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北京市豐臺區(qū)大紅門醫(yī)院,100075)
·古方今用·
運用加味升降散治療臨床驗案5則
王玉霞
(北京市豐臺區(qū)大紅門醫(yī)院,100075)
升降散出自清朝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由僵蠶、蟬蛻、片姜黃、大黃等組成,具有升清降濁、疏散郁熱、表里雙解等功效。原方主要用來治療溫熱病,筆者在臨床上運用加味升降散治療多種疾病,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過敏性鼻炎
患者,女,30歲,于2014年8月來診。鼻塞,鼻癢,流清鼻涕,早起噴嚏多,遇冷空氣明顯,時有口干,容易感冒,多汗不明顯,納眠可,大便偏干,1~2 d/次,小便可。舌質淡,苔黃,脈弦數(shù)。辨證為肺氣不足,氣郁化熱,治療當益氣解郁清熱。予以升降散加味,選用僵蠶、蟬蛻、片姜黃、大黃、金銀花、地龍、石菖蒲、生黃芪、炒白術、防風等。每日1劑,每日2次,共7劑。二診,患者早起噴嚏減少,鼻子較前通氣,癥狀減輕明顯。予以原方再進7劑,患者諸不適癥狀不明顯。
頑固性蕁麻疹
患者,女,55歲,于2015年4月來診。雙下肢出現(xiàn)大片風疙瘩,刺癢,見風加重,早起明顯,下午減輕,口服西替利嗪有效,但效果不能持續(xù)。時有前胸脅竄痛,進食畏寒,納可,眠差,二便可。舌紅,苔黃燥少津,脈寸浮尺沉。辨證為氣虛氣郁化熱,治療當溫脾補氣,宣散郁熱。予以升降散加味,藥用僵蠶、蟬蛻、片姜黃、大黃、炒蒺藜、地膚子、生黃芪、炒白術、防風、干姜等。每日1劑,每日2次,共7劑。二診,早起基本無瘙癢,予以繼續(xù)服用原方14劑加強治療。
雙下肢發(fā)涼
患者,男,57歲,于2014年9月初診。雙下肢發(fā)涼3年余,雙手不明顯,時有右側肢體麻木,腰腿痛,容易急躁,頭暈頭痛不明顯,早起白痰多,進食量可,時有呃逆,口干,大便偏干,每日1次,舌體瘦色淡苔少。辨證為氣滯血瘀痰阻,治療當理氣活血化痰治療。予以升降散加味,藥用僵蠶、蟬蛻、片姜黃、大黃、桂枝、紅花、伸筋草、木香、生地黃、麥冬等。每日1劑,每日2次,共7劑。復診,患者自覺雙腳發(fā)涼得到改善,痰量減少,不適癥狀明顯減輕。連續(xù)治療2月余,下肢發(fā)涼不明顯。
干眼癥
患者,女,45歲,于2014年10月來診。眼睛干澀3月余。眼睛干澀,時有眼痛,偶爾胸脅有脹痛,容易急躁,氣短,乏力,納可,眠欠安,大便干,每日1次,小便可。舌紅,苔黃略燥,脈弦數(shù)。辨證為肝氣不舒,肝火上炎,治療當疏肝理氣,清肝瀉火。予以升降散加味,藥用僵蠶、蟬蛻、片姜黃、大黃、柴胡、陳皮、升麻、蔓荊子、菊花、夏枯草、決明子、蒼術、生地黃等。每日1劑,每日2次,共7劑。復診時,患者眼睛干澀明顯減輕。后連續(xù)鞏固1月治療。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患者,女,38歲,于2015年4月來診??谇粷兎磸桶l(fā)作3年余,加重1周。癥見下唇黏膜上有數(shù)個潰瘍面,周圍淡紅色,口干,飲水多,進食喜暖,虛煩,腰酸痛,眠差,大便干,每日1次,小便可。舌體淡苔少,脈細尺沉。辨證為脾腎虛寒,氣郁化熱。治療當溫脾暖腎,宣散郁熱。予以升降散合用苓桂甘草干姜湯治療,藥用僵蠶、蟬蛻、片姜黃、大黃、金銀花、連翹、竹葉、茯苓、桂枝、甘草、干姜等。每日1劑,每日2次,共7劑。復診時,患者潰瘍面痊愈,腰痛明顯減輕。連續(xù)服藥1個月,鞏固治療。
方中白僵蠶咸辛平,歸肝、肺經,具有清熱解郁、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功效,既能宣郁又能透風濕于火熱之外;蟬蛻甘寒,歸肺、肝經,具有散風熱,息風止痙、涼肝息風功效,既能宣散肺熱又能疏散肝經風熱;姜黃辛苦溫,歸肝、脾經,破血行氣,通經止痛,既能內行氣血,長于行肢臂而活血利痹止痛,又能外散風寒;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等功效,既清胃腸道之火,又能瀉心火,活血化瘀。楊栗山云:“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臨床上通過加減化裁,運用升降散治療多種疾病,皆能取得滿意效果。究其原因,筆者思考有四:一是要準確辨證,這是重中之重。升降散既可治療外感火郁,又可治內傷之病。只要是升降失調,熱郁血瘀痰阻,皆可靈活運用升降散。如“陽虛則生內寒”,虛寒證中配伍養(yǎng)陰藥時一定要重用溫陽藥。二是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注意把握住升降散配伍的動態(tài)比例變化。比如大黃用量,排便2~3 d/次,可以重用到12 g,而大便正常時或者大便偏稀時,升降散中大黃可以用1 g輔助降濁。三是要注意使用引經藥。如治療眼疾時注意用菊花、夏枯草等肝經用藥,運用柴胡、陳皮、升麻等輔助到達眼睛。四是組方要君臣佐使明確,集中主要力量攻破最主要癥狀,共奏奇效。
201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