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新路徑*
吳文平1,李長友2,葉鵬2
( 1.湖南農業(yè)大學經濟學院,湖南長沙410128; 2.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和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從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價值取向、項目選擇、時間特征、場地選擇和參與方式等方面,對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意識有待提高,居民體育活動在信息宣傳、組織引導、場地設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阻滯,影響了湘西農村居民的體育活動參與,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相應發(fā)展路徑。
關鍵詞: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發(fā)展路徑;激勵措施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23X( 2015)03-0062-05
收稿日期:2015-03-16
作者簡介:吳文平( 1964-),女,黑龍江綏化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碩士生導師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questionnaire,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this study conducted a survey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Xiangxi physical activities about Xiangxi rural residents exercise value orientation,project selection,time characteristics,and site selection and participation ways.It was found that the exercise awareness of rural residents in Xiangxi needs to be improved.There are some block on information publicity,organization,guidance,facil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sidents'physical activities,which influence rural residents in Xiangxi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activities.Aiming at these problems,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development path as a reference.
研究方向:法學與公共管理、社會體育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09BTY02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11XGL011)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 2202SS15089)
Developmental Status and Path of Physical Activities of Rural Residents in Xiangxi
WU Wen-ping1,LI Chang-you2,YE Peng2
( 1.College of Econo mics,H unan A 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2.College ofLaw and Public A dministration,Jishou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 )
Key words: Xiangxi; rural residents; physical activities; development path; incentive measures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qū),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它是湖南的西北門戶,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境內有漢、土家、苗、回、瑤、侗、白等30個民族,人口283萬,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湘西下轄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順、龍山、瀘溪、鳳凰、古丈7個縣,總面積15461km2。中國西部地區(qū)是我國經濟欠發(fā)達、需要加強開發(fā)的地區(qū),多年來農村群眾體育的發(fā)展相對滯后。湘西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fā)”的唯一地區(qū),其農村體育發(fā)展情況值得研究者關注。本文在實際了解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狀況與問題的基礎上,探討其發(fā)展策略。
1.1研究對象
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1個縣級市(吉首市)和7個縣(花垣、保靖、永順、龍山、瀘溪、鳳凰、古丈)的自然村和行政村16歲以上的農村居民(不包括學生)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及數(shù)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對
