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輝
(昌圖縣第二醫(yī)院婦產科,遼寧 鐵嶺 112512)
再次剖宮產患者術中處理方法的研究及分析
鄭東輝
(昌圖縣第二醫(yī)院婦產科,遼寧 鐵嶺 112512)
目的 探究在再次剖宮產有效的處理方法,將手術安全性提升。方法 選擇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再次剖宮產患者88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手術方法,實驗組則采用改良式手術方式,將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貧血率均明顯較優(yōu),各項差異均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在再次剖宮產中給予改良式手術方法可將手術安全性提升,將并發(fā)癥減少,值得應用推廣。
再次剖宮產術;處理;手術方式
產婦在生產過程中,一旦遇到危急情況,為確保母嬰的安全,一般采用剖宮產術加以解決。伴隨近些年來剖宮產率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也增加了再次剖宮產的數(shù)量,但是再次剖宮產卻有很大的難度,同時也會產生各種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嚴重的威脅[1]。為將再次剖宮產術安全性提升,將并發(fā)癥減少,必須采用有效的處理方法,本研究為探究再次剖宮產的處理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88例再次剖宮產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將研究過程和結果作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選擇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再次剖宮產患者88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中最大年齡為43歲,最小年齡為28歲,平均年齡為(33.5 ±5.4)歲,最長孕周為41周,最短孕周為38周,平均孕周為(38.9 ±0.8)周,最大體質量為92 kg,最輕體質量為63 kg,平均體質量為(72.8±4.8)kg;對照組患者中最大年齡為43歲,最小年齡為26歲,平均年齡為(33.7±5.5)歲,最長孕周為40周,最短孕周為38周,平均孕周為(38.8±0.6)周,最大體質量為91 kg,最輕體質量為63 kg,平均體質量為(73.5±3.5)kg,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用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結果P>0.05,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中對比數(shù)據(jù)可比性較強,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方式進行麻醉,對其前次手術瘢痕切除時,僅僅將表皮層去除,仍選擇原手術切口作為腹壁切口;采用鈍性分離法對子宮下段切口處理,先做一個小切口,用手向左右撕開約10 cm,將胎兒娩出;子宮肌層全層連續(xù)鎖邊方式對子宮下段進行縫合,再連續(xù)縫合漿膜層[2]。
1.2.2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方法:實驗組患者采用硬腰聯(lián)合麻醉方式進行麻醉,對其前次手術瘢痕進行全部切除,梭形去除表皮,向下用楔形方式進行切除,筋膜層為楔形底部;將筋膜層與皮下脂肪間隙采用銳性和鈍性結合的方式進行分離,將原來的瘢痕避開,將腹直肌前鞘剪開;選擇較高位置將腹膜打開;銳性剪開子宮下段切口,即將原來的瘢痕避開,做一個小切口,左手的中指和食指進入到宮腔中進行指引,弧形向上用剪刀向兩側剪開,切口長度約為10 cm,將胎兒娩出[3]。漿肌層連續(xù)鎖邊進行一層縫合子宮,并連續(xù)縫合漿膜層。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貧血率進行觀察和對比。
1.4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研究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對比數(shù)據(jù)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整理和分析,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作為標準進行判斷,其中手術時間、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計數(shù)資料均用χ2進行檢驗,而切口感染率及貧血率計數(shù)資料均用t進行檢驗。
2.1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經過對比觀察,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51.25±12.45)min,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61.05±11.36)min,兩組對比差異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開腹時間為(12.45±6.65)min,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6.85±6.81)min,兩組對比差異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為(219.85±58.75)mL,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73.15±95.87)mL,兩組對比差異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2對比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貧血率:對比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及貧血發(fā)生情況,實驗組患者中無切口感染患者,而對照組患者中5例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為11.36%,兩組對比差異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中有6例術后貧血,貧血率為13.64%;對照組患者中有14例術后貧血,貧血率為31.82%,兩組對比差異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再次剖宮產產婦必須給予有效的處理方法,才能保證產婦及胎兒的安全。本研究采用改良式手術方式,全部切除腹壁瘢痕的優(yōu)勢為:纖維結締組織構成了瘢痕組織,其特點是組織呈現(xiàn)脆、硬的性質,并且有較差的血運。全部切除腹壁瘢痕,可對血運進行改善,整齊地切緣,對愈合和縫合有促進作用[5]。
同時此種手術方式均將原瘢痕避開,將腹直肌前鞘剪開,隨后采用較高位置將腹膜打開,其優(yōu)勢為:將筋膜層及皮下脂肪間隙分離后,將原瘢痕避開,將筋膜層剪開,該位置沒有粘連或者粘連較輕,有清晰的解剖層次,很容易將腹直肌進行分離,可將血管及肌肉的損傷減少,將開腹時間縮短[6]。因為上次剖宮產術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粘連,使得患者膀胱位置移位提升,因此,采用較高位置將腹膜打開,可將膀胱損傷的可能性降低,同時將進腹腔的速度加快,防止腹膜外操作,提升結扎手術困難度。
本手術方式中銳性剪開子宮下段切口,其優(yōu)勢為:由于瘢痕組織有較差的彈性,且發(fā)生增生,如果采用鈍性分離,方向把握不好,同時很可能會導致子宮肌層撕裂,將切口出血增加,對愈合極其不利,而采用銳性剪開方法,可對切口長度和方向進行控制,同時有整齊的切口,可將出血和撕裂減少,對縫合和愈合有促進作用,也可將手術時間縮短[7]。本研究采用一層縫合法對子宮切口進行縫合,有較好的止血效果,且可較快縫合,同時可避免切口外翻,對子宮切口愈合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再次剖宮產中給予改良式手術方法可將手術安全性提升,不但縮短了手術時間和開腹時間,降低了術中出血量,同時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應用推廣。
[1]董文,盧桂強,劉小津,等.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比較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5,37(12):1844-1845.
[2]李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聯(lián)合縮宮素對高危再次剖宮產出血和泌乳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業(yè),2013,22(7):60-61.
[3]單丹,周容,胡雅毅,等.子宮下段修補術在瘢痕子宮妊娠患者再次剖宮產術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10):745-748.
[4]喬愛琴,李立紅,韓利紅,等.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與傳統(tǒng)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7(1):87-89.
[5]紀國欣,董瑞峰,張倩,等.腹膜外剖宮產聯(lián)合產鉗在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術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5,22(2):240-243.
[6]馮彥彥.改良式剖宮產術與傳統(tǒng)剖宮產術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5):72-73.
[7]杜青平,劉鐸.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臨床結局比較[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5,22(2):267-269.
R719.8
B
1671-8194(2016)27-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