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鎖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數學教學中要努力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并解答的過程,讓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樂于為學生接受、理解、應用。讓學生學習有活力的數學,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借助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學習數學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已具備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各種現象、事件充滿了好奇,老師要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精心設疑,啟思解難,以學生生活為依托,引導他們用自己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掌握新知。
如在教學“循環(huán)小數”時,一位老師先讓學生觀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風光的錄像,引起學生的興趣,又從四個季節(jié)的更替,周而復始,獲得了對“循環(huán)”含義的初步理解。接著教師設問:像這樣的事例,你還能舉一些嗎?于是學生就議論開了,有的說,每個星期從星期一到星期天,過了星期天,又是星期一,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有的還提到了人體的循環(huán),雨水的循環(huán)。這些例子,大大地強化了學生對“循環(huán)”的認識──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接著教師設問:“數學中有沒有‘循環(huán)這種現象呢,請你試算(1)1÷3(2)14.2÷22”。頓時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之心,在計算和討論中,掌握循環(huán)小數的含義。生活中的循環(huán)現象,為數學中的循環(huán)概念奠定了基礎,突破了學習的難點。
扎根于生活。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1.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從數學角度關注生活的習慣
數學是高度抽象的、邏輯性很嚴謹的應用性基礎學科,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中,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中都要用到數學知識,這是人所共知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發(fā)展,數學更是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從小逐步養(yǎng)成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現象、分析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教學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解釋: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什么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時請學生說明:為何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通過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數學知識和自己的現實生活以及自己的成長的密切聯系。
2.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最終還要服務于生活。只有應用才能使數學知識得以鞏固,只有應用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作為教師,應堅持提供給學生綜合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喜悅,學會用數學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如學習了比例尺后,讓學生根據地圖上的比例尺算出自己所在地與以前旅游過的城市之間距離,接著查找相關的資料,算算到旅游地所用的時間,并為自己制定一個假期旅游安排,在這樣一個實踐、查找、計算的過程中,既提高了興趣,又培養(yǎng)了實踐測量、計算能力。讓學生在數學中學,在生活中用。在學習了“普通計時法”和“24 時計時法”的互換后,可以讓學生用兩種計時法記錄自己雙休日中一天的活動情況,再嘗試為自己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這樣不僅加深了對兩種計時法的聯系和區(qū)別,并且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思想教育,使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寶貴,學會珍惜時間。
3.指導學生利用數學的優(yōu)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和質量
在現代社會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決任何問題,都要提高效率,講究策略,數學教學中也要講求方法的研究,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
如結合學校組織春游活動,讓學生設計租車的方案,大家興致很濃,根據現有車型(大車45人每輛,小車30人每輛)和年級人數165人,設計出好方案,接著讓學生思考哪種方案最合適,為什么?通過比較學生認為租車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人人要上車,二是空位要少,這樣才不浪費,于是選擇1輛大車和3輛小車或3輛大車,1輛小車較合適,接著教師又給出每種車的租金:大車100元,小車85元,因為要省錢,學生又得出第二種方案最合適。在層層比較、層層分析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質量得到提高。
三、拓展延伸,讓學生在探索中發(fā)展數學創(chuàng)造能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是我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實踐過程中,數學得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數學的應用,又“優(yōu)化”了我們的實踐,使實踐理性化,最優(yōu)化。
比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之后,設計了一道社會調查的課外作業(yè):小紅家準備砌新房,請同學們設計一下,怎樣才能做到既經濟又實惠?通過調查有的學生認為小紅家砌樓房可以采用二十四墻(即墻厚為24厘米),而院墻采用十八墻(即墻厚為18厘米)。當問及為什么這樣設計時,學生認為砌樓房時采用二十四墻主要是考慮承重,這樣的房子牢固、安全,讓人住得放心。而院墻不需做幾層,不需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采用十八墻,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磚塊,又可以使院子更寬敞,真可謂“一舉兩得”。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生活能力,也提高了分析、提煉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延伸課堂內容,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造能力。
【作者單位:淮安市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