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研究綜述

        2016-02-12 11:22:37陳淑瓊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275
        探求 2016年1期
        關鍵詞:研究綜述

        □陳淑瓊(中山大學 社會科學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510275)

        ?

        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研究綜述

        □陳淑瓊(中山大學 社會科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275)

        [摘 要]農民增收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土地是農民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財產。土地財產收益權的缺失制約了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增長。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讓農民從土地的保值增值中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黨的十七大以來,這一議題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現(xiàn)從內涵、意義、現(xiàn)狀、原因和對策等方面對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相關文獻進行綜述,以期為后續(xù)研究和國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土地流轉;征地制度;研究綜述

        在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國城鄉(xiāng)差距長年居高不下,“三農”問題日趨嚴重。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于農民增收。但農民的勞動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短期難以提升,農民財產性收入因而被寄予厚望。[1](P103)從黨的十七大報告的“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到十八大報告的“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足見國家對居民財產性收入之重視。我國關于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研究起步較晚,十七大之后才漸入學界視野。

        一、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內涵

        財產性收入的概念。周彥文等(1998)認為財產性收入是財產所有者通過對財產的直接經營或讓渡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而獲得的經濟利益,是財產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2](P14)。高敏雪等(2009)認為財產性收入是產生于資產使用權轉讓而形成的回報,相當于租金的概念。土地征用補償費屬于土地使用權的增值,不是財產收入[3](P24)。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定義,財產性收入是金融資產或有形非生產性資產的所有者向其他機構單位提供資金或將有形非生產性資產供其支配,作為回報而從中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是居民通過所擁有的財產參與收入分配體系而獲得的非勞動性收入,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疇[4](P68)。財產性收入本質上就是以契約形式將財產資本化的所得(石磊等,2010)。[5](P65)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城鎮(zhèn)住戶調查手冊》(2006)、曾為群[6](P127)(2008)、劉春義[7](P12)(2009)把財產性收入定義為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和不動產(如土地、房屋、車輛、收藏品等)的增值收入。李金鳳等(2008)把財產性收入分為兩部分,即金融資產所產生的利息、股息和紅利收入,以及實物資產所產生的租金收入。[8](P2)

        財產性收入的實現(xiàn)條件。二條件說。劉淑清[9](P90)(2014)認為,首先必須擁有足量財產,同時要具備一系列的市場條件。易憲容[10](P131)(2007)認為,一是產權界定,二是要有合適的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陸磊[11](P4)(2007)認為必須解決市場準入與宏觀調控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必須擁有財產。金融調控要有效管理資產價格;第二,共有財產收入必須無差異地分給社區(qū)居民。三條件說(李偉毅等,2011):一是產權界定。二是財產權利可以流動。三是應有金融市場和相應的金融工具。[12](P19)

        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方式。高志仁等(2008)認為主要是租金(如房租和地租等)。[13](P128)王文爛(2010)認為主要來自土地、房屋和資金三方面。[14](P113)李偉毅等(2011)認為主要包括租金、土地征用補償和土地轉包收入。[12](P19)

        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涵義。劉春義(2009)認為,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是在保證農業(yè)用地的性質不變的情況下,農民通過出讓自己對土地的占有權、經營權而得到的補償性或收益性收入。[7](P22)金麗馥(2013)認為,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是農民通過對自己所擁有的土地行使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所取得的相應收入,即農民對所擁有的土地通過出租、轉讓、分紅等方式所獲得的收益。[15](P98)房琪(2013)認為,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主要是農民憑借其土地不動產直接獲取的非生產性收入。[16](P14)

