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中國水仙文化

        2016-01-12 10:26:44程杰,程宇靜
        關鍵詞:審美價值起源傳播

        論中國水仙文化

        程杰1,程宇靜2

        (1.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7;2.河北傳媒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71)

        摘要:據(jù)我們考證,中國水仙是外來歸化植物,時間在五代或稍早一些的唐末,首傳地點在湖北荊州一帶。逮至南宋,水仙栽培中心轉移到了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和閩、浙沿海地區(qū)。明嘉靖之后,蘇州嘉定、吳縣一帶成了水仙著名產(chǎn)地,影響很大。清康熙中期以來,水仙栽培重心再次轉移到福建,漳州水仙異軍突起,龍溪縣水仙一枝獨秀,影響至今,漳州成了全國水仙種植、貿(mào)易和出口的主要地區(qū)。水仙在我國的栽培歷史較梅、牡丹、菊、蘭等國產(chǎn)名花略顯短淺,但其獨特的花期、借水開花的習性、宛若仙子的氣質則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深受廣大文人士大夫喜愛和推崇,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詞和繪畫作品,寄托了高潔堅貞思想人格。民間也出現(xiàn)了不少美麗的傳說與歌謠,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的美好愿望。

        關鍵詞:中國水仙;起源;傳播;審美價值;人文意義

        中圖分類號:G112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

        作者簡介:程杰(1959—),男,江蘇泰興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花卉文化研究;程宇靜(1978—),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傳媒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傳媒文化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1.006

        水仙為石蒜科水仙屬植物的總稱,主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它的品種很多,按照國際通用的分類標準,有紅口水仙、黃水仙、喇叭水仙、多花水仙等11種[1]15-16,我國分布的主要是多花水仙類,稱為中國水仙(以下簡稱“水仙”),別名雅蒜、金盞銀臺等。水仙自晚唐五代傳入我國,以其清新淡雅的形象、超塵絕俗的風韻、濃郁清雅的芬香贏得了傳統(tǒng)文人騷客的青睞,賦予了高潔堅貞的品格象征意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豐富的文化積淀。如今水仙被稱為傳統(tǒng)十大名花之一,與梅、蘭、荷、菊等傳統(tǒng)名花一起,備受國人的喜愛和推崇。

        近代以來,隨著水仙欣賞、種植、傳播的社會化,尤其是規(guī)模生產(chǎn)和相應的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物、農(nóng)學、園藝界對于水仙的研究逐步興起,發(fā)表了不少論著。但對于我國古代水仙種植、傳播的歷史發(fā)展及其相應的文學、藝術等人文方面的考察和論述尚比較薄弱。本文擬就宋以來水仙的栽培分布和發(fā)展的歷史情況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就園藝、文學、藝術、民俗等方面的基本情況進行較為簡要的介紹,對水仙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義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闡發(fā),以期對中國水仙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基本面貌有一個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認識。

        一、中國水仙的起源、栽培分布與傳播

        (一)起源

        (二)宋元時期的分布

        水仙傳入荊州后,就首先在這一地區(qū)種植傳播開來,此后北宋時期歌詠水仙的文學作品也高度集中在以湖北荊州、襄陽為中心的鄂北和豫西地區(qū)[8]。北宋詩人黃庭堅經(jīng)過荊州,當?shù)赝醭涞?、劉邦直等人就贈與他不少水仙。文人士大夫對這種素姿芳潔的新異花卉,既好奇又喜愛,給予了熱情的贊美,出現(xiàn)了金盞銀臺、雅蒜等別名。黃庭堅稱贊水仙“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10]11415,將其與梅、山礬相提并論。

        到了南宋,水仙的傳播就更為廣泛,整個江南地區(qū)都有了水仙的蹤跡。栽培中心移到了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和閩、浙沿海地區(qū),這在南宋的諸種方志中都有記載。*據(jù)《宋元方志叢刊》,有七種南宋方志著錄有水仙:《(乾道)臨安志》《(咸淳)臨安志》《(嘉泰)會稽志》《剡錄》《赤城志》《(紹定)澉水志》《(咸淳)重修毗陵志》。水仙的商品生產(chǎn)也在這一帶興盛起來,如南宋劉學箕《水仙說》記載建陽(今屬福建省南平市)園戶所植水仙“若蔥若薤,綿亙疇陌”[11],高似孫《緯略》記載朋友楊某從蕭山(今屬浙江杭州市)購買水仙動輒“一二百本”[12],可見已形成了一定的商品種植規(guī)模。*南宋臨安東、西馬塍,是當時臨安近郊最大的花卉生產(chǎn)和銷售地,這里有不少從事水仙種植和銷售的專業(yè)戶,宋伯仁《山下》“山下六七里,山前八九家。家家清到骨,只賣水仙花”(《全宋詩》第61冊,第38185頁),說的就是這一狀況,說明水仙花的商品生產(chǎn)性質。宋伯仁,吳興人,嘉熙元年(1237)后寓居臨安,晚年卜居西馬塍,地當今浙江大學西溪校區(qū)一線。

