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峰, 陳天淵, 黃詠梅, 李彥青, 吳翠榮, 滑金鋒, 盧森權
(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南寧530007)
近年來,廣西甘薯年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20萬hm2左右,居水稻、甘蔗、玉米、木薯之后排第5位,是廣西的第三大糧食作物[1-2]。隨著甘薯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專用型甘薯品種成為甘薯育種的主攻方向。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以高淀粉甘薯為育種目標,通過選擇優(yōu)良親本,采用定向雜交技術,選育出了高產、優(yōu)質、抗病、適應廣的兼用型甘薯新品種——桂粉3號,可同時滿足淀粉加工和鮮薯食用2個市場需求。
桂粉3號是按照高產、高淀粉、優(yōu)質、抗病性強的育種目標,以廣薯87為母本,以金山57為父本,經控制授粉的有性雜交、品系鑒定、產量比較、多點聯合鑒定選育而成,原系號為桂05-72。2004年進行有性雜交,收獲實生苗種子;2005年進行品系比較試驗,表現出鮮薯產量高、淀粉含量高的特點;2006年進行產量比較試驗,薯干產量比對照金山57增產達極顯著水平,表現出熟食味好,干物質率高的特點;2007—2008年參加廣西甘薯品種區(qū)域試驗,鮮薯和薯干平均單產均比對照桂薯二號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10—2011年參加國家甘薯區(qū)域試驗,薯干和淀粉平均單產均比對照廣薯87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11年提前參加國家甘薯生產試驗。經過多年多點試驗表明,桂粉3號聚合了雙親高產、高淀粉、抗病、綜合性狀優(yōu)良等特點,鮮薯、薯干和淀粉產量均較高,抗病性強,是一個適合南方薯區(qū)種植的淀粉加工型甘薯新品種。2012年9月通過國家甘薯鑒定委員會鑒定(編號:國品鑒甘薯2012006)。
桂粉3號選育流程圖:
株型匍匐,蔓長中等,分枝數多,頂葉綠色,葉心形帶齒,葉脈綠色帶紫,脈基淺紫色,莖綠色,薯形紡錘,薯皮紅色,薯肉淺黃色,薯塊萌芽性好,大小較均勻,薯塊干物質率高,鮮薯熟食味優(yōu)良,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4~5個,大中薯率達78.9%,耐貯性好。
2010—2011年通過廣東省普寧市農科所和福建省農林大學作物學院鑒定,桂粉3號大田薯瘟病抗性鑒定為抗病,室內薯瘟病抗性鑒定為中感,室內蔓割病抗性鑒定為抗病。
2005年參加本單位品系比較試驗,鮮薯平均單產51 000kg/hm2,比對照桂薯二號增產12.1%;2006年參加本單位產量比較試驗,鮮薯平均單產37 018.5kg/hm2,與對照金山57持平,薯干平均單產11 957.0kg/hm2,比金山57增產18.7%。
2007年在廣西7個試點進行的甘薯區(qū)域試驗中,鮮薯和薯 干 平 均 單 產 分別為28 429.5kg/hm2和9 616.5kg/hm2,比對照桂薯二號分別增產10.95%和7.12%,均排第3位。比對照分別增產16.75%和28.84%,均排第3位。2008年在廣西8個試點進行的甘薯區(qū)域試驗中,鮮薯和薯干平均單產分別為30 666 kg/hm2和9 568.5kg/hm2,比對照桂薯二號分別增產24.1%和75.2%,均排第1位,100%試點增產;干物質率31.2%;食味評80分。
2010—2011年度國家(南方區(qū))甘薯品種區(qū)域試驗結果表明:鮮薯2年平均單產為27 358.5kg/hm2,比對照廣薯87減產8.92%,排名第7位,試點增產達14.3%;薯干平均單產8 808.6kg/hm2,比對照廣薯87增產4.60%,達到了極顯著水平,排名第3位,增產點率達71.4%;淀粉平均單產5 927.3kg/hm2,比對照廣薯87增產9.53%,達到了極顯著水平,排名第2位,增產點率達85.7%。薯塊干物質率平均為32.22%,比對照廣薯87高4.21個百分點;淀粉率平均為21.67%,比對照廣薯87高3.66個百分點;食味評74.2分,高于對照。
2011年國家甘薯生產試驗結果表明,鮮薯平均單產31 710.0kg/hm2,比對照(廣薯87)增產2.01%;薯干平均單產10 828.5kg/hm2,比對照(廣薯87)增產13.31%;淀粉平均單產7 399.4kg/hm2,比對照(廣薯87)增產16.73%。薯塊干物質率平均為34.18%,比對照(廣薯87)提高了3.25個百分點,薯塊淀粉率平均為23.37%,比對照(廣薯87)增加了2.82個百分點,食味評74.0分,高于對照。
選用無病蟲害,表皮光滑美觀的大中薯進行薯塊育苗,當薯苗長到7~8節(jié),藤蔓長度大于20cm時剪苗進行種苗復育,剪取復育45~50d的壯苗進行大田栽插。
一般采用單壟單行栽插,藤蔓水平插植,壟距為90~100cm,壟高為30~35cm,栽插密度為45 000~52 500株/hm2??梢罁煌耐寥李愋蛯υ圆宸椒ㄗ鲞m當調整。
起壟前,根據土壤肥力情況可施用土雜肥或者有機肥22 500kg/hm2,栽插后15~20d進行中耕松土,并開側溝施肥,復合肥450kg/hm2,硫酸鉀400kg/hm2。栽插時間宜選擇在土壤濕度適宜的午后和陰天種植,栽插后1~3d內,應保證土壤濕潤,避免干旱保證全苗率。生長中期如降雨過多,應提藤翻蔓防止莖葉瘋長影響薯塊產量。
采用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或者50%多菌靈500倍液對種薯或者種苗進行浸泡處理,可有效防治甘薯瘡痂病、蔓割病和黑斑病等。對于薯瘟病的防治,首先應采用未感病或者消毒處理后的種薯、種苗,其次在薯田中適當施用石灰或者草木灰,最后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采取水旱輪作措施。
蟻蟓、莖螟、蛾類等是南方薯區(qū)主要的蟲源,其中蟻蟓的危害最為嚴重。主要防治措施有:條件適宜的地方應采取水旱輪作,及時清除帶蟲的殘留薯塊或者莖葉以便消滅蟲源,此外也可施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在栽前或栽后浸濕種苗3~5min,以達到防治效果。其他蟲類可用氯氰菊酯、阿維菌素、敵百蟲等藥劑進行防治。
南方薯區(qū)秋薯(7—9月)生育期應適當延長,適宜在135d以上收獲,可獲得高產。應選擇天氣晴好條件下收貨,盡量避開陰雨天氣,以免影響薯塊貯藏。
薯塊宜選擇存放于溫度為12~14℃、濕度為85%~90%的良好環(huán)境中,同時應避免陽光直射,且保持良好的通風透氣性,可適當延長貯藏時間。
可在南方薯區(qū)廣西、海南、福建等適宜地區(qū)種植。
[1]盧森權,李彥青,黃詠梅,等.廣西甘薯生產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7,38(3):339-342.
[2]張啟堂.中國西部甘薯[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