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芹
【摘要】人文性盡管是語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不是進行貼標簽式的“灌輸”和空洞的說教,它追求的是無痕的、潛移默化的效果,是跟聽說讀寫訓練融為一體的。學生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感染與啟迪。
【關鍵詞】閱讀教學;評價;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朗讀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手段?,槵樀臅晳蔀檎Z文課堂一道美麗的風景。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優(yōu)化訓練策略,憑借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美文,組織學生開展繪聲繪色、有滋有味的朗讀活動,做到春風化雨,潤物“有”聲。
一、強化朗讀訓練意識,促進閱讀感悟
閱讀教學離不開“讀”,語文課堂不能缺失讀書的聲音。小學生閱讀課文用得最多的讀書方法有兩種:一是朗讀,二是默讀。朗讀,是要發(fā)出聲音的,而默讀則是無聲的。小學第一學段尤其要重視朗讀訓練,但要杜絕“唱讀”現象的發(fā)生;否則,成為習慣就不好改掉。朗讀,能夠把無聲的文字變成響亮的口頭語言。堅持不懈地進行朗讀訓練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感受力,促進對課文理解不斷走向深入,進而體會到作品中豐富的思想感情,感悟鮮明的藝術形象,受到思想熏陶。同時,通過熟讀成誦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充實語言倉庫。
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載體,像《長城和運河》《春光染綠我們雙腳》《老師,您好!》《長江之歌》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像《美麗的南沙群島》《西湖》《“東方之珠”》《石榴》等一篇篇寫景狀物的散文,像《翻越遠方的大山》《二泉映月》《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等一篇篇蘊含著做人處事哲理的敘事散文,都是可以用于朗讀訓練的最佳材料。閱讀教學中的諸多環(huán)節(jié)都可以組織朗讀訓練。這種訓練可以是教師動情的范讀,也可以是某個學生的展示性朗讀;可以是組際之間的賽讀,也可以是學生輪讀;可以是富有個性的分角色朗讀,也可以是較有氣勢的全班齊讀??傊?,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選用合適的朗讀方式。
除了現代文,教材中還精選了一些唐詩宋詞等文言文。這類課文的教學也離不開大量的朗讀訓練。像杜甫的《絕句》、張志和的《漁歌子》、李清照的《如夢令》、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詩詞,只有通過朗讀、涵詠、想象,才可以進入詩歌所營造的美妙意境,才能體會出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另外,這些經典的古代詩歌也可以運用配樂朗誦的形式,讓學生傾聽、想象,模仿誦讀。像課本劇《負荊請罪》《三袋麥子》這些文學樣式的課文,更適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通過讀讓學生漸入角色,感悟人物的心理變化,讓學生從故事中汲取待人接物的道理。
二、通過反復品讀培養(yǎng)感悟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入選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內容豐富,涉及學校、家庭、社會、自然等方方面面,體裁和語言風格也不盡相同。在教學中實施情感熏陶的方法應靈活多變,富有實效。像《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教師可設計下面的問題,引導學生潛入文本,用心閱讀感悟,探求答案:(1)“謎面”是什么(2)“謎底”是什么?(3)山谷中的謎底給了我們一個怎樣的啟示?其中,第(3)個問題是探究、交流的重點。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從文本中找到答案,然后引領學生再次回到前文中,再次借助文字想象雪松與大雪對抗的情景,品味這一現象中蘊含的道理。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聯系歷史或現實生活,從中檢索出與這一現象類似的鮮活事例,來佐證這個道理的正確性,對學生進行理性的思想觀點滲透。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聯系到了蘇武牧羊、臥薪嘗膽、紅軍萬里長征等故事,從自然現象聯想歷史事件,這說明對課文最后一句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以及重點語句內涵的深入理解,也能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如教學《最后的姿勢》一文,學生圍繞題目也提出了一些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 (1)最后的姿勢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請從文中找出對姿勢進行生動描寫的句子,反復品讀。(2)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姿勢?(3)你從這最后的姿勢中感悟到了什么?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組織學生交流第三個問題,以這個問題輻射全篇。在這個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像《放飛蜻蜓》《最后的姿勢》《愛之鏈》等課文,就是從多個角度對人物進行生動的描寫,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高尚品質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瞄準文中精彩的片斷,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想象,將鮮明的人物形象定格在學生心中,感染著他們的心靈,引領著他們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根據課文內容特點采用不同朗讀方法,熏陶學生情感
人文性盡管是語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不是進行貼標簽式的“灌輸”和空洞說教,它追求的是無痕的、潛移默化的效果,是跟聽說讀寫訓練融為一體的境界。學生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感染與啟迪。像《廬山的云霧》《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一類的課文,要在朗讀的過程中想象自然風光之美麗、奇特、壯觀,讓學生產生一種心馳神往的欲望,借助朗讀神游祖國的壯麗山河;同時,還要要求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夠背誦全文,實現語言的積累,并通過“小導游”向游客介紹景點的方式,引導學生復述相關片斷,強化角色體驗,促進語言內化。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感情朗讀,來想象自然風光的優(yōu)美,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至于像《李時珍夜宿古寺》《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等課文,蘊含著濃濃的情感和哲理,讀來令人回味無窮,撼人心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披文入情,并抓住文本空白,展開豐富想象,進行移情體驗,在學生心中掀起情感波瀾。
語文學科的特點就是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人文性教育,而“讀”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立足點。因此,在教學中要牢牢抓住“讀”字來進行滲透,圍繞“讀”做文章,將語感培養(yǎng)和品格熏陶滲透在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以教材為本,以學生為本,瞄準語言訓練點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生長點,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目標融為一體,搞好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