        南宋閩、浙沿海地區(qū)水仙種植的興起,有著生物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的原因。東南沿海是海外貿(mào)易的集散地,很容易直接從海外獲得外來物種,原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的水仙也更適宜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種植,而兩浙、閩北鄰近當時的京城臨安,是當時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人口的重心地區(qū),又有利于這一觀賞消費性物種商品生產(chǎn)的發(fā)展。這一生產(chǎn)種植的情景,奠定了此后我國水仙種植分布的基本格局和相應的產(chǎn)業(yè)傳統(tǒng)。

        元代水仙栽培分布基本延續(xù)了南宋的狀況,查閱《宋元方志叢刊》中元代方志,《(大德)昌國州圖志》(治今浙江舟山市)著錄當?shù)氐奈锂a(chǎn),花類中便有水仙[13]?!?至順)鎮(zhèn)江志》物產(chǎn)稱“水仙花本自南方來,冬深始芳。倘非培植之勤,則不著花。蓋此近淮,氣候稍寒故也”[14],說明緯度靠北的鎮(zhèn)江也有了水仙花的種植。*《(至元)嘉禾志》卷一四雖然載有釋僧慧梵于居側植水仙事。但慧梵為南宋理宗朝人。其事又見于南宋居簡《梵蓬居塔銘》。文學藝術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在元代,無論是以水仙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還是繪畫作品,其作者生活區(qū)域也都高度集中在蘇、浙、閩一帶,反映了元代水仙栽培分布的特點。

        (三)明清與民國間的分布

        明清時期,水仙的種植范圍進一步擴大,除浙、閩、鄂、湘外,皖、贛、黔、川、滇、桂、瓊等地志乘中都有了關于水仙的記載。如《(嘉靖)廣德州志》(今屬安徽宣城市)[15]、《(嘉靖)南安府志》(治今江西省大庾縣)[16]、《(嘉靖)普安州志》(治今貴州省盤縣)[17]、《(嘉靖)洪雅縣志》(今屬四川眉山市)[18]、《(萬歷)雷州府志》[19]、《(康熙)云南府志》[20]、《(乾隆)廣西府志》[21]物產(chǎn)中都著錄有水仙。

        江蘇南部的水仙種植有了明顯的發(fā)展,形成了一些著名產(chǎn)地,出現(xiàn)了不少優(yōu)良品種。嘉靖王世懋《學圃雜疏》稱“凡花重臺者為貴,水仙以單瓣者為貴。出嘉定短葉高花,最佳種”[22]。萬歷于若瀛《金陵花品詠》水仙序也說“水仙江南處處有之,惟吳中嘉定種為最,花簇葉上,他種則隱葉內(nèi)”[23],都是說產(chǎn)于嘉定(即嘉定縣,明代屬蘇州府,今屬上海市)的水仙單瓣、短葉、高花,品種優(yōu)質。萬歷周文華《汝南圃史》“吳中水仙唯嘉定、上海、江陰諸邑最盛”[24],也可印證。除以上所說幾個盛產(chǎn)水仙的地區(qū)外,吳縣(今江蘇蘇州)也出產(chǎn)水仙,該縣水仙主要出自“光福(引者按:今吳中區(qū)光福鎮(zhèn))沿太湖處”[25]。查閱明代蘇州方志,《(正德)姑蘇志》[26]、《(嘉靖)吳江縣志》[27]、《(嘉靖)太倉州志》[28]物產(chǎn)中也都著錄有水仙。種種跡象表明,明代嘉靖以來,蘇州嘉定、吳縣一帶成了水仙種植的中心地區(qū),影響很大。此外,杭州海寧縣錢山也以出產(chǎn)水仙著稱,曹學佺《杭州府志勝》載“錢山,產(chǎn)水仙花”[29]。明末北京還出現(xiàn)了水仙的繁殖基地和貿(mào)易,崇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居人遂花而生。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30],都說明了明代水仙傳播范圍的擴大和市場化的發(fā)展。

