)認識的不足,如何能盡食材之性,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不同形式的身體運動所承載的功能都是有限的,要對這些功能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充分發(fā)揮各種運動形式的功用。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是對這些功用的認知與分類還不夠細致,體育的最基本存在形式就是身體的運動,身體的運動只是人的自然屬性,對身體運動規(guī)律的認知只是對“真”的追尋,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言:“美的本質(zhì)和人的本質(zhì)不可分割,離開人就很難談什么美。”身體運動之所以美,是因為人給它賦予了社會的功用,身體運動的功用卻有很多種,從最基本的維持人生理活動之外,還有健身、娛樂、休閑以及創(chuàng)造美感等,這要看進行身體運動的目的是什么,這就是滿足果腹之饑與享受美食的區(qū)別。所以如果我們以體育最基本的存在形式——身體運動為標準聚攏來為其在學科分類中找到座次,就象是為了把菜盤子做得足夠大,就把所有能充饑的東西一鍋燴了,那么除了充饑之外,這盤子東西的其他意義就混在一起很難說清了。
體育更好的存在下去的方法不見得是就這么聚攏了好。體育是搏擊長空的飛鳥,身體運動是它的軀干,運動所承載的功用目標才是它的雙翼,遨游長空的夢想要有雙翼才能得以實現(xiàn)。為這只飛鳥安上不同的翅膀才能適應不同的天候,到達理想的目的地。雖然應試教育如同給身體運動的雙翼加上了重負,體育仍在同樣追求著真善美的迷人勝境。人作為大自然中最有靈性的生物,也有通過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尋求身體運動中的“真”,進而踏進身體運動的自由境界,體會運動所帶給人的美的享受。不只是對外物運行規(guī)律的掌握,對自身的探索也是應是人類不懈的追求。體育的目標不應只是追求身體的功用,而是要把上帝所賦予人類的所有都彰顯出來,在造物世界中優(yōu)游,這才是體育所應追求的“美”。而不是只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層面停留,因為這只是“真”的境地。就像食物能充饑只是它的最其本功用,是烹飪“小鮮”的技藝才能讓人體味飲食之美?!邦嵎弩w驗”通常被人強調(diào)它是競技的理想境界,而沒有人認識到這也是身體運動所達到的“乘物以游心”美境。體育在這一層面所存在的問題是美感的提倡還不夠,這背后其實是體育的“人化”,也就是在體育運動中對人性的彰顯還不夠深入,就像是不管何種菜系做得色香味俱全之后,少了飲食文化支撐起的大快朵頤之后的飲食之韻。
體育學人對“體育之真”的追求雖然還前途多艱,我們看到了孜孜以求的不懈精神。對“體育之善”的理解雖然還有很多岐義,是全面促進人的發(fā)展,充分尊重個人的自由體驗?還是服從政治的需要,為了張揚民族的強大在奧運會及其他世界大賽中爭金奪銀?但總還是在不斷的進步!人們對體育運動中的自由在進行著從未停止過的追求,體育之“真”與“善”結合成“美”的時候就是體育學科成熟之際。
作為體育學人希望體育這門學科體系逐漸健全強大,但體育自身確實還存在著比上述所論及的更多的不足,僅此以期喚起體育同仁對體育學科發(fā)展的更多思考,共推體育這個關于人類自身的文化大餐,使其色香味全,以饗這個日漸為物利所拖累的世界。
[1] 李澤厚 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2] 趙長林 我國學位制度實施三十年:回顧與總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
付善民(1977-),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哲學,副教授,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