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霞
[摘 要]預習是學習新課文之前的熱身。經(jīng)過有效的預習,學生會對新課文產(chǎn)生初步的了解,發(fā)現(xiàn)疑點、難點,可以激起他們探究的欲望,能使他們帶著問題地去聽課。教學《猴王出世》一文,教師踐行閱讀教學“從師本走向生本”的理念,引導學生設計預學題目,對預學情況進行分析,并對癥下藥,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 新理念 預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63
錢三強教授說過:“自學是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自主預學是自己能動的獨立的自主閱讀、自我思考的過程,是學習新課文之前的熱身。經(jīng)過有效的預習,學生會對新課文產(chǎn)生初步的了解,發(fā)現(xiàn)疑點、難點,可以激起他們探究的欲望,能使他們帶著問題地去聽課。
課文《猴王出世》節(jié)選自我國古代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本篇課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jīng)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fā)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那么,學習這一類課文,學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幫助呢?應確定怎樣的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學有所獲呢?
一、獨辟蹊徑——以“預學設計”為取向的本體觀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預習,大多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學生收獲不大?;谶@樣的思考,我提出預學的要求:“不動筆墨不看書,讓小小的作業(yè)紙記錄我預習的收獲吧!一是識記生字,理解新詞;二是了解背景,熟悉作者;三是通讀課文,把握內(nèi)容;四是善于提問,大膽質(zhì)疑?!?/p>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基礎設計預習題。一個學生設計這樣的題目:
1.讀課文,把不懂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猜猜大致意思。
2.課文講了什么?我知道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 ? ,了解了作者的 ? 。
3.你覺得哪些句子很有特色,摘錄下來,想想有什么特色。
4.這是一只 ? 的猴子,從課文中找到依據(jù)。
通過自學,學生了解新授課學習的大致框架,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激發(fā)了學習欲望,產(chǎn)生了學習疑問。課堂教學時,他們帶著興趣學習,帶著問題學習,帶著思考學習,帶著目標學習,以學習主人的身份進入課堂。
課前預習題是幫助學生預習的工具,給學生提供預習的思路。教師利用學生落實預習題設計的情況來掌握學情,以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來確定課堂教學的起點、重難點,這樣的教學針對性更強。
二、撥云見日——以“預學分析”為取向的文體觀
在教學《猴王出世》中,我?guī)ьI學生掃除文字障礙后,就請學生交流設計的預習題,先小組內(nèi)交流,選出優(yōu)秀的設計;再小組之間交流;最后集體交流,分享優(yōu)秀的設計。這過程是學生認知起點的一個重要反映,以表格形式反饋如下:
■
(一)學生閱讀力的差異性分析
通過預學情況分析,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差異比較大。具體來說,大致分為四個層次。
1.一般概括能力。大部分學生能基本讀懂課文,弄懂詞句所要表達的意思,知道課文寫的是什么,對課文內(nèi)容有整體的了解。從預學情況來看,學生基本了解《猴王出世》的故事情節(jié),部個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這篇課文寫得不錯。石猴來歷非凡,是一個感受日精月華的猴子,他出世充滿了神奇色彩,很有魅力,吸引我們?nèi)タ?。課文很難讀,有些字詞意思不懂……”
2.初步把握語言更深層次的含義。20%的學生具備了獨立探尋課文內(nèi)在關系的能力,能在理清字面意思的基礎上,初步把握語言更深層的含義,能捕捉到作者字里行間隱含的言外之意。
3.看到佳處,道出精妙。只有10%左右的學生具備一定的鑒賞閱讀能力。閱讀時,他們能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對作品的內(nèi)容與表達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看到佳處,能道出其中的精妙。由于《猴王出世》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石猴,學生的感受都指向主人公。
4.從課文閱讀中產(chǎn)生出新意。少數(shù)學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能在課文閱讀中讀出新意,對作品的理解能同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能把課本中的知識與原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看著這篇文章能想到其他類似的作品。
(二)學生閱讀視角的多元性分析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猴王出世》一課教學中,學生預學的方向大概有三方面。
1.關注故事情節(jié)。課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分別寫了石猴出世——探洞——稱王的過程。閱讀時,學生抓住“石猴從哪里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兩個問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2.關注人物特點。學習《猴王出世》一課,貫穿始終的不是情節(jié)分析,而是對猴王這個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讀。教學從“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開始,到“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再“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讓猴王這個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形象深入人心。學生對這個形象比較容易把握。
3.關注語言表達。不少學生大多“獨眼龍”,睜大了注視內(nèi)容的眼,死閉著本該聚集語言形式的目。作為教師要結合具體文本、具體語言、具體情境,在語言表達秘妙處喚醒、提示學生,使他們感受語言的魅力。如,對猴王的日常生活的描寫,作者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同時語言也非常短促,具有跳躍性和節(jié)奏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內(nèi)容和語言的高度融合,這就是經(jīng)典。