        蘇州水仙種植興盛,聲名遠播,在清代進一步市場化,銷往廣東,這一狀況一直延續(xù)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畢沅《水仙》詩注:“鄧尉山(引者按:位于今吳中區(qū)光福鎮(zhèn))西村名熨斗柄,土人多種水仙為業(yè)。”[31]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載“水仙頭(引者按:鱗莖),秋盡從吳門而至,……隔歲則不再花,必歲歲買之”[32]。乾隆張九鉞《沁園春·耿湘門以水仙見貽》注:“水仙自吳門或飄?;蚨葞X來羊城?!盵33]說的都是蘇州水仙貿(mào)易到廣東的情形。而此時金陵(今江蘇南京)的水仙也開始興盛。清初李漁《閑情偶寄》:“金陵水仙為天下第一,其植此花而售于人者亦能司造物之權,欲其早則早,命之遲則遲?!I就之時給盆與石而使之種”[34],說的就是金陵水仙的生產(chǎn)和貿(mào)易情況。

        康熙中后期,水仙種植的重心再次轉移到了福建,漳州水仙異軍突起。福建是我國水仙的傳統(tǒng)產(chǎn)地,南宋時建陽一線即以盛產(chǎn)水仙著稱,明代《(弘治)八閩通志》福寧府、福州府、泉州府物產(chǎn)志中都有水仙的著錄,但漳州府并沒有著錄水仙。我們查閱現(xiàn)存其他明代漳州府及其所轄縣志,如《(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嘉靖)龍溪縣志》(1535年刊本)、《(萬歷)漳州府志》(1573年刊本和1613年刊本)、《(崇禎)海澄縣志》(1633年刊本),物產(chǎn)志中都未著錄水仙。明末龍溪縣名士陳正學在《灌園草木識》中說“漳南冬暖,(水仙花)多不作花”[35],或許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這說明明代漳州有水仙種植,但并不突出??滴跚捌?,漳州各地的水仙還主要來自江南,《(康熙)漳浦縣志》(康熙三十九年刊本)稱“水仙花,土產(chǎn)者亦能著花,然自江南來者特盛”[36]。

        從康熙中后期開始,漳州府龍溪縣水仙開始一枝獨秀,產(chǎn)生影響。《(康熙)龍溪縣志》(康熙五十六年刊本)“水仙,歲暮家家互種,土產(chǎn)不給,鬻于蘇州”[37]。是說龍溪縣水仙種植銷售比較興旺,供不應求??滴跄┯赫醭鍪古_灣的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寫道:“廣東市上標寫臺灣水仙花頭,其實非臺產(chǎn)也,皆海舶自漳州及蘇州轉售者,蘇州種不及漳州肥大”[38],可見至遲康熙末年,漳州水仙開始外銷,與蘇州水仙相媲美,并且形成特色品種,以“鱗莖肥大”著稱。到乾隆年間,漳州水仙已超過蘇州,《(乾隆)龍溪縣志》(乾隆二十七年刊本):“閩中水仙以龍溪為第一,載其根至吳越,冬發(fā)花時人爭購之?!盵39]說明龍溪水仙開始返銷長期以水仙著稱的吳越地區(qū)。漳州與蘇州一起,成了當時最著名的水仙產(chǎn)地,并且有過之無不及。乾隆以來,與漳州府相鄰的泉州府各縣以及臺灣、廣東等地每年都從漳州販購水仙花頭。如泉州府屬的馬巷廳,《(乾隆)馬巷廳志》載“水仙花……不留種,花時取諸漳郡”[40],臺灣《(光緒)恒春縣志》記載“水仙皆產(chǎn)自閩漳州,他處不能種焉,故只供玩一春”[41]。乾隆以后,漳州成了全國水仙種植、貿(mào)易和出口的主要地區(qū)。從光緒年間開始,漳州水仙不僅經(jīng)銷國內(nèi),還自廈門出口遠銷至美國、加拿大等海外地區(qū),由此漳州成了國內(nèi)最著名的水仙產(chǎn)地。宣統(tǒng)三年(1912年)廈門海關稅務司巴爾稱:“水仙球莖種植于兩山靠近漳州城的南門,當?shù)卮嬖谥俗⒛康某隹诘矫绹⒓幽么蟮乃汕蚯o貿(mào)易?!?廈門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42])