課題展開研究。本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時間為2014年7月—2014年9月,由吉首大學40名(每縣市5名)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向吉首和花垣、保靖、永順、龍山、瀘溪、鳳凰、古丈8縣市的鄉(xiāng)鎮(zhèn)及鄉(xiāng)鎮(zhèn)下轄的自然村和行政村16歲以上的農村居民(不包括學生),發(fā)放《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參與現(xiàn)狀調查問卷》1500份,回收問卷1237份,經整理,剔除主要題項未答、規(guī)律填答和填答不清的無效問卷116份,最后得到有效問卷1121份,問卷回收率82.5%,有效回收率為74.7%。將全部數(shù)據(jù)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本次調研所用問卷參考了盧文云[1]的《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西部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研究》、萬義[2]的《湘西地區(qū)農民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高靜飛[3]的《湘西州苗族村落體育研究》等研究中的問卷設計,且在正式發(fā)放之前,進行了專家效度和重測信度檢驗,所有專家一致認為通過問卷題項能夠較好地了解所要調查的內容,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Cronbach’s α=0.81,符合調查要求。調查樣本的基本結構特征如下表1和表2:
表1 調查樣本的性別與年齡結構特征情況
表2 調查樣本的民族與受教育程度結構特征情況
2.1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反映了人們對事物或行為的認知情況,并決定著人的動機方向與強度,而動機對個體行為有著心理定向的作用。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參與的價值取向有以下幾個特征: ( 1)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參與的主要價值取向是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康復疾病、提高免疫)和調節(jié)精神生活(娛樂消遣、緩解壓力、調節(jié)心情),兩選項分別占69.3%和45.6%;其次是促進社會交往(與家人、朋友或同伴交流),占25.3%;再次是提高運動能力和改善體形外貌(減肥、美容、塑形),分別占21.4%和16.7%;其他價值取向占4.8%。由此,可以看出湘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身體健康,這也說明隨著國家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推廣,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水平有所提高;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將體育作為調節(jié)精神生活手段的意識水平也得以改善。( 2)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參與的主要價值取向存在性別差異和地區(qū)差異,在性別差異方面,男性在提高運動能力選項上要高于女性,分別為32.1%和20.5%;而女性在改善體形外貌上要高于男性,分別為28.8%和7.7%;實際上,這也符合中國性別角色差異的典型特征,也說明男性更多地將體育鍛煉作為一種目的,而女性則更多的將體育參與作為一種手段。另外,在地區(qū)差異上,相對顯著的是鳳凰農村居民在調節(jié)精神生活選項上明顯高于其他地區(qū),占58.3%,這可能與鳳凰是國內著名旅游景點有關,旅行者大多懷有“享受生活及時行樂”的生活理念,這也感染著鳳凰的農村居民,使得他們更加重視體育的精神調節(jié)功能。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湘西農村居民體育參與的價值取向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向世人展示出新農村體育發(fā)展的積極面貌。
2.2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項目選擇
湘西農村居民的體育活動項目呈現(xiàn)多元化,其中選擇健步走的居民最多,占28.8%;健步走之所以比例最高,可能是因為農村的那句老話“飯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起到了作用,加上很多農村居民由于沒有學習專門的體育鍛煉技能,所以健步走便成為首選體育活動項目,簡單又容易實施。其次是爬山,占25.3%;湘西很多地方都是山地,山多水美,很多湘西農村居民選擇爬山鍛煉身體或愉悅身心不足為怪。再次是廣場舞、民族舞或秧歌等傳統(tǒng)體育活動,占20.7%;現(xiàn)在全國掀起了一陣廣場舞風,農村也不例外,隨便在家附近找一塊空地,幾個人一組,就著有節(jié)奏的音樂就可以跳起來,還少了城市廣場舞帶來的“沖突”,但參加廣場舞、民族舞或秧歌等活動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女性,大多數(shù)男性是陪著老伴來,然后坐在旁邊聊天。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占18.5%,這類項目本身就源自民間,湘西農村居民會練習一些苗族或土家族特有的民族傳統(tǒng)武術、氣功等項目;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類項目占13.2%;足球、籃球、(氣)排球占12.0%;游泳占9.7%;其他形式的體育活動占8.6%。出了一些傳統(tǒng)的體育活動外,一些現(xiàn)代體育活動項目也逐漸傳到了農村,尤其是隨著“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推廣,湘西一些農村建起了籃球場、乒乓球臺、文體活動室(場所),農村居民參與的體育項目越來越多元化。
