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珍
摘 要:智力開發(fā)是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利用語文教學有效開發(fā)學生的智力,要從多處著手,一是要見疑啟思,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性智力;二是要想象發(fā)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智力;三是要通過交流合作、體驗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性智力。開發(fā)學生智力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不足的彌補,也是豐富語文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新嘗試,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長遠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智力開發(fā);人才培養(yǎng);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0;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2-0052-02
智力開發(fā)是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所謂智力,是保證人們成功進行認識活動的各種穩(wěn)定心理特點的綜合,表現(xiàn)為觀察、記憶、想象、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創(chuàng)造能力等。教育學研究認為,智力作為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然功能,其發(fā)展依賴于后天的知識技能學習,同時又為進一步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奠定了基礎。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就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論,他認為,成功智力是個體達成人生主要目標不可或缺的能力,是一個人選擇、適應和塑造環(huán)境的能力,其關鍵部分應包括分析性、創(chuàng)造性與實踐性智力。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呢?
一、見疑啟思,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性智力
分析性智力是個體在各類活動中進行的分析、評價及比較思維活動,在個體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智商測驗測量的學業(yè)智力。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的驚喜開始的?!币虼?,語文教學中開發(fā)學生的分析性智力,關鍵是要著眼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在教學中主動設疑,以激發(fā)學生的分析性思維,使其逐步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1)文章矛盾處設疑,引起學生質疑討論。要善于利用課文中的矛盾處設疑。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有父親親自為“我”買橘子的場景描寫,“父親是一個胖子”,買橘子時“蹣跚、慢慢探身、攀、縮、微傾”,不僅僅是“費事些”而是太吃力了,但最終父親還是堅持買了橘子回來。那么父親為什么非要堅持去買橘子呢?從靜靜的觀看、靜靜的描寫中,當學生看出蹣跚、慢慢探身、攀等動作中流露的父愛,這種情理上的矛盾也就不言自明了。此外,還要一一點明文章中的其他矛盾之處,引導學生的思考。1)心理上的矛盾——送與不送:“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2)經(jīng)濟上的矛盾——買橘子:“我買幾個橘子去”“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買就是一大堆)與前文所述“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穿著對比:父親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與兒子的“紫毛大衣”?!梦恼碌拿芴幵O疑,是鍛煉激活學生分析性思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更深入理解。
(2)文章關鍵處設疑,提高學生分析性思維的指向性。要善于利用課文的關鍵點設疑啟思。如教授《白楊禮贊》這篇課文時,“我”情緒的轉變與白楊樹的出現(xiàn)有何關聯(lián),描述白楊樹一段中的四個“難道”分別有什么作用,其內容與白楊樹象征意義有何關聯(lián)等。教授《囚綠記》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綠”的象征意義,從文章題目入手,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思考“綠”具體指什么,“囚綠”之后為什么又放綠、懷綠,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綠”的深層含義。通過指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分析、思考,進而達到發(fā)展分析性智力的效果。
(3)文白處設疑,觸動學生分析性思維的盲點。利用文本的空白處設疑往往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思維的盲點,刨根問底,分析、找出答案。如教授《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這篇課文,當讀到第一段“春天到了,百花競放,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看花的主人已經(jīng)走了,走了12年了,離開了我們,他不再回來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中緬懷的是誰?聯(lián)系全文,其中蘊含的是怎樣的情感?西花廳的主人與作者、海棠花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
二、想象發(fā)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智力
創(chuàng)造性智力的培養(yǎng)是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關鍵。語文學科中聽、說、讀、寫等活動都是具有明顯創(chuàng)新特征的活動。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嘗試思維、表達上的創(chuàng)新,闡述個人獨特的看法或見解,是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智力的好方法。
(1)鍛煉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逼湓蚓驮谟趥€體能夠掌握的知識似乎是有限的、封閉的,但想象力卻能夠無限擴張。在語文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一是要找準想象的“觸發(fā)點”。例如,在教授《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時,在讀到“像是無意中撲進了一幅巨大的畫卷……一片鑲著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草灘上生長著黃燦燦的油菜花”,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那嬌嫩的草灘、黃得蓬勃的菜花、藍得醉人的湖水,這樣學生會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描繪的境地,更加真切地感受語言的奧妙。二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與經(jīng)驗。生活閱歷是學生語言再現(xiàn)文字中描繪景象的基本憑借。讀徐霞客《游恒山記》后,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考,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再用口頭描述恒山的美景與奇美之處,這樣在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性智力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多角度教學,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指導學生多角度地分析文章、分析問題,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章主題,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求異和發(fā)散思維,進而促進創(chuàng)造性智力的提高。如在教授《我有一個夢想》一文時,教師不必拘泥于教參中關于文字、抒情段落的分析,可以引導學生站在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 ,Jr.)的角度去分析作品主旨,想象少數(shù)族裔在美國爭取公民權益的艱難境地;也可以引導學生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看,為什么會在所謂“自由世界領袖”的國家中,會發(fā)生歧視有色人種的現(xiàn)象,甚至至今種族暴力事件屢見不鮮;或是聯(lián)系歷史,從林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時代背景來縱向看待黑人權益的發(fā)展變化等等。通過多角度的思考,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得到了鍛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明顯發(fā)展。
三、交流合作、體驗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性智力
新課標認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聽、說、讀、寫等具體的語文實踐都是開發(fā)學生實踐性智力的有效途徑。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可以自主確定實踐內容、實踐方式和實踐目標,并反思評價。比如在交往、合作中實踐,諸如各單元后的口語交際(模擬旅游咨詢、小院士科普研究等)、綜合性學習(旅游資源調查、環(huán)保小課題研究)以及寫作寫字欄目,都是訓練學生實踐能力的好素材。也可以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實踐。例如,教授趙麗宏的《周莊水韻》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觀看旅游宣傳片或整理相關資料,并在課上選取自己最喜歡的片段進行品讀,進而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構建自己心目中的“周莊水韻”,獲得美的體驗和感悟。也可以在綜合性學習和課外活動中實踐,實踐活動不必拘泥于課堂,重陽登高、中秋賞月、各種形式的辯論演講活動都是引導學生參與生活、關心生活、關注生活,進而提升自身實踐性智力的好方法、好途徑。
四、結束語
開發(fā)學生智力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不足的彌補,也是豐富語文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新嘗試,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長遠意義。在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到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屈東明.淺論語文教學開發(fā)學生多元智能的途徑[J].吉林教育,2014(05).
[2]張美鳳.知識性·智力性·趣味性——語文實踐活動課教學策略初探[J].課外語文,2015(10).
[3]施春建.語文補差要在豐富智力背景上做文章[J].中學語文,2014(33).
[4]仵亞寧,趙靜.多元智力理論指導下的語文作業(yè)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
[5]王小明,柴麗珍.在語文教學中怎樣開發(fā)學生的智力[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