        二、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影響

        財產性收入占居民總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市場化和國民富裕程度的標志之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鐘文晶,2011)。[17]多數學者從增加農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刺激農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縮小城鄉(xiāng)差距、保障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肯定了財產性收入的正面效應(蔣省三等[18](P97),2003;袁文平[19](P1-2),孫東輝[20],2007;尹紀玲[21](P172),2008;梁達[22],2010;周林彬等[23](P62),郭洪仙[24],2011;吳玲等[25],陳剛,2014)。關于財產性收入與貧富差距的關系,趙人偉(2007)認為不必擔心貧富差距會加大。[26]高志仁(2008)認為農民財產性收入有利于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建設和諧社會。[13](P124)Dwayne Benjamin和Loren Brandt(1997)的研究結果顯示,要素市場(尤其是土地租賃市場)越活躍收入差距越小,即土地要素市場的發(fā)展可以減小中國農村的收入差距。[27]也有學者認為財產性收入的負面效應同樣不可忽視。李金鳳等(2008)認為城鄉(xiāng)財產性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8]李實[28](2007)、高敏雪[3](P24)、韓德勝[29]、祝福恩等[30](2008)、李偉毅等[12](P21)(2011)認為財產性收入具有自我增強機制,必須加以防范和調控,否則可能導致食利階層的產生,而部分財產貧乏的群眾卻得不到財產性收入。但也有學者認為,短時期內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會拉大收入差距。而長期看,財產性收入有利于中等收入者的崛起從而縮小收入差距(周青梅,2008)。[31](P7-8)

        三、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現(xiàn)狀

        (一)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概況

        農民收入水平低,財產性收入極少(張東生等,2007)。[32](P56—63)相比于勞動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更有發(fā)展?jié)摿ΑR环矫?,農民財產性收入占比偏低,雖然快速提升,但絕對額依然很?。▌⒄渍鳎?009);[33](P35)另一方面,耕地等資產尚未發(fā)揮增加財產性收入的作用(周其仁,2009)。[34](P30—31)在區(qū)域性研究中,許鵬[35](P28)(2009)發(fā)現(xiàn)2003—2007年廣東農民主要的財產性收入來源于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租金和土地征用補償收入,三項收入所占比重從76%上升到87.7%。黃瑞玲等(2010)發(fā)現(xiàn)浙江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于征地補償收入和出售房屋、農業(yè)機械的租金收入,三者所占比重高達66.8%。[36](P10)一些學者(唐占應[37],2009;望曉東等[38],2012;房琪,2013;凌宇[39],2014)分別對貴州、廣東、江蘇的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現(xiàn)狀進行了實證研究。王宇露等[40](2007)考察了糧食主產區(qū)農民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現(xiàn)狀和問題。

        (二)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來源和特點

        鐘文晶(2011)認為,農民財產性收入主要源自農用地和宅基地。[17](P200)何紹周等[41](P95)(2012)、肖紅華等[42](P21)(2008)認為主要源自土地承包權流轉和征地補償。許鵬[35](P21)(2009)、劉春雨等(2011)調研發(fā)現(xiàn)其波動幅度大。因為財產性收入主要是土地征用補償、集體用地經營權轉讓等一次性收入。[43]夏寧等(2008)認為其基數很小,因此盡管增速很快,但土地的財產性功能仍尚未顯現(xiàn)。[44](P67)關于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特點,金麗馥(2013)從收入結構、發(fā)展態(tài)勢、地域差異和來源結構四方面加以概括[15](P98)房琪(2013)也將其概括為四個方面:增長速度較快,地區(qū)差異較大,多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土地入股流轉普遍處于起步階段,農民控制土地財產性收入的能力弱。[16](P18—19)