2.3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時間特征
湘西農村居民的體育活動時段主要是早上和傍晚,分別占30.1%和50.6%。通常所說的“聞雞起舞”是農村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體育活動意識如此,特別是愛爬山、武術、太極和練健身氣功的居民,習慣在早上鍛煉。主要是因為早上空氣清新,太陽還未升起,這個時段適合鍛煉,尤其適合練習武術、太極和健身氣功等項目;當農村居民勞作一天,飯后便開始到處走走,隨便健身;很多中年“大媽”們,在傍晚時候早就聚在一起,開始跟著音樂跳起各種舞蹈。從最近三個月參與體育活動的頻度來看,每天參與的占0.6%;一周5~6次占2.3%;一周3~4次占18.6%;一周1~2次占21.8%;一月2~3次占35.8%;其他占20.9%;從每次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來看,30min以內的占33.8%; 31min至1小時的占40.6%; 1h到1.5h的占17.4%; 1.5h以上的占8.2%。另外,當然,每次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長可能并不準確,有些被調查者是根據(jù)自己的感覺來填答,但也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湘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頻度并不高,時長在1h以內,這也符合農村實際,農村居民閑暇時間并不多,尤其是農忙時期,農村居民白天已經非常勞累,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體育活動。
2.4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場地選擇
鍛煉環(huán)境也會影響個體的鍛煉行為,鍛煉場所是否方便,
鍛煉設備的可獲得性和方便性都可以用來預測個體的鍛煉行為[4]。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湘西農村居民選擇的主要體育活動場所是家附近的空曠地,占43.0%;其次是自家庭院和山地,分別占30.9%和27.7%;再次是村委的文體活動室、附近學校場地,分別占26.5%和22.1%;而選擇收費文體活動場所的居民僅占8.4%,其他場所占1.7%。實際上,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專門的體育活動場所并不是湘西農村居民常去的活動地點,尤其收費文體活動場所更是少有人去,這一方面與農村經濟發(fā)展情況有關系,另一方面也與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體育活動場所的方便性和可獲得性,對于他們是否參與體育活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從調查的實際情況來看,湘西農村居民大多選擇家附近的空曠地或者自家庭院也說明了這一點。另外,湘西遍地是山,到處是水,形成了天然的登山鍛煉資源,山地也因此成為湘西農村居民較常選擇的體育活動場所。
2.5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組織方式
從湘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組織方式來看,絕大多數(shù)屬于非正式組織形式或自組織形式,占87.6%;有正式組織的占12.4%,主要有農體協(xié)、文體站、村委會以及一些傳統(tǒng)體育協(xié)會。實際上,體育非正式組織或者自組織是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占在已有的研究中也被證實[5]。另外,非正式組織或自組織形式的體育活動中,單獨參與體育活動的占30.4%,與同伴一起進行體育活動占69.6% (選擇與家人一起的占23.2%,選擇附近鄰居的占45.1%,其他占31.7%) ;在非正式組織或自組織體育活動中,有專門指導的占26.4%,無專門指導占73.6%。其中有專門指導的活動主要集中在一些集體性、技術含量相對高的活動項目中,如廣場舞、民族舞或秧歌舞蹈隊、大球類項目以及武術、太極拳等民族傳統(tǒng)項目等。有專門指導的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有個:一是農村居民大多參與簡單易行的體育活動,而參加技術含量較高活動的人不多,所以有這些方面技術特長的人也不多,換句話說,也就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然而,農村體育指導員在體育活動組織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 1)組織和帶領群眾積極參加健身活動。農村居民體育意識薄弱,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不多,體育指導員要采取各種方式方法,調動群眾的體育活動積極性,提高群眾自覺緞煉的意識,帶領群眾開展各種健身活動,做好農村體育的有關組織和管理工作。( 2)指導農村居民科學健身,有效提高鍛煉效果。農村居民缺少必要的鍛煉知識和科學方法,經常出現(xiàn)了一些鍛煉不當甚至傷害事故等問題。這都需要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體育科學技術服務,而農村體育指導員責無旁貸,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積極宣傳科學健身知識,認真進行科學健身的指導服務,能有效提高群眾的健身鍛煉效果。
3.1湘西農村居民的體育意識有待提高