三、對癥下藥,以“解決問題”為取向的主體觀
(一)千錘萬擊出深山——確定起點
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些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jù)此進行教學?!痹凇逗锿醭鍪馈奉A學中,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人物特點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個別學生已經(jīng)深入思考文本,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就想如何針對學生認知差異采取有效的方式,聚焦學生普遍關注或者容易出錯的地方展開教學,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二)閑看兒童捉柳花——引導質(zhì)疑
培養(yǎng)問題意識,讓問題成為學習的起點和主線,這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比如,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多潛藏的有價值的信息。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質(zhì)疑:“文章為什么要取這個題目?既然取了這個題目,文章寫了什么內(nèi)容?”然后進行課文閱讀,自我解決。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在遣詞造句、寫作方法上等進行質(zhì)疑。如,描寫石猴的語言:“我進去!我進去!”“大造化!大造化!”讓學生邊讀邊聯(lián)系平時通過影視作品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展開想象,體會石猴的形象。還可以這樣提問:“為什么開頭要寫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像這種伏筆照應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它為后文石猴敢進洞埋下了伏筆;而后文的石猴敢于進洞又與前文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照應。教學時,教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實踐,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提問中,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zhì)。教學應從問題開始。正如朱熹所言:“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三)一樹花開滿庭芳——組織教學
閱讀的本質(zhì)是還原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凸顯學生個體作為“我”的獨立存在,讓學生獲得心靈、情感的成長過程。如何讓學生對文本個性化解讀充分“暴露”出來呢?教學《猴王出世》中,通過組內(nèi)交流到全班集體交流,學生在觀點的相互碰撞中,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程度來解讀這一人物。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猴子不可思議的神性、活潑頑劣的猴性和敢做敢為的人性“三性合一”進行分析,使他們對人物形象的認識立體豐滿。
教學《猴王出世》一文,我努力踐行著學生主體觀的理念,師生在課堂中平等對話,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誠如潘新和教授所言:“讀多少書,讀出了什么,讀出了多少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永遠是衡量一個語文教師智慧水準和教學效果的潛規(guī)則。”
課堂是學生的主場,應讓學生“一樹花開滿庭芳”,教師只需引導組織即可,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授之以漁用無窮——教會讀書
(一)授“瀏覽法”提速度
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瀏覽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研究表明,有經(jīng)驗的閱讀者每一次注視所能閱讀的內(nèi)容至少是初學閱讀者的三倍。像《猴王出世》這種小說型的課文,篇幅相對較長,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養(yǎng)成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性閱讀的習慣,學會去瀏覽,以此擴大學生的視覺、知覺廣度,以提高閱讀能力。
漫無目的的快速瀏覽不可能取得好的閱讀效果。想要取得好的閱讀效果,就要在讀之前有要求。因此,在預學階段,我給學生提供了預學提示,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這樣提高了他們閱讀的針對性和目標指向;同時在課中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的閱讀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快速閱讀的能力。
(二)授“關鍵點”抓重點
要提高閱讀效率,教師應訓練學生養(yǎng)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他們在閱讀時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的重點,找出新問題,獲得新觀點等?!逗锿醭鍪馈分械膶O悟空形象他們都比較熟悉,因此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設計教學時,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jīng)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孫悟空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
(三)授“類比閱讀”拓擴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閱讀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要合理規(guī)劃,引導學生有選擇地去讀相關書籍。與課文相關的書籍,可以是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主題的作品等。如,《猴王出世》選自《西游記》,《西游記》是我國古典神話小說,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不少學生都已看過《西游記》,但也有個別學生未看過。基于預學情況,我因材施教,點撥學生看整本書的方法,讓學生去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總之,基于預學,我在努力踐行閱讀教學“從師本走向生本”的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