        (三)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面臨的主要問題

        程國棟(2005)發(fā)現(xiàn),農民的土地權益受到損害。一是大量土地被非法占用。二是農民正當的土地收益權得不到落實,征地部門無理壓低地價、征地補償標準不規(guī)范、農民獲得征用補償費偏低、征地單位和農村集體肆意克扣農民的土地補償費。三是農民沒有關鍵的土地處置權,缺乏決定土地用途的自主權利,土地流轉的權利受到限制。同時,耕地銳減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45]Ⅳ關銳捷等(2012)認為存在集體經濟發(fā)展滯后、農戶收益分配不到位、村級債務日益增加、公益事業(yè)負擔過重,土地流轉管理滯后、土地承包權益缺乏保障等問題。[56](P11—17)劉巧絨(2008)認為農民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但農民個人卻沒有收益權、處置權,征地補償低,土地流轉受到限制。[47](P63—64)劉春雨等(2012)將主要問題概括為農用地流轉規(guī)模過小、集體建設用地收益缺乏、宅基地使用效率較差、農地征用補償標準過低、農民資金投資渠道過窄和財產性收入短期色彩過分濃重等六方面。[48](P23)溫銳等(2012)將其歸結為稅費過重、農地經營使用權變動頻繁、農地財產征用中補償較低、社保等公共產品缺失等原因。[49](P22—24)張寧(2013)認為,土地產權殘缺造成農民的征地補償偏低、土地財產權益損失、土地增值收益難以分享。[50](P85)Kung James Kai-Sing(2002)考察發(fā)現(xiàn),土地流轉覆蓋面達到75%,但流轉率普遍很低。[51]

        四、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制約因素

        房琪(2013)將制約因素分為資源稟賦因素、經濟因素、體制因素和其它因素四類[16](P37)。宋輝(2008)發(fā)現(xiàn)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嚴重影響農民手中固定資產的質量。在城鎮(zhèn)建設延伸不到的地方,農民財產性收入就成為奢望。[52](P198)多位學者認為,制度性障礙是首要因素。何紹周等[41](P96—99)(2012)認為這些制度表現(xiàn)在農地流轉、征地補償、農民宅基地、集體資產收益分配等方面。金麗馥(2013)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農地所有權主體模糊、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地流轉機制不完善、農地流轉效益不夠高、農地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備等方面。[15](P98)具體的制度性障礙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財產化制度

        財產權制度影響農民財產性收入水平。財產權的界定影響農民財產的富裕程度,財產權的可轉讓性影響農村要素市場的發(fā)育程度,財產權的法律保障影響農民財產性收入流的穩(wěn)定性(周林彬等2011)。[23](P62)我國農民擁有數額巨大的財產,包括耕地、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等。[53][54]在理論上,農民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個人就擁有土地收益權。但事實上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量與其擁有的土地財產量極不相稱。[45](P51)因為農民的土地資產收益權利嚴重缺失[55](P5),不能像城市居民的家庭財產一樣,有均等的機會進入市場并獲得同等的財產收入[56][57](P98)。農用地不能抵押獲得貸款,集體建設用地不能直接進入市場交易,宅基地不能在本村外流轉,限制了土地參與初次分配。[53]城鄉(xiāng)二元財產制度使農地價值被人為低估(徐元明等,2011)。[54](P101)

        (二)市場化制度

        農地交易是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惟一途徑。[38](P223)曾康霖等(2009)認為財產依托于市場才能實現(xiàn)增值。[58](P44)然而,我國農地市場發(fā)展滯后。

        1.市場體系不健全尤其土地市場和金融市場發(fā)展滯后影響土地財產性收入的提高。我國農村土地市場發(fā)展嚴重滯后。大量土地在自發(fā)流轉。土地市場實事上已經形成,但缺乏制度和政策的確認和支持,地價體系也未形成。[59](P28—29)土地法律法規(guī)未能賦予農地合法的市場地位。大量的農地流轉不能直接在公開、合法的市場中進行(凌宇,2014)。[60](P340)農村金融制度的不健全和金融市場的落后阻礙了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獲得(張乃文,2010)。[61](P38)農村的金融機構缺少,融資渠道不通,導致農村非正規(guī)金融活躍(張曙光,2010)。[62](P83)農村的金融機構對三農的弱支撐限制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周林彬等,2011)。[23](P64)

        2.市場分割影響土地財產交易。土地征收市場由國家獨家壟斷,行政運作,低價征地,高價出讓。征地成為農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的惟一合法途徑。[59](P29)國有和集體土地所有權和產權的不平等,人為分割了土地市場。這種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使農民缺乏合法獲得土地增值收益的機會,農民財產性收入低于城市居民(孫益賢[63](P52),2009;夏榮靜[64](P54),2010;李力行等[65](P130),2012)。

