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宇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自我沉浸和自我抽離對情緒和認知的影響
張宏宇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自我沉浸(Self-immersed)和自我抽離(Self-distanced)是兩種不同心理距離視角。自我沉浸視角(self-Immersed perspective)是一種自我反思視角,即個體反復體驗過去自傳性記憶情境,并試圖問“為什么?”或“應該怎樣?”等類的問題。自我抽離是指個體以第三者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區(qū)分情境與真實自我的關系,采用退一步,以“觀察者”的角度去分析自我相關信息,并產生超越自我的整體加工視角認識。兩種不同認知視角影響人們的情緒、決策、身心健康、職業(yè)滿意度和親社會行為等。
自我沉浸;自我抽離;情緒;決策
自我沉浸(Self-immersed) 和自我抽離(Self-distanced)是兩種不同的心理距離視角。自我沉浸視角(self-Immersed perspective)是一種自我反思視角,即個體反復體驗過去自傳性記憶情境,并試圖問“為什么?”或“應該怎樣?”等類的問題。自我抽離視角(self-Distanced perspective)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視角(Decentered perspective),又稱“墻上蒼蠅視角(Flies on the wall)”是指個體通過轉移以自我參照為焦點,退后一步,像局外人一樣來對自身的記憶或經(jīng)歷進行分析。不同的認知視角影響人們的情境信息反饋、焦點識別、注意操作、心理表象、記憶編碼、問題處理、技能學習、推理判斷以及語言理解等。例如,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遭遇消極情境時認知視角差異會影響個體的情緒感受[1]。消極刺激產生更消極的情緒感受,個體消耗更長時間調節(jié)情緒來獲得心理感受的舒適度。Kross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越接近消極處境,個體消極情緒喚醒程度越增加[2]。并且Kala Phillips[3]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能夠更好鑒別自我感受的個體回應消極景象反應時間短于中性景象反應的時間。
Mor&Winquist(2002)借助于文獻元分析發(fā)現(xiàn),相較于其他自我關注形式,沉浸視角更多地依從于消極情緒感受。如人們傾向反思剛被激怒的情景,就像汽油助燃火勢一樣,激進情緒和憤怒被強化。憤怒和激進情緒不僅導致消極情緒的、生理行為的、教育的、系統(tǒng)的以及治療的后果,也產生各類危險行為,包括攻擊行為和自殺行為等。然而,對于女性,男性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攻擊傾向和自殺行為[4]。因為該視角更多的采用反芻思維來回憶已過事件的細節(jié),并自動地產生逃避非期望目標的逃避動機和追求期望目標的趨近動機。盡管這些動機可以在短期內緩解消極情緒,但努力去理解消極情緒狀態(tài)也更容易將個體自我糾纏在自我中心的模糊情境中不能自拔,增加痛苦。自我抽離視角則相反,它是凌駕于自我中心之上的視角,不受自我沉浸情緒感受的影響。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抽離視角可以降低兒童和成年人憤怒情緒,舒緩心理承受力,并有助于調節(jié)主體負情緒感受程度,緩解抑郁、轉移認知焦點、降低血壓、提高情緒控制能力[5]。
不同心理距離視角產生不同的認知差異,進而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自我沉浸視角是近距離視角,由于“當局者迷”而不能正確鑒別情境與真實自我,產生情境中自我錯覺。要么,負情緒得到強化,自我認同感降低,錯誤歸因于外部因素導致失敗,認為自己沒有成功的能力和機遇而不自信、抑郁、焦慮、憤怒、甚至自殺情緒等;或者,正情緒得到強化,自尊感增強,過分高估自己能力,提升自我感受。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遭遇不愉快事件產生負性情緒時,通常會自我沉浸,并反復追想當時情景,以重獲新的體驗感受,并獲得啟示提升幸福感。但多數(shù)學者則認為,個體遭遇消極事件時,自我沉浸會加重負性情緒感受,強化矛盾沖突有害身心健康,滋生許多消極隱患。
正確調節(jié)心理感受和心理承受彈性是臨床心理學研究關注焦點。Ayduk&Kross等人認為調節(jié)自我觀察視角,可以改變個體對事件情緒感受的程度[6]。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抽離視角墻上蒼蠅視角可以轉移個體關注焦點,退后幾步來看待問題。作為自我的觀察者角度來重新評估局面所帶來的影響。自我抽離視角分析引導個體通過減少消極事件的自我陳述頻率和增加建構水平即以注重事物的具體性和獨特性轉向側重事物的抽象特征、主要特點。借助于解決事物的主要矛盾,排除次要矛盾,形成事物的一般性認識。心理距離增大以后,抽象水平認識更有助于增強個體自我控制能力,減少消極情緒對自我感受的影響,更多理性、冷靜;突出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提升感受。
Liberman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心理距離產生與特定的心理加工有關,并且,心理距離有時間、空間、社會、和發(fā)生可能性遠近距離感受[7]。當個體知覺事件心理距離較近時,如自我沉浸自我反思視角,個體傾向于采用自下而上的、具體的且反映復雜、非圖示背景化敘述(Recounting)事件。自我沉浸視角下,自我認知與過去事件心理距離較近,沉思內容敘述增多,導致更細節(jié)性認知加工,重建內容少。因此,個體很難區(qū)分情境化背景下的真實自我情形,不能作出正確推理決策即“當局者迷”,并且還出現(xiàn)越迷越深的可能。負性情緒得到強化,有害身心健康。當個體知覺心理距離較遠時,如自我抽離自我-他人決策視角,個體傾向于從上向下、抽象的和去背景化本質表征來重新建構(reconstructing)事件,并且在自我抽離視角下,個體自我和過去負性事件體驗心理距離增大,敘述內容減少,重建內容增多;建構水平提高,推理視角廣闊,并有一覽眾山小把握全局的決策能力。自我抽離視角可以提升個體掌握整體局面的自信感。
