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燕
(常熟市福山中學)
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注重情感投入
潘敏燕
(常熟市福山中學)
語文是一門感性很強的學科,其本身就要求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有情感地投入和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就是教學的生命,教師是否投入情感,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從彰顯教師人格魅力,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把握作品的情感結構,調節(jié)控制教師自我情感四方面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應注重情感投入。
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情感投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苯處煹那楦芯褪墙虒W的生命,它對學生有著強烈的感染作用。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提高修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更好地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要挖掘作品中滲透的情感因素,進而制定情感目標;要把握好作品的情感結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要加強意志鍛煉,調節(jié)和控制自我情感。本文從四方面分析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注重情感投入,如何將情感滲入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吸引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享受中積極熱情地投入到主動學習中。
良好的品德必須注入道德的力量。語文教師想在課堂教學中成功地進行情感教育,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建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奉獻教育和忠誠于教育事業(yè)的一顆赤子之心,要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教師走上三尺講臺,必須具有“太陽底下沒有比教師這個職務更高尚的了”的自豪情感。
語文教師要有一顆愛每個學生的心,因為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是發(fā)展中的人,教師要尊重、關心學生的想法、看法和人格,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靈,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獲得快樂。教師要用愛去溫暖學生的心靈,用敏銳的目光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為每個學生提供成才的機會。只要心中有愛,教師就能以完美的人格魅力來影響、感染學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嚴于律己、愛生如子的教師,才是學生信賴的、有威望的、可尊敬的好教師。
古人說過:“修猶切磋琢磨,養(yǎng)猶涵育熏陶。”語文教師要重視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和陶冶情操,并要做到持之以恒地向更高的水平努力,最終將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轉化為課堂教學中積極的情感行為,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情感教學。
語文教學在情感上具有“先天性”優(yōu)勢,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形神俱佳,蘊含著大量的情感因素:文中有對祖國的愛,對家鄉(xiāng)的情,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追求;文中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同學之情,手足之誼;文中有拍案而起的憤慨,有令大地動容的悲壯,有催人淚下的凄切,有細雨纏綿的柔婉;文中有開懷的笑,有凄切的哭,有會心的喜悅,有莫名的煩憂,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課文多姿多彩的主題。
因此,語文教師在備課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認準作者在作品中特定的情感取向,依據情感因素制訂切實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標?!扒檎呶闹洝保髡叩那楦斜厝粫淖髌返淖掷镄虚g表現(xiàn)出來,所以,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都寄寓著作者豐富而具體的情感。如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xiāng)》,它開頭的描寫:“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隱晦了……蒼黃的天底下,遠處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弊髡哂谩半[晦”“橫著”“蕭索”“荒村”勾勒出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蕭條凋敝的深冬圖,表達作者對舊中國現(xiàn)實社會的憤懣。教師只有學會深層次地賞析文章語言,學會領會文章的表達技巧,學會挖掘作品中所滲透的情感因素,才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情感教育。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之以情。”要想“披文以入情”,首先必須了解“綴文者”是如何“情動而辭發(fā)”的。教師只有深入課文,把握作者心理的情感結構,才能進行深入的情感教育。每一篇文章,都有情感結構,但情感結構不同于思路,思路從作品中外顯,情感在作品中內隱,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文章的有機整體,然而,冷冰冰的思路不能真正深入課文內容,只有輔以情感結構的分析,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
