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2015年批評性話語分析研究綜述

        2016-02-11 09:24:10武建國陳聰穎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批評性語料庫話語

        武建國,陳聰穎

        ?

        2015年批評性話語分析研究綜述

        武建國,陳聰穎

        (華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廣州 510641)

        一、引言

        近30年來,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兼收并蓄,在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廣泛吸收社會學、哲學、文學批評等各學科領域的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評理論、Althusser和Gramsci的新馬克思主義觀、Bakhtin的對話理論等,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跨學科和超學科研究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隨著當今大語言環(huán)境的發(fā)展轉變,統(tǒng)計學、生物學、歷史學等領域的相關理論也逐漸被引入CDA的研究范疇,其多元發(fā)展態(tài)勢越來越明顯,成為更加熱門的研究領域和多學科交流的平臺。而國際社會的發(fā)展及國家間的博弈更是把話語權與其所承載的多元化的意識形態(tài)推到了風口浪尖的位置,也促使CDA受到中外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近期動態(tài)和研究前景,本文擬對2015年CDA的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二、2015年CDA的研究內容

        1 國外CDA研究

        經過梳理后筆者認為,2015年國外發(fā)表的CDA文獻可歸為四類:評價與綜述型、理論探討型、應用型和跨界面型。

        1.1 評價與綜述型

        2015年國外的CDA期刊文章較少有綜述性的,多以書評為主。如Power(2015:511-513)對Clark(2012)的著作進行了評介,指出本書通過引入民族志方法來分析性別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了CDA一直被詬病的“過于自上而下”的分析路徑,對后者的研究有啟示意義。Habibie(2015:131-135)則對Garzone和Catenaccio(2012)的專著進行了評析,再次把體裁分析與CDA的結合帶入公共視野范圍之內。Masso(2015:103-104)則述評了Wodak和Richardson(2013)關于法西斯話語的專著,指出其立足于當下全球化的大背景,輔以實證研究,試圖以更廣闊的歷史角度對法西斯的各種交流方式予以語境化解讀,體現了CDA與時俱進的特征,具有極強的時代感與現實意義。此類書評均是對之前的CDA重要著作進行的整理歸納,側重對原作思路的分析與延展,可以說是這些著作不錯的導讀材料。

        1.2 理論探討型

        2015年國外CDA研究的理論探討型成果豐碩,主要包括兩本指南和新版的研究方法介紹。Tannen,Hamilton和Schiffrin(2015)將CDA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具體闡述,為相關學者提供了理論指導。L’Etang等(2015)則運用CDA探究公共關系話語,試圖揭示話語中的含義及權力關系,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范例與思路,這本著作是CDA理論與實踐的小型指南,意義深遠。在新修訂的一書中,Wodak和Meyer(2015)擴展了多模態(tài)話語的范圍,增加了“社會媒體”和“網絡數據分析”兩個章節(jié),并給每個章節(jié)配備了學習指南,同時包含了擴展詞匯表,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梢哉f這本書是話語和意義決策研究的科學指導手冊,對CDA的發(fā)展推廣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1.3 應用型

        2015年國外CDA的應用研究涉及多個傳統(tǒng)領域,如政治、教育、經濟等,但也探索了新的領域,如多元性別的敏感話題,推動了話語實踐的進一步拓展。

        自CDA誕生以來,政治領域一直是其研究的重中之重。如Hansson(2015:297-322)選取英國政府公共演講的話語實例,探討行政機構如何通過話語策略更好地減少民眾的抱怨,有極強的實踐意義,同時為CDA提供了政治話語的新切入點。Efe和Forchtner(2015:233-257)通過話語—歷史研究路徑分析了2011年土耳其總統(tǒng)針對20世紀30年代通杰利省大屠殺事件的正式道歉,揭示了總統(tǒng)如何通過道歉取得政治勝利,為我們提供了看待政治行為的新視角。Lacerda(2015:74-94)則關注貧民窟,結合媒體報道的話語和里約政府的新聞稿,從對窮人的指責、排斥的加強、消除貧困的方法三方面系統(tǒng)分析,通過話語實踐幫我們再現了貧民窟這一脫離主流社會的現象,這種獨特的視角對話語分析,尤其是CDA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性。

        同時,民族問題和種族問題多年來始終是政治領域的重要議題,相關的CDA研究如火如荼。如Burroughs(2015:165-183)結合??吕碚摵虲DA的分析框架,研究了愛爾蘭報紙媒體的話語表征,展示了“控制”話語表達是如何與意識形態(tài)聯系在一起的,對愛爾蘭不公平和排外性明顯的立法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Malmqvist(2015:733-753)運用批評性分析和諷刺話語實踐的理論分析了關于歐洲其他國家移民乞討現象的網上幽默話語,探討了其情感表達的受限程度,這一研究視角新穎,引人深思。Wodak和Boukala(2015:87-109)從話語—歷史角度審視了歐盟國家的身份與民族主義的復興,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演講話語,如移民和經濟爭端等展開研究,探討了話語構建與民族身份之間的關系,揭示了由于經濟危機、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歐盟作為政治經濟統(tǒng)一體勢必會受到影響且將面臨巨大挑戰(zhàn)。Way和Kaya(2015:82-100)則以阿勒槍擊事件為切入點,從CDA的角度剖析了土耳其報紙運用話語策略為自己的政府開脫責任,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報道方式對解決雙方幾十年的矛盾,實現和平共存毫無意義,從話語的角度對其提供了指導。

