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廣州為例"/>
□傅蜜蜜(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國際學院,廣東 廣州510420)
?
多元城市文化下的道德因素研究
——以廣州為例
□傅蜜蜜(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國際學院,廣東廣州510420)
[摘 要]“多元文化”是一個近年來在任何領域都十分熱門的詞組,受到廣泛的注意和解讀。本研究以廣州城市文化為例,通過探討多元文化的意義,就道德認知作為社會系統(tǒng)機制回應道德因素對多元城市文化的影響,并以多元文化觀以及社會判斷理論為重點依據(jù)衡量廣州市民對公平與關懷的道德認知,并就未來廣州城市的道德建設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多元主義;城市文化;道德;道德認知;公平與關懷
由于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因生存的需要而匯集在城市生活。城市隨著工業(yè)化所衍生的制造等相關行業(yè)逐漸向多元化方向邁進。歐美國家大多數(shù)都市經(jīng)過上百年的發(fā)展,擁有比較好的硬體和軟體實力,吸引了多元的人才,形成各城市獨特的文化風格,城市里充滿了多元性、創(chuàng)意性的發(fā)展,加大了城市產(chǎn)業(yè)的附加價值,從而帶動了城市的多元發(fā)展。同樣,多元階層的存在與發(fā)展,也影響了多元的消費文化,構(gòu)建出現(xiàn)代城市居民生活有別于傳統(tǒng)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一)文化與城市文化
文化往往在人類群體生活中被有形或無形的媒介所表現(xiàn)。文化,一般指特定人群的共識,是代表不同社會人們的基本態(tài)度、知識學習、認知方式、道德價值觀、法律準則、信仰風俗和藝術美學等,以及社會成員獲得生活的能力和習慣的復雜總和,而價值則是文化的核心[1]。隨著經(jīng)濟和科技的持續(xù)發(fā)展,無論從鄉(xiāng)村到大都市,還是從農(nóng)業(yè)社會轉(zhuǎn)型到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文化中包含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總是彰顯著一部分特定且永恒的價值觀。
城市是各類群體高度聚集的空間,集中了共同生活的一群人及其主要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活動。城市的元素包羅萬象,不僅有硬件建設的公共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各類文化中心、古跡建筑、商業(yè)街、大型購物中心、公園城市綠地等;也有軟體建設,如美術展覽、文化藝術節(jié)、各種交易會與商品展銷會、文學論壇、都市價值展示與研討等;更有各種思想的碰撞,如態(tài)度和認知。因此,城市的內(nèi)涵可看作是一個現(xiàn)代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體,以及深植于這些文化習俗中的態(tài)度和感知[2]。這種城市文化的形成,是由都市人群共同維系和傳承的。不同的人群在城市相遇,共享價值、分享都市的現(xiàn)代化與進步,但是隨著都市的壯大,不同族群的聚集,通常也會衍生出觀念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及矛盾。
(二)文化的多元主義與多元的城市文化
單一文化甚至同化主義無法產(chǎn)生1+1>2的綜效,社會學批判理論認為,社會結(jié)構(gòu)和權力關系因多元文化主義論(Multiculturalism)的批判,而促進了階級的平等和種族的和諧。如猶太裔哲學家Kallen,H.M.在《民族與熔爐》(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Pot,1915)一文中結(jié)合“種族”(Ethnic Group)與文化概念,首先提出“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的理念,并針對同化主義和融合論,主張美國每個族群都要保持其獨特品質(zhì),同時也要為整體社會作出貢獻[3]。因同化主義的影響,邊緣族群和外來移民給社會穩(wěn)定、和諧帶來多種問題,多元主義的出現(xiàn),打破了同化主義以主流文化為尊的主張,并倡導承認不同文化的共存。所以說,多元文化主義側(cè)重于互相理解、互相適應的雙向溝通,代表了一種包容的理念,一種體恤普通群體需求的理念。
