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中小生的作文教學與指導教師觀點不一,有人甚至提出作文指導教師無用之論。雖然言辭稍為過激,但足以反映出對當下作文教學的不滿。其中涉及因素很多,教師的確難辭其咎。有的語文教師對寫作活動的生成規(guī)律一知半解,自己更是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居然也在傳經(jīng)布道。自己昏昏,何以能夠使人昭昭?文無定法,教更無定法。但以文定教,也就是說要根據(jù)文章生成與作文教學的原理來進行教學。基于此,筆者結合教學與寫作體會,將與中小學作文生成與指導過程中,意與材、說與寫、知與行、仿與作等不少教師易于誤認的關系羅列出來,陳述陋見,以求教于方家。
一、說與寫:只有把話說明白、說出獨特與個性,才能把文寫明白、寫得深刻有思想
古人講,言為心聲。說話教學是小學作文教學的入門課,說什么、怎么說、如何說得好是門學問。有人終其一生,還是難以把話說明白、說通順。對中小學生說話的要求首先的是說得對,關鍵是敘述能力。某事發(fā)生在何時、何地,其人為何許人,事情怎么發(fā)生、如何發(fā)展、怎么收場,要學會說得條理清楚、有頭有尾。這項基本功要反復練,要求學生反復說給別人聽。人家聽明白了,也說明你講明白了。其次要說得好。這里分兩個層次:低層次的是會運用技巧,譬如敘述,能夠像相聲大師一樣丟掉包袱,增強感染力和吸引力;更高一層次的就是有思想、有見地,能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訓練的方式就是要經(jīng)常組織辯論或者是有主題的說話沙龍游戲。
只要把“我說我心”的功夫練扎實了,“我寫我口”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如此離出口成章、落筆成文就不遠了。所以我們的寫作教學在說與寫的關系處理上,小學低中年級要堅持先說后寫,多說少寫。學生連句像樣的話都說不清楚,就急急忙忙地要他去“作文”,那是趕鴨子上架,必然對作文了無興趣,懼怕作文也就由此而生。其次要將說話訓練貫穿中小學語文教學始終,說與寫要并駕齊驅。教師忽視說話訓練,埋頭苦練應試文的現(xiàn)象要堅決予以糾正。
二、仿與作:學生頭腦中形成具有典范意義的寫作圖樣有百利而無一害
初寫作文,何處入手?古人講究閱讀與自悟,也就是說讀多了,看多了,自然就“不會作詩也會吟”。但有沒有捷徑?那就是模仿。不少人將模仿視為低層次學習,將之與創(chuàng)新對立起來。其實這是一種認識誤區(qū),沒有模仿,一切學習活動都將無從發(fā)生。反復模仿能夠在頭腦中形成文章的圖樣。什么是文章圖樣?也就是頭腦中形成的關于各類文體、抽去具體內(nèi)容應有的樣子。譬如說到議論文,學生的感知就有個議論文的樣子。能夠辨認這樣寫就是議論文,那樣寫可能就不像。這就表明學生頭腦中有了議論文的寫作圖樣。再比如說語言,詩歌有詩歌語言,小說有小說語言,以詩歌語言寫小說,也就不像,這就是語言圖樣。這種圖樣從哪兒來?其一靠閱讀,見得多了,自然就會形成“文章的樣子”;其二靠訓練,建立具有典范意義的文章圖樣讓學生去模仿。張中行先生說:仿作是兒童的學步車,扶著它走。終于有一天,能夠離開它蹦蹦跳跳。成人的寫作也是如此。譬如學做論文,明白形式上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諸要素,內(nèi)容上也無非是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邏輯演進??催@么十篇八篇高質量的論文,再找個論題依樣畫葫蘆作上一兩篇,自然會越來越熟。以后再教他做論文,他就知道從哪兒下手,如何運思,熟能生巧,漸漸應運用自如了。
如何模仿?有幾點要注意:一是要優(yōu)。取法乎上,才能得之于中;二是要精,就是要少,要力求以一當十。除了模仿教材上的范文外,其他的優(yōu)秀范文也要涉獵。教師要有眼光,切不能布置學生買本什么優(yōu)秀作文錄,不加選擇地一鍋端,其結果必然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而且還會混淆學生對優(yōu)劣的判斷力。三是要博。就是要各類文種都要兼顧到,不能考啥就選啥。我國學生在寫作文體方面的“偏科”現(xiàn)象值得警惕,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為數(shù)甚多的中小學生學了十幾年的作文,寫篇像樣的論文或者應用文都不會。
三、意與材:或者意在筆先,或者見材取意,其實寫作活動中意材共生才能出佳作