        教育話語的CDA研究也屢見不鮮,國外學者不僅有期刊論文成果,也有著作問世。在著作方面,Knain(2015)將學校科學話語作為研究對象,從CDA的角度對科學、語言和學習的關系進行分析闡述,從話語的角度剖析參與的科學素養(yǎng),是CDA在科學教育領域的應用型研究,為廣大學習者提供了自我提升的新途徑。Martínez-Alemán,Pusser和Bensimon(2015)則著眼于高等教育領域,結合人力資本理論、種族理論,從獎學金政策、賽事評比等方面對高等教育開展了批評性研究,試圖通過話語研究促進教育公平,這一重要嘗試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在期刊論文方面,Awayed-Bishara(2015:517-542)借用CDA分析工具研究以色列高中正在使用的六本教科書,發(fā)現這些教科書攜帶著明顯的西化傾向,且暗含猶太復國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極易邊緣化巴勒斯坦阿拉伯少數民族,對其教育有巨大的啟示與指導作用。Ledin和Machin(2015:463-481)選取瑞典大學的管理文件,針對其中的列表、表格和要點研究了話語如何將教育實踐重新語境化,對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Kozar(2015:354-368)結合CDA和體裁理論對17個私人網上語言學校的網站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發(fā)現這些網站的主題、結構和修辭相似,且都隱藏著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豐富了CDA的研究內容,有助于網上教育的推廣傳播。Mirhosseini(2015:932-947)則從CDA視角審視了伊朗私人語言教育機構在波斯文報紙上的廣告,揭示了其向大眾灌輸意識形態(tài)預設,即語言學習是神秘的工具,指出教育逐步市場化的社會現狀,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經濟話語也通常是CDA的熱門分析對象。Ming(2015:337-357)通過研究和的相關報道探究了中美經濟新聞中關于中美匯率爭端的概念表征,指出英美通過不同的話語策略為各自的政府服務,有一定的指導意義。Kelsey等(2015:1-20)關注經濟危機,對相關的媒體報道分析,揭示經濟危機背后潛在的權利關系,試圖從話語角度透視經濟現象,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CDA還對女性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如Chiluwa和Ifukor(2015:267-296)針對伊斯蘭極端組織博科圣地綁架二百名女學生事件,就Twitter和Facebook上發(fā)起的Bring Back Our Girls活動,運用CDA和評價框架分析了該活動的話語特點和社會參與者的情感態(tài)度,增加了對新媒體話語的關注,對提高女性的安全、教育與平等權利具有積極的影響。Al-Hejin(2015:19-46)采用CDA的話語—歷史分析路徑和社會認知模式對關于穆斯林女人的BBC news進行語義宏觀結構層面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對穆斯林女人的認知變化過程,有利于加深民眾對宗教和女性的了解。Diabah(2015:377-397)主要分析了加納電臺廣告中的女性性別力量。Pereira和Biachi(2015:1-18)著眼于巴西雜志對2010年女性選舉人的相關報道。兩者均體現了CDA對女性話題的關注,對促進兩性平等,維護女性權利與自由具有一定的意義。

        CDA的分析范圍已經涉及到多元性別的話題。Soich(2015:21-24)將CDA與定性分析結合,從異裝癖者承受的不公平待遇、對社會包容的需求和對人權的集體訴求三個方面研究了阿根廷電視節(jié)目中異裝癖的話語形象構建,揭示了阿根廷的性別認定法沒有實現的深層次原因,對CDA研究范圍的進一步擴展有積極作用。Bannink和Wentink(2015:535-558)從CDA視角分析了荷蘭一檔以同性戀和雙性戀為嘉賓的電視節(jié)目,指出此檔節(jié)目產生的影響非但不能促進性取向自由,還會加劇多元性別人群的隱匿,有利于CDA在更廣闊領域的應用實踐。

        綜上所述,2015年國外的CDA應用型研究對象非常寬泛,如將網上教育的新型話題和多元性別的敏感話題納入研究范圍。應用型研究對象的形式也更為多元,如關注電視類訪談節(jié)目以及Twitter和Facebook等新媒體話語,進一步擴寬了研究領域,有一定的突破。

        1.4 跨界面型

        2015年國外學者對CDA的跨界面研究主要集中在語料庫和文學方面。Engstr?m和Paradis(2015:501-527)從話語—歷史的角度,利用語料庫工具對英國民族黨和獨立黨發(fā)布的政府文件展開分析,總結出了共性規(guī)律,對政治話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相關語料庫大大豐富了研究對象,為CDA更加客觀系統(tǒng)的分析奠定了基礎。Baker和Levon(2015:221-236)利用CDA對關于男子漢氣概的新聞話語進行語料庫和定性的對比分析,得出基于語料庫的CDA研究更為客觀的結論,指出語料庫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具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對CDA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Akogbeto和Koukpossi(2015:26-34)運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和批評性話語分析對沃萊·索因卡的《雄獅和寶石》中的性別問題進行分析,植根于CDA與文學之間關系展開探索式研究,不但給文學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而且對CDA自身的發(fā)展也大有助益。