        (三)農地制度

        1.土地產權制度。劉巧絨[66]、羅士喜[67]、肖紅華等(2008)指出土地財產性收入受限的主要原因是農地產權主體不清,土地所有權主體位置虛置,以及土地承包權的債權性質具有缺陷。夏寧等(2008)從農地產權主體虛置、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土地財產權實現(xiàn)方式的嚴格限制和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四個方面分析了增加土地財產性收入的制度性障礙。[44]劉巧絨(2008)認為農民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但農民個人卻沒有收益權、處置權,征地補償低,土地流轉受到限制,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得不到保障,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產權的缺陷。[47]李???012)認為,現(xiàn)行土地制度嚴重制約了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主要表現(xiàn)在:土地產權界定不清,所有權主體缺位;土地流轉不暢,經營規(guī)模零散;失地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城鄉(xiāng)收入不斷擴大;張寧(2013)認為,土地產權的殘缺已成為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瓶頸,存在農地所有權主體模糊或虛位、土地承包權受限和收益權不充分等制度障礙。[50]何·皮特認為中國農地“制度模糊”導致“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以及“農民集體”概念混淆,這是農地產權登記出現(xiàn)問題的主要原因,也給地方政府強占農地。[68](P33)

        2.土地流轉制度。農地流轉顯著且可觀地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1](P103)徐漢明等(2012)發(fā)現(xiàn)耕地年均減少率和農地流轉平均價格等因素影響農民財產性收入。[69]土地流轉障礙何在?首先從供給市場考慮。陳曜等(2004)認為農業(yè)產值、租金、交易成本影響農地流轉。[70](P35)錢忠好(2003)分析了農產品價格、農地的社會保障價值、投入的成本、交易成本等因素對土地流轉的影響。[71](P83)王海燕(2005)從制度、市場、資源、環(huán)境等方面分析了農地流轉的制約因素。[72](P33-44)劉向南等(2010)揭示影響農戶土地流轉動機的收益因素和成本因素。[73](P4)羅必良等[74](2011)分析了農戶關于交易費用的認知對其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劉秀艷等(2010)認為農民對土地的強依賴性是土地流轉的障礙。[75](P151)第二,從需求市場考慮。王信等(2010)認為分散的農業(yè)經營模式不利于農地流轉。[76](P24)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將為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創(chuàng)造條件。[77](P36)第三,從政府因素考慮。政府既是推動土地流轉的關鍵又是土地流轉的障礙。地方政府的越位使農地糾紛凸現(xiàn)。[78](P119)部分政府行為受利益主導,操作過程偏向土地承受方,將流轉價格壓低,侵犯了農民合法權益。[79]鄉(xiāng)村干部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地流轉市場機制的發(fā)育。[80]

        3.土地征用制度。Klaus Deininger認為導致中國出現(xiàn)以公共利益名義剝奪農戶地權而只給予極低補償的問題癥結在于缺乏合理的法律和制度基礎[81]。夏寧等(2008)指出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入分配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目前被征地收益分配中,農民所得補償款只占土地增值收益的5%—10%。[82]

        五、促進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的途徑

        (一)完善土地產權制度,保障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第一,界定土地承包權的物權性質,賦予農民完整的土地財產權(劉愛軍[83],2006;陳家澤,2007;肖紅華等、劉巧絨、羅必良、佟紹偉[84]、夏鋒,2008;汪政杰,2009;唐茂華等[85],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86],2011;李???,2012;金麗馥,2013)。李力行等[65](2012)、厲以寧[87](2008)分別強調了合法轉讓權和抵押權的重要性。第二,創(chuàng)新農地產權制度,實行國有永佃制(夏鋒,夏寧,劉巧絨,2008;唐占應,2009;金麗馥,2013)。第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韓?。?8],夏鋒,夏寧等,2008;金麗馥等,2012)。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制定《土地財產法》,規(guī)定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占有權、收益權、部分處分權、抵押權、租賃權、轉讓權、交易權和借貸權等各項權利(李保奎,2012)。第四,推進以農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為主要內容的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等工作,讓土地真正成為農民的財產(厲以寧,2007;夏鋒,2008;金麗馥等,2012)。第五,推進土地使用權資本化(蒲奇軍[89],黎翠梅[90],2007;田永利[91],2011),以土地股份化的形式確保農民的土地財產性收入(楊鋒晶,2005;夏鋒、汪政杰、劉巧絨,徐印州、唐應杰,夏寧等,2008;田永利,2011;望曉東等,2012;金麗馥,何一鳴[92](P94),2013)。第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強化制度保障對產權內容的支撐(劉秀艷等,2010;陳曉君,2012;金麗馥、楊小川等,2013)。