另外,“文化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即自我文化認同的優(yōu)越感,歧視或蔑視他者文化的態(tài)度)與“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倡導多元主義,即持公平、開放的態(tài)度面對他者文化,主張尊重、了解和交流的方式,這兩個觀點一直是當今爭論的焦點。多元文化在文化相對主義下應運而生,強調(diào):(1)人們應多了解自己的文化;(2)人們不能忽視其他的文化;(3)人們必須學習其他文化[4]。雖然多元文化的現(xiàn)象一直存在著,然而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一體化和通訊科技的高速發(fā)展,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強勢“同化”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現(xiàn)象正引起人們的重視與警惕。但是這些二戰(zhàn)后取得獨立或者二戰(zhàn)后發(fā)展起步的國家大多是歷史悠久且擁有自己獨立身份、獨特文化的國家。因此,在全球化時代,令經(jīng)濟、科技逐步走向一體化的世界亦應保持其多元文化的格局[5]。多元文化強調(diào)各族群之間互相諒解,互相尊重對方的意愿、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并致力于接受社會文化判斷準則的差異性,反對以自我文化的判斷標準去衡量、裁定他人族群的文化[6]。因此,多元文化包含了文化中的同與異,涉及到性別、族群、倫理、工作、婚姻等社會公平、公正問題。
隨著世界都市化的趨勢越來越強,不同的族群在此相遇,共享價值,城市也成為更復雜、更多元、也更有魅力的文化沖撞場。一個文化多元的城市對其公眾所進行的社會化建構(gòu),不僅要致力于讓他們成為主流文化的一員,也應鼓勵他們成為某個亞文化的一份子。在“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市長對話會”上,各名城代表闡述了城市文化的積淀和傳承是世界各國重要的精神力量,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多元的民族應該保持其多元的文化特色,各文化間進行交流和溝通,形成相互尊重、促進的和諧發(fā)展態(tài)勢[7]。
(三)自由主義、平等與認同
二十世紀自由主義興起,其觀念之一是應該平等地對待社會中的多元文化和現(xiàn)象。在《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里,Rawls,J.提出了道德人觀(A Conception of Moral Person),他把社會理解為一個公平的合作體系,強調(diào)人的自由、平等、理性等“道德人”的共同特征[8]。因此可以看出,自由主義追求的是社會成員之間的共性及普遍平等性,而忽視了其差異性,他們反對或排斥傳統(tǒng)文化或政治基于個人或族群的基本特殊性質(zhì)。因此,自由主義的這種普遍道德人理念受到各類社會運動的反對,后者認為其不但沒有達到真正的平等,反而造成新的壓迫。自由社會更應正視族群的差異性(Difference)、人的差異性,多元文化論由此而成熟發(fā)展[9]。
多元主義的城市文化提倡各族群之間的平等關系。加拿大哲學家、社群主義代表人物Taylor,C.提出平等的族群關系觀,一是否定無原則的包容,反對選擇性尊重(Respect);二是主張通過承認文化差異、尊重他者文化而得到真正的平等[10]。費孝通也提到了平等觀念,認為不同的文化應共存于同一社會中,一種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1],所有人類都應得到同樣的尊重和人權,要求各民族不僅要贊賞自己民族的文化,更要敬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另一種是“多元一體”[11],強調(diào)在平等及多元的前提下,共同維護同一政體穩(wěn)定的重要性。德國哲學家Kant,I.認為自我的認同和他人的尊重,不能脫離族群而存在,必須界定于自我和外界的關系之上[10]。因此,只有認清“認同”的實質(zhì)概念,方能達到各族群間的平等。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就曾針對“文化認同”,在1970年的威尼斯報告中指出:“大多數(shù)代表都強調(diào)人們對文化認同的意識越來越強烈,人們也循此有了更為多元的看法,承認不同族群應享有他們自己的文化權利,包括弱勢少數(shù)族群體的文化”;更指出“文化認同不能單單援用民族國家認同這樣的術語,個人的、群體的、社區(qū)的以及階級的文化認同,事實上其本質(zhì)是多面向的?!保?2]陶東風教授進一步解釋,文化認同的多元寬容精神適用于各群體、階級、民族甚至國家間,并指出如果忽視民族國家內(nèi)部認同多元化文化的事實,而強行將其統(tǒng)一為單一的民族國家認同,將會造成民族國家內(nèi)部的文化壓迫和強制性的文化一體化行為。因此,如泰勒所主張的“平等”,每個族群的個體首先應認識到各族群間的差異,敬重他者文化和價值觀,方能真正追求公平、和平和關懷。
(一)道德與個體認知