        總體來看,2015年國外CDA的跨界面型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分析途徑的選擇上更為科學,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但此類研究并不是很多,且沒有突破性進展,仍需再接再厲。

        2 國內CDA研究

        2015年國內學者在CDA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筆者也從評價與綜述型、理論探討型、應用型和跨界面型四個方面分門別類地對國內的CDA研究進行詳細的述評。

        2.1 評介與綜述型

        2015年國內此類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譯作和書評中。前者主要體現在2015年翻譯引進的《話語研究:多學科導論》一書上,它是由van Dijk主編,周翔翻譯整理的話語研究論文集,收錄了Wodak及Fairclough等眾多話語研究專家的18篇文章,涉及傳播學和語言學等領域。本書不同于以往的外文著作翻譯,在對CDA的理論框架和主要原理進行闡釋后,以實例分析來演示概念原理,從而使讀者不但能更好地理解理論,而且從中學習到如何運用既定理論框架對不同語境中的話語進行具體的分析,并提供了延伸閱讀、在線閱讀和重要研究文獻,供讀者索引和拓展閱讀。這一成果對外文文獻的引進與翻譯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同時有助于國內CDA的發(fā)展。

        期刊論文的相關研究成果如徐芳和李濤(2015:74-77)的《語料庫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新進展》、吳雪和雷蕾(2015:425-428)的《〈話語分析與媒體態(tài)度〉評介》均對Baker,Gabrielatos和McEnery(2013)的作出評介,指出本書的一大亮點就是通過大型歷時語料庫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再次把語料庫這種話語分析的手段帶入公共視野,對批評性話語分析和語料庫兩者的發(fā)展均大有裨益。仲躋紅(2015:364-367)的《〈Routledge話語分析手冊〉介紹》評介了Gee和Handford(2013)共同編寫的這一鴻篇巨著,有利于其核心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評價綜述型的研究是對CDA既有的成果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點評,對相關的研究有總綱性的指導意義。

        2.2 理論探討型

        此類文獻側重于對CDA的相關理論進行討論、構建與擴充,偏學術性和哲理化。劉永兵和于元芳(2015:182-186)結合CDA產生的社會背景對語篇、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幾對容易混淆的概念,有利于CDA的健康發(fā)展。武建國(2015:76-81)對CDA在歷史淵源、理論基礎、分析框架、分析對象和術語運用五個方面存在的爭議進行了系統(tǒng)的剖析,并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有益于CDA沿著更加清晰的脈絡發(fā)展壯大。武建國和林金容(2015:555-564)通過與Paul Chilton深入交流而碰撞出思想火花,對CDA進行重新思考,并進一步詮釋了CDA的基本理念、歷史淵源、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及未來發(fā)展,使得CDA煥發(fā)新機。此類研究有利于CDA的理論和方法論的進一步豐富,為相關研究提供更為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方法論的指導,對CDA的長足健康發(fā)展意義重大。

        2.3 應用型

        2015年國內的此類文獻主要是CDA在政治、教育、新聞、媒體、歷史等各個領域的具體應用型研究,其成果對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本年度國內學者對政治領域和教育領域的關注熱度有一定的降低,相關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在政治領域,楊敏(2015)在《話語的社會性與政治性闡釋》一書中關注了話語的社會性與政治性,對《動物農場》和女權主義文體學進行了批評性話語分析。雖然這本書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田海龍,2015a),但將文學話語作為研究社會與政治的切入點也算富有新意。王馥芳(2015:6-10)主要以話語權力操縱和濫用的典型代表“官本話語”為例,借助批評性話語分析揭示了話語的權力操縱程序機制以及話語權力濫用的權力實現機制,試圖通過研究話語和權力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通過揭露權力優(yōu)勢方對話語的非法權力操縱,揭示社會不公平的話語權力根源,是CDA在政治話語上的典型應用。在教育領域,余源晶(2015)在《話語分析視域下的政策構建》中采用Fairclough的話語三維模式考察了政策系統(tǒng)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問題的關注和政策話語的產出過程。通過對社會權力和利益關系變遷的考察,揭示了作為資源配置權威性手段的教育政策在與社會互動中引發(fā)的社會關系變動,對教育公平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張奐奐和高益民(2015:49-54)從CDA視角剖析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章程所反應的權利和意識構建,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新聞與媒體話語是國內近期研究的熱點。潘艷艷(2015:7-12)將CDA與網絡新聞報道結合起來,試圖揭示美媒如何利用話語權影響人們對中國海軍實力的認知,啟示群眾樹立批評閱讀意識,對媒體的外宣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唐毅(2015:51-55)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基于Fairclough的批評性話語分析三維模式,把真人秀節(jié)目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一種話語事件和文化現象,在語篇、話語實踐和社會文化實踐三個層面上分析了真人秀節(jié)目的話語再現與重塑、生產和消費中的真人秀節(jié)目以及其對于話語權的爭奪,從而集中探討了真人秀節(jié)目在全民娛樂時代媒體話語權的建構問題,最終把電視真人秀這種新型的話語形式引入了CDA的研究范疇。洪亞星和董小玉(2015:24-29)采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以《超級中國》為分析對象,揭示了韓國的該紀錄片試圖塑造出強勢爭霸、居高臨下、重利輕義的中國形象。這種形象塑造思維模式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不利于中國的國際形象建構。這項研究將紀錄片作為研究對象,給CDA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切入點。陳迪(2015:100-102)雖說也是關注CDA與網絡話語的結合,卻是側重于流行語,是對通俗文化的應用型研究,娛樂性較強。侯松和吳宗杰(2015:47-52)的文章是CDA視角在遺產話語領域的巧妙運用,該文將文化遺產作為一種話語實踐,通過CDA喚醒民眾對歷史話語的解讀意識。

