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馨
很早以前就看過《派往明天的教師》這本書,那時我剛剛參加工作,對一切學習型的書籍都求知若渴。今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九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工作漸漸被送教活動、賽課活動、教研活動、課程改革、課題研究、文章發(fā)表、學習培訓、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大型活動等等圍繞,我漸漸遠離了孩子。我有多久沒有在孩子面前開懷地笑過,有多久沒好好抱抱他們、親親他們,和他們好好地玩一玩、聊一聊……這已違背了我的教育初衷。
因為種種原因,我又再一次重溫了這本熟悉的書籍,再次閱讀,心境也變得不一樣了。書中我體會到了以下幾個關鍵詞:
“想法”
人做事,總有自己為什么這樣做的理由,人總是活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中。但有時我們太忙了,天天為瑣事而忙,忙得幾乎沒有了自己的想法,當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少時,我們就變成了一個執(zhí)行者,盲目地去執(zhí)行一些簡單的“機械動作”。行動源自于想法,要想有創(chuàng)新性的行為,就得更新我們自己的思想,積極主動了解新的信息,重新審視自己教學活動中所依據(jù)的教育觀念。所以,要“想”起來、“動”起來,不僅要做思想的巨人,還要做行動的巨人。
“反思”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其實我們真的很忙,有時忙得身心疲憊,甚至怨聲載道?;仡^想想,其實大家都在忙,沒有不忙的教師,當我們有諸多不順,諸多煩惱、郁悶時,我們可否學會忙里偷閑,抽空坐下來,思考自己為什么有諸多不順、諸多煩惱、時常感到郁悶。思考自己除了這樣做教師,還可以怎樣做并做得更好。是愿意當身心疲憊的老牛永遠做平面圓圈式的推磨運動,還是想成為一個反思型的教學者,成為一個思想者,當一個在教育教學方面有思想的人。我想,作為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只要拿出自己的行動了,長期堅持了,用心努力了,成功就會有望。改變我們的心態(tài),能凝練我們的智慧,修煉我們的品德。全國名師于永正、魏書生、夏青峰……他們有誰不忙的,但他們卻能抽出時間反思自己的教學實際,在反思中積淀深厚的教育智慧,正因為他們不斷地反思才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所以要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我正在參加的國培計劃種子教師研修班也是希望老師們以每天暮省的形式沉下心來,好好反思一天的所得所感。
“成長”
教師的成長總會碰到各種限制與瓶頸,然而大多數(shù)的成長之所以停止,卻不是因為達到了真正的極限。所以,我們的成長得靠自己堅持不懈的學習。我參加的國培計劃第二階段種子研修班的學習便是“走進專家,感受學術”,是我們教師專業(yè)錘煉的必要手段。專業(yè)引領帶來的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和方法的給予,更是一種學術的感化,這種感化能激發(fā)和喚醒我們的潛能,讓我們產(chǎn)生積極的心態(tài)和探究的欲望,使我們快速成長。所以,其實我們遠比想象中還能做得更好。
“自我修煉”
在教育幼兒之前,我們首先要修煉自己,先修心養(yǎng)性。無論是來自外界還是產(chǎn)生于內(nèi)心的困擾,我們都要盡可能用一種平和、寧靜的心態(tài)去承受、化解,力求最終達到對生活中坎坷煩惱等的完全超越、弱化,甚至消除消極因素對工作可能產(chǎn)生的干擾。
調試好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教育成為一種信仰。成功只是附帶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要做一個自己快樂并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我們首先要具備和保持快樂自足的生活狀態(tài),這樣才能感染孩子。
然后就是學會賞識與耐心傾聽。任何時候,學著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圍的人,便會更坦然地面對一切了。不要奢望能擁有很多,用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去欣賞一個人或是一個事物,就像欣賞一幅畫一樣,會很快樂,很坦然。其實每個大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小孩,只要靜靜地聽,就會找到那最自在、最純真、最平靜的自己。能夠改變自己行為模式的人才是最會學習的人,也是最聰明的人。如果一個人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那么他也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認識孩子”
意大利詩人馬拉古茲曾寫過一首詩《其實有一百》,是這樣說的:“孩子是有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游戲和說話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歌唱、去理解,一百個世界,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一百個世界……”所以,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一切,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是那么的不同,那么的獨特,沒有重復,各有特色。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了解他們,走近他們的內(nèi)心。我們要讓人性中美好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讓孩子對什么都好奇、勇于探索、勇于追求。我們應當容忍孩子的弱點,對那些弱點仔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是用心靈去認識他們,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那些弱點無關緊要,不應當對他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教育應是充滿人性、人情、人道的,是寬容的教育。寬容差異、寬容失敗、寬容錯誤、寬容個性、寬容異見,寬容一個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符合人性的一切,寬容他人也就是寬容自己。當面對生命時,孩子犯的每一次錯誤都應該被看做是成長的必然過程。
是時候回歸本質了。教育的本質是孩子,孩子才是主體?,F(xiàn)在的社會已經(jīng)被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攪得躁動不安,人們開始變得浮躁,學前教育也身處在社會的不斷變革、轉型的夾縫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要守住自己最初的那份信念、那份執(zhí)著,堅守自己的人生選擇和學術追求,踏踏實實、充滿樂趣地在這條幼教之路上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參與此次培訓活動就像是一次被派往明天的旅程,我們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類型的學習方式,從專業(yè)知識、自身基本素質、藝術熏陶等各方面得到培訓與歷練,從不斷反思中得到提升與成長,最終到達“明天的彼岸”。
我們曾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我們曾計較付出的回報,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終將失去,只能空留一抹浮名。走好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各位同仁們,讓我們現(xiàn)在就出發(fā),駛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