        2.建立健全農地流轉的運行機制,探索農地權益的有效實現(xiàn)形式。農地流轉是促使?jié)撛诶麧檭炔炕呐晾弁凶顑?yōu)選擇,可以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黃麗萍[93],2006,陳家澤[89],2007;高志仁,2008)。第一,推進農地市場化配置(陳劍波,王小映等,2006;劉江會[94],2010;王春超[95],2011)。培育農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建立農地流轉信息系統(tǒng)(金麗馥等[96],2012)。第二,建設農村金融市場,健全農村金融制度,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張乃文,2010)?;蛴烧畨|資開辦土地銀行(汪政杰,2008)。建立以貨幣為基準、信貸為基礎的土地信貸覆蓋網絡(夏鋒、劉巧絨、徐印州、夏寧等,2008;郭寧,2010)。

        3.推進征地制度改革,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第一,規(guī)范征地審批權限和程序。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用地性質,限制地方政府判斷公益性用地的自由裁量權,控制征地規(guī)模(夏鋒、汪政杰、徐印州,孫文華[97],2008;吳玲,2014)。經營性用地的征用價格由市場確定,農民集體和承包農戶有權平等地參與談判協(xié)商(夏鋒、汪政杰、謝艷等[98],2008)。貫徹“城鄉(xiāng)建設用地指標掛鉤”等政策,保障農民土地的相關收益與補償(先靜等,2011)。[99]第二,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建立基于市場價格的征地補償標準體系,避免政績工程或官商勾結對農民利益的傷害(王小映[100],2006;夏鋒、汪政杰、徐印州,2008;張立先等[101],2012)。征地補償標準應按照農地產值和級差最大值等要素確定(李???012;楊小川等,2013;吳玲,2014)。第三,改進征地補償方式,通過實物補償、資產互換、就業(yè)、培訓、入股、預留發(fā)展用地、土地換社保等多種安置方式,為被征地農民拓展持續(xù)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李保奎、張立先等,2012;吳玲,2014)。將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范疇,統(tǒng)籌考慮其就業(yè)、住房、養(yǎng)老、教育、醫(yī)療等問題,讓其享有與城鎮(zhèn)居民同樣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張立先等,2012)。城市邊緣區(qū)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可以實現(xiàn)有效置換(史紅亮等,2013)。[102]第四,逐步放開土地一級市場,允許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讓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蔣省三等,2004;張曙光等[103],2007;張合林、劉守英[104]、夏鋒、徐印州,夏寧等,2008;王克強等[105],2010;張立先等,陳曉君,李力行等,2012)。土地增值收益向被征地農民傾斜(杜業(yè)明[106](P36—37),2004;楊遴杰[107],2012)。農地轉非自然增值優(yōu)先給予失地農民公平合理補償,剩余部分歸中央政府,用于全國農村建設并兼顧城市建設(周誠,2006)。[108]

        六、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與未來展望

        目前學術界關于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理論和實務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由于研究缺少相關的統(tǒng)計數據和資料,學者大多只是進行理論分析,而且間接涉及,略欠集中;基本理論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廣度;對其重要性主要局限于宏觀層面,對微觀農戶的影響則很少涉及,而且沒有區(qū)分土地財產性收入和其他財產性收入的經濟社會效應的差異,對其微觀機理的研究也尚待細化;對其經濟因素及調控政策的研究也都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陳剛.承包經營權流轉與農民財產性收入——《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沖擊實驗[J].社會科學輯刊,2014 (2).