“規(guī)則服從(Rule-Conformity)”與“好的意圖(Good-Intentions)”這兩種傳統(tǒng)領域中的道德觀影響了道德的定義[13]。道德通常是以倫理思考為基礎的,個體的道德往往是以思考倫理問題來認知,如“我應該如何做?(What should I do?)”[14]“我應該如何做?”表現(xiàn)出個體思考的行為判斷,反映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應服從的規(guī)則。除了通過“規(guī)則服從”判斷道德,好的意圖也是衡量個體行為的道德標準,包括道德態(tài)度、動機、原則、價值觀;然而,“好的意圖”只是利他行為的必要條件,還需要個體具有較高的道德判斷能力[13]。
道德判斷標準一般分為兩種,一是以康德為代表的客觀道德標準;二是承認道德的文化區(qū)域性或相對性的主觀道德標準[15]。在道德思考“我應該如何做?”時,是從公平的一般性觀點,也就是說任何人在相似的情景下都會去做的角度出發(fā)的[14]。在城市社會認知體系中,政府應致力于協(xié)調(diào)公眾的利益,提升公眾應具備的價值判斷的能力,建立和支持合乎正義的社會基本制度的架構(gòu)。
另外,在多元社會中,個體在形成認知判斷過程中,對外界的刺激進行學習、理解、記憶,產(chǎn)生不同的判斷標準,并依賴自身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進而形成不同的價值體系[16]。這些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大都表現(xiàn)在個體間的道德、誠實、正直和關懷的層面,以及群體間的體諒、包容、尊重和公平的價值層面,從而成為社會進步基礎的核心價值。
(二)倫理、道德判斷
道德判斷能力,也就是“道德的認知方面”,“指個體可以自主地區(qū)分和整合各種道德情感趨向(即道德情感),在理性的基礎上作出最后判斷的能力”[13]。當公眾的行為和道德標準產(chǎn)生矛盾時,倫理就可以作為判斷公眾行為的對錯、是非、善惡的共同標準、準則和依據(jù)。義務沖突、價值沖突和倫理認知缺失等情況往往會引起倫理思考和爭辯[17]。
一般行為倫理決策模式(如圖1所示)由Wittmer,D.P.(1992)提出,他認為年齡、性別、文化、工作環(huán)境、價值觀、道德認知、倫理困境等情景和因素影響個人決策過程,從而出現(xiàn)倫理情景感知,產(chǎn)生倫理敏感性、判斷和選擇[18]。通常在日常生活中,倫理對道德起到?jīng)Q定性作用,也是道德檢驗的最初標準,比如:科學倫理敏感性檢驗(Test for Ethical Sensitivity in Science,TESS)[19]、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20-21]、Kohlberg,L.的道德判斷談話(Moral Judgment Interview,MJI)等理論檢驗和判斷倫理道德行為;不過在如中國這樣的傳統(tǒng)東方社會的倫理道德里,可能更多地強調(diào)忠誠、和諧、兼收并蓄、對立融合的道德文化[22],藉此進行協(xié)調(diào)、化解,進而促成社會的和睦和發(fā)展。
圖一 一般行為倫理決策模式(Wittmer,1992)
(三)公平與關懷
我們知道個體的道德認知是以價值觀問題“我應該如何做?”(What should I do?)為出發(fā)點的,道德認知和價值觀是公眾道德認識和判斷的主要依據(jù),其中,公平與關懷的道德認知是城市日常運作的社會知識一部分。“公平”一詞在英文中為“Justice”,指的是“平等、公正、公道、正義”[23];在漢語中的解釋為“公平正直,沒有偏私”。同樣,也包含了績效的公平衡量和行政倫理的核心價值問題[24]。而關懷是體諒他人的道德,如家庭、朋友關系;自己的需要;社會的需求等。
公眾的道德認知是公平與關懷基礎。公平基礎就是個體自我與社會之間沖突等道德原因,維持無私的原則、規(guī)則和標準,強調(diào)公平和互惠;而關懷基礎則指的是關心和提升他人的福利,避免對他人的傷害,和使用同理心去知曉了解他人,以及決定前后依賴關系[25-26]。公平與關懷是自古而今人類社會追求的理想倫理原則之一,也是構(gòu)建世界和諧社會的來源和根據(jù),更是城市文化所應遵循的倫理規(guī)范和準則。
公平與關懷圖表由Gilligan,C.&Attanucci,J.(1988)設計,維度分別是僅有公平(Justice Only)、重視公平(Justice Focus)、關懷/公平(Care/Justice)、重視關懷(Care Focus)、僅有關懷(Care Only)[26]。而在90年代,Krebs,D.L.等學者進一步完善此圖表,并采用了5分點評分量表,也就是關懷與公平量表(Care and Justice Instrument),以“僅有關懷(C)=100;重視關懷[C(J)=75];關懷/公平(C/J)=50;重視公平[J(C)]=25;僅有公平(J)=0”[27]。Warks,G.R.等則認為支持公平、支持自我、支持關懷和支持他人等議題往往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社會的道德認知上,從而體現(xiàn)出城市社會內(nèi)部的公平與關懷的道德任職導向[28]。