立意和取材是寫作活動的基本內(nèi)容,也是學生作文指導的重點所在。選材、立意怎么生成、關系如何?筆者在多個語文教師的課堂上,聽到先立意、后選材、再下筆的說法。其實有經(jīng)驗的老師都知道,無論是練習作文還是自主作文,立意與選材的先后順序并無定規(guī)。譬如全命題作文,通常“意”在題中,重點是選材,可以說是先立意再選材。但如果是材料作文,實際是先有材料再煉意。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魯迅先生“一旦有了發(fā)表的意思以后,便時常注意找尋適當于體現(xiàn)它的事跡”,這就是意先于材。鄭板橋畫竹,“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于是“胸中勃勃遂有畫意”,這就是材先于意。不少寫作者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某事引發(fā)共鳴,某事就成為寫作觸點和材料。然后寫作者就會思索此事的內(nèi)涵,這就是所謂煉意。二者都想明白了,通常就提筆行文。但有時已經(jīng)洋洋萬言,隨著寫作行為運行,越來越發(fā)現(xiàn)前面之“意”要么膚淺,需要重新煉意,要么發(fā)現(xiàn)原先之“材”已經(jīng)不能契合心中之意,必須重新覓材選材。寫作中,這種選擇、調整、再選擇、再調整甚至完全推翻的過程往往要反復很多回合,這就是寫作中意材共生的現(xiàn)象。但每一次反復、調整都會使意更深刻、材更精當。這種現(xiàn)象對于我們作文教學與指導的意義就在于:一是學生作文的學習與指導都不可心急,要文火慢慢燒。好作文指日可待、好指導得心應手,事實上經(jīng)過不斷探索和努力都是可能的。二是要在材的新穎性和意的深刻性的指導和訓練上下功夫。鼓勵學生使用契合自己經(jīng)歷和生活的真材料,這樣才有源頭活水,杜絕胡編亂造;允許甚至鼓勵學生做反判文章,獨出機杼,養(yǎng)成寫作過程中批判思維的習慣。
四、知與行:一定的寫作尤其是文體知識能使學生的寫作行為趨向自覺
現(xiàn)代寫作學認為,寫作行為歸根結底是一項技術。既然是技術,它是以知識為基礎,技能為旨歸。這里的寫作知識主要有二:一是寫作成品的知識,即各文體知識,二是寫作行為本身的知識,有學者稱之為寫作策略。美國的中小學課堂清晰地印刷著寫作過程的標語——構思、寫初稿、修改、編輯、發(fā)表,教師在教學時就按照這樣的程序進行教學。教學時教師會走到列有詳細“寫作規(guī)則”的海報邊,告訴學生要遵循的寫作規(guī)則有哪些,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寫作概念。我國中小學作文教學中文體和寫作操作知識傳授,很多人是持反對意見的。寫作教學專家葉黎明博士認為“寫作教學內(nèi)容在課堂上的主要落點,應該是真實而具體的文體寫作知識”。不少一線名師也認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文體不同,需要表達的東西也大相徑庭,只有“有了具體的文體寫作知識,習作教學才會‘落地生根,對兒童的言語和精神成長才會有所作為”。其實關于寫作的知識,閱讀教學已經(jīng)大量涉及,但可惜的是不少教者忽視了“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使閱讀與寫作教學處于疏離狀態(tài),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知識,寫作時不能靈活運用。但作文教學中對寫作知識的傳授必須堅持兩點:一是寫作知識傳授必須結合學生的寫作實踐進行,力求從實踐中歸納并在實踐中印證。二是傳授的知識點必須與學生的寫作水平吻合,且是必需的、關鍵的和適度的,避免過深、過多、過于系統(tǒng)的講述。
(基金項目:江蘇省“333工程”科研項目[編號BRA2015135]、南通市“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編號GH129]“多科型小學教師培養(yǎng)機制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嘯.評肖佩華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市井敘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
[2]邱關軍.學生模仿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3]張中行.作文雜談:照貓畫虎[J].文學與人生,2006,(02).
[4]張年芳,張松祥.中小學作文教學的迷思及其返正[J].教學與管理,2015,(07).
[5]欽文.魯迅怎樣把生活素材變成文學作品[J].文學知識,1959,(7).
[6]張松祥.回歸本真:鼓勵學生使用契合主題的生活題材[J].語文教學通訊,2013,(31).
[7]李海林,榮維東.作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L寫作知識重建[J].中學語文教學,2009,(7).
[8]吳勇.建構可“教”的習作教學[J].江蘇教育,2013,(04).
(張年芳 ?江蘇省如皋市磨頭鎮(zhèn)大高學校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