        [2]周彥文,陳莉霞.試論財產收入的概念、性質和功能[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8(1).

        [3]高敏雪,王丹丹“.群眾”所擁有的財產性收入[J].中國統(tǒng)計,2008(1).

        [4]張玉麗,楊國玉.對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探討[J].經濟問題,2008(12).

        [5]石磊,張翼.農地制度、財產性收入與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J].學術月刊,2010(4).

        [6]曾為群.分配、金融制度與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J].湖南社會科學,2008(2).

        [7]劉春義.河北省農民財產性收入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

        [8]李金鳳,李晶龍.財產性收入對中國貧富差距的影響[J].天津經濟,2008(1).

        [9]劉淑清.關于農民財產性收入問題的思考[J].經濟問題,2014(7).

        [10]易憲容.關于財產性收入[J].銀行家,2008(9).

        [11]陸磊.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市場準入與宏觀調控[J].南方金融,2007(11).

        [12]李偉毅,趙佳.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障礙因素與制度創(chuàng)新[J].新視野,2011(4).

        [13]高志仁.農民財產性收入與城鄉(xiāng)差距[J].經濟科學,2008(4).

        [14]王文爛.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制度障礙及其化解[J].技術經濟,2010(12).

        [15]金麗馥.中國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困境與對策思路[J].江海學刊,2013(6).

        [16]房琪.江蘇省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13.

        [17]鐘文晶.農民宅基地財產性收入增加研究[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1(2).

        [18]蔣省三,劉守英.土地資本化與農村工業(yè)化——廣東省佛山市南海經濟發(fā)展調查[J].管理世界,2003(11).

        [19]袁文平“.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意義重大[J].財經科學,2007(11).

        [20]孫東輝.分配制度改革助推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J].中國經濟時報,2007—11—8.

        [21]尹紀玲.我國目前財產性收入的倫理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08(7).

        [22]梁達.提高財產性收入可刺激消費[N].上海證券報,2010—1—11.

        [23]周林彬,于鳳瑞.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財產權制度研究——一個法經濟學的思路[J].甘肅社會科學,2011(4).

        [24]郭洪仙.提振我國農民消費能力需要新思維——從包容性增長的視角探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途徑[J].經濟問題探索,2011(3).

        [25]吳玲,劉騰謠.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4(3).

        [26]趙人偉.不必擔心貧富差距會加大[N].人民論壇,2007(23).

        [27]Dwayne Benjamin,Loren Brandt,John Giles,Sangui Wang.Income Inequality du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J].2005.

        [28]李實.將會加劇社會財富的集中[J].人民論壇,2007(23).

        [29]韓德勝.財產性收入的正負效應分析[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8(3).

        [30]祝福恩,王麗英.實現(xiàn)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對策[J].理論前沿,2008(6).

        [31]周青梅.財產性收入、收入差距與政府公共政策選擇[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32]張東生,劉浩,王小卓.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7)[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33]劉兆征.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分析及增加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09(9).

        [34]周其仁.增加中國農民財產性收入[J].農村金融研究,2009(11).

        [35]許鵬.廣東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分析[J].廣東經濟,2009(4).

        [36]黃瑞玲,胡煉.浙江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實證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37]唐占應.貴州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研究[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38]望曉東,江華,魏玲.收入結構、土地財產與農民增收——基于廣東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實證研究[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2(14).

        [39]凌宇.江蘇省土地市場化與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變化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12).

        [40]王宇露,劉芳,糧食主產區(qū)農民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增收探討[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16).

        [41]何紹周,彭博,馬也.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面臨的制度性約束——基于市場和法治的視角[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2(6).

        [42]肖紅華,劉吉良.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途徑[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43]劉春雨,潘興良,許欣等.財產確權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基石——廣東、云南農民財產性收入調研報告[N].中國經濟導報,2011—11—39.