在2008年美國總統(tǒng)競選最后一輪辯論會中,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反復以尖利的問題試圖激怒競選對手巴拉克-奧巴馬(Barack-Obama)。然而,奧巴馬始終保持鎮(zhèn)靜??偨Y奧巴馬競選獲勝行為時,紐約時報編輯David Brooks總結認為,奧巴馬在每次應對尖酸刻薄的話題時,他本能的自我遷移并建立一個觀察者的視角(An observer`s perspective)。通過調節(jié)觀察視角,并以觀察者視角反思情緒喚起情境降低攻擊思想、感受、和行為。Dominik Mischkowski借助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們在盛怒之時第一時間轉變反思視角,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觀察他們自己的情緒和處境,自我抽離視角能夠幫助人抵消攻擊思想、感受、和行為。并且,相比較于分散注意力(Distraction),自我抽離視角更有適用性功能。盡管研究作者沒有正面回答是否自我抽離視角幫助奧巴馬在競選中中和其激進情緒,但卻證實比較與自我沉浸視角和無視角控制的被試組而言,自我抽離視角更能幫助人們在盛怒之時管控攻擊行為沖動(Aggressive impulses),并做出合理明智的決策[4]。
社會焦慮、抑郁、和高血壓等心理和生理疾病與工作焦慮、人際關系、以及社會經(jīng)濟狀況密切相關。遺傳和行為因素不能完全解釋社會焦慮、抑郁和高血壓發(fā)展。大量研究證據(jù)表明,社會心理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努力地、建設性地去分析來自職業(yè)關系、人際交往、社會經(jīng)濟狀況等環(huán)境感知的要求;而這些環(huán)境感知的要求又超過個體適應處境的能力資源。暴露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的長度被認為是產生焦慮的兩個重要危險決定因素;對于敏感的焦慮者來說,長期不斷地承受焦慮是產生抑郁和高血壓等心理和生理疾病的主要根源[8]。
對于自我相關的信息,個體通常采用自我沉浸視角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反思來自述失敗經(jīng)歷的細節(jié),追求期望目標或逃避非期望目標。然而,當個體回憶消極事件時,自我沉浸視角會強化個體消極情感;自我抽離視角則跳出自述失敗經(jīng)歷的細節(jié),較少關注回憶到的相關信息細節(jié),像自我的“觀察者”即以他人的視角來看待自我相關信息內容,自我參照記憶的消極體驗被大大的削弱。
自我抽離視角是一種去自我中心化的認知視角,是心理距離加工自動化過程潛在重要方面,近期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情緒經(jīng)歷體驗上,隨著心理距離增加,消極情緒影響逐漸減弱。并且該視角借助于元認知的自我監(jiān)控和調節(jié)功能可以去刻板化,可以緩解從職業(yè)焦慮、人際關系、社會經(jīng)濟壓力等引起的社會心理和生理的疾病。
職業(yè)滿意度是心理學者們普遍研究的課題。職業(yè)不同,職業(yè)壓力不同,推理視角也不同。多數(shù)的成年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他們的職業(yè)里,長期的工作壓力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Karasek等人的工作壓力模型是研究職業(yè)焦慮的最廣泛模型,這個模型關注職業(yè)環(huán)境的兩個共同特點,工作負荷和決定緯度(或控制員工的程度)[9]。高要求和低控制力即“高挫折”則產生更多工作焦慮。職業(yè)中的負載過度和不平衡的收入回報也是降低職業(yè)滿意度的另外兩個重要的維度。Ethan Kross和Igor Grossman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們經(jīng)歷困難的個人生活問題時,個體傾向于通過自我沉浸來反思生活中經(jīng)歷的具體細節(jié)。自我沉浸視角不能提供合適的推理視角,并且自我沉浸視角在反思消極情境時,容易加深負情緒影響。
比較自我沉浸視角而言,自我抽離視角是一種整體加工視角。它通過引導人們退后幾步來推理事件的情況是暫時的,且短暫的;將來的經(jīng)濟困難情況會改變,也會有得到更好機會的可能性。對于面對個人生活中的挑戰(zhàn)問題而言,自我抽離視角是采用辯證法的觀點來推理問題。學者們通過對57名未就業(yè)的被試進行兩組對比實驗研究,要求組一采用自我沉浸視角來反思將來職業(yè)環(huán)境壓力,組二要求通過辯證思維來推理將來職業(yè)環(huán)境是變化的,工作機遇會改善;而后,通過情緒評分等級來測量被試的情緒得分情況。最終發(fā)現(xiàn),自我抽離視角下實驗被試情緒得分遠遠高于自我沉浸視角下的實驗被試。自我抽離視角是智慧推理的視角是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并且該視角又是以超越環(huán)境和文化差異的角度來加工自我相關的信息,突出主要矛盾特征,正確應對自我與情境主客觀辯證關系。自我抽離視角可以轉移沉浸視角下的關注焦點,緩解職業(yè)焦慮,對于提高職業(yè)滿意度是有幫助的[10]。
什么因素影響人們的道德觀,什么樣的行為是好的或是壞的,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這樣的問題在過去的一些年里始終是道德心理學家持續(xù)關注的。在過去的二十年里,道德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人們道德判斷和決策的心理加工程序是多樣性的,并且在道德上的判斷是與社會有關的。道德判斷也被認為是受社會規(guī)范制約的,這就意味著道德判斷和決策不僅有其社會性,也有其人際間關系的特征。
關系距離在人的社會聯(lián)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塑造人們的思想、感受、行為和幸福感。我們的人際關系影響我們心理和行為的各方面。我們都在社會這大關系網(wǎng)的中心部分我們構成了我們的人際間關系。自我他人重疊的程度是導致我們能否正確推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緣由。自我沉浸視角是一種自我提升動機視角,是自我保護本能的延伸,是近距離視角。并且,自我沉浸視角是以自我焦點為中心,沉浸在自我的思想、情緒、感受中,忽視他人感受;甚至產生自私行為,損害社會關系。
