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茹,李永生
大學生黨員培養(yǎng)中反德育現(xiàn)象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張學茹,李永生
大學生黨員培養(yǎng)必須在高校整體德育環(huán)境中進行。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德育主體被物化、德育內容知識化、德育目標功利性、德育方法形式主義、德育工作者言傳和身教不一等反德育現(xiàn)象,影響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制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質量。反德育現(xiàn)象造成大學生入黨動機功利性、理想缺失信仰動搖、實踐能力欠缺、政治人格雙重化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切實消除反德育現(xiàn)象的消極影響,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黨員的發(fā)展質量。
大學生黨員;德育;反德育;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但當前高校存在的一系列反德育現(xiàn)象,不但直接影響了高校德育的實效性,也對大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質量產生了消極影響。高校德育工作中德育與反德育之間的矛盾不解決,勢必影響高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影響大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質量。
反德育現(xiàn)象,是指高校內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違反道德價值、違背學生品德成長規(guī)律、背離道德目標、用不道德的方式進行德育,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實踐能力諸方面引起學生消極變化的教育思想和行為。高校反德育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1]
1.德育主體的物化
高校德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大學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行,讓等價交換原則成為社會活動的基本規(guī)則,處于市場經濟汪洋大海中的高等學校也不能幸免,高等教育開始淪落為簡單的商品,高校德育理念上開始滑向了物化德育的歧路。德育的物化是指德育采用對待物的方式對待學生,使學生失去生命鮮活的本來面目。高等教育在許多學校已經直接成為了獲取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在以獲取利益最大化的價值觀主導下,大學生被工具化為道德的“接受器”,教育者罔顧學生的個性差異、無視大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強制他們被動接受統(tǒng)一的德育灌輸。
2.德育內容的知識化
德育是知、情、信、義、行等各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我國高校開設了德育課程,對道德的顯性知識進行傳道授業(yè)和解惑。把道德顯性知識作為德育的主要內容,弱化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實踐的地位,割裂了德育中知、情、信、義、行的整體性,忽視學生將所學道德知識內化為實際道德行為的能力,以及運用道德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現(xiàn)實道德問題的能力。肢解德育內容的直接后果,必然導致德育實效性欠佳。
3.德育方法的形式主義
有人說高校德育是“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工作,也有認為高校德育是“轟轟烈烈走過場,扎扎實實走形式”的誤解。高校在進行德育工作中,經常性在重要節(jié)慶和紀念日,進行大型學生團體教育活動,進行口號型德育、表演式德育,還有管理者為落實德育目標,層層下發(fā)相關德育文件,卻沒有人真正檢查和落實,這屬于文件型德育。用智育的方式進行德育,用考核知識的方式來評價德育效果,華而不實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德育方式,違背了德育本身的規(guī)律。[2]
4.德育目的功利化
德育的本來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愛因斯坦說“大學德育的目的就是造就一個和諧的人”。在以功利主義的價值觀為主導的教育面前,德育本身也被實用化為獲取實際利益的工具。在高校中,獎學金評定、三好學生的選舉、優(yōu)秀團員的確定、團員推優(yōu)、入黨積極分子的確定、黨員發(fā)展對象的考核,其中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學生的德育量化成績。學生的德育綜合考評結果,不但直接影響著學生自身在學校的發(fā)展和各項榮譽,甚至對教師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輔導員的評獎、教師職稱評定、年終考核的優(yōu)秀、先進班集體的遴選等,德育量化成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德育目的的功利化,使教師和學生將德育工具化為獲取各種實際利益的手段,德育本來應該圍繞的核心目的——培育身心健康的完善人格,則被棄之如敝履。[3]
5.言傳與身教的仳離
高校教育者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責任人。教育者的言傳身教,是大學生品德建構和生長的重要借鑒。教師的言傳和身教,必須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教師說什么很重要,但是教師做什么和怎樣做更加重要。德育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自身言傳和身教一旦發(fā)生仳離,教師的道德失范行為就會變成反德育行為。教人以德的人喪失了道德操守,就會給高校德育帶來幾何級數(shù)的巨大損害。言傳與身教的仳離,教師打著德育的旗號在行著反德育之實,事實上形成了德育的雙重標準:似乎德育就是用來要求別的人,而不是用來約束自己的;似乎德育就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而不是要求落實在實際中的;似乎德育就是干巴巴的教條,而不是鮮活的現(xiàn)實生活。[4]
6.德育管理的反德育性
育德者先要有德,無德者談何育德?高校的某些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過反德育的管理方式。如為了教育考試違紀學生,將他們的違紀通報四處張貼在校園里;為了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采用體罰和語言暴力手段;為了達到以儆效尤的目的,在公開場合和大型會議上將違紀學生示眾,無視學生的尊嚴和人權用大批判的方式進行德育;為了實現(xiàn)形式上的整齊劃一,教師忽視對學生主動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化的培養(yǎng),過分依賴強制灌輸和理論說教?!胺N瓜得瓜,種豆得豆”,育德者的上述反德育行為,必將引起大學生德育培養(yǎng)的負效用,并進而造成大學生黨員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困境。
1.大學生入黨動機漸趨功利性
高校功利主義的德育目的,使得大學生黨員入黨動力呈現(xiàn)出功利性趨勢。日益激烈的就業(yè)競爭和生存壓力,使得學生的入黨動機功利化趨勢更趨明顯。雖然近年來入黨積極分子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大部分人申請入黨是基于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懷著對中國共產黨的憧憬和向往,希望成為黨組織的一員。但由于社會上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加之高校德育目的自身功利性的影響,大學生黨員部分人的入黨動機并不純正。真正將實現(xiàn)共產主義理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入黨動機的人,少之又少。有些同學把入黨看成是撈取政治資本的手段,從而把入黨定位為提高地位和展示自我的機會,把入黨異化為追求個人發(fā)展、打造擇業(yè)就業(yè)競爭實力的手段。