        整體而言,2015年國內的相關研究雖沒有國外研究涉及的領域廣泛,卻植根于中國實際國情,對大熱的真人秀節(jié)目、遺產話語以及網絡流行語給予了一定的關注,極具本土特色,呈現出了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

        2.4 跨界面型

        此類文獻主要探討CDA與認識論、修辭學、認知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翻譯批評學等不同領域之間的關系,具有鮮明的跨界研究特征,從而為CDA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支撐,促使其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在認識論范疇內,田海龍(2015b:32-40)針對修辭學與哲學界關于真理和認識等問題的爭論,深入討論新修辭學在跨學科性、批評性和語言分析性三方面與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結合以及新修辭學和批評性話語分析在語言思想和研究課題兩個方面的共同點,旨在引發(fā)對后現代主義視域下語言研究更深入的思考,推動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對CDA的發(fā)展極具啟發(fā)性。趙芃(2015:41-46)則在修辭學的視閾下著眼于傳統(tǒng)報紙媒體話語,將學雷鋒活動作為修辭事件,以《人民日報》關于開展學雷鋒活動的社論和評論為語料,從歷時性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視角分析其中的修辭策略,并探討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慣用語句所體現的學雷鋒活動的具體特征,話題新穎,具有很強的時代感。

        2015年仍有許多學者繼續(xù)將認知語言學理論引入CDA領域。周玉芳(2015:131-137)運用巴赫金符號學理論,結合批評—認知話語分析方法,從符號的物質性、歷史性、社會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等方面出發(fā),舉例分析文學作品中的性別隱喻,揭示了看似習慣而規(guī)約性的語言表達背后隱藏的性別歧視意識形態(tài),是CDA在文學方面的進一步探索。張蕊(2015:34-41)對批評性話語分析在認知方面的不足進行了概括性分析,在認知語言學框架下選取“側重”識解操作,對其在話語策略的實施、話語目標的達成以及對語篇與話語實踐過程之間關系的闡釋性作用進行了論述,為CDA在認知領域的探索應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李克和王湘云(2015:183-193)在CDA的基礎上嘗試了批評轉喻分析的研究范式,對CDA的理論建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以上文獻都是CDA結合認知語言學領域的應用型研究,強調了將認知語言學理論運用于CDA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指出了建立與發(fā)展認知批評分析范式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針對翻譯批評研究,賀愛軍(2015)在專著中以佛經譯者和近現代西學譯者為中心,從CDA視角對譯者主體性進行了社會話語分析,不再針對語篇本身,而是關注譯者的特性。該書語料特別,角度新奇,頗具啟發(fā)性。常江和楊奇光(2015:13-18)對2014年發(fā)生的編譯事故進行了批評性話語分析,嘗試探索編譯者在二次編碼的過程中由于翻譯失誤而改變事件原有意義的機制,并闡明編譯失范引發(fā)公眾的對抗式解碼的現象對于提升新聞編譯專業(yè)水準,探索全行業(yè)操作規(guī)范的意義。胡開寶和李曉倩(2015:90-100)則是將CDA運用于描寫性譯學研究,并結合語料庫分析翻譯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僅促使批評譯學研究方法發(fā)生重要變革,而且拓展并深化了批評性話語分析。

        在語料庫語言學方面,王斌華(2015:101-106)通過批評性話語分析介紹了一項關于中國對外傳播政治話語翻譯“立場表達”的研究,剖析譯者翻譯抉擇的關鍵之處,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批評翻譯學實證研究的突破口,展示了基于語料庫的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研究路徑。劉明和王世昌(2015:55-58)則采用CDA視角,運用語料庫輔助話語分析,對比分析中國加入WTO前后三個不同時期的汽車廣告語料,探討廣告話語與社會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語料形式新穎,具有現實意義。

        李健雪和鄭慧(2015:8-10,16)、孫富強和李健雪(2015:21-23)均將CDA與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結合起來,分別對奧巴馬精選視頻“抉擇”和整形視頻廣告進行分析,以揭示隱藏在圖像或文字背后的權力關系,為CDA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切入點。

        總體而言,CDA不是一個學科流派或專業(yè)方向,而是研究社會問題的一種視角(van Dijk,2001),而這種非學科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有助于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展。這種不受傳統(tǒng)學科限制的特性使得CDA的理論、方法和實踐具有無限的發(fā)展空間。

