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超
(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清熱調血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
劉志超
(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目的 觀察中藥清熱調血湯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 對本院2015~2016年間婦科門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經(jīng)中醫(yī)辨證、四診合參后,以清熱調血湯為主方加減化裁進行治療。結果 痊愈12例,顯效9例,好轉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4%。結論 清熱調血湯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顯著。
清熱調血湯;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 、 盆 腔 腹 膜 發(fā) 生 的 慢 性 炎 癥 性 病 變[1]。 是 婦 產 科 常 見病、多發(fā)病之一,臨床多見于已婚或有性生活史者。中醫(yī)古籍無此病之名,認為其屬于“腹痛”范疇,根據(jù)其臨床特點,將之分散于“帶下病”、“婦人腹痛”、“經(jīng)病疼痛”、“熱入血室”、“癥瘕”、“不孕”等病證中。究其病因,復雜多變,也有部分是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虛弱,病程遷延所致。因該病致病菌繁雜多樣,常可導致病情遷延,反復發(fā)作,難以治愈,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日久更可造成慢性盆腔痛、異位妊娠和不孕等。西醫(yī)學常常針對致病菌予以抗生素治療,本非溯本求源之舉,故收效甚微。筆者運用中藥清熱調血湯加減治療本院婦科門診慢性盆腔炎患者42例,收效頗佳,今記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來自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婦科門診診療的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9~44歲,平均年齡31.5歲。未婚者12例,已婚者30例,有性生活史者38例。病程3~18個月。臨癥多見:下腹及腰骶部疼痛,行經(jīng)前后加重,伴或不伴有月經(jīng)不調癥狀,帶下量多,多色黃粘稠有異味。全身癥狀可見精神疲憊,乏力體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shù)。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婦科學》[1]制定:①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陰道炎、節(jié)育及婦科手術感染史,或不潔性生活史。②臨床表現(xiàn):下腹部疼痛,痛連腰骶,可伴有低熱起伏,易疲勞,勞則復發(fā),帶下增多,月經(jīng)不調甚至不孕。③檢查:婦檢子宮觸壓痛,活動受限,宮體一側或兩側附件增厚、壓痛,甚至觸及炎性腫塊。盆腔B超、子宮輸卵管造影及腹腔鏡檢查有助于診斷。
1.3 方法
1.3.1 基本方法:以清熱調血湯為主方,按非月經(jīng)期與月經(jīng)期分別給予加減入藥。清熱調血湯基本方組成: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延胡索,莪術,香附。
非月經(jīng)期組方:牡丹皮,黃柏,生地,當歸,川芎,延胡索,香附,公英,連翹。
月經(jīng)期組方:牡丹皮,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延胡索,莪術,香附。
1.3.2 隨證加減
腹痛重者加炒蒲黃、五靈脂、沒藥;帶下量多味臭穢者加椿根皮、黃柏、茵陳、土茯苓;腹脹滿加厚樸、枳實;月經(jīng)過多或經(jīng)期延長者加地榆炭、荊芥炭、側柏炭;乏力甚兼食少者加黃芪、焦山楂、雞內金;盆腔局部形成膿腫者加紅藤、敗醬草、白芷;腰骶酸痛者加杜仲、續(xù)斷、桑寄生;有包塊者加皂角刺、三棱、莪術。
1.3.3 服用方法
水煎服,1劑/d,分早、中、晚3次口服。非月經(jīng)期:非經(jīng)期服用,月經(jīng)期停止。月經(jīng)期:月經(jīng)來潮起開始服藥至經(jīng)血結束。連續(xù)用藥3個月經(jīng)周期為一療程。
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痊愈:癥狀及局部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B超顯示盆腔積液消失,輸卵管恢復正常,子宮回聲均勻,盆腔包塊消失。顯效:癥狀及局部體征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B超回聲示盆腔積液減少2/3,輸卵管有所好轉,包塊縮小或完全消失。好轉:上述3項指標均有改善但不夠明顯。無效:病情無明顯改善或有所加重。
2.2 治療結果
42例患者,痊愈12例,顯效9例,好轉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4%。
祖國醫(yī)學對慢性盆腔炎無專門論述,其主要癥狀為腹痛,病位在沖任、胞宮,經(jīng)前、經(jīng)期血海歷經(jīng)“盛-滿-溢”之變化,經(jīng)絡氣血循行急劇,經(jīng)后血海空虛,為“正虛之時”。且經(jīng)行前后氣血下注沖任,血室開而不闔,此時若感受寒濕熱毒等邪氣,必當“正先受之,其氣必虛”。外邪與氣血相搏結,阻礙氣機血運,不通而痛,結塊成癥,妨害受孕,而成慢性盆腔疼痛、盆腔包塊、不孕等證。筆者選用中藥清熱調血湯為主方治療本病,正合“化濕清熱,理氣活血”之意。非月經(jīng)期,血海類似緩潮期,氣血以和順為主,此時以丹皮、黃柏為主,可清熱涼血祛瘀兼化下焦?jié)駸?;生地、當歸清熱涼血、補血活血為輔,使血行和順而不乏源;加川芎、延胡索、香附等理氣之品取其以氣行血、以氣導濕之意;公英助黃柏化濕解毒;連翹解毒散結以防瘀熱凝而結塊。全方使?jié)窕療嵯錾?,氣血自能和順而行。?jīng)期氣血急注沖任,易發(fā)擁堵之象,故血以下行為順。此時以丹皮、當歸為主,清熱涼血、化瘀和血;加養(yǎng)血斂肝之白芍以使肝氣暢達;紅花、桃仁、莪術破血逐瘀散結使血行通暢;川芎、延胡索、香附理氣行滯以引血行。全方使熱凝血滯之瘀塊散而通行,自無“不通則痛”之虞。兩方相配合,使內外邪之濕熱瘀得解,正之虛得復,病之本去除,諸癥自消!
[1] 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17-324.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
本文編輯:劉欣悅
R271.9
B
ISSN.2095-6681.2016.20.186.02
劉志超(1978-),女,漢族,吉林四平人,醫(yī)學碩士,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婦科疾病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