湘西農村居民農閑時光的主要活動依次是棋牌、看電視、游玩(閑逛)、鍛煉、聚會、休息、其他;從上述調查的現(xiàn)狀來看,雖然湘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的價值取向呈現(xiàn)多元化,但他們并未將體育鍛煉作為農閑時光的主要活動,說明湘西農村居民的體育意識還有待提高。在本次調查中,依然有13.8%的湘西農村居民近三個月未參加過任何體育活動,還有33.1%的居民近半年來從來不看與體育有關的影視節(jié)目,有的居民認為勞動就是在鍛煉,不需要額外鍛煉,有些則認為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體育活動;另外,這與農村體育工作的宣傳有關系,在有關《全民健身計劃》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知曉度的調查中,有34.6%的居民不了解《全民健身計劃》,有40.2%的居民不了解《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這都說明湘西農村居民缺少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體育意識有待提高。
3.2湘西農村體育活動缺乏體育指導員的組織指導
在上述調查研究中,顯示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方式是非正式組織形式或自組織形式,缺少指導。這一點從參加體育活動的指導員人數(shù)調查中也可得到印證,在接受調查的1121位農村居民中,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僅43人,占3.8%,其中有29人屬于正式組織,占2.6%,而非正式組織形式或自組織形式的體育活動僅有14位社會體育指導員,占1.3%。而在有關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影響因素調查中,缺少指導也是排在第二位的,很多居民因為沒有參與體育活動的技能而不參與鍛煉。另外,社會指導員缺乏,也導致湘西農村體育活動缺少組織,在居民體育意識不高的情況下,缺少技能,缺少組織,是導致一些居民不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目前,整個湖南省的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數(shù)量發(fā)展較快,但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隊伍分布不均衡、培訓體制不完善等問題[6]。作為經濟、文化條件相對較差,人口眾多、區(qū)域較廣的湘西農村,其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狀況更不容樂觀,存在著隊伍弱小、年齡老化、能力不足等問題。湘西農村居民大多數(shù)居住在偏遠的山丘或湖區(qū),基本見不到體育指導員的身影,即便是有,那也多半是“發(fā)白牙稀”的形象,大多是退休返回老家居住的教師、干部等公職人員,年齡均在60歲以上,他們大多對體育專業(yè)知識了解不多,更談不上理解某個體育項目的基礎理論、動作要領、功效作用。如果指導不當,反而會對農村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3.3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場地設施匱乏
在影響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因素調查中,排在第三位就是場地設施匱乏。居民們反映農村缺少供他們鍛煉的體育場地設施,所以只能“將就”,在自家附近的空地或庭院活動,大多數(shù)活動內容比較單調枯燥,健身健心效果不佳,很難堅持。實際上,全民健身工程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都有在農村選址建設專門的健身場所和設施,但有一些并未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農村的小農生活方式以及交通狀況決定了農村居民不可能專門跑到較遠的地方參加體育鍛煉,就近活動是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特點或原則。
實際上,上述的信息宣傳問題、組織引導問題以及場地設施問題都屬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問題。目前湘西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fā)展水平不高,主要體現(xiàn)公共體育服務的覆蓋面較小、體系不夠健全;在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和目標上,缺少社會體育指導員來組織引導,也缺少體育活動的場地設施,而且服務供給目標不明確,缺少針對性;在供給機制和制度上,基層政府和組織動力不足,組織結構不健全,資金來源渠道不暢通;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骨干的指導培訓體系不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這些問題都影響了湘西農村居民的體育活動
參與。
4.1抓住“西部大開發(fā)”和“新農村建設”的良好契機
國家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為湖南省唯一一個進入“西部大開發(fā)”的地區(qū),這是國家為全面發(fā)展湘西提供的最有的支持政策,表達了國家發(fā)展湘西的決心和愿景。要發(fā)展湘西農村體育,就要借好這一“東風”,同時發(fā)展農村體育也是建設體育強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從國家層面來看,已經為發(fā)展湘西農村體育做好了政策準備。另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落實國家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方針的體現(xiàn);是解決城鄉(xiāng)差距矛盾,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滯后的局面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黨和國家新時期的中心任務。