        三、2015年CDA研究的總體特征

        筆者通過對2015年國內外文獻的系統(tǒng)梳理,發(fā)現CDA的相關研究呈現跨學科、重應用、與時俱進的整體特征。

        第一,延續(xù)傳統(tǒng)的跨學科發(fā)展趨勢,并在歷史遺產、電視節(jié)目、環(huán)保、農業(yè)、旅游等新領域有所突破。在國內,侯松和吳宗杰(2015:47-52)試圖引導CDA進入遺產話語領域,以史為鑒,展望未來,不僅對CDA的跨學科發(fā)展頗有啟迪,有益于引導CDA沿著本土化的方向發(fā)展,而且對遺產話語的歷史書寫、文化記憶有一定的意義。洪亞星和董小玉(2015:24-29)及唐毅(2015:51-55)將CDA研究對象由以新聞等政治性很強的話語引向新型娛樂休閑性質的電視節(jié)目,如真人秀、紀錄片等,體現了近年來CDA研究對象從傳統(tǒng)的純語篇向多模態(tài)性質的電視節(jié)目進軍的趨勢。雖然兩者的分析仍是集中于電視節(jié)目的語篇,但為CDA在新媒體領域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一定的視角與可能性。放眼國外,Erjavec和Erjavec(2015:53-62)借助CDA分析歐洲農業(yè)政策問題,雖說仍是政治性較強的政策問題,卻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話題,如種族問題、性別歧視、霸權等,而是以更廣義的視角審視語言使用,進而窺測社會。L?hdesm?ki和Wagener(2015:13-28)則關注國際文化交流,將CDA與歐洲跨文化對話白皮書結合。Nilsen和Ellingsen(2015:26-33)則使用CDA審視全球環(huán)境問題。這些領域并不像以往政治、經濟等領域那樣突出意識形態(tài),而是更貼近文化與生活,回歸自然,增添了人文主義氣息,賦予了CDA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第二,應用型研究屬于CDA的重中之重,以指導社會實踐為目標,朝著更為科學的方向發(fā)展。應用型研究在國內外都占據了相當的份額,國內外學者均堅持科學的發(fā)展觀,將研究成果運用到話語實踐中,試圖從中總結規(guī)律,并指導社會實踐,同時發(fā)現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切入點,如此周而復始形成語言自身研究、語言與社會研究的雙重良性循環(huán),帶動CDA朝著科學的方向發(fā)展。如Nilsen和Ellingsen(2015:26-33)從CDA視角出發(fā)探討全球變暖問題引起重視卻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深層次原因,以期用語言工具為棘手的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支持與借鑒。而文化遺產作為一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投資旅游的熱點對象,已被我國視為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在這一大背景下,侯松和吳宗杰(2015:47-52)把文化遺產看作一種社會實踐,以“城西舊樓”的遺產話語為例,試圖引導中國CDA學者介入遺產話語研究,并藉此探索具有歷史文化厚度和本土批評精神的CDA文化路徑,進而為實現巨大的政治經濟效益助力。應用型研究作為典型的CDA實例研究,無論是對CDA自身的理論構建還是對社會實踐,都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我們應對此類研究給予更大的投入力度與更多的關注。

        第三,整體發(fā)展緊隨時代步伐,國內發(fā)展本土化趨勢加強,且有向私人領域話語滲透的趨勢。CDA作為通過語言審視社會的特殊途徑一直致力于揭示與社會熱點事件相關的話語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與權力關系。近年來國內學者不再僅僅依賴英語語料推進CDA的研究,而越發(fā)重視對漢語語料的分析應用,試圖拓展植根于本土文化的CDA發(fā)展道路,國內學者在2015年更是不遺余力地推動著這一進程。如王馥芳(2015:6-10)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官本話語”,侯松和吳宗杰(2015:47-52)研究儒家話語等傳統(tǒng)智慧,趙芃(2015:41-46)研究學雷鋒活動的相關話語。隨著大眾傳媒的多樣化發(fā)展,日益豐富的話語形式通過不同的載體進入公眾視野,尤其隨著各類真人秀節(jié)目層出不窮,明星的私人生活一定程度上暴露于聚光燈下,話語的潛在研究對象不再僅僅局限于公共領域。國內學者漸漸關注私人領域的話語研究,如唐毅(2015:51-55)就試圖通過CDA研究在全民娛樂時代媒體話語權的建構問題。CDA的這種與時俱進以及不斷擴展研究領域的特點是保持其生命力蓬勃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應該發(fā)揚光大。

        四、2015年CDA研究的不足之處

        雖然就整體而言,2015年的CDA研究在國內外都緊跟社會潮流,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而且部分問題長時間以來一直被詬病,卻始終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首先,在CDA的討論中仍存在諸多爭議(武建國,2015)。雖然李桔元和李鴻雁(2014:88-96)、劉永兵和于元芳(2015:182-186)等學者嘗試對意識形態(tài)、批評、權力等概念進行重新界定,對相關爭議展開剖析并給出針對性建議,但是此類問題仍制約著CDA的進一步發(fā)展。如何厘清CDA研究中的諸多爭議需要中外學者的進一步努力。

        其次,研究方法和理論的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雖然CDA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理論和方法上很難說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獨立體系。2015年大多數的研究還沿用著舊有的分析模式,如Fairclough早期的話語三維概念模式(1989,1992)及后期的五步走分析框架(2001)、van Dijk(2001)的社會認知模式、Wodak(2001)的話語歷史研究路徑等,這一問題在國內尤為突出。如何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并設計出更為客觀、簡單、實用、可操作的分析方法仍是CDA面臨的一個艱巨任務。

        再次,2015年的CDA研究基本沒有中外學者的合作,更未向中西合壁的理想境界靠攏,致使國內外CDA研究中的問題都得不到很好地解決。國內的研究雖然一直倡導CDA走本土化的發(fā)展道路,但理論與實踐結合得仍不夠默契。而國外的研究雖說突出跨學科應用,但仍處于探索階段,暫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和大面積的推廣。