        民國時期,漳州水仙馳名中外,銷售范圍進一步擴大,內(nèi)銷京、津、滬、粵等各大都市,外銷歐、美、日、東南亞等國[43]。1928年《申報》載:“水仙花之產(chǎn)地散在于漳州府之南門外、日橋附近五里之地黃山諸鄉(xiāng)社,一年平均可產(chǎn)三百五十萬個,達十萬元之譜,其產(chǎn)額最多者為新塘,及蔡均兩地方,年各有兩萬元之產(chǎn)額。次為大梅溪,年約一萬元。其他多者六千元,少者一千元?!盵44]國內(nèi)遠在東北遼陽府海城縣(治今遼寧省海城市)的水仙就購自福建[45]。國外歐美地區(qū)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等,每到花季人們都爭先購買漳州水仙,成為了當時的時尚。由此漳州水仙出口貿(mào)易額也不斷增加,民國六年,輸出歐美總值最高達735200元[43]。新中國成立后,水仙生產(chǎn)有了大幅度增加,漳州水仙繼續(xù)出口到歐美、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是出口換匯的重要產(chǎn)品。

        如今,水仙栽培分布多在東南沿海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另武漢、北京、西安和云南、四川等省也見有栽培報道。野生水仙主要分布在閩、浙沿海諸島[46]。

        二、水仙的種植、觀賞及其文藝創(chuàng)作

        水仙自五代傳入我國,歷史較蘭、菊、梅、牡等國產(chǎn)名花略顯短淺,但由于植株可愛,花期獨特,色潔香濃,神韻清雅,加之其球莖育花和傳播極為方便,因此備受人們喜愛和推崇。千百年來,廣大文人士大夫特別眷顧和推崇,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詞、賦和繪畫,抒發(fā)了豐富的情趣。民間也出現(xiàn)了不少美麗的傳說與歌謠,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一)種植、銷售與觀賞

        由于是外來物種,水仙的繁殖方式比較特殊。其實際的種植和傳播主要依靠專業(yè)化的商品種植和銷售。古人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也形成了一定的產(chǎn)業(yè)傳統(tǒng)。水仙在栽培方面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此花最難種,多不著花”[11]、“種不得法,徒葉無花”[47]317,或者發(fā)花后花隱葉間,形象欠佳。因此人們在種植栽培方面最注意總結這方面的經(jīng)驗,南宋以來的農(nóng)書、圃藝、類書方面的書籍都有豐富的記載。最早總結這方面經(jīng)驗的是南宋溫革著、陳曄增補的《分門瑣碎錄》,書中稱商品水仙種植多出于土培,“水仙收時,用小便浸一宿,取出照干,懸之當火處,候種時取出,無不發(fā)花者”[48]?!皯抑敾鹛帯闭f的是水仙鱗莖的貯存必須模擬盛夏干燥高溫的環(huán)境才可以催發(fā)花芽,這是水仙栽培的核心技術,得到了現(xiàn)代科技的證明,由此我們不得不嘆服當時種植技術的迅速提高。南宋末吳懌《種藝必用》又明確指出水仙性喜肥沃和水的特點:“種水仙花,須是沃壤,日以水澆,則花盛,地瘦則無花。其名水仙,不可缺水?!盵49]《(嘉泰)會稽志》又增加了收種時間、三四年不移等新內(nèi)容,“園丁以為此花六月并根取出,懸之當風,八月復種之,則多花?;蛟欢嗉S之,花自多。又曰但勿移三四年,數(shù)灌溉而已,不必它法也”[50],是說水仙要三四年的鱗莖才會開花。人們把水仙球莖收獲和下種的時間總結成了歌謠,明代俞宗本《種樹書》記載《種水仙詩訣》:“六月不在土,七月不在房。栽向東籬下,花開朵朵香?!盵51]“房”即灶房。陳繼儒《致富奇書》解釋說“五月初旬起根,小便浸之,逾月取出,懸近炷煙處,至八九月間純用豬糞拌土植之”[52],都是說五六月間從土中掘出球莖,八、九月間種植。這一詩訣影響很大,明代《便民圖纂》《汝南圃史》《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清代《花鏡》《廣群芳譜》等書籍都加以轉錄。

