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玉蘭
案頭菖蒲,低眉之間,倏爾生香;紙間無字,提筆之際,忽開菡萏。一筆一畫刻映,一絲一縷蔓延,舉手間,眉目淡定,心下宴然。
工作之余,總喜歡寫楷書。拈一紙,執(zhí)一筆,摹一字,山月寂靜,歲月風霜都清澈開來。忽想讓我的學生也練字,自悟其妙。
心下既定,便去書店選字帖?!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我深諳此理。選帖不當,反殆其字。后擇一字帖,字跡雋逸,有睥睨天下之姿,吞吐云月之勢,翻頁間,似臨水菡萏。心中歡喜,立刻讓學生去練。
據(jù)我拙見,特教學生三步驟:臨、描、摹。臨,即蒙紙于帖而寫;描,即直接描紅;摹,即心領神會后模仿。步步緊扣,日日勤習,不求數(shù)量之多,只求效果之明。
學生初練楷書,錯誤百出,我便一一指正:讓寫“蠅頭小字“者放開去寫,以培養(yǎng)其大局觀;讓單練筆畫者融筆畫于漢字,以鍛煉鍛煉整體把握能力;讓練字粗略者每練一字多達百遍,以求精準。
一月之后,雖效果顯著,卻盡顯刻意,空有架勢而無實體。如不及時提醒,反而誤入死谷。我便當下建議,摹一字,一筆一畫,須謹照字帖,力求下筆到位,反復比較且改進,堅持不易。如果沒有成就感支撐,學生頓覺索然無味,我便日日鼓勵,又不忘日日警醒。
過了這樣一段大刀闊斧的改進,學生的楷書雛形已初現(xiàn),只需著力于細節(jié),糾正精進。此時也不敢懈怠,如果放任自流,勢必徒勞無功。我的學生便自行定量練字。
期末將至,有學生苦于沒有更多時間練字,我說,不必局限于字帖,抬頭即見字,或美或丑,或靈動或古板,都可以大膽評斷,細心揣摩,長此以往,楷書便在腦中定型。學生驚呼:這不是癡了嗎!是的,練字到癡,便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眼前云氣淋漓,心底豁然通透,那時萬籟俱靜,只有筆畫行走于眉間心上,搖曳生姿。
學生練字已達一年之久,效果頗豐,且他們的學習定力、處事態(tài)度亦有改變,選帖、教導、鼓勵、警醒,直至今日,已有楷書雛形,我陪我的學生一步步走過,同嘗悲喜,共悟其妙,如同親手栽種一片菡萏于紙上,此刻一紙山河已清香裊裊,裴蕾初綻。如今深覺,于習字者而言,好貼如正道指向成功,方法如明燈借之引路,而鼓勵則是支撐人堅持行走的不竭力量之源。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此時,案頭有作業(yè),微風清逸來訪,醉翻幾頁,忽見紙間,已菡萏開遍。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