        最后,對已有成果的繼承發(fā)展動力不足。2015年的CDA研究并沒有多少創(chuàng)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已有成果的繼承與發(fā)展。如Cap(2014:16-30)將最新的認知語用學模型,即趨近化理論(proximization theory)運用于CDA來研究公共話語的合法化問題(武建國、林金容,2015:555-564),但這一理論模型并未在2015的CDA研究中得到大力推廣。CDA的縱深發(fā)展不僅有賴于中外學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需要學者們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挖掘與探討。

        五、CDA研究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在過去的近30年中盡管經受了諸多方面的嚴峻挑戰(zhàn),CDA最終還是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我們須認識到CDA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它的理論基礎非常廣泛,融入諸多不同的領域,并沒有固定的研究方法,且隨著時代步伐不斷推陳出新。結合當今國內外大環(huán)境,筆者認為,CDA這種應運而生的研究方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與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未來主要有四大發(fā)展方向。

        第一,堅持跨學科發(fā)展的同時,不斷豐富理論基礎,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我們要不斷將CDA與語言學、認知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緊密聯系起來,朝著縱深方向推進。如武建國等致力于引進并開拓趨近化理論,近期已有新的進展,有望為CDA提供新的發(fā)展路徑。我們還可以將CDA的不同框架進行嫁接和組裝,根據具體的研究問題進行改適調節(jié)為我所用。如Wu,Huang和Zheng(2016:1-26)通過整合話語—歷史分析方法與語境模型提出了適用于重新語境化與改適轉換研究的話語歷史—語境分析法,并以此分析了媒體話語的重新語境化與意義轉換,為我們提供了分析話語動態(tài)傳播的新思路。

        第二,豐富研究對象,拓展地域范圍。隨著人們對于權力、批評、意識形態(tài)等概念的理解日益多元化,話語載體與話語形式的日漸多樣化,CDA會更加關注新媒體、多模態(tài)話語、私人領域話語的研究。如Soich(2015:21-24)關注異裝癖者,Bannink和Wentink(2015:535-558)研究以同性戀和雙性戀為嘉賓的電視節(jié)目,洪亞星和董小玉(2015:24-29)及唐毅(2015:51-55)將CDA引向新型娛樂休閑性質的電視節(jié)目,如真人秀、紀錄片等,分析對象更加豐富,趨于多元化和生活化。就地域范圍而言,我們也發(fā)現世界范圍內的CDA研究熱潮經久不衰。不僅在法國、德國、澳大利亞以及其他英語國家有許多CDA的追隨者(如Gee,2015等),連政治形勢較為嚴峻的伊朗等國也出現了許多CDA學者(如Awayed-Bishara,2015;Efe & Forchtner,2015;Mirhosseini,2015;Soich,2015等)。對于此類現象,CDA所要做的就是跳出固有的理論模式圈子,發(fā)展出適應全球性話語分析境況的新的研究方法。

        第三,立足于社會現實,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我們只有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語言分析來理解社會的變遷,甚至預測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不斷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將CDA發(fā)揚光大。CDA的新發(fā)展源于世界變幻無窮的特質,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等的變化都將對CDA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不應該將目光一直停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而應該隨時了解新的研究動向、新的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研究及時進行適當的調整,爭取做出有新意的開拓性努力。

        第四,加強中外交流、對話與合作。CDA要提倡不同學者之間的交流、對話與合作,甚至是國際學者之間的合作。雖然不同國家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東西方之間存在意識形態(tài)差異,但是在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下,西方學者在CDA的舞臺上獨領風騷的局面已不存在,世界各地不同的CDA學者將會展開更深入的合作與對話,避免造成東西方CDA研究之間的割裂,一起努力朝著新的研究方向前進。

        六、結語

        本文對2015年國內外CDA研究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從主要內容、總體特征、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發(fā)展方向四個方面進行了述評。縱覽2015年,CDA研究既有突破也有不足,整體發(fā)展態(tài)勢穩(wěn)健,未來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希望本文能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CDA未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Akogbeto, P. & A. Koukpossi. 2015. Gender Issues in the Lion and the Jewel by Wole Soyinka: A Linguistics-oriented Analysis from 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J]., (2): 26-34.

        [2] Al-Hejin, B. 2015. Covering Muslim Women: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 in BBC News[J]., (1): 19-46.

        [3] Awayed-Bishara, M. 2015.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Materials Used for Teaching English to High School Speakers of Arabic in Israel[J]., (5): 517-542.

        [4] Baker, P., C. Gabrielatos & T. McEnery. 2013.[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Baker, P. & E. Levon. 2015. Picking the Right Cherries? A Comparison of Corpus-based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News Articles about Masculinity[J]., (2): 221-236.

        [6] Bannink, A. & D. Wentink. 2015. ‘I Need to Confess Something’: Coming out on National Television[J]., (5): 535-558.

        [7] Burroughs, E. 2015.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s of ‘Illegal Immigration’ in the Irish Newsprint Media: The Domination and Multiple Facets of the ‘Control’ Argumentation[J]., (2): 165-183.

        [8] Cap, P. 2014. Applying Cognitive Pragmatics to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Proximization Analysis of Three Public Space Discourses[J]., (11): 16-30.

