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蘭
(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湖北武漢430065)
?
淺議高等教育的跨界與融合
黃慶蘭
(武漢交通職業(yè)學院,湖北武漢430065)
[摘要]跨界與融合是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跨學科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共生效應”是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基礎和支柱,跨學科教學與研究的“協同融合”取決于各領域的特色與限度。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科交叉;跨界;融合
對教育影響的根本源于社會轉型。當前,現代社會已發(fā)展到極致狀態(tài),一場綜合取向的高等教育課程改革正在世界各國以不同形式、不同范圍掀起,知識觀也由分化轉向綜合。21世紀,人類社會以知識和信息為依托的新時代已經到來,而持續(xù)變革是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征。在中國的高等教育界,也在大力倡導和推動具有綜合性質的素質教育課程改革,這是科學和人文發(fā)展的必然要求。21世紀的大學教育,學生從中獲得的不應該只是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應該是正確價值標準的培養(yǎng)和各方面修養(yǎng)的提高。
大學教育應該為“自由教育”而設,應該通過“普遍知識”前提下的“自由知識”的掌握,來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從而使受教育者兼獲“德性”與“智慧”,以喚起和發(fā)展人的多種才能。作為施教者,我們應該把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與富有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記憶力得到提高,理解力有所鍛煉,判斷力得以提升,道德情感得以升華。作為大學,我們不能限制受教育者感興趣的知識領域,“相互聯系的不同知識王國最終是相互補充的,故對知識必須采取一種交叉學科的態(tài)度?!?/p>
大學教育過程不能僅限于獲取知識,僅僅只為職業(yè)生活做準備,它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為了獲得一種意義深遠的‘自由’,從而以致‘轉化為全人’(the wholeman)?!弊鳛榻逃覀儽仨殗@“學知”“學做”“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四大知識支柱來重新組織。
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遇到如此嚴重的一系列問題,而當今呈現出的世界性問題具有普遍性、整體性、復雜性、深刻性和嚴重性的特征。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從整體的角度去考慮,更需要多種學科和多種技術協同攻關,加以解決。作為學校教育,應多一些綜合化和跨學科教育。這種改造后的“新式教育”,是培養(yǎng)“全人”目標教育的回歸。將求解重大的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作為教育目的,跨越多種專業(yè)領域,進而使學生在科學與人文、專業(yè)與通識、基礎與應用、知識與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與和諧發(fā)展。
概而言之,隨著“后專業(yè)時代”的到來,科學的歷史不應只是學科建立和增生的歷史,同時也應該是科學的邊界被打破、一個學科的問題侵入另一個學科、概念流通、混合的學科形成的歷史。最后,它還是不同的學科聚合或黏合形成復合體的歷史,即是相互間的、多項聚合的、跨越的、學科性的歷史。
伴隨著新工業(yè)化時代的到來,大學日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逐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中心。大學的“象牙塔”形象開始被淡化,“知識工廠”和社會“服務站”的形象日漸清晰。大學的功能已不在于“隨波逐流”,而在于“逆流而上”。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里克·博克(Derek Bok)認為,“與世隔絕的大學的生存,或許只能是以犧牲專業(yè)教育質量、運用性研究、社會性批評和專家建議為代價”?!胺丈鐣睉蔀楝F代大學的責任之一,大學應與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大學要走出“象牙塔”,必須參與經濟和社會的各種活動,打破學界和社會之間的隔離,使大學走進社會的中心,用知識為社會提供最佳的服務,從而影響社會發(fā)展、服務社會生活。
同時,隨著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大學也不能只是單純的社會服務機構,而應該是引領社會應對全球化挑戰(zhàn)的“瞭望塔”。進入21世紀后,現代大學作為“才智之都”,必須向外看和著眼于現代社會,它不能是遠離人群的?,F代大學應具有一種獨特的、能夠不斷自我更新的潛力,雖不再是“象牙塔”,卻仍是社會上一個強有力的“機構”,有能力去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huán)境”。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均是認識客觀物質世界的,而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與復雜性要求兩者必須緊密聯系起來。學科的孤立劃分與客觀世界本身各部分彼此緊密聯系又相互矛盾。當人們認識到物質世界已經從連續(xù)鏈條發(fā)展到系統(tǒng)、網絡和規(guī)律之時,科學由分化轉向綜合,交叉就日益成為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高校的通識教育應該是專業(yè)教育的補充與糾正,是專業(yè)教育的延伸與深化,是靈魂與統(tǒng)帥,二者的關系并非是對立的。通識教育應該對過分狹窄的專業(yè)教育進行相應的“改造”。當我們把專業(yè)教育置于更大的背景中時,課程從深度向廣度推進,“專業(yè)化”在跨學科的廣度中得以調適其自身。
什么是復合型人才、通才之“本”?有研究表明,“應是有大學科觀念,了解當代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并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去,不受傳統(tǒng)學科界限限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自己和事業(yè)的人”。判斷復合型人才的關鍵,主要是看其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和跨學科創(chuàng)新能力的大小。馬克思認為,對“全人”理想的一個威脅來自于社會分工所導致的人的異化。高等教育應該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基礎上的。大學培養(yǎng)的人,應該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僅僅是某個方面的專門人才。自由發(fā)展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先決條件,而個性發(fā)展應該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實質。