(一)構(gòu)建廣州城市生活中的公眾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歸因、態(tài)度、人際關系、群體歸屬等因素影響人們?nèi)粘3鞘猩畹牡赖潞蛽碛胁煌牡赖抡J知導向,以及不同的判斷道德的程度。一般來說,男性強調(diào)自主性和不受抽象權力干預,具有公平、正義道德導向,據(jù)Gilligan,J.等的評估實驗發(fā)現(xiàn),將近79%的男性主要使用公平導向;而有75%的女性主要使用關懷導向,也就是說女性更為關心幸福感,和希望與他人相互依賴,更多地表現(xiàn)關懷道德導向。公眾使用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作為評判現(xiàn)實社會和生活的準則,對于遵循社會的真實生活道德困境,常以“關懷導向”作道德判斷;而對違反社會的道德困境,則以“公平導向”作道德判斷依據(jù)[28]。
廣州擁有多元文化的特質(zhì),她是以本土嶺南文化為根基,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展現(xiàn)出一種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獨特性。改革開放之后,廣州近30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從物質(zhì)生活普及到社會各層面的民主意識、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化、世俗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社會階層、族群意識和財富分配差異,因而,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利益集團。其中公平與關懷的道德認知是城市日常運作的社會認知的一部分。
公平道德通常是體現(xiàn)在制度上,強調(diào)支持法律操作規(guī)則,提倡打擊和懲罰不道德;而關懷更多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道德原則、社會規(guī)范作為決策、衡量和體諒他人道德。廣州在運輸通訊上具有現(xiàn)代性基礎,社會福利支出、教育文化投入、醫(yī)療保健以及公共安全投入等方面都相對較高,支持公平在廣州公眾的道德認知上的優(yōu)先性較高。另外,建立關心是強調(diào)建立關心和體諒他人的道德,也就是說幫助他人的需要,維護親朋好友彼此關心的本質(zhì)。對他人寬容就是對別人關懷包容,消除待人的選擇性,尊重他人權利和價值。廣州產(chǎn)業(yè)比重中服務業(yè)比率相對較高,主要以世俗化為特征的公民文化,強調(diào)以理性對公共事務的認知和評價,注重效率和公平之間的合理關系。
(二)塑造廣州多元城市生活中的公眾寬容理念
現(xiàn)代社會較傳統(tǒng)社會更重視寬容的價值,這是由于現(xiàn)代社會的運作較以往更有賴于人們接受多元價值和意見,更重視個人自主型,保障個人言論自由空間,讓每個人得以表現(xiàn)其差異。Locas,J.R.認為寬容不是一項公式,而是一種心理的習慣,和一種申辯的格調(diào)[29]。個體身處多元化社會中,有不同的信念和價值的差異。在公平與關懷的復雜觀念下,人們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解釋和規(guī)則,利己就認為公平、關懷、寬容;相反,就認為不公平、不關懷、不寬容。但在多元化的社會里,一定存在著不同的判斷和道德價值差異。為此,應將尊重他者的選擇放在優(yōu)先于自己的選擇之上,保持尊重異議,并以對他者寬容作為道德態(tài)度。這既是個體的德性,也是一種集體、社會、文化的德性。人們通過社會生活道德認知來學習道德判斷,也就是說如果人們憑借學習和陶冶道德教育能力來解決不寬容問題,形成一種社會德性的制度機制,也就形成所說的寬容[30]。
30多年改革開放使廣州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社會階級結(jié)構(gòu)也因此而改變。受全球化影響下的廣州市,擁有經(jīng)濟和地理優(yōu)勢,無論是都市規(guī)劃、硬體建設、精神層面、藝術教育和貿(mào)易交流,都具有國際都市的規(guī)模,吸引了國內(nèi)各省市甚至全球各地的各類人才,表現(xiàn)出多元文化的風貌,豐富了其精神內(nèi)涵。另外,社會多元開放的格局、教育普及和信息豐富,導致各階層之間相互競爭和合作,社會階層也由傳統(tǒng)的農(nóng)工商階級轉(zhuǎn)向多元,傳統(tǒng)的階級、成份、意識也已滯化,取而代之的是金領、白領、粉領、藍領及以行業(yè)為代表的社會分工,正因這種“合作和互惠”,工具理性的社會行動者對不同的族群表現(xiàn)出包容和尊重的態(tài)度,從而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族群認同的塑造[31]。所以說如果沒有出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道德認知轉(zhuǎn)變以及寬容理念,就不可能協(xié)和各種不同才能、不同階層的人,安排在合適的社會位置上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32]。通過公眾道德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公有物管理、城市行政倫理規(guī)范等塑造寬容理念,是發(fā)展和維護多元廣州城市文化和建設民主社會的基礎。