        明清以來,水仙種植更加廣泛,更規(guī)?;?、市場化,栽培技術也更加豐富、細致。萬歷周文華《汝南圃史》匯集了多種圃藝書籍所載種植經(jīng)驗,這些書籍多已亡佚,資料更顯寶貴,如“《水云錄》云:‘五月分栽,以竹刀分根,若犯鐵器,三年不開花?!豆鄨@史》曰:‘和土曬暖,半月方種,種后以糟水澆之?!侗┪S雜錄》云:‘霜降后,搭棚遮護霜雪,仍留南向小戶,以進日色,則花盛’”。又引宋培桐的話“如種在盆內(nèi)者,連盆埋入土中,開花取起,頻澆水,則精神自旺”[24]。都說出了水仙忌鐵器,喜溫暖,宜沃壤和微含鹽鹵的水等特點。如何讓花出葉上,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的《格物粗談》說:“初起葉時,以磚壓住,不令即透,則花出葉上?!盵53]清代康熙間陳淏子《花鏡》又指出,宿根在土,則葉長花短,“若于十一月間,用木盆密排其根,少著沙石實其罅,時以微水潤之,日曬夜藏,使不見土,則花頭高出葉”[47]317-318。對于花期的控制,人們也總結出一些經(jīng)驗,萬歷于若瀛《金陵花品詠》水仙詩序記載:“蓄種囊以紗,懸于梁間風之,未播先以敝草履寸斷,雜溲浡浸透,俟有生意方入土,以入土早晚,為花先后?!盵23]這一經(jīng)驗在李漁《閑情偶寄·金陵水仙花》也得到了證實,“欲其早則早,命之遲則遲……下種之先后為先后也”[34]。

        由于水仙育種有一定困難,文人作品中很少寫及自種水仙,如非家圃充裕,所賞水仙多出于購買。如楊萬里在京城時“見賣花擔上有瑞香、水仙、蘭花同一瓦斛者,買至舟中”,作《三花斛》[10]38684?;ㄞr(nóng)種植的水仙球莖,每年十月間販往各地。《(光緒)吳川縣志》“毎歲十月后,市自省城,家家種之”[54]。各地多有迎春花市,在冬春時節(jié)兜售已經(jīng)開花的水仙也是很常見的。光緒富察郭崇《燕京歲時記》載北京東西廟的花廠“冬日以水仙為勝”[55]。光緒張心泰《粵游小識》也載“每屆年暮,廣州城內(nèi)雙門底賣吊鐘花與水仙花成市”[56]。人們購買水仙后一般不留種,花謝即丟棄?!?乾隆)永定縣志》“水仙,自漳、潮買種,花落即棄之,不能留種也”[57]。水仙素姿清芬,頗合文人淡泊靜默的審美情趣,在春節(jié)前后,文人之間相互饋贈水仙花也是一種風尚,這樣的情景不勝枚舉。如清代龍啟瑞《以水仙花贈錢萍矼同年寶青疊韻二首》“水仙本花王,素艷群卉伏。娟然如靜女,無言自清淑。惟子與此花,對影稱雙玉”[58],就是用水仙饋贈并贊美朋友。

        與其他花卉植物必須肥土栽培、費地費工不同,家居觀賞水仙,只需從市場購得球莖,置于一淺盆清水中,用少許石子固定根須,便可發(fā)葉開花,養(yǎng)植觀賞極為方便。而且只要室內(nèi)溫度適宜,全國各地皆宜。這是水仙觀賞傳播的一大優(yōu)勢?!稄V群芳譜》:“水仙花以精盆植之,可供書室雅玩”[59]1246。歷代文人對于盆、水、石子的選擇十分講究,他們認為養(yǎng)植水仙可用陶盆瓦罐,但更宜于精致的瓷器。宋人許開《水仙花》“定州紅花瓷,塊石藝靈苖”[10]30349、清人樊增祥《水仙花》“香透哥瓷幾箭花”[60],所說即是。瓷盆中的水最宜清泉,還要放上幾塊溫潤的白石,所謂“白石清泉供養(yǎng)宜”[61],“清泉白石是生涯”[62]。為什么最宜用清澈的泉水和光潔的白石呢?因為它們最能襯托水仙花凌波臨水、絕塵超俗的高雅氣質。對此民國張綸英概括道:“水仙最高潔,泉石雅相稱。亭亭絕塵滓,迥迥見情性。”[63]除盆栽外,水仙還被用作插花,這始自南宋。范成大《瓶花》“水仙攜臘梅,來作散花雨。但驚醉夢醒,不辨香來處”[10]26049。有時也見于露天地栽,與松、竹、梅等配植。明代文震亨《長物志》云:“(水仙)性不耐寒,取極佳者移盆盎,置幾案間,次者雜植松竹之下,或古梅奇石間,更雅?!盵64]水仙與梅花期相近,標格最稱,配植最為經(jīng)典,詩云“水仙夾徑梅縱橫”(韓元吉)[10]23629、“處處江梅間水仙”(許有壬)[65]。在水邊種植水仙,則是偶見的營景方式,由辛棄疾《賀新郎·賦水仙》“看蕭然、風前月下,水邊幽影”[66]1873可見一斑。