促進湘西農村居民的體育活動參與只有服從并服務于這一中心任務,才能與政府的各項政策議程相聯(lián)系,也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政府資源的支持。首要任務就是以國家“西部大開發(fā)”和“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發(fā)展湘西農村的經濟,經濟水平得到大力發(fā)展,豐衣足食之后,湘西農村居民才會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來。其次,新農村的“新”要體現(xiàn)在生活理念的更新,文化覺悟的提升。從前述的調查來看,湘西農村居民農閑時間的主要活動是玩棋牌、看電視、閑逛等,甚至有些居民還在搞迷信活動,燒香拜佛,參與邪教組織,這些老舊的甚至落后的生活方式,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予以變革,要以更積極的生活理念取而代之,宣傳體育健康生活理念,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是改變農村落后的生活方式,是建設新農村體育的首選路徑之一。
4.2增強湘西農村居民的體育意識
要真正促進湘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就要先提高居民的體育意識,激發(fā)并滿足他們的體育需求。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在當前影響湘西農村居民體育參與的因素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農村居民體育意識淡薄,背后的客觀原因則是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下,這也導致湘西農村居民閑暇時間并不多,再加上缺少指導,場地匱乏,公共服務不健全,居民自然對體育活動參與的需求也就不高了。但情況并不是這么悲觀,從總的發(fā)展趨勢來看,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新農村建設以及新城鎮(zhèn)化等進程的推進,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落實,湘西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水平肯定會逐步得到提高。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影響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參與的客觀經濟因素會逐步得到改善。另外,國家一直在改革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致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要保證老弱病殘幼人群的最低生活需求。當這方面的需求保證了之后,再談體育健康意識的培養(yǎng)財更加實際。盧文云在關于西部農村居民體育活動情況的研究中了解到,一些西部農村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完全能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而且還有盈余,老人不再是家庭的負擔,甚至還能給家庭帶來收益,一些老人甚至說:“以前是掙錢吃飯,現(xiàn)在是吃飯掙錢”,如何保持健康長壽成為這些老人生活的第一要義。因此,在這個層面上加強體育健康意識的宣傳,引導他們通過身體力行的體力活動來鍛煉身體,增進體質健康,而不是燒香拜佛求菩薩來空想實現(xiàn)健康長壽的愿望。如果農村居民的經濟水平提高了,他們閑暇的時間也會增多。另外,本研究也認為農村居民沒有合理地利用閑暇時間,一些地方的村民農閑時主要是打牌賭博,有些還參與封建迷信活動。他們沒有把體育活動參與放在閑暇時光所參與的主要活動位置,因此,根本的問題還是體育意識問題。因此,提高湘西農村居民體育需求水平的關鍵在于轉變人們的體育意識,也是促進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參與的重要路徑選擇。
4.3利用湘西農村得天獨厚的本土體育資源
湘西農村自然地理資源,遍地是山,到處是水,這些豐富的自然地理資源是開展攀巖、登山、遠足、探險、漂流、野外生存、極限運動等現(xiàn)代戶外休閑活動的理想場所。從體育人文資源看,湘西農村包含多個少數(shù)民族,民族文化豐富獨特,各民族在其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種類繁多、風情濃郁的體育項目,以及在節(jié)日舉行體育活動的傳統(tǒng)。這些民間傳統(tǒng)體育是各民族聚居地區(qū)世代傳承的體育活動,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體育活動簡便易行,適應性和靈活性較強,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利于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廣泛開展,對提高民族素質、活躍民族文化和維系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效應。這些豐富的體育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發(fā)展湘西農村體育無可比擬的巨大優(yōu)勢,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要充分合理地開發(fā)、利用這些體育資源,大力發(fā)展體育旅游、戶外休閑運動,做到發(fā)展體育與發(fā)展地方經濟相結合,既可以為農民增收,還能與農民的閑暇體育活動相聯(lián)系。