(三)廣州城市公共領域與道德進步
道德準則決不是某一特定群體的道德認知,更不是某一特定群體的道德偏見,它是具有普世意義的倫理準則。關愛普遍的人性,超越我們自身的局限與偏見,持寬容和平等的立場,看待他者文化、他者觀念,這樣的道德規(guī)范才是可靠并有效的。在廣州這樣的多元社會里,多種來自不同民族、國別的文化傳統(tǒng)混合并存,人們不可能對某一特定共同體所倡導的諸如信仰與忠誠,血緣與忠誠這樣的問題達成普遍的一致性,Habermas,J.建議最好從倫理層面而非道德層面去描述這些問題,把道德問題與倫理問題分離是很有必要的[33]。
Mead,G.H.提出了兩個我,即“自我”(the self)來自于作為主語的“我”(the I)和賓語的“我”(me)、以及一般意義上的他人(generalised other)之間的對話,每當個體和群體發(fā)生沖突時,自我就會反思自己所秉持的價值觀和規(guī)范[34]。Habermas,J.(1979)也認為一個完全解放的社會依賴于其市民所能獲得的自我發(fā)展。即我們作為社會一員為了獲得一種普適的道德,自發(fā)形成一種能力去了解自身潛意識的欲望以及認識能力,這會對一個成熟的公眾社會的文化發(fā)展作出很大的貢獻。通過道德認知發(fā)展的階段,Habermas,J.和Kohlberg,L.都提出了“成熟的個體”的觀點,主張應弱化個體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身份,而是提倡以自我身份建立在城市、國家、全球的身份形式之上。這種觀點意味著要保留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公共領域,個體身份的形成依賴于人類共同體中的認知和社會道德觀的形成。同樣,Jonas,H.延伸了Mead,G.H.和Habermas,J.的觀點,提出了人們認同和共享的道德價值,依賴于個體的自我身份不斷地以對話的方式進行修正,并通過理性交往與體制的開放性進行改變[35]。不過,Habermas,J.(1981)認為Mead,G.H.忽略了集體象征的背景,提出了道德意識應具有由國家所歷史性地賦予的民族形式[36],并闡述了社會秩序并不受自我與他人的影響,而是依賴于物質(zhì)再生產(chǎn)的體制,以及依賴于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化進程的社會整合[34]。當代廣州已逐漸發(fā)展出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生活和組織的形態(tài),意味著社會走出他們的血緣團體,而開始更多地關心社會中與自己無傳統(tǒng)淵源的其他社會成員。
從全球化角度來看,交流空間往往是因當前存在的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濟狀況與政治實踐而形成的。如在歐美地區(qū),公共媒體的道德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在網(wǎng)絡、影視、廣播;但是,在大部分的非洲和拉美地區(qū),發(fā)展公共空間的手段十分有限。而在內(nèi)容和選擇上極具多樣化的現(xiàn)代城市生活,以及充斥著各種科技的自娛自樂網(wǎng)絡時代,人們與外部公共空間的聯(lián)系和依賴,要比以往薄弱得多,社會倫理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如在廣東多間中學發(fā)生女中學生毆打同學并拍裸照的事件。由此可見,普遍道德是建立在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互動進步之上的,在講求金錢、名利價值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更多的是注重個人利益,忽略人與人間相處的道德原則。因此,當多元公共文化被金錢和權力扭曲時,就會對共同認知產(chǎn)生極具影響的破壞力。廣州在上世紀末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驅(qū),受到各種外來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并在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背負著巨大的環(huán)境負債、社會信任負債、道德滑坡負債。