2.學生黨員理想缺失信仰動搖
形式主義的德育導致大學生黨員培養(yǎng)教育停留在表面,沒能真正深入大學生的內心世界。黨員對黨的基本知識的學習不夠系統(tǒng)和全面,對黨的性質和宗旨理解不夠深入和準確。有的學生雖然在組織程序上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是思想認識和政治覺悟依然還是停留在普通群眾層面。習總書記曾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大學生黨員是否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直接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和未來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變成現(xiàn)實。
3.量的擴張和質的下降并存
衡量黨員發(fā)展工作的實效不應單純地看數(shù)量,更重要的是要看質量。急劇擴張的大學生黨員數(shù)量,直接帶來的就是發(fā)展黨員的總體質量不盡如人意。黨員的適度發(fā)展更加有利于提高黨員的整體質量,進而提高黨組織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在高校校園內進行的隨機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黨員和普通群眾沒有任何區(qū)別,不但政治素養(yǎng)沒有表現(xiàn)出更好的水準,而且在實踐中也沒能真正起到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就是停留在檔案的政治面貌一欄,沒有在實踐中落實黨的“三個代表”中的任何一條。
4.學生黨員政治上雙重人格
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言傳和身教的不一致,上行下效的結果是培養(yǎng)出來的一些大學生黨員,在政治上出現(xiàn)了雙重人格。一方面,他們在入黨前和入黨后言行不一。入黨前,千方百計取得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在各種活動中傾盡能力表現(xiàn)自己;入黨后,百般推脫責任,甚至連定期交納黨費都需要有人催促。另一方面,對待老師和對待同學的言行不一。有些黨員為獲取實際利益,在教育者面前是一副全心全意為班集體服務、認認真真為同學們做榜樣的姿態(tài)。在同學面前,卻以個人為中心,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某些學生黨員投機意識不斷強化,政治人格的雙面性,導致學生無法通過學生黨員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使黨組織在學生面前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5.學生黨員先進性實踐能力不足
高校在發(fā)展學生黨員的時候,更多的依據(jù)標準是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不是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水平。學生黨員發(fā)展過程中,存在重發(fā)展輕教育管理的傾向,對新黨員的教育停留在上黨課的層面。對黨員發(fā)展后的繼續(xù)教育和繼續(xù)學習缺乏探討和研究,學生支部定期學習有時流于形式。有些大學生黨員欠缺應有的光榮感和責任感,缺乏為學校、為集體、為師生、為黨組織干實事、做貢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能真正發(fā)揮出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有些黨員僅僅把獲取黨員稱號作為一個目標,入黨這一目標實現(xiàn)之后,就喪失了繼續(xù)努力工作的動力。
1.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
人,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大學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德育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就必須改變大學生黨員更多的是被教育、被管理的對象的誤區(qū),把大學生黨員放到德育的主體地位,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為了學生的一生幸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發(fā)揮他們德育主體地位的作用。
2.倡導德育導師制
加強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說到底還是要從源頭上抓起。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著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質量。加強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提高黨建工作水平,是提高大學生黨員培養(yǎng)的關鍵。選擇政治素質高、熱心學生黨建工作的黨員教師擔任學生黨員的德育導師。通過建立學生黨員的個人檔案、走訪學生黨員的家庭、了解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談話指導,對學生黨員進行一對一的全程跟蹤培養(yǎng)。
3.倡導實踐性德育
德行的生長是需要環(huán)境和土壤的。單純依靠口頭說教來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質和思想品德,不如深入實踐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能力。沒有實踐的理論都是空泛的理論,往往缺乏生命力,往往對黨員的培養(yǎng)無法起到精神洗禮的作用。通過深入社會生活實際,進行社會考察、調查研究、聽取模范人物報告、直接和人民群眾接觸,在很大程度會提高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對黨建教育的心理認同和理論學習的興趣,也能事實上提高黨員培養(yǎng)的實際效果。
4.根除高校的反德育現(xiàn)象
德育不僅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更是高校全體工作人員的職責。建立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相應機制,提高廣大員工對德育的責任意識,在高校校園內部,根除各種違背德育理念、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而進行的管理和教育,讓反德育現(xiàn)象在高校銷聲匿跡,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合格共產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綜上所述,堅持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要堅持立德樹人,有效發(fā)揮高校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德育和反德育現(xiàn)象的矛盾,必須依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強化德育在實踐中的建構和生長來實現(xiàn)。
[1]李清雁.“反德育”現(xiàn)象的批判與反思[J].思想理論教育,2012(2)下.
[2]檀傳寶.德育原理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3]岳偉,王雅紅.論教育的物化與人的失落[J].教育研究,2007(4).
[4]趙娟.淺談教育的物化問題[J].科教導刊,2013(01).
責任編輯:喬 健
張學茹,河北中醫(yī)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德育教學研究(河北 石家莊 050200);李永生,石家莊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德育教學研究(河北 石家莊 050043)。
G412
A
1671-2277-(2016)05-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