        清代晚期又興起了水仙球莖的雕刻技藝,雕刻后的球莖,會長成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這項技藝據(jù)說始創(chuàng)于清代同治年間,廣州番禺縣城西長壽寺住持智度“癖喜蒔植,多以畫理參之,于水仙花尤岀新意。創(chuàng)為蟹爪,竦螯擁劍,厥狀維肖,白石清泉,一燈郭索,如遇之葦蕭沙水間”[67]。蟹爪水仙一直是水仙盆景的經(jīng)典造型,為人們所喜愛?!?光緒)重修天津府志》載“今津人多喜蟹爪形者,葉短狹而屈曲橫短,乃人工也”[68]。球莖經(jīng)過雕刻后長成的水仙造型千姿百態(tài)、情態(tài)宛然,將水仙的天然仙韻和人工智巧完美結合。而其造型形象多寄托吉祥幸福的寓意,如金雞賀歲、松鶴延年、孔雀開屏富貴春等。這樣的水仙盆景既可以裝飾家居,烘托節(jié)日氣氛,也可以饋贈親友,寄托新春的祝福。

        (二)文學

        古代專題吟詠水仙的詩歌數(shù)量較多,許多優(yōu)秀作品維妙維肖地刻畫了水仙的色、香、姿、韻,寄托了高雅的品格意趣,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水仙美的體驗認識。宋代黃庭堅《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10]11415,描寫其仙姿、仙韻最為傳神,用“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洛神來形容水仙,寫出了一種輕盈婀娜的姿態(tài),“凌波仙子”、梅兄礬弟則成了描寫水仙的經(jīng)典比喻和說法。南宋陳傅良《水仙花》、朱熹《賦水仙花》、劉克莊《水仙花》贊美水仙的氣節(jié)情操,“清真處子面,剛烈丈夫心”[10]40392,“獨立萬槁中”[10]29250,“高操摧冰霜”[10]27562,又進一步將水仙與松竹相提并論,“高并青松操,堅逾翠竹真”[10]22103,推舉其歲寒開放的堅貞氣節(jié)。這些觀點和說法,奠定了梅花觀賞的基本認識,梅花因此獲得了“凌波仙子”“兄梅弟礬”的稱呼。

        明清水仙詩歌創(chuàng)作更為興盛,人們的感受認識也更豐富,明代梁辰魚《月下水仙花》“繞砌霧濃空見影,隔簾風細但聞香”[69]、清代康熙御題《見案頭水仙花偶作二首》“翠帔緗冠白玉珈,清姿終不淤泥沙”[70]、謝章鋌《水仙不花有感》“只見纖叢幾葉新,惱人花事問頻頻”[71]都是詠不同情態(tài)的水仙詩的佳作。文人士大夫還常借水仙托物言志,清代民族英雄鄧廷楨詠《水仙花》“惟有水仙羞自獻,不隨群卉爭葳蕤。冬心堅抱歲云莫,粲齒一笑香遲遲”[72],寄托了不隨流俗、堅貞樂觀的品格追求。清末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出生于福建閩縣,贊美水仙“嫩白應欺雪,清香不讓梅”[73],水仙的清貞形象正是詩人卓然獨立、堅貞不屈品格的絕佳寫照。

        歷代以水仙為題材的詞作也很豐富,主要集中在兩宋和清朝,名篇佳作不勝枚舉。和詩歌言志的莊重典雅不同,詠水仙詞作則更加嫵媚縹緲、情韻婉轉。宋代如王千秋《念奴嬌·水仙》、張炎《浪淘沙·余畫墨水仙并題其上》、高觀國《金人捧玉露·水仙》、王沂孫《慶宮春·水仙》、辛棄疾《賀新郞·賦水仙》、周密《花犯·水仙花》、吳文英《凄涼犯·賦重臺水仙》、元代邵亨貞《虞美人·水仙》、明代劉基《尉遲杯·詠水仙花》、清代郭麐《暗香·水仙花》、周之琦《天香·詠水仙花》、陳維崧《玉女搖仙佩·詠水仙花和蘧庵先生原韻》、清末民初王國維的《卜算子·水仙》等都是佳作。其中宋代高觀國《金人捧露盤·水仙花》可謂代表:“夢湘云,吟湘月,吊湘靈。有誰見、羅襪塵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銖輕。娉娉裊裊,暈嬌黃、玉色輕明。香心靜,波心冷,琴心怨,客心驚。怕佩解、卻返瑤京。”[66]2349以眾多水仙神女喻花,亦花亦人,虛實相生,意境朦朧空靈,寫出了水仙花幽雅孤潔的品格、凄清朦朧的姿態(tài),展示了幽怨婉轉的美感境界。