建立公共領域中的道德認知,以及情感、意志和行為等多重道德建構(gòu),既是引導公民知善、樂善和行善的道德培育過程,也是推進城市社會德治進步的必由之路。目前,廣州的社會環(huán)境正處于開放、多元的時代,公民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對于提升個人生活品質(zhì)和生命價值,增進不同社群的和諧交往,以及塑造理想城市社會愿景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多元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寶貴資產(chǎn),越是包含不同文化和族群的城市,越懂得寬容和尊重,人們才能從對方的身上發(fā)現(xiàn)不同的價值,學習對方的優(yōu)點和長處,從而使自己的族群和文化在彼此的影響下更健康地成長,城市也藉此獲得更蓬勃的生存和發(fā)展。人們在日常城市生活中,往往會根據(jù)所在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體系,以及個人的知覺認知,對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事務作道德、價值判斷。也因此,城市社會互動以及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展方向?qū)艽蟪潭仁軅€人的道德認知傾向的影響。
地處邊境的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更是嶺南的中心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便利的水路交通,具有港口經(jīng)濟和貨柜轉(zhuǎn)運的功能,但相對港滬京,比較欠缺高素質(zhì)的中、高產(chǎn)白領人口與服務產(chǎn)業(yè)的社會條件。然而,隨著全球化發(fā)展和競爭,以及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廣州城市文化變遷和社會關系嬗變、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呈現(xiàn)出各種復雜、多樣的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標準因此由單一走向多元。在經(jīng)濟政策方面,廣州市應大力推動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加速開發(fā)多功能經(jīng)貿(mào)、資訊軟體及創(chuàng)意文化園區(qū),發(fā)展觀光產(chǎn)業(yè),吸引高素質(zhì)人才遷入,提高人口素質(zhì),改善城市人口素質(zhì)和結(jié)構(gòu),增強第三級產(chǎn)業(yè)就業(yè)人口,強化經(jīng)濟競爭力。在教育方面,塑造培養(yǎng)關心、追求公共利益的公民。政府可通過公共論壇等各種教育途徑,加強培養(yǎng)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識、理性思辨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及多元思維能力,從而提升民眾參與公平與關懷的道德認知,把現(xiàn)代都市居民高素質(zhì)轉(zhuǎn)化為高品質(zhì)的城市軟實力。
[參考文獻]
[1]Kolter,P.and Armstrong,G.(2001),Principles of Marketing[M].,12th e.d..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Inc.
[2]Park,R.E.,Burgess,E.W.,&McKenzie,R.D.,(1967),The Cit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Kallen,H.M.,(1915),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 Pot[J].,in the nation,F(xiàn)eb,25.190-194.
[4]詹棟梁.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世紀探討[C].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A].臺北:臺灣書店,21—46,1993.
[5]Wang,H.,(1998),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And The Question of Modernity[J].,Social Text,16(2),9-44.
[6]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臺北:高等教育,2001.
