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語
商量著辦事
吳 語
商量,交換意見、商討之意,最早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的《易·兌》——“商,商量裁制之謂也”。商量一途,既是民主決策的重要手段,也是干事處事的重要方法。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一句“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道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民主和智慧。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都重視“商量”。毛澤東同志一生堅持“有事多和群眾商量”,他說:“國家各方面的關系都要協(xié)商”“我們政府的性格,是跟人民商量辦事的”。1941年春節(jié)的前一天,毛主席早早來到棗園鄉(xiāng)政府,一是向鄉(xiāng)親們拜年,二是征求鄉(xiāng)親們對工作的意見和看法。他誠懇地說:“如果聽不到你們的心里話,得不到你們的批評和幫助,不知道你們在想什么,不了解你們的希望和要求,我們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標,我們的決策就會出現(xiàn)偏差和失誤?!敝芏鱽硗疽彩肿⒅厣塘浚f過:“新民主主義的議事精神不在于最后表決,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協(xié)商和反復的討論”。
愿不愿意商量體現(xiàn)的是一種修養(yǎng)。修養(yǎng)越高的人越愿意商量著辦事。在他們看來,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眾人知識和能力的集合才是無限的。自己的才智總不如大家的才智,他們總是以一種真誠的謙虛、渴求的好學、聆聽的態(tài)度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而修養(yǎng)低下的人,往往孤芳自賞、傲才自居、自以為是、不尊重他人。
想不想商量體現(xiàn)的是一種智慧。智慧的人,想商量的事情多。他們清楚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他們牢記于心。他們總是在商量中汲取別人的長處、強處、密處,以彌補自己的短處、弱處、漏處。而智慧低的人,遇事往往不知道商量或不想商量,閉門造車、憑想當然辦事是他們的特點,辦出來的事不是上下不滿意,就是左右嘆氣聲。
去不去商量體現(xiàn)的是一種作風。商量的過程就是深入實際的過程,就是聯(lián)系群眾的過程,就是交流商討的過程,就是向人學習的過程,就是洞察研究的過程。作風扎實嚴謹、善聽不同意見的人,肯把時間用在商量上,用在深入的調查研究上,他們提出的建議,采納的比例高;他們做出的決策,擁護的范圍廣;他們處理的問題,滿意的人員多。而作風漂浮之人,他們不肯下功夫花時間商量,就是去商量也是被動的,或是蜻蜓點水,或是過過形式,結果可想而知。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商量出共識,商量出感情,商量出力量。商量能溝通,不溝通哪能暢通?商量知實情,不知情哪能領情?反思一下,為什么有些決策,初衷是好的,但組織起來卻是一頭熱一頭冷;有些項目理論是對的,但實施起來,贊成少、反對多;有些工作程序是全的,但干來干去總是干不到位?主要原因就是缺商量。缺商量的結果就是缺共識、缺感情、缺凝聚力。如果能夠早商量、多商量,廣征民意、廣納民言、廣聚民智,就不難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就會使自己具備有事不慌的實力,遇事不怕的定力,做事不亂的能力。老一輩革命家彭真說得好?。簺Q定問題,要“八面樹敵”,就是要注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并充分研究各種不同意見是否合理、有道理,有哪些好的、有益的東西,這樣做出的決定,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商量著辦事,無論是對大事還是對小事,無論是對單位還是對個人,無論是對上層還是對基層,其作用毋庸置疑,但為什么我們不少同志不愿做或者做不好呢?歸結起來,無非一是怕掉架子,不愿和群眾坐一條板凳;二是怕丟里子,仿佛自己比群眾、比別人高上一等;三是怕失面子,讓逆耳之言使自己臉紅;四是怕出亂子,不愿讓群眾知曉太多信息。說到底還是人生觀、群眾觀這個總開關出了問題。
“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我們應知道,商量應作一種做人姿態(tài),不是我來做主,而是大家做主;商量應是一種健康心態(tài),不是我比他高,而是大家才高;商量應為一種處事常態(tài),不是一時而為,而要常做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