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鵬
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探討如何有效發(fā)揮大學校園文化教育載體的作用
梁鵬*
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咸陽712000
摘要:大學校園文化教育是日常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作為硬件載體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室內教室板報、標語、雕塑、景觀墻等。這些載體是否都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了呢?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就其中一項,如室內標語、板報和雕塑等發(fā)揮的作用就十分有限,本文就如何有效發(fā)揮這些校園文化教育載體的作用做一探討。
關鍵詞:校園文化;感覺;感受性
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規(guī)模和水平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等院校內涵建設的有力推手,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成為了高等院校提升辦學實力的核心內容。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
高等院校特別是高等職業(yè)類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關懷,力求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學習氛圍濃厚,具有優(yōu)良的學風、校風,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品位高雅;注重學生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規(guī)范教育,呈現(xiàn)教學氣氛嚴謹,科研學術氛圍濃厚,突出職業(yè)教育特色。
二、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高等職業(yè)院校要結合職業(yè)教育特點,堅持“教學化、特色化、開放化、職業(yè)化”的建設思路,要形成“管為基礎、引為主導、踐為核心”的德育工作模式,不斷夯實學生職業(yè)文化素質,這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校園文化教育載體投入最多的是硬件設施,比如:文化墻、雕塑群等。其中室內最多以標語、板報為主,也就是說以視感為基礎。視覺感受作為人的感覺,它是由刺激物(注:這里概指色光)直接作用于視覺感官引起的。校園文化硬件設施建設尤其要注重人的感覺,或者說其信息表達一定要符合人與信息之間溝通的和諧性。
根據(jù)調查,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公共教學區(qū)域集中了雕塑墻、海報、招聘就業(yè)展板、偉人雕塑,主、副教學樓教室內四周貼有宣傳標語等,內容豐富,色彩各異。但是,在對178名學生的調查反饋來看,并沒有讓學生的思想內容豐富起來。比如:以公共區(qū)域的偉人雕塑來說,新生中只有29%的學生注意到了雕塑基座上的文字說明;室外雕塑沒有認真閱讀或注意到雕塑基座上的文字的學生人數(shù)高達76%,也就是說學生只知道有雕塑,而沒有仔細的去看。或者說設立雕塑所要達到的育人效果甚微;全校200多個教室,室內張貼的標語包括偉人名言警句,有34%長時間無更換甚至缺損,70%以上的學生記不全標語內容(注:同一教學班同一個理論教學教室)。同樣內容,筆者對區(qū)內兩所同類院校的調查反饋也是大同小異。
從心理學角度考量,人的感官只對一定范圍內的刺激做出反應,也就是說只在這個范圍內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覺。感覺是全部心理現(xiàn)象的基礎,我們設立偉人雕塑、張貼標語、板報首先要引起人的注意,也就是要刺激到學生的感官。根據(jù)韋伯定律,人判斷某種感覺的敏銳程度可以量化為韋伯分數(shù),分數(shù)越小,感覺越敏銳。學生群體的感覺敏銳度是最高的,按道理校園文化教育載體信息都能讓其感受到,但為什么起不到應有的育人效果呢?關鍵在于沒有運用好建筑和設置單體間的配合以及人為的引導作用。
通常兩個同類刺激物,只有其強度達到一定差異時才能引起差別感覺,人才能把它們區(qū)分開來。比如:一百人同時發(fā)音時,減少一兩個人,一般是聽不出來的,但人數(shù)減少一半,區(qū)別就比較明顯了。同樣,一百張同樣內容的紅色標語,減少一兩張,一般看不出來,但是加入一張綠色的標語,那看起來就非常明顯了,這就是差別感受。根據(jù)韋伯定律,為了引起差別感覺,刺激的增量與原刺激量之間存在著量變關系:
K=△I/I[其中K為常數(shù),I為標準刺激的強度獲原刺激量,△I為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增量。]
最后得出不同感覺的最小韋伯分數(shù),我們這里只研究視覺明度(在100光量子時),韋伯分數(shù)表示為:K=1/63,這就是人能感受到的中等強度的光的差異感。
除此之外,還有美國心理學家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P=KIn[其中P指知覺到的大小或感覺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評定地某類經(jīng)驗的常定特征。],得出對亮度(對灰色紙的反射)的指數(shù)結果:P=1.2,對比班級墻標語顏色搭配(以灰色紙張對比),經(jīng)過比算,一般情況紅色和綠色色差是很大的,我們按韋伯定律得出韋伯分數(shù)K>0.016;如果我們用標準紅底色標語和淺綠為底色的標語,按間隔一到兩張單位張貼,則會對學生的視覺刺激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同樣,如果將標準紅底色標語集中排列,利用色差較為明顯的黑色、綠色或黃色為底色的標語對稱對應排列,根據(jù)斯蒂文斯定律:知覺到的大小是與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所以,隨著色差成比例的增強,室內標語宣傳在以視感為基礎的心理反應方面將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思想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學生是校園文化受教育者同時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傳承者和創(chuàng)造者,校園文化建設尤其要注重人本主義關懷。
校園文化建設載體要體現(xiàn)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這就要求在內容方面要突出重點,不能太過繁冗,也不能寥寥幾筆或過于抽象,一切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出發(fā)。從課堂開始,不光是思想政治理論可要講,專業(yè)課也要講,理論課要講,實驗實訓實踐課也要講,老師要講,學生要講,校園里的每個人都要講,要形成一個全員參與的氛圍,要讓每一個參與者都要身受感染,心受洗禮,達到育人目的。
校園文化是以大學校園為主要空間,以青年學生為主體,集中反映大學生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體現(xiàn)高校特色文化氛圍和精神狀態(tài),可以促進教科研、管等各方面工作,核心是能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所以,通過上述提及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大學校園文件建設任重道遠,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鄭慎德,張軍等.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研究[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3]張雙會.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
** 作者簡介:梁鵬(1978-),男,漢族,陜西合陽人,碩士研究生,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0-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