        [9] Chiluwa, I. & P. Ifukor. 2015. ‘War against Our Children’: Stance and Evaluation in Bring-Back-Our-Girls Campaign Discourse on Twitter and Facebook[J]., (3): 267-296.

        [10] Clark, J. 2012.[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1] Diabah, G. 2015. FROM ‘RECHARGER’ TO ‘GIDI-POWER’: The Representation of Male Sexual Power in Ghanaian Radio Commercials[J]., (4): 377-397.

        [12] Efe, I. & B. Forchtner. 2015. ‘Saying Sorry’ in Turkey: The Dersim Massacre of the 1930s in 2011[J]., (2): 233-257.

        [13] Engstr?m, R. & C. Paradis. 2015. The In-group and Out-groups of the British National Party and the UK Independence Party: A Corpus-based 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J]., (4): 501-527.

        [14] Erjavec, K. & E. Erjavec. 2015. ‘Greening the CAP’—Just a Fashionable Justification?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2014-2020 CAP Reform Documents[J]., (2): 53-62.

        [15] Fairclough, N. 1989.[M]. London: Longman.

        [16] Fairclough, N. 1992.[M]. London: Routledge.

        [17] Fairclough, N. 200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Method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A]. In R. Wodak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8] Garzone, G. & P. Catenaccio. 2012.[M]. Berne: Peter Lang.

        [19] Gee, J. 2015.[M]. New York: Routledge.

        [20] Gee, J. & M. Handford. 2013.[M]. New York: Routledge.

        [21] Habibie, P. 2015. Book Review: Giuliana Garzone, Paola Catenaccio and Chiara Degano (eds.),[J]., (1): 131-135.

        [22] Hansson, S. 2015. Discursive Strategies of Blame Avoidance in Government: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 (3): 297-322.

        [23] Kelsey, D. et al. 2015. Financial Crisis and Austerity: Interdisciplinary Concerns in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J]., (1): 1-20.

        [24] Knain, E. 2015.[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5] Kozar, O. 2015.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Private Online Tutoring Websites in Russia[J]., (3): 354-368.

        [26] Lacerda, D. 2015. Rio De Janeiro and the Divided State: Analysing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n Favelas[J]., (1): 74-94.

        [27] L?hdesm?ki, T. & A. Wagener. 2015. Discourses on Governing Diversity in Europ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hite Paper on Intercultural Dialogue[J]., (1): 13-28.

        [28] Ledin, P. & D. Machin. 2015. How Lists, Bullet Points and Tables Recontextualize Social Practice: A Multimodal Study of Management Language in Swedish Universities[J]., (4): 463-481.

        [29] L’Etang, J. et al. 2015.[M]. New York: Routledge.

        [30] Malmqvist, K. 2015. Satire, Racist Humour and the Power of (Un)laughter: On the Restrained Nature of Swedish Online Racist Discourse Targeting EU-migrants Begging for Money[J]., (6): 733-753.

        [31] Martínez-Alemán, A., B. Pusser & E. Bensimon. 2015.[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2] Masso, I. 2015. Book Review: Ruth Wodak and John E. Richardson (eds.),[J]., (1): 103-104.

        [33] Ming, L. 2015. Scapegoat or Manipulated Victim?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ino-US Currency Dispute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nancial News[J]., (3): 337-357.

        [34] Mirhosseini, S. 2015. Resisting Magic Waves: Ideologie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Iranian Newspaper Advertisements[J]., (6): 932-947.

        [35] Nilsen, H. & M. Ellingsen. 2015. The Power of Environmental Indifferenc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Collaboration of Tourism Firms[J]., (1): 26-33.

        [36] Pereira, F. & M. Biachi. 2015. Women in the 2010 Brazili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wo Weekly Magazines’ Discourses on Women Candidates[J]., (4): 1-18.

        [37] Power, K. 2015. Book Review: Jodie Clark,[J]., (4): 511-513.

        [38] Soich, M. 2015. The Collective Need to Be Inside, the Individual Spectacle of the Oute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s about Transvestites on Argentinean Television[J]., (1): 21-24.

        [39] Tannen, D., H. Hamilton & D. Schiffrin. 2015.[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40] van Dijk, T. 2001.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A]. In R. Wodak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1] Way, L. & E. Kaya. 2015. Turkish Newspapers’ Role in Winning Votes and Exasperating Turkish-Kurdish Relations: The A?r? Shootings[J]., (1): 82-100.

        [42] Wodak, R. 2001.What CDA Is About: A Summary of Its Histor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s[A]. In R. Wodak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3] Wodak, R. & S. Boukala. 2015. European Identities and the Revival of Nationalism in the European Union: A Discourse Historical Approach[J]., (1): 87-109.

        [44] Wodak, R. & M. Meyer. 2015.[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5] Wodak, R. & J. Richardson. 2013.[M]. New York: Routledge.

        [46] Wu Jianguo, Huang Shanshan & Zheng Rong. 2016. Recontextu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Media Discourse[J]., (4).

        [47] 常江, 楊奇光. 2015.“二傳手”之失:對我國新聞編譯失范現象的批判話語分析[J].新聞界, (3): 13-18.

        [48] 陳迪. 2015. 對網絡笑話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現代語文, (7): 100-102.

