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霞,武在爭,陰山燕
中小學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構建與提升
趙麗霞,武在爭,陰山燕
班主任是專門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人員,主要職責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小學班主任德育是以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為目標,以班級管理為載體。中小學班主任教師的德育能力主要包括:了解班級德育對象的能力,掌握班級德育方法的能力,創(chuàng)新班級德育方式的能力,確立班級德育規(guī)范的能力,整合班級德育力量的能力。重視中小學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班級德育工作,要以德育能力為核心,構建中小學班主任的專業(yè)能力;積極完善相關政策,為中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中小學;班主任;德育能力
班主任工作的重點雖然是道德教育,但并不是道德教育的全部,也不可能實施對學生全面的、系統(tǒng)的道德教育。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一)班主任德育以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為目標
道德品質是為人類社會大多數(shù)人廣泛認可和遵循的調節(jié)人們行為方式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在個體身上的體現(xiàn)。依據(jù)基本道德調節(jié)的關系類型,即個體與自我、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及個體與自然,將道德品質相應地劃分為個體與自我方面的道德品質、個體與他人方面的道德品質、個體與社會方面的道德品質及個體與自然方面的道德品質。當前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進入了一個以開放、多元為重要特征的社會轉型時期,經(jīng)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新時期中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應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和現(xiàn)代文明意識的綜合體現(xiàn)。
(二)班主任德育以班級管理為載體
學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專門的道德教育課程成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班主任的道德教育,并不是通過系統(tǒng)上課而是通過班級管理為載體而進行。因此,班主任所進行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進行的,是因時、因事而進行的,針對性特別強。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注重通過發(fā)揮班級管理的基本要素,落實與創(chuàng)新管理育人新途徑。
關于德育能力,雖然我國學者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為大部分研究者所認同的概念,但是對德育能力的結構性形成共識,認為德育能力是由多種要素構成。[1]德育能力是指運用個人知識、經(jīng)驗和智慧,把握、引導和控制所有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因素,使之朝向德育目標形成的個性特征。[2]中小學班主任教師的德育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主要包括:
(一)了解班級德育對象
了解學生是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指出:“最要緊的是教師應該了解自己的學生,優(yōu)秀的教師對自己的學生總是很了解的。”
了解學生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了解學生本人(即姓名、生活習慣、氣質、個性特點等),了解學生家庭和社會交際。了解學生的方法主要包括:觀察、談話、學生文本解讀、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自我介紹。在實踐中,中小學班主任主要采用談話、觀察、向科任教師及家長了解情況等途徑獲取感性認識,較少采用查看學生文本資料、問卷調查和學習相關資料等獲取理性認識的途徑。
另外,在德育過程中,中小學班主任了解學生要注意把握學生的價值觀。作為班主任,對于學生價值觀中的缺失必須加以引導,努力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班主任要樹立了解學生的“禁區(qū)”意識。如果對學生沒有教育作用甚至起相反的作用,就不應該去了解學生,這就是所謂的“禁區(qū)”。這些禁區(qū)包括:學生的身體隱私,不愿披露的日記和書信等容易引起學生心靈傷害的負性事件。[3]
(二)掌握班級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務的途徑和手段,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橋梁。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班級德育中,中小學班主任教育與引導學生的方法,以談心為主,然而體驗性和實踐性較強的教育和引導方式運用不足。另外一項關于班主任教育方法的現(xiàn)狀研究表明,僅有10.6%的班主任常采用移情方法。調查結果反映了班主任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與學生的需要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也表明班主任在教育方法上強調灌輸說教,忽視情感教育。[4]