[7]鄭晉鳴.城市應突出多元文化——世界歷史名城市長對話會側(cè)記[N].光明日報,2004—05—17.
[8]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6.
[9]林火旺.公民身份認同和差異,多元主義[C].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多元主義”研討會[A],1996/ 05/30—31;蕭高彥、蘇文流匯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3,379—409.
[10]廖炳惠.泰勒論現(xiàn)代性與多元文化[J].當代,1994(100):10—29.
[11]費孝通.全球化與文化自覺:費孝通晚年文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12]陶東風.在什么意義上談多元文化主義[J].二十一世紀,1999(10):123—125.
[13]楊韶剛.西方道德心理學的新發(fā)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4]Lutteburg,J.,Hermans,C.,&Bergen,T.,(2004),Pragmatic,ethical and moral:Towards a Refinement of Discourse Approach[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33(1),35-55.
[15]Jeckder,N.S.,Jonsen,A.R.,&Peralman,R.A.,(1997),Bioeth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Methods and Practice(Eds)[M].,Boston: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16]Anderson,N.H.,(2003),Unified Theory of Cognition[M].,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d,Chapter1,1-19.
[17]詹德隆.基本倫理神學[M].臺北:光啟出版社,1988.
[18]Wittmer,D.P.,(1992),Ethical Sensitivity and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An Experiment[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pp443-462.
[19]Clarkeburn,H.,(2002),A Test for Ethical Sensitivity in Science(TES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31(4),pp439-453.
[20]Hammond,K.R.,Stewart,T.R.,&Steinmannn,D.O.,(1975),Social Judgment Theory[M].,in Kaplan,M.,& Schwartz,S.,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pp271-312),NY:Academic Press.
[21]Smith,G.D.,&Robert,S.W.,(1987),Research in Medical Ethics:The Role of Social Judgment Theory[M].,in Brehmer,B.,&Joyce,C.R.B.,Human Judgment:The SJT View,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pp427-442),B.V.:North Holland.
[22]楊韶剛.道德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3]Griffin,J.,(1996),Value Judgment:Improving Our Ethical Beliefs[M].,Oxford:Clarendon Press.
[24]施能杰,建立組織績效管理引導員工績效評估的制度[J].考銓季刊,2004(37):79—94.
[25]Lyons,N.,(1983),Two Perspectives:on Self,Relationships and Morality[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3,pp125-145.
[26]Gilligan,C.,&Attanucci,J.,(1988),Two Moral Orientations:Gende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J]. Merrill-Paler Quarterly,34,pp223-237.
[27]Krebs,D.L.,Denton,K.L.,Nerrmeulen,S.C.,Carpendale,J.I.,&Bush,A.,(1991),Structural Flexibility of Moral Judg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1,pp1012-1023.
[28]Wark,G.R.,&Krabs,D.L.,(2000),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Dilemmas in Everyday Life[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9(1),pp5-21.
[29]Lucas,J.R.,(1966),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s[M].Oxford:Clarendon Press.
[30]Brugman,D.,(2003),The Teaching and Measurement of Moral Judgmen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32(2),pp195-203.
[31]陳端容、陳東升,跨族群的社會連結(jié):工具理性行動邏輯與社會結(jié)構(gòu)的辯證[J].臺灣社會學刊,25,pp1—54,2001.
[32]Davis,K.,&Moore,W.E.,(1945),Social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0,pp242-249.
[33]Habermas,J.,(1979),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M].London:Heinemann.
[34]Mead,G.H.,(1934),Mind,Self 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5]Jonas,H.,(1985),G.H.Mead:A Contemporary Re-examination of His Thought[M].Cambridge:Polity Press.
[36]Habermas,J.,(1981),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The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M].Cambridge: Polity Press.
□責任編輯:溫朝霞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744(2016)01—0081—09
收稿日期:2015—12—21
作者簡介:傅蜜蜜(1982—),女,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國際學院講師,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外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營銷、城市文化、比較文化與戰(zhàn)略管理。
*本文系2013年度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校級青年聯(lián)合基金項目《創(chuàng)新經(jīng)濟視角下的廣州城市整合營銷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3s3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