        《水仙花賦》歷代共有十幾篇,作者有北宋高似孫(兩篇),元代任士林,明代徐有貞、田藝蘅、姚綬,清代陳作霖、胡承珙、胡敬、孫爾準、龔自珍等人。賦長于鋪陳,描寫較為全面,能具體地展示色、香、姿、韻的不同方面。徐有貞《水仙花賦》語言清美華茂,贊美水仙“百花之中,此花獨仙”,其姿態(tài)“極纖秾而不妖,合素華而自妍。骨則清而容腴,外若脆而中堅”,其品質是“冰玉其質,水月其神?!倜掖萦谒?,氣超軼乎埃氛。……非夫至徳之世,上器之人,孰為比擬,而與之倫哉”[74],對水仙的“仙人之姿,君子之德”做了全面總結。

        在人們對水仙的文學吟詠中,形成了許多關于水仙的典故,凝結了水仙審美的一些基本感覺、印象、趣味和理念。除“凌波仙子”“梅弟礬兄”外,還有“雅客”“十二花師”“一命九品”“歲寒友”“三香”“五君子”等。清代小說《鏡花緣》中,視水仙與牡丹、梅花、菊花、蓮花等同列,稱其“態(tài)濃意遠,骨重香嚴,每覺肅然起敬,不啻事之如師”,尊為“十二花師”之一[75]。王世懋《花疏》“水仙前接臘梅,后迎江梅,真歲寒友也”[22],有時也稱水仙與松、柏、竹為“歲寒友”。水仙與梅兄礬弟合稱“三香”,與松、柏、竹、梅合稱“五君子”,乾隆有《題錢維城五君子圖》“松柏水仙梅與筠,天然結契意相親”[76]卷五九。

        (三)繪畫

        水仙入畫始于南宋,今存世南宋作品僅見無款署《水仙圖頁》[77-78]。宋末趙孟堅是第一個以畫水仙著稱的畫家,其《水仙花卷》“畫長丈余”,將水仙隨風招展、帶露凝香、凌然欲仙的仙骨清姿刻畫得淋漓盡致,后人贊嘆“庶幾為花傳神矣”[79]。元代以來,水仙成為了文人畫的常見題材,盧益修、虞瑞巖、錢選、王冕,明代徐渭、仇英、王榖祥、清代孫杕、郭元宰、汪士慎、吳昌碩等都喜畫水仙。清末吳昌碩稱水仙“花中之最潔者。凌波仙子不染點塵,香氣清幽,與寒梅相伯仲。蕭齋清貢,斷不可缺”[80],今存世作品有《牡丹水仙圖》《天竺水仙圖》等。

        畫家不僅取水仙獨立入畫,還常常將水仙與其他花卉草木組合加以表現(xiàn),最常見的是水仙和梅花“雙清”組合,如明代錢谷《梅花水仙圖》、文嘉《梅石水仙圖》、王榖祥《梅花水仙圖》、清代郭元宰《梅花水仙圖》等都屬于這一題材。另山茶、瑞香、竹、松、柏、石等都是常見的清物組合,如明代陸治《山茶水仙圖》、徐渭《竹枝水仙圖》、陳道復《松石水仙圖》、王武《水仙柏石圖》、清代孫杕《梅茶水仙圖》等。另如明代陳洪綬《水仙靈芝圖》、吳煥《梅鶴水仙圖》、清代吳昌碩《牡丹水仙圖》*以上所引畫作名稱均引自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索引》,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等則是吉祥寓意的畫作。這些花卉繪畫中,水仙不一定是主景,但至少說明它在人們心目中已經(jīng)躋身“歲寒友”及“君子”之列,與梅、竹、松、柏等地位相持,而且還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四)工藝