學校德育是以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為目標,也是班主任選擇和運用德育方法的依據(jù)。一般來說,德育方法可以歸納為認知取向的德育方法、情感取向的德育方法和行為取向的德育方法。談心式的說服教育,是認知取向為主的德育方法。班主任與學生談心除了要注意時機、方式、對象外,還應掌握務實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生活中的小事著眼,使學生口服心服。另外,中小學班主任還要注意綜合使用各類德育方法,重視情感取向和行為取向德育方法,如挫折訓練、角色扮演、人際交往訓練、藝術陶冶、榜樣模仿、質疑答疑、師生研討、兩難問題抉擇、價值觀辨析、開展實踐活動,等等。
(三)確立班級德育規(guī)范
德育規(guī)范具有正向德育功能。陳桂生教授在《中國德育問題》中指出:“班主任工作歸結起來便是組織班級教師集體和培養(yǎng)班級學生集體?!盵5]可見,班主任核心工作就是組織和發(fā)展班集體。群體規(guī)范理論認為,群體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集體。也就是說,班級是一個逐漸形成的精神共同體,是一個具有共同目標、共同榮譽感且富含內(nèi)聚力的群體。班級作為群體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應該具有自己的組織管理規(guī)范——班規(guī)。班級德育規(guī)范(簡稱班規(guī)),是一種極微觀的德育制度和德育規(guī)范,它是規(guī)范、引導每個班級成員,包括學生和教師的所有規(guī)則。
首先,班主任是確立德育規(guī)范的引導者。陶行知說過:“有時候學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學校所立的更加易行,這種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自己共同所立之法,自始至終,心目中都有它在,平日里一舉一動,都為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響。所以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獨斷的法?!薄秲?yōu)秀是教出來的》作者羅杰·克拉克教師年僅28歲,是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是唯一被美國總統(tǒng)接見過三次的小學教師。他執(zhí)教的學生都是來自美國最貧困的家庭,學校的資源也不豐富,但是他硬是一次次讓自己所帶的班級成為優(yōu)秀班級。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克拉克教師的教育熱情及其制定的培養(yǎng)學生綜合習慣的55條班規(guī)。
其次,道德學習是以學生共同約定的行為準則為基礎。對于道德學習來說,重要的不是“守什么規(guī)矩”,而是“守規(guī)矩的習慣與品德”本身。班規(guī)從制度化到走入學生的心靈,最終成為學生的一種文明行為,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一生的影響非常重要。小學階段確立班規(guī)的關鍵在于借助班規(guī)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養(yǎng)綜合習慣;而中學確立班規(guī)的關鍵在于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構建民主精神。
再次,執(zhí)行德育規(guī)范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德育規(guī)范的制定不是為了約束學生,而是要幫助學生成長,使其不斷發(fā)展。所以,當學生違反規(guī)范時,班主任不能簡單處罰了事,而是要尊重他們的個性,認識到他們在哪些方面需要幫助,然后逐步進行引導。
最后,要防范德育規(guī)范的控制型制度文化的傾向。德育規(guī)范在制定時若僅僅維持眼前班級的正常秩序,這種“近視化”的行為,就會導致“在班級中出現(xiàn)一種管理主義的傾向”。這種控制型的制度文化在很多中小學班規(guī)里都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
(四)創(chuàng)新班級德育方式
班級德育形式和手段是影響德育過程的重要因素,形式和手段的僵化和老化都會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創(chuàng)新德育形式和手段,重在強化德育過程的滲透力和吸引力。班級德育過程的吸引力,就是指更新德育手段,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班級德育過程的滲透性,就是將德育有機地融合于各類班級活動之中。
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班級德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學生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都帶來深刻影響。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為開展班級德育工作提供了現(xiàn)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工作的空間和渠道。班主任要重視和運用信息網(wǎng)絡技術,開設班級博客,利用QQ等網(wǎng)絡工具,提高班級德育工作的時效性。
其次,在班級活動中創(chuàng)新班級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班級活動占了學生生活的大部分時間。班級活動堅持“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指導思想,提升班級活動的教育性、整體性、自主性、開放性,發(fā)揮“活動育人”的獨特功效。
班會活動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主陣地。自1998年起,國家教委以規(guī)章的形式明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應切實保證校會、班會、團(隊)會、社會實踐的時間”。這是教育行政部門以“指令性計劃”的形式,專門分配給班主任的教育時段。其中,主題班會是班會中最重要的一種教育形式,中心更明確,教育性更強。