自我抽離視角是遠距離視角,人們通過該視角可以正確判斷人際間的社會心理距離,改善認知角度,提升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準確性、談判能力、禮貌態(tài)度等社會行為。Walter James Sowden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抽離視角影響人們對于社會道德決策、倫理關系建構、以及在忠誠困境情況下的道德推理能力,提高社會道德水平[11],產生感恩[12]和親社會行為。
自我抽離視角研究具有廣泛臨床應用價值。特別是對于長期有抑郁情緒群體具有緩解心理壓力的功效,增加心理彈性。轉移自我關注視角以旁觀者的眼光去審視局面,調節(jié)復雜情緒可以幫助病人擺脫自我沉浸下的抑郁、憤怒、憂慮等負性情緒。自我抽離視角也同樣具有社會實用性價值。當人們反思并沉浸過去消極經(jīng)歷,嘗試理解具體情境下的低水平建構。主體“當局者迷”不能理性推理,也不能前瞻性解決生活面臨的實際問題。然而,自我抽離視角可以使主體擺脫“當局者迷”產生“旁觀者清”的效果,并以觀察者的角度采用自上而下整體、抽象、和去背景化的高水平建構視角決策沖突性問題適應整體和局部,時間和空間,主體與他人之間關系。自我抽離視角是脫離情境自我關注焦點,緩解情境中自我反思強度,提升心里孕融空間;并以墻上蒼蠅的觀察角度去總攬全局;把握事物主要矛盾,忽略或協(xié)調次要矛盾,做出合理判斷。正確的觀察視角會產生親社會行為推理。
認知心理學仍然是自我沉浸和自我抽離視角研究的重點領域,未來應該特別關注元認知、注意、以及推理決策方向研究,借助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眼動儀器,和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來探究考察不同視角下推理、與決策時激活腦區(qū)水平差異和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
[1]Ayduk,O.,&kross,E.(2008).Enhancing the pace of recovery;Self-distanced analysis of negative experiences reduces blood pressure reactiv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19(3),229-231.
[2]Ayduk,o.,&Kross,E. (2009).Asking“why”from a distance facilitates emotional processing;A reanalysis of Wimalaweera and Moulds(2008).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47(1),88-92.
[3]Kala Philips,(2013).Emotional Clarity As a predictor of decentering capacities.
[4]Mor,N.,&Winquist,J.(2002).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negative affc ect;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8,638-662.
[5]Dominik Mischkowski,(2012).Flies on the wall are less aggressive Effects of self-distancing on aggressive affect,cognition,and behavior.For th degree of master.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6]Ayduk,&Ethan Kross.(2010).Analyzing Negative Experiences without Ruminating;the role of self-Distancing in Enabling Adaptive Self-reflection.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841-854.
[7]Trope-Y.,&Liberman,N.(2010).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Psychological Review,117(2),440-463.
[8]Tanya M.Spruill.(2010).Chronic Psychosocial Stress and Hypertension.
[9]Karasek RA,Baker D,Marxer F,et al.Job decision latitude,job demand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prospective study of Swedish men.Am J Public Health.1981;71;694-705.
[10]Ethan Kross&Igor Grossman(2012). Boosting Wisdom;Distance From the self Enhances Wise Reasoning,Attitudes,and Behavior.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0096-344511 doi; 10.1037\a0024158.
[11]Walter James Sowden.(2015).Self-distance mitigates the effect of close relationships on moral reasoning.Doctor of philosophy(psychology) i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2]Sana Rizvi.(2015).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e in Forgiveness.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