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健
(蒼溪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內科 四川 廣元 628400)
慢性胃炎(CSG)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常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胃黏膜充血、水腫等,其胃黏膜的表面常呈花斑狀改變,嚴重時還會出現局灶性糜爛或出血等病理性改變。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間我院門診收治的58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32例,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電子胃鏡檢查結果及病理檢查結果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西醫(yī)及中醫(yī)診斷標準。我們將這5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9例)和治療組(29例)。在對照組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5例,其年齡為20~71歲,平均年齡為45.5歲,其病程為2.5個月~4.5年;在治療組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年齡為19~70歲,平均年齡為44.5歲,其病程為3個月~4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規(guī)定,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診斷標準是:患者以不同程度和性質的胃脘部疼痛為主要癥狀,以脘脹、噯氣、嘔惡、納呆、吐酸為次要癥狀。
1.2.2 慢性胃炎的西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的規(guī)定,慢性胃炎的西醫(yī)診斷標準是:患者存在上腹部疼痛、腹脹、早飽、食欲減低、飲食減少、燒心、泛酸等癥狀,進行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存在點狀、條狀或片狀的紅斑、出血點、水腫或滲出。
采用西藥療法為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為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
1.3.1 對照組患者 采用西藥療法為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讓患者口服海地特進行治療,1片/次,3次/天。②讓患者口服波利特進行治療,10mg/次,2次/天。③讓患者口服新絡鈉進行治療,5mg/次,3次/天。④讓患者口服甲硝唑進行治療,2片/次,2次/天。⑤連續(xù)治療4周為1個療程。
1.3.2 治療組患者 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為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進行西藥治療的具體方法同對照組。②使用胃舒湯為患者進行治療。胃舒湯的藥物組成是:蒼術12g、白術15g、法半夏12g、青皮12g、木香15g、枳殼12g、烏賊骨25g、瓦楞子(鍛)25g、白芨10g、元胡12g、當歸10g、麥芽25g、蒲公英25g、甘草5g。將上述藥物洗凈后用清水煎煮,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下。對于兼有濕熱蘊結中焦,并且濕重于熱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礎上加入白寇仁12g、滑石30g。對于兼有惡心、嘔吐癥狀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礎上加入竹茹15g。對于兼有脾氣不足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礎上加入黨參30g,增加白術20g。對于兼有脾胃虛寒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礎上加入良姜15g。對于兼有便秘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礎上加入熟大黃12g。
參照衛(wèi)生部在2002年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①臨床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②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③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④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治療的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 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進行治療前,兩組患者存在胃痛、胃脹、泛酸、噯氣、惡心、納差及燒心等臨床癥狀的人數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行治療后,兩組患者存在胃痛、胃脹、泛酸、噯氣、惡心、納差及燒心等臨床癥狀的人數均明顯減少,且治療組患者存在上述臨床癥狀人數的減少數量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組29例患者中,臨床療效判定等級為治愈的患者有23例,為顯效的患者有4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5%。在對照組29例患者中,臨床療效判定等級為治愈的患者有18例,為顯效的患者有5例,為有效的患者有2例,為無效的患者有4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6.2%。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下表。
表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慢性胃炎是內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具有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等特點。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慢性胃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3]與患者受到精神及神經刺激、飲食不節(jié)、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增多、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及其免疫因素密切相關。西醫(yī)臨床上常采用制酸劑、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及鉍劑等藥物為該病患者進行治療,這種療法雖然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且病情極易復發(fā)。中醫(y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腕痛”、“肋痛”的范疇,多因飲食不節(jié)、脾胃虛弱、外邪侵襲,導致胃失和降、氣機不利、濕熱積滯所致。此外,氣機不和、勞倦所傷、脈絡瘀阻也是該病的常見病機[4]。在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自擬胃舒湯的藥物組成中,青皮、木香、枳殼、元胡具有理氣消脹止痛的功效;烏賊骨、瓦楞子、白芨、甘草具有抑酸收斂、消腫生肌、促進新生的功效;蒼術、白術、法半夏均具有運脾燥濕、和胃降逆的功效;麥芽具有寬中導滯、增加胃腸蠕動能力的功效;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促進黏膜修復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清熱消腫、泄降滯氣的功效。將上述藥物合用,可共奏燥濕健脾和胃、理氣止痛、活血化瘀、消腫生肌之功效?,F代藥理學研究證明[5],青皮、木香、枳殼均具有抗胃黏膜損傷、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和促進前列腺素E2分泌的作用,進而能夠促進炎癥的愈合。烏賊骨、瓦楞子、白芨均具有抑制胃液分泌、保護胃黏膜的作用。蒼術、白術、法半夏均具有抑制嘔吐、促進胃腸運動、抗副交感神經介質的作用。當歸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加速胃黏膜修復、促進炎癥愈合的作用。麥芽具有促進消化、調整胃腸功能的作用。蒲公英具有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的作用。元胡、甘草具有鎮(zhèn)痛、抑制胃酸分泌及抗?jié)兊淖饔谩?/p>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5%,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6.2%,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鄭筱萸主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消化道疾病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3.
[2] 中華兒科雜志 1996第34卷第五期 294-297.
[3] 羅云堅 余紹源 黃穗平主編 中國臨床診治消化道專病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0.9 75-86.
[4] 佘賢武主編 中醫(yī)藥成人教育 2007.12 51-52.
[5] 李儀奎 姜名瑞主編 中藥藥理學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