現代科技的進步、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突發(fā)、復雜問題的出現,使得現代社會對具有跨學科知識背景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基于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yǎng)正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已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作為21世紀的高校畢業(yè)生,不僅需要知識更加豐富,而且要更能批判性地思考問題,并能應用跨學科的多種原理解決復雜的難題,能與他人一起有效工作,能持之以恒地學習如何獲取新知。
信息技術中的電子學習工具可以支持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教學對話”是推進教學相長、師生交流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調查發(fā)現:科學發(fā)展有賴于知識體系自身的更新和新領域的創(chuàng)造,在充滿變化和革新的時代,生活日益成為一種“跨學科”的體驗。21世紀是一個學習型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其工作的鮮明特點是知識的集中性,尤其需要“便攜式”的綜合性知識。
大學不僅要反思“教什么”和“如何教”,還要鼓勵學生發(fā)展跨學科的、多角度的思維,為解決未來各種復雜的問題做好準備。作為課程組織者的教師,有意識地實行跳躍式的知識傳授,讓學生完成知識的“串連”和“貫通”,比在課堂上系統(tǒng)地介紹現有的知識更能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自學能力。這就要求從根本上確立師生間的主體關系,注重知識增長與人的發(fā)展的相互建構性,從而使課堂變成師生體驗生命意義的場所,成為知識探求的場所。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實現教學內容體系由“剛性”向“彈性”的轉變。我們應該除了給予學生本專業(yè)的縱深延展,還需在跨專業(yè)方面進行交叉拓展??鐚W科教學面臨著學科“融合”的挑戰(zhàn),它是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和預期。面向知識社會的教學,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身為教師,應具備開展調查研究、在網絡和團隊中工作以及追求可持續(xù)的專業(yè)學習的能力。
總之,我們必須正視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理清知識演進的脈絡體系,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的種種“不適應”,努力去思考、研究、探索全新的“科學——教育——改革”的一體化設計,培養(yǎng)具有跨學科視野、批判性思維和合作精神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以應對整個人類發(fā)展和全球化變化的挑戰(zhàn)。
筆者認為,以問題為先導的知識整合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合作能力應該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義。開展通識教育,邁向“跨學科大學”,基于學科交叉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應該是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落腳點。以“問題邏輯”進行的“課程”改造,變知識“隔離”為知識“整合”,化“單學科知識傳遞”為“多學科知識建構”,實現了課程體系在整體性和靈活性、開放性的統(tǒng)一?!盀楠殑?chuàng)性而教”“為研究性而學”的跨學科教學設計,不僅面臨著團隊教學的“融合”挑戰(zhàn),也展示出協同培養(yǎng)的“整合”魅力。
21世紀,是科學與學科“統(tǒng)合”的世紀??鐚W科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關系是一種“共生關系”,兩者構成了一個互相依存、協同發(fā)展的共同體。研究和實踐日漸證實:現代大學必須向跨學科的方向轉變,跨學科是對學科的超越而非否定。它既是現代社會轉型發(fā)展對知識結構轉型的內在要求,也是知識生產方式和大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變革力量。如何在現有環(huán)境條件下努力持續(xù)地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摸式的改革進程,在機遇與挑戰(zhàn)、條件和限度中尋找新的“妥協點”,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但可以肯定:跨界與融合是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王晨.從普遍知識到高深學問——大學觀念的知識論邏輯及其變遷[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5).
[2]Jaspers K.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M]. London∶Peter Owen,1965∶64- 65.
[3](法)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fā)展的全球展望[M].馬勝利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4.
[4](法)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98.
[5]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徐少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3.
[6]李旭.錢偉長的教育觀[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5.
[7]劉仲林.現代交叉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8]李佳敏.跨界與融合——基于學科交叉的大學人才培養(yǎng)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9]周偉業(yè).為何需要跨越學科的界限——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綜合取向芻議[J].美與時代(下),2013(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 0046(2016)4- 016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