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玲
陶行知曾說:不基于兒童立場的學校是死學校,不基于兒童立場的教育是死教育,不基于兒童立場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學校、死教育、死書本里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學生是學死,先死與學死所造成的國是死國,死國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立足于兒童立場的教學呢?《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應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可見,品德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品德教學應立足于兒童立場,基于兒童生活,通過生活體現(xiàn)品德教學“回歸兒童立場”的理念。
一、從兒童主體出發(fā),打造本真課堂
兒童是自己生活的主體,他們有著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因此,品德教學要實現(xiàn)回歸兒童立場,首先要求教學要從兒童主體出發(fā),從兒童生活實際出發(fā)。
課堂情境——《拉拉手 交朋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祝賀你們成為一名小學生,我是張老師。我們以后會一起學習品德與生活、語文、數(shù)學等各門課程,做各種喜歡的游戲。我們會一起分享快樂,分擔困難。你們遇到困難可以來找我,我會幫助你們的。我們還會成為好朋友呢!現(xiàn)在,先讓我們拉拉手交朋友吧!
(老師與同學們拉手。)
師:現(xiàn)在我們是朋友了!老師剛才也簡單地介紹了自己,如果你還想進一步了解我,有什么問題想問我,你可以現(xiàn)在就來問問我。
(學生開始積極踴躍地向老師提問,師生進行交流。)
師: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已經(jīng)認識和了解了張老師,可是你們之間還不熟悉,現(xiàn)在就讓大家相互認識一下,成為好朋友。先想一想,你們以前用什么方法認識新朋友的?
(學生自由說。)
師:現(xiàn)在,同桌同學們之間就用你們剛才講到的一種方法——自我介紹,來相互認識一下,可以相互問一問自己想知道的情況。
(同桌同學們相互交流。)
師:我們班是一個集體,共有45位同學,那么,你能認識更多的朋友嗎?剛才有一位同學說,我們可以通過玩來結交新朋友,那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認識和結交更多的朋友。這個游戲就叫“網(wǎng)小魚”,被捉到的“小魚”要作自我介紹。
(全班分成四個組開始游戲活動。)
案例剖析。這是一節(jié)一年級新生的品德課。當孩子懷著渴望與不安的心情跨進小學大門的時候,他們將面臨許多的問題與挑戰(zhàn),其中首先要碰到的就是如何熟悉新環(huán)境,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并和老師、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體驗學校生活的愉悅。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和內容針對一年級新生的生活實際,滿足了學生的需要。
教學要立足、回歸兒童立場,必然要求教學內容要反映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滿足兒童的生活需要。品德教材的編寫力求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主要內容,這為教學立足兒童立場提供了堅實的內容和素材基礎。當然,具體到每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上,教師要注意既依據(jù)教材但又不必拘泥于教材。教師可以在理解教材范例意圖及其承載的價值和目標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活用”教材。教師可以圍繞相關主題,用學生的真實生活豐富充實教學內容,切實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滿足兒童的需求。
二、基于兒童的生活進行教學,
激活有效課堂
杜威曾說: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任何現(xiàn)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yǎng)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兒童的生活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起點,我們要基于兒童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經(jīng)驗進行教學,強調兒童在自身活動中獲得經(jīng)驗,強調兒童對自己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體驗與反思,真正激活有效課堂。
課堂情境——《客人來了》教學片段。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學生知道接待客人時應有的禮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友好地接待客人。
師:同學們,你們家常來客人嗎?有哪些客人?
生: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同學們……
師:是呀!叔叔阿姨、爺爺奶奶、親戚朋友、小伙伴等上我們家來做客,都是我們的客人。
師:同學們都見過爸爸媽媽是怎樣招待客人的,能干的同學自己也招待過客人。那么客人來了,我們應該怎么招待?你是怎樣做的呢?
(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匯報,再全班交流。)
學生在交流中明白了接待客人的基本禮節(jié):(1)客人來了要問好;(2)請客人入座;(3)給客人端上水果、泡茶;(4)客人走了要送別……
(從學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生活經(jīng)驗切入和展開,讓學生聯(lián)系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交流認識了“客人來了應如何招待”這一問題。)
師生合作進行生活情景模擬:老師到同學家來做客,怎么接待?
