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雷 黃 葵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干診科,遼寧 沈陽 110013)
?
高齡癡呆患者計算機輔助認知康復治療的療效
沈雷黃葵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干診科,遼寧沈陽110013)
〔摘要〕目的探討認知康復治療對癡呆患者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的臨床效果。方法以MMSE量表為測評工具,按注意力缺損診斷(DSM-Ⅳ-R)標準,選擇70~80歲,MMSE得分位于15~20分的癡呆患者3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實驗組給予計算機輔助認知康復治療,3次/w,30 min/次,并口服安慰劑,對照組僅口服安慰劑。分別于治療后3、6、9、12個月后分別進行MMSE及ADL測評,對比測評結果。結果治療組在治療3、6、9個月時的MMSE值與對照組無差異,12個月時,治療組MMSE評分提高(P<0.05)。在治療6、9、12個月時,治療組ADL評分較對照組降低(P<0.05)。結論認知康復治療可以提高癡呆患者的MMSE及ADL評分,減輕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提高生活能力。
〔關鍵詞〕高齡;癡呆;認知康復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癡呆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而非藥物治療兼具治療費用低和無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必將成為癡呆治療的臨床選擇之一。對于癡呆患者,早期的非藥物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及社會意義。本文擬分析作為非藥物治療方式之一的,計算機輔助的認知康復治療對癡呆的治療效果。
1材料與方法
1.1對象選擇年齡70~80歲,按注意力缺陷診斷(DSM-Ⅳ-R)標準,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評分15~20的患者30例〔1,2〕,并除外顱腦外傷、肝性腦病、代謝性腦病、精神類疾病及因失語、嚴重軀體疾病而不能配合認知康復治療者。
1.2方法將30例癡呆患者隨機雙盲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15例。實驗組應用認知康復工作站(version2013,北京非常潛能軟件有限公司)進行認知功能康復治療,3次/w,30 min/次。對照組不進行認知功能康復治療。兩組均同時給予安慰劑口服。應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于治療后3、6、9、12個月時進行測評,分析MMSE及ADL得分。
1.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治療前實驗組及對照組MMSE得分無顯著差異(P>0.05),計算機輔助認知康復治療后3、6、9個月時較對照組有所提高,但是兩組之間無差異(P>0.05)。治療12個月后,實驗組MMSE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MMSE值較治療前相比也有明顯提高,見表1。
治療前實驗組及對照組ADL得分無差異(P>0.05),康復治療6、9、12個月時,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ADL分值顯著降低(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
第一作者:沈雷(1981-),男,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老年病學研究。
表2 兩組ADL評分比較
經(jīng)12個月治療后,對照組治療12個月前后MMSE值(0.53±0.92)與實驗組(2.53±1.92)比較差異顯著(P<0.05),ADL評分差值(0.67±0.98)與實驗組(4.2±2.15)比較也有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Mitchell〔3〕研究發(fā)現(xiàn),MMSE在區(qū)別正常老人和癡呆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可達77.0%和88.9%,因此選用MMSE作為患者入組標準。因醫(yī)學倫理及患者本身治療需求,實驗及對照兩組均給予安慰劑口服,以提高患者依從性。
本研究與毛曉紅等〔4〕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認知功能恢復是長期過程,另外計算機輔助的認知康復治療可以提高MMSE和ADL評分,對認知功能的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是有效的。但是對于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認知康復治療時間至少要持續(xù)12個月。
本研究中因患者同時口服安慰劑,可能存在安慰劑效應,使患者評分有所提高;其次,患者多次接受MMSE及ADL測評,題目重復,可能會有主動訓練,自主提高評分的能動性。認知功能障礙的測評量表種類繁多,本研究只選取了MMSE,而ADL是直接體現(xiàn)患者生活功能的指標,因此同時進行對比分析。
現(xiàn)階段的非藥物治療多采用訓練和益智活動進行訓練,因此計算機輔助的認知康復治療對認知功能總體具有明顯改善作用〔5〕。Hellgren等〔6,7〕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認知功能的康復訓練除對認知能力有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也有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不依賴藥物的認知康復治療對癡呆患者的MMSE評分及ADL評分提高有臨床意義,因此對于此類患者不應只注重膽堿能抑制劑(如多奈哌齊)、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抑制劑(如美金剛)等藥物的治療,在癡呆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應重視認知康復治療等非藥物治療臨床中的應用。
4參考文獻
1賈建平,王蔭華,張朝東,等.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一):癡呆診斷流程〔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9):577-81.
2賈建平,王蔭華,李焰生,等.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二):癡呆分型及診斷標準〔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1;91(10):651-5.
3Mitchell AJ.A meta-analysis of the accuracy of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in the detection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J Psychiatr Res,2009;43(4):411-31.
4毛曉紅,魏秀紅,單團結,等.思維導圖訓練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老人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3):196-8.
5崔尚強,任明霞,杜彥輝,等.腦卒中后計算機輔助訓練對認知障礙改善的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1):21-3.
6Hellgren L,Samuelsson K,Lundquist A,etal.Computerized training of working memory for patients with acquired brain injury 〔J〕.Open J Ther Rehab,2015;3(1):46-55.
7Lundquist A,Grundstr?m K,Samuelsson K,etal.Computerized training of working memory in a group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quired brain inj〔J〕.Brain Inj,2010;24(10):1173-83.
〔2015-04-11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通訊作者:黃葵(1970-),女,博士,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老年病學研究。
基金項目: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No.201102207)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2-6507-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