體育資源的開發(fā)模式要能兼顧增加西部農村居民收入和促進農村居民體育參與兩方面,可供選擇的模式有:一是將體育作為旅游觀光的重要內容,將一些具有觀賞性的民族體育活動作為當?shù)芈糜蔚闹匾^賞內容,比如土家族的“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lián)系的,不論什么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苗族的蘆笙舞同樣影響廣泛,并且已經形成了自娛性、競技性、祭祀性3種,由于這些體育活動是作為表演的內容,必然會促進這些體育活動在當?shù)氐拈_展;二是體育作為旅游參與的重要內容,主要是開發(fā)一些體育項目讓人們進行參與體驗,比如獨竹漂,由于這些體育參與往往需要當?shù)鼐用竦囊龑?,需要當?shù)鼐用竦钠綍r排練,因而也能促進當?shù)鼐用竦捏w育參與。在開發(fā)這些資源的過程中,政府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要做好規(guī)劃,制定相應的政策來促進這些本土體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這也是促進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參與非常實際可靠的路徑選擇。
4.4培養(yǎng)并激勵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缺少體育指導是湘西農村居民不參加體育活動或制約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而農村的體育指導工作主要還是要依靠社會體育指導員來具體組織、實施與指導。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農村體育指導員的培養(yǎng);一方面,要結合農村實際來對體育指導員實施激勵措施。從客觀條件來看,湘西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導致農村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不快,與體育健身相關的投入也就非常匱乏,加上體育人口相對較少,偏遠農村超過80%的男女青壯年外出打工,剩下多數(shù)是老人和未成年人,導致開展和參與體育活動占總人數(shù)的比例都偏低。在這種情況下,培養(yǎng)湘西農村體育指導員要注意針對
性,需要從國家、省、自治州到鄉(xiāng)鎮(zhèn)和村建立起縱向規(guī)范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系,同時在每個層次建立起橫向的信息交流平臺和成果展示平臺,特別是在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中,一定要結合農村的體育活動實際,越到基層,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就應該越強。否則,培訓內容不適合在湘西農村開展,也就不能轉化為實際的指導工作。從政策體制來看,農村缺少體育工作人員編制,雖然有縣一級的群眾性體育協(xié)會,但因多種因素的制約,其觸角也很難延伸到農村,更不用說偏遠山區(qū)、湖區(qū),加上農村體育指導員沒有報酬或津補貼,不能激發(fā)農村體育指導員的積極性。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iedrich·Herzberg)的雙因素激勵理論,員工滿意與否的因素是由“激勵”和“保健”兩類不同性質的因素決定的。激勵因素是與工作內容和工作成果有關的本質或內容因素,保健因素則是與工作環(huán)境或工作關系有關的非本質或情境因素。在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激勵時要注意區(qū)分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針對湘西農村的實際情況,在保健因素方面加大力度改造農村的體育活動開展環(huán)境,宣傳體育與健康信息,尤其要借助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湘西農村居民實際需要的體育健身設施、體育活動場地及信息宣傳欄等。此外,還要挖掘并保護湘西農村的一些傳統(tǒng)體育項目,尤其這其中有一些是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些是農民在傳統(tǒng)節(jié)氣中廣泛開展的身體活動。通過體育物質環(huán)境的打造和體育活動氛圍的營造,為農村體育指導員積極投入湘西農村體育活動的組織和指導提供有力的保健因素。在激勵因素方面,要為農村體育指導員提供相應的補貼,尤其對于居民反映良好,表現(xiàn)優(yōu)秀的農村指導員,要予以一定物質或資金獎勵,并為其提供免費參與培訓或聘其為農村體育指導員培訓員。此外,要廣泛開展適合湘西農村開展的體育活動,并組織比賽,通過競爭和團體干預能不斷激發(fā)農村體育指導員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盧文云.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西部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 11) : 1 -5,20
[2]萬義.湘西地區(qū)農民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高靜飛.湘西州苗族村落體育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Raynor D.A.,Colemen K.J.,&Epstein,L.H.Effects of proximity on the choice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or sedentary [J].Research quarterly on Exercise an Sport,1998,69: 99-103
[5]張鐵明,譚延敏,劉志紅,等.農村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發(fā)展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 11) : 23-40
[6]劉模明.淺談農村體育指導員的培養(yǎng)及作用[N].湖南日報,2009-11-10(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