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龍梅
在課堂上,許多老師都發(fā)現(xiàn):有近一半的學生在課堂上并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完全是老師牽著走,對下一步將要學習什么一無所知。有近五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易走神或是做小動作。年級越低,這些現(xiàn)象就越嚴重。這些學生缺少學習的掌控性,沒有目的,沒有自覺性和自主性,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素質的發(fā)展。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采取了“任務單”的教學模式。通過一年的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任務單教學模式的使用方法:
一、什么是課堂教學“任務單”
課堂教學“任務單”,顧名思義,就是一節(jié)課上老師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清單,也是學生要掌握的學習任務清單。在小學階段,每堂課一般可以設兩至三個任務。課堂教學“任務單”內容一般有哪些內容呢?小學語文教材多是按照課文體裁特點分組安排的,同時,每篇課文的后面都有“課后練習”,再加上本班級學生年齡特征和具體的學習情況。這都是課堂教學“任務單”內容設置時需要考慮的。比如,蘇教版語文上冊第6課《天安門廣場》,第一節(jié)課的“任務單”是:(1)會讀8個二類生字,會讀會寫9個一類生字。會寫8個生詞。并在課文中圈畫出生字詞。簡單說就是掌握生字詞。(2)能夠大聲朗讀課文,并理清課文思路。
當然,我們語文教學還會面臨習作課、練習課。這些課上,我們也要列好“任務單”。特別是講練習的課,可能這節(jié)課就強調一個任務。如擬人句特點和寫法。再如反問句的特點以及和陳述句之間的轉換規(guī)律。
二、課堂教學“任務單”的意義
課堂教學“任務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教師來說,特別是年輕的新教師,具有易學易掌握、快速提高教學能力的作用。設置好“任務單”,老師的備課就有了針對性,備課效率在提高,課堂教學目標就很明確,就算是新手也不再慌亂。如,在教學生字讀音時,哪些字音易讀錯?在生字教學時,生字分別用了什么記字方法?課備得就細了些,教學效果就會好些。再比如背誦課文段落的指導,共有幾句話?每句話之間是什么關系?應該朗讀出什么語氣?體會出什么樣的感情?是品析關鍵詞來加深理解和和記憶,還是采取想象誦讀法來背誦?這樣,我們把精力主要放在如何引導、如何啟發(fā)上,自然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任務單”的意義可能更大。首先,學生課堂上有了“任務”的意識,學習更加自覺和主動。(特別是后續(xù)的老師對“任務單”的檢查反饋,對學生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其次,學生有了“先知先覺”,增強了學習的心理準備。在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有的知道記筆記了,有的知道加強復習了,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了。比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5課《我給江主席獻花》的課堂教學上,有個任務是會用“秩序井然”“滿面春風”造句。在第二節(jié)課上,我進行了檢查,結果全班的通過率是百分之百,這在以前的教學中是從來沒有過的。
三、課堂教學“任務單”的使用
課堂教學“任務單”如何使用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按任務的順序來教學?!叭蝿諉巍币话阌猩衷~、句子、朗讀或背誦、分段、課文中心思想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生字詞是最基礎、最重要的,這是完成朗讀或其他教學任務的前提條件。這是常用的使用方法,也是主要的使用方法。建議低、中年級教學時多采用。
(2)根據重點任務來組織教學。在教學時,也可以把本節(jié)課最重要的任務拿出來先重點學習。然后再學習其他的任務。這可以提高學生的接受性,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4課《秋天》,重要任務之一即通過朗讀體會人們的喜悅之情和對秋天的喜愛之情,就可以先安排教學。
(3)課堂教學“任務單”,特別是小學低、中年級,教師最好板書在黑板上,列出1、2、3,有的老師會說,這不是耽誤時間嗎?其實,你應該看看效果。小學課堂學習效率是不高的,課堂講過的好多知識,學生記不住,有的知識甚至就沒有進入孩子的心。這時,“任務單”不就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了嗎?通過一年的實踐研究證明,這種方法還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的。
(4)學生要寫好課堂學習“任務單”,并且要進行理解和記憶,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5)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任務單”內容不宜太多。如果課堂上、黑板上記著密密麻麻的任務,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倦,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任務太多,也影響了學習的效率。一般是兩個,也可以加上幾個重要的字。如果是特別重要又很難掌握的,一堂課就可以是一個任務。那么,有其他的必須掌握的知識怎么辦?那就統(tǒng)籌安排在其他的課堂教學里。
課堂教學“任務單”是教師的備課、上課、檢查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的主要內容??傊?,課堂“任務單”使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了,學習針對性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的成績也好了。
參考文獻:
易新媛.任務誘導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5(0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