        [44]夏寧,夏鋒.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制度障礙與改革路徑[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11).

        [45]程國棟.我國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

        [46]農業(yè)部經管司,經管總站研究課題組.發(fā)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3).

        [47]劉巧絨.增加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土地產權障礙閉[J].經濟研究導刊,2008(11).

        [48]劉春雨,陳敏,潘興良等.廣東、云南農民財產性收入調研報告[J].中國經貿導刊,2012(1).

        [49]溫銳,李永安.十六大以來農民土地財產權益保障改革的進程與展望[J].中共黨史研究,2012(7).

        [50]張寧.土地產權殘缺: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制度瓶頸[J].湖北社會科學,2013(10).

        [51]Kung,J.K.S.The role of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s rural reforms and development[J],The Chinese Economy,2002(3).

        [52]宋輝.關于提高西部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思考[J].特區(qū)經濟,2008(3).

        [53]唐健.讓農民從土地上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7—11—19.

        [54]徐元明,劉遠.農村財產制度改革與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構建[J].江海學刊,2011(6).

        [55]陳曉君.土地資產化與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關聯(lián)性分析[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2(1).

        [56]周其仁.增加中國農民的家庭財產性收入[EB/ 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10274160.html.2009—10—28.

        [57]張合林.實現(xiàn)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根本途徑[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8(5).

        [58]曾康霖,范俏燕.論財產性收入與擴大內需[J].經濟學動態(tài),2009(9).

        [59]張合林,郝壽義.城鄉(xiāng)統(tǒng)一土地市場制度創(chuàng)新及政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07(2).

        [60]凌宇.江蘇省土地市場化與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變化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12).

        [61]張乃文.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現(xiàn)狀及原因探析[J].農業(yè)經濟,2010(4).

        [62]張曙光.土地流轉與農業(yè)現(xiàn)代化[J].管理世界(月刊),2010(7).

        [63]孫益賢.市場分割對財產性收入分配的影響[J].經濟論壇,2009(8).

        [64]夏榮靜.增加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的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0(66).

        [65]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綜合課題組.合法轉讓權是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基礎——成都市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調查研究[J].國際經濟評論,2012(2).

        [66]劉巧絨.增加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的土地產權障礙[J].經濟研究導刊,2008(11).

        [67]羅士喜.農村土地資產化的利弊分析[J].江漢論壇,2008(10).

        [68]何·皮特.誰是中國土地的擁有者?[M].林韻然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9]徐漢明,劉春偉.農民財產性收入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2(3).

        [70]陳曜,羅進華.對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緩慢原因的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4(6).

        [71]錢忠好.農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理論與實證分析——基于農戶層面的經濟分析[J].經濟研究,2003(3).

        [72]王海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05.

        [73]劉向南,吳群.農村承包地流轉:動力機制與制度安排[J].中國土地科學,2010(6).

        [74]羅必良,汪沙,李尚蒲.交易費用、農戶認知與農地流轉——來自廣東省的農戶問卷調查[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2(1).

        [75]劉秀艷,王麗靜.農民土地收入與社保關聯(lián)性分析——以河北省抽樣調查為例[J].人民論壇,2010 (11).

        [76]王信,丁少群.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中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研究——以工業(yè)化進程中的廈門市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77]莊甲.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如何為農民財產性收入創(chuàng)造條件[J].遼寧經濟,2009(1).

        [78]胡亦琴.農村土地市場化進程中的政府規(guī)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8.119.

        [79]黃朝流.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深層問題與政府行為[J].經營管理者,2014(3).

        [80]錢忠好.農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的困境與鄉(xiāng)村干部行為:對鄉(xiāng)村干部行為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3(2).

        [81]魏晶雪.農村土地制度的產權缺陷及改革思路[J].當代經濟,2008(1).

        [82]征地補償標準該不該大幅提高[N].中國青年報,2013—11—13.

        [83]劉愛軍.農地產權厘定是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基礎[J].財經科學,2006(11).