        [49] 范戴克. 2015. 話語研究:多學科導論[C].周翔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50] 賀愛軍. 2015. 譯者主體性的社會話語分析——以佛經譯者和近現代西學譯者為中心[M]. 北京:科學出版社.

        [51] 洪亞星, 董小玉. 2015. 被仰視的中國:從文本建構到形象塑造——基于紀錄片《超級中國》的批評話語分析[J].新聞界, (13): 24-29.

        [52] 侯松, 吳宗杰. 2015. 歷史話語何以有用?——從文化遺產探索批評話語分析的文化路徑[J].外語研究, (3): 47-52.

        [53] 胡開寶, 李曉倩. 2015. 語料庫批評譯學:內涵與意義[J].中國外語, (1): 90-100.

        [54] 李健雪, 鄭慧. 2015. 視頻廣告的多模態(tài)批評話語分析——以整形廣告為例[J].語文學刊, (11): 8-10, 16.

        [55] 李桔元, 李鴻雁. 2014. 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最新進展及相關問題再思考[J].外國語, (4): 88-96.

        [56] 李克, 王湘云. 2015. 修辭批評視域下的批評轉喻分析模式新探[J].現代外語, (2): 183-193.

        [57] 劉明, 王世昌. 2015. 語料庫輔助的汽車廣告話語與社會變遷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1): 55-58.

        [58] 劉永兵, 于元芳. 2015. 批評性話語分析中的語篇、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 182-186.

        [59] 潘艷艷. 2015. 美國媒體話語霸權下的中國海上力量構建——基于2013-2014年美國“戰(zhàn)略之頁”網站有關中國海軍新聞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J].外語研究, (2): 7-12.

        [60] 孫富強, 李健雪. 2015. 奧巴馬競選視頻“抉擇”的多模態(tài)批評話語分析[J].語文學刊, (6): 21-23.

        [61] 唐毅. 2015. 中國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的媒體話語權建構——基于批判話語分析的方法[J].新聞界, (18): 51-55.

        [62] 田海龍. 2015a. 學術著作中的話語、語體及文體——《話語的社會性與政治性闡釋》評析[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5): 77-80.

        [63] 田海龍. 2015b. 新修辭學的落地與批評話語分析的興起[J].當代修辭學, (4): 32-40.

        [64] 王斌華. 2015. 對外傳播話語翻譯抉擇的“關鍵之處”:批評翻譯學的實證路徑探索[J].中國外語, (1): 101-106.

        [65] 王馥芳. 2015. 話語的權力操縱和濫用機制分析——以話語權力操縱和濫用的典型代表“官本話語”為例[J].外語研究, (5): 6-10.

        [66] 武建國. 2015. 批評性話語分析:爭議與討論[J].外語學刊, (2): 76-81.

        [67] 武建國, 林金容. 2015. 批評性話語分析:詮釋與思考[J].現代外語, (4): 555-564.

        [68] 吳雪, 雷蕾. 2015.《話語分析與媒體態(tài)度》評介[J].現代外語, (3): 425-428.

        [69] 徐芳, 李濤. 2015. 語料庫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新進展——《話語分析與媒體態(tài)度》評介[J].當代外語研究, (8): 74-77.

        [70] 楊敏. 2015. 話語的社會性與政治性闡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71] 余源晶. 2015. 話語分析視域下的政策構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2] 張奐奐, 高益民. 2015. 批判話語分析在大學章程文本中的應用研究——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章程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 (11): 49-54.

        [73] 張蕊. 2015. 再論認知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的融合——以“側重”識解操作為例[J].外語研究, (6): 34-41.

        [74] 趙芃. 2015. 學雷鋒活動中的修辭——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策略研究[J].當代修辭學, (4): 41-46.

        [75] 仲躋紅. 2015.《Routledge話語分析手冊》介紹[J].當代語言學, (3): 364-367.

        [76] 周玉芳. 2015. 巴赫金符號學理論對性別隱喻的批評認知分析[J].俄羅斯文藝, (2): 131-137.

        (責任編輯:于 濤)

        2016-04-1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當代大眾語篇中的篇際互文性研究”(13CYY089);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杰青項目“話語傳播中的重新語境化與意義轉換”(2015JCRC09)

        武建國,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話語分析、文體學、語用學 陳聰穎,女,碩士生,研究方向:話語分析、語用學

        猜你喜歡
        批評性語料庫話語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評介
        張培基譯本《故都的秋》批評性分析
        從發(fā)現問題到反思歷史——歷史學科批評性思維
        把課文的優(yōu)美表達存進語料庫
        淺談英文報刊的批評性分析
        基于JAVAEE的維吾爾中介語語料庫開發(fā)與實現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妇| 日韩av天堂综合网久久|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日韩不卡av高清中文字幕| 福利视频偷拍一区二区|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专区| 曰本女人与公拘交酡|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国产女主播强伦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久久|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 美女啪啪国产|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蜜桃|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精品在免费线中文字幕久久| 最新日本女优中文字幕视频| 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视频| 麻豆国产成人av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模丽丽啪啪一区二区| 丝袜美女污污免费观看的网站| 男女动态视频99精品| 成品人视频ww入口| 乱中年女人伦av|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亚洲|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 国产成人精品2021| 亚洲av熟妇高潮30p| 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一区| 91久久精品色伊人6882|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不卡| 高潮精品熟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