其他同學評議:這位小主人當?shù)迷趺礃樱?/p>
教師提供生活情景模擬活動內容:小伙伴來了;爺爺奶奶來了;叔叔阿姨來了……我們怎樣接待?
組織學生自由分組,自主選擇內容,進行生活情景模擬活動,教師進行指導。
學生匯報表演,交流評議。
案例剖析。進入課堂學習的兒童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教學要從了解兒童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識、體驗和感悟開始,以發(fā)揮他們已有生活經(jīng)驗在教學中的作用。像“家里來了客人”是學生在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事,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他們都見過父母是怎么招待客人的,或者自己也招待過客人,因此教師就從學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經(jīng)驗切入和展開,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交流“客人來了應如何招待”這一問題;在學生明確了待客的基本禮節(jié)的基礎上,又安排學生模擬生活中客人來的情境進行表演。在這種“準真實生活”的模擬活動中進行學習,深化了學生的體驗,對把學生已經(jīng)明白的道理轉變?yōu)楝F(xiàn)實生活中的行為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以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為依歸,
追尋幸福課堂
課程要立足于兒童立場,要基于兒童的生活,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在于發(fā)展兒童的生活。教學要立足于兒童立場,要回歸兒童生活,要求教學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但教學不是也不應該是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照相式再現(xiàn),應以提高兒童的生活能力為歸宿,指導兒童的生活,引領兒童的生活實踐,真正實現(xiàn)教學通過生活回歸兒童立場。
課堂情境——《家人關懷我成長》教學片段及課后實踐活動。
一位教師在上《家人關懷我成長》一課時,在讓學生充分談論家人對自己的關懷后,請學生談談:“在享受家人關愛的同時,你為家人做了些什么?”課堂一時沉寂下來,學生說不出自己為家人做過些什么。的確,在實際生活中,孩子們在享受愛的同時,能夠付出愛或者想到付出愛的時候很少。于是,教師隨即又問:“那么,你覺得你可以為家人做些什么呢?”這時,學生們活躍起來,紛紛獻計獻策。
假如教師只滿足學生在此時的表達,那么這節(jié)課的收獲可能就是使學生知道“要關心家人,為關心家人,我們可以做些什么?!辈贿^,教學并沒有到此為止。在學生“獻計獻策”后,教師與學生商定:我們開展一次“讓我為你分憂活動”,要求每位同學為父母或者長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事無巨細,貴在堅持。課后,學生各自行動起來。一段時間后,很多家長向老師反映,自己的孩子最近長大了許多。有位家長說:“最近,孩子老問我累不累,還主動給我捶背……”另一位家長說:“前些天,孩子回家讓我教他做飯?,F(xiàn)在,孩子放學一回家就會洗米,用電飯煲煮飯,并且自覺地寫作業(yè)等我們下班回家。”
……
孩子們是這樣說的:
“我體會到媽媽平時做家務真的很辛苦?!?/p>
“我為爸爸媽媽做事,爸爸媽媽很高興,我也很開心!”
“原來我也可以為父母、為家人做一些事情,我真高興!”
……
對此,教師說:“通過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學會用行動來表達對家人的愛,其取得的教育效果是課堂里的說教無法比擬的。”
案例剖析。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在課后組織開展了“讓我為您分憂活動”,這一課后延伸活動使學生把在課堂學習中所獲得的認識轉變?yōu)檎嬲男袆樱顾麄儾辉偈恰罢Z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通過實踐活動,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知道了他們的生活,提升和發(fā)展了他們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質。課堂教學的結束不等于教育的結束,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體驗、感受和實踐課堂學習所得,是教學回歸生活,促進知行統(tǒng)一,培養(yǎng)實踐品質的重要途徑。
生活是如此紛繁而肥沃,它孕育著品德,讓學生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感悟和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讓品德教學在生活中真正回歸兒童立場,讓立足于兒童立場的品德課堂在生活中綻放生命的光彩!
(作者單位: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學)
責任編輯/肖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