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中,文章思路清晰,以“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為線索,但文中隱含的情感卻很深刻。小說開頭描述的蕭索的荒村,烘托“我”內心的悲涼,那是故鄉(xiāng)的變化讓我悲傷。而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色彩絢麗,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畫上的小英雄形象更是令人難忘;記憶中故鄉(xiāng)的人是那樣美好,而眼前卻是“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人,讓“我”很失望。小說的結尾再現(xiàn)記憶中美麗的故鄉(xiāng),由“海邊碧綠的沙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金黃的圓月”,作者想到人間的路,想到路在腳下,想到希望之路。這就是小說中所表現(xiàn)的作品的情感結構。
無論哪篇文章,都有其固有的情感結構。語文教師只有深入教材,找出內隱的情感結構,形成與作者情感的共鳴,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文章的情感結構中,才能使情感因素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作用。
羅伯懷特說過:“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么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huán)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闭Z文教師更應調節(jié)控制好自己的情感,盡量少受個人心理和外界誘因(教材、學生和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
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教師也不例外。那些消極情緒不僅會影響教師的健康,也會讓教師身心疲憊,但由于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教師要學會控制、調節(jié)情緒,加強意志鍛煉。教師的情感應該隨著感情的波動而波動,絕不能離開作品的感情基調?!渡鐟颉肥囚斞付唐≌f中的美文,教師可讓學生大聲朗讀其中的兩個精彩片段:夏夜行船,船頭看戲。讓學生找出表現(xiàn)“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并加以細細品味,將學生一步一步地引領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從而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和獨特,感受農村小朋友的勤勞、能干、質樸、聰明,感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深深眷戀。
教師也要放下自己驕傲的自尊,善于承認自己的過失,要能逾越師生間的“鴻溝”,把學生視為與自己平等的個體,才能搭建師生間的橋梁,讓每一個學生的情感和智慧一起健康成長。當自己的情緒不佳時,教師首先要主動尋找原因,對癥下“藥”,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保持豁達的心態(tài),任何時候,都不能用恐懼、焦慮、急躁、惱怒、消極等不良心態(tài)來影響學生、打敗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土壤上。”情感投入是取得課堂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如果語文教師能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能激起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就能健康、融洽、溫馨,就能讓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接受知識,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還能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去撥動學生心弦,來感化學生心靈。語文教師應將情感教育的活水融入精彩的課堂上,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
宋運來.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M].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01.
·編輯 韓 曉
較之第二個模型不同,圖形中的橫線代表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不一定,而箭頭指向代表兩者之間是一定的。也就是說它們三者的關系歸納為六條,具體的不一定解釋如下:(1)物體吸收熱量,溫度不一定升高(晶體熔化時,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2)物體的溫度升高了,不一定是由吸收熱量引起的;(當外界對物體做功是,物體溫度升高);(3)物體的內能增加了,不一定是由吸收熱量引起的(還可能是由外界對物體做功引起的);(4)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晶體熔化時,內能增加,但溫度保持不變)。這樣,通過又一個三角形模型的建立,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對概念掌握不清的問題。
那么,圖形模型的建立,是不是一勞永逸的呢?顯然,這是不成立的。因為,在不同的科學概念應用過程中,總會有不同的問題與解釋。在九年級上冊的第四章《代謝與平衡》中,學生對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三類營養(yǎng)素的相互轉化容易混淆。簡單地說,它們三者的相互轉化關系為:三者都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先后順序為:糖類、脂肪、蛋白質。糖類和脂肪何以互相轉換,蛋白質可以轉化成糖類和脂肪,糖類可以合成部分蛋白質。由于有以往三個概念之間的圖形模型,學生很容易聯(lián)想到了三角形模型。顯然,新舊資源之間肯定存在不同。通過對比,學生建立了圖形模型如下:
對比以前的圖形模型,箭頭代表可以轉化,橫線代表不能轉化。這個模型的主要難點是如何解釋脂肪不能轉化成蛋白質。應用我們人體當中的具體例子就是:當一個人長時間的節(jié)食會導致消瘦很多,主要原因是脂肪轉化成了糖類和蛋白質;當一個人長時間食用糖類豐富的食物會變胖,主要原因是糖類轉化成了脂肪;當一個人減肥成功后并沒有變得肌肉發(fā)達,主要原因是脂肪不能直接轉化成蛋白質。從元素的角度分析,蛋白質比脂肪多了一種氮元素,所以,脂肪不能轉化成蛋白質。學生通過對一系列的模型建立,逐漸學會了建立模型的方法。而這些方法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打下了堅實的能力基礎。
“建模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敏捷性、靈活性、邏輯性、創(chuàng)新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通過對知識模型的解模和研究,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角色的轉換,由通過講授型傳遞知識轉換為通過互動型傳遞方法和技能,提升了教師的教學理念。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