        [84]佟紹偉.保護土地財產權增加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8(4).

        [85]唐茂華,陳丹.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政策過程及現(xiàn)實困境[J].學術探索,2011(1).

        [86]國務院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財產確權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基石——廣東、云南農民財產性收入調研報告[N].中國經濟導報,2011—11—3.

        [87]厲以寧.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改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88]增加財產性收入:努力讓九億農民分享更多經濟成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8—03/07/content_7739967.htm.2008—3—7.

        [89]徐谷明.制度缺陷使中國農民與財產性收入“絕緣”[N].中國經濟時報,2007—11—28.

        [90]黎翠梅.土地資本化與農村土地保障制度的創(chuàng)新[J].財經論叢,2007(1).

        [91]田永利.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資本化的經濟學分析[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1.

        [92]何一鳴,羅必良.賦權清晰、執(zhí)法博弈與農地流轉——基于法律經濟學的分析范式[J].貴州社會科學,2013(1).

        [93]黃麗萍.農地使用權流轉:農地產權制度改革的帕累托最優(yōu)選擇[J].東南學術,2006(5).

        [94]劉江會,唐東波.財產性收入差距、市場化程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于城鄉(xiāng)間的比較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4).

        [95]王春超.農村土地流轉、勞動力資源配置與農民收入增長——基于中國17個省份農戶調查的實證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1).

        [96]金麗馥,冉雙全.土地流轉背景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研究[J].商業(yè)時代,2012(3).

        [97]孫文華.地方政府道德風險與農民失地問題[J].中國土地科學,2008(6).

        [98]謝艷,秦啟文,王勇.征地補償模

        式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8 (10).

        [99]先靜,馬智利.城鎮(zhèn)化背景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途徑的分析[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1,(19).

        [100]王小映.我國農地轉用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實證研究——基于昆山、桐城、新都三地的抽樣調查分析[J].管理世界,2006,(5).

        [101]張立先,鄭慶昌.保障農民土地財產權益視角下的農民財產性收入問題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102]史紅亮,張正華.城市邊緣區(qū)土地置換對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影響分析[J].經濟問題,2013,(12).

        [103]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中國土地問題課題組》.城市化背景下土地產權的實施和保護[J].管理世界,2007,(12).

        [104]劉守英.中國的二元土地權利制度與土地市場殘缺一對現(xiàn)行政策、法律與地方創(chuàng)新的回顧與評論[J].經濟研究參考,2008,(31).

        [105]王克強,趙露,劉紅梅.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土地市場運行特征及利益保障制度[J].中國土地科學,2010,(12).

        [106]杜業(yè)明.也談現(xiàn)階段農地征用中的是是非——與周誠先生商榷[J].中國土地,2004,(4).

        [107]楊遴杰.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11—13.

        [108]周誠.農地轉非自然增值公平分配論——兼評“漲價歸私”論和“漲價歸公”論[J].經濟學動態(tài),2006,(11).

        □責任編輯:溫朝霞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744(2015)06—0107—09

        收稿日期:2015—10—21

        作者簡介:陳淑瓊(1970—),女,法學博士,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培育途徑研究綜述
        心理健康教師能力構成的研究綜述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2:24:03
        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研究綜述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51:11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旅游學刊(2016年9期)2016-12-06 19:45:17
        上市公司環(huán)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簡述
        近五年農村征地糾紛問題研究綜述
        小學課桌椅設計研究綜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3:41
        日韩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大地资源网更新免费播放视频| 夜夜春精品视频| 日本熟妇高潮爽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中文字幕| 免费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52|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a级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色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不卡日韩| 最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麻豆|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日本少妇熟女一区二区|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日韩一线无码av毛片免费| 欧美片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片| 精品人妻69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电影| 亚洲永久无码动态图| 国产精品亚洲av国产| 蜜桃tv在线免费观看| 闺蜜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 国产精品久久久看三级| 欧洲美熟女乱av亚洲一区|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最新亚洲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女主播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亚洲欧美在线播放| 色se在线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京东|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网|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精品18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