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兵
摘 要:如何設法搞好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使小學畢業(yè)生升入初中后盡快適應初中教學,更順利地學好語文,是目前擺在中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現(xiàn)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思考談幾點粗淺認識。
關鍵詞:教育;語文銜接;突破口
筆者是從事語文教學近二十年的教師,小學語文和初中語文也各帶了幾個循環(huán),每次談及中小學銜接問題都會產生一些困惑與不安,也對此進行了一番探討。
一、現(xiàn)象
1.上課和作業(yè)的方式不同
小學老師教學親切、感性,老師像“家長”,學生像“孩子”。初中老師的教學少了些柔和,多了些嚴肅,少了些形象,多了些理性,老師像“教官”,學生像“學員”。小學的課堂作業(yè)都是在課堂上由老師督促或輔導完成的,這樣老師就會隨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初中老師也布置課堂作業(yè),但基本是在課下完成的,這樣就很難保證學生作業(yè)沒有抄襲的現(xiàn)象。
2.交流與輔導的方式和時間不同
小學都要求老師坐班,這樣老師與學生的接觸機會多,交流輔導的時間自然也多。下課時、放學后小學老師的辦公室里經常能看到許多學生。老師或跟他們談心,了解思想學習狀況,或俯身輔導學生作業(yè),人來人往,一派熱鬧景象。而中學辦公室很少有學生的身影,顯得冷冷清清。小學老師管得過細,初中老師放得過寬。
3.環(huán)境的不適應與年齡的增長
就我們中學來說,學生來自全鎮(zhèn)12所小學,部分學生路途遙遠,還需要寄宿在學校。校園面積大、建筑多、離集市近,周邊環(huán)境繁雜,諸如網吧、游戲廳、臺球室等對學生學習產生干擾的因素大大增加。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都和以前的小學大不相同。初中學習雖然只是短短的三年時光,但比起小學的六年,這三年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卻是發(fā)生大變化的關鍵時期,從性格、思想到身體,學生是一年一個樣。
二、對策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癥下藥,標本兼治。
1.研讀課標,把握內容的銜接
中小學語文教材是系統(tǒng)性的,它的知識結構有著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是有序可循的。教材是課標精神的體現(xiàn),因此,小學教師特別是六年級的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熟悉和把握課標中關于小學語文教學方面的要求,也要了解課標中有關中學語文教學方面的要求,了解其各學段的要求和訓練角度、方式的發(fā)展走向,教學中注意給中學生習作一些必要的知識鋪墊。作為中學教師,同樣要研讀課標中有關小學語文的相關標準,注意新舊知識間的銜接和發(fā)展。運用知識遷移來幫助學生學習,使當前學習的知識既是舊知識的發(fā)展,又是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基礎。
2.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總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和做作業(yè),所以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精神,主要是培養(yǎng)他們自己提出疑問,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這是學會讀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問同學、問老師,還要能夠與老師一起探討問題。一開始,可以要求學生做到一般的生字、生詞自己能夠解決;利用學習工具查閱作者資料、寫作背景,概括文章的內容,思考課后練習等。
3.從生活和心理上關愛學生
學生在小學時離家近,受到家長的照顧多,對家長的依賴性強。到了中學大部分學生早晚跑校,還有一些學生寄宿在學校,周末才回家,一下子離開父母的關愛,很難適應。這就需要老師在生活和心理上對學生噓寒問暖,幫助這部分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彌補他們心理上的情感缺失,找回他們家的溫暖,排除他們學習上的后顧之憂。
4.要加強中小學校“官方”與“民間”的交流和互動
現(xiàn)實中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很少,大多數中小學都分開設立,中小學校之間對教育教學研究少有交流,中小學老師之間也“老死不相往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中小學教師要加強交流。特別是中學教師應在學生入學前就到小學找其班主任老師,了解該班學生的學習習慣、志趣愛好等。新生入學后再用調查表或試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全面情況,依據實際制訂出教學目標。近兩年區(qū)教育局已經高度重視中小學教育銜接問題,并多次開展了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研討活動,為中小學教師交流搭建了平臺。中小學老師應該憑借這一平臺主動交流、相互了解、取長補短,共同尋找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突破口。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