在班級文體、科技、讀書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培育學生高尚的道德人格。班級活動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文體、科技、讀書和社會實踐活動。當代的班級活動越來越具有課程的品質,需要班主任教師系統(tǒng)規(guī)劃、精心設計和嚴密組織。
(五)整合班級德育力量
班主任的專業(yè)化能力最重要的一點是人際溝通和協(xié)調能力。班主任通過人際溝通和協(xié)調,主動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形成道德教育合力。班級德育應以班主任為主,由學校(師生、員工)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和社會教育力量構成班級教育合力。因此,班主任需要和學生、家長、科任教師等進行溝通和協(xié)調,整合班級德育力量。
學生既是德育的對象,也是德育的資源與力量。班主任教師一方面需要協(xié)調好學生之間關系,讓個性鮮明的學生形成互補、互助的共同體;同時營造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
家長是班主任班級德育的有力助手。班主任與家長的合作,是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無縫對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在調節(jié)班主任與家長關系時,班主任應起到主導作用。班主任要以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家長,及時向家長反映和了解學生的情況。與家長交往過程中,班主任還要樹立“邊界”意識,不過分干預學生的家庭生活。
目前我國有400多萬名中小學班主任。[6]由于中小學班主任都是學科教師兼任,學校非常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卻忽視其德育能力的培養(yǎng)。從某種上意義上說,這種忽視也是忽視德育工作的一種表現(xiàn)?,F(xiàn)實中一些教師確實存在著“不會做”德育工作的現(xiàn)象。因此,增強中小學班主任德育能力是目前十分迫切的任務。
(一)以德育能力為核心,構建中小學班主任專業(yè)能力
班主任專業(yè)能力是開展班級工作的關鍵。合理、清晰的能力結構既是研究班主任工作的需要,也是改善德育困境的舉措。目前關于中小學班主任的專業(yè)能力的理論論述較多,缺乏實證性研究。以德育能力為核心,為中小學班主任專業(yè)能力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框架。中小學班主任的德育能力要素主要包括:了解班級德育對象,掌握班級德育方法,確立班級德育規(guī)范,創(chuàng)新班級德育方式,整合班級德育力量。
(二)完善相關政策,為中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改革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制度。班主任是班級學生德育的重要負責人,而不是唯一負責人。當前我國中小學將教師隊伍分為學科教師與德育教師兩部分的做法,將“教書”與“育人”任務分離,是班主任德育工作壓力增大,德育工作實效性不強的重要原因。近幾年來,各地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制度的改革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如德育導師制、全員德育制),呈現(xiàn)出一種整合化的趨勢,即中小學教師的“教書”與“育人”能力有效整合。 其次,在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工作中要重視德育能力的培養(yǎng)。當前中小學班主任德育能力發(fā)展“先天不足”。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師范生的德育能力十分欠缺。[7]目前關于在崗中小學班主任班級德育能力的培訓內(nèi)容很少涉及。通過培訓,幫助中小學班主任學習與掌握德育規(guī)律,了解德育對象,通曉德育的方法、途徑等,順利完成學校德育的任務。最后,要利用好中小學優(yōu)秀班主任的德育資源。中小學優(yōu)秀班主任德育工作經(jīng)驗豐富,德育科研意識與能力較強。重視對優(yōu)秀班主任的表彰,成立市、區(qū)、校級班主任工作室,完善學校班主任工作教研制度,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班主任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認同感,促進中小學班主任教師德育能力的提高。
[1]戴銳.德育能力綜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2):37-39.
[2]韓傳信,段多梅.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實踐方略[J].教師教育研究,2015(3):88-91.
[3]曾智昌.教師了解學生應有一定的禁區(qū)意識[J].教學與管理,2005(31):29-31.
[4]謝紅.班主任教育方法的現(xiàn)狀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3(28):33-36.
[5]陳桂生.中國德育問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4.
[6]黃正平.保障班主任合法權益的重要制度——學習《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的體會[J].人民教育,2009(18):30-33.
[7]龔耀南.師范生德育能力的現(xiàn)狀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1999(6):212-214.
責任編輯:金錫萍
趙麗霞,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學校德育與教育心理學研究(天津 300191);武在爭,中國民航大學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外國教育史研究(天津 300300);陰山燕,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通訊作者(天津 300073)。
G44
A
1671-2277-(2016)05-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