        手工藝品中也多水仙圖案。水仙紋飾、圖案常用于瓷器裝飾。如清康熙、雍正年間“十二月花卉紋杯”之青花水仙杯,以山石、水仙為主題紋飾,并有“春風弄玉來清畫,夜月凌波上大堤”[81]題句。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同治器皿“青花花卉紋水仙盆”[82],盆腹四面各繪有一組水仙花,十分精美。光緒瓷器“青花水仙葡萄紋盒”[83]、明紫砂壺“水仙六瓣壺”[84]、乾隆漆雕“剔紅花卉詩句圖筆筒”(包括水仙花)[85]、清宮舊藏玉器“染牙水仙湖石盆景”[86]、“清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87]等都是不同風格水仙裝飾的工藝品。水仙也是清代流行的服飾圖樣,如故宮博物院館藏清光緒“絳色緙金水仙紋袷馬褂”[88]、清同治“石青色紗繡水仙團壽紋袷坎肩”[89]、清光緒“雪灰色緞繡水仙金壽字紋袷衣”[90]等。

        (五)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故事中也有不少以水仙為題材的內(nèi)容,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水仙的喜愛。據(jù)清汪灝等《廣群芳譜》引《內(nèi)觀日疏》,有一姚姥住在長離橋,十一月夜半時分,夢見觀星(按:星宿名)墜落,化為水仙一叢,十分香美。她于是摘食了一片花瓣。醒后就產(chǎn)下了一個女孩兒,取名“觀星”?!坝^星”又叫“女史”。因此水仙花又有別名“女史花”或“姚女花”[59]卷五二。

        漳州盛產(chǎn)水仙,當?shù)仃P于水仙起源的故事尤多。一說龍溪縣梅溪村有一寡婦,雖子幼家貧,仍救助了一個凍餓數(shù)日的癩丐。癩丐為表謝意,將所食之飯灑在田中,變成了滿園的水仙花。從此孤兒寡母靠賣花度日,日子漸漸寬裕。水仙花也從此在漳州龍溪繁衍[91]。一說漳州市龍溪縣圓山下有名叫余鳳鳴的人,僑商于阿非利加(按:非洲),偶于一外人之花園中見到水仙花,美麗可愛,歸國時攜數(shù)顆移植到村里,遂散布于圓山附近之村落[92]。福州也有一些關于水仙花的歌謠[93]。

        三、水仙的審美價值和人文意義

        水仙有著豐富而獨特的觀賞價值,古往今來深受人們喜愛,融注了深厚的思想情趣,引為高潔堅貞思想人格的象征,積累了豐富的人文意義。

        (一)物色美感

        水仙主要有兩個品種。一種是單葉(單瓣)。根似蒜頭,外有薄赤皮。葉如萱草,色綠而厚。春初于葉中抽一莖,莖頭開花數(shù)朵,大如簪頭,潔白平展,狀如圓盤,“上承黃心,宛然盞樣”*詳參王路《花史左編》(《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卷四《花之辯·水仙》。另還有雙心水仙,有兩枚“金盞”,見于宋代高觀國《菩薩蠻·詠雙心水仙》句云“的皪玉臺寒,肯教金盞單”,這種情況較少見,應是品種的變異。,整體上形似白玉盤上托起一盞金杯,故名“金盞銀臺”或“金盞銀盤”。另一種是千葉(重瓣)。楊萬里《千葉水仙花》詩序稱“花片卷皺密蹙,一片之中,下輕黃而上淡白,如染一截者”[10]26459,人們以其精致明潔又名玉玲瓏?!胺不ㄖ嘏_者為貴,水仙以單瓣者為貴”[22],“花高葉短,單瓣者佳”[64]。不同的品種和形態(tài)展示了水仙花豐富的觀賞價值。

        水仙根莖乳白,莖葉碧綠,花瓣潔白,花盞鮮黃,古人稱作“素頰黃心”(王之道《和張元禮水仙花二首(其一)》)[10]20252、“青裳素面”(陳與義《用前韻再賦四首(其四)》)[10]19532、金臺銀盞,其色調(diào)素淡清雅,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和大多數(shù)花卉的姹紫嫣紅、流霞溢彩相比,水仙的素色有一種洗卻鉛華、超逸塵俗的仙氣,詩人贊美它“神骨清絕”[94]、“冰肌玉骨”[95]、“世上鉛華無一點,分明真是水中仙”(周紫芝《九江初識水仙二首》)[10]17404。

        水仙屬于草本,姿態(tài)十分柔婉。水中白莖裊娜,葉片青翠亭立,數(shù)枝花葶上點綴著淡雅的花朵輕輕搖曳,姿態(tài)分外柔美,楊萬里詩云“水仙頭重力纖弱,碧柳腰支黃金萼。娉娉裊裊誰為扶”(《再并賦瑞香水仙蘭三花》)[10]26456。柔婉的姿態(tài)流露的是一種婀娜的神韻,含羞的情態(tài),“含羞著水傍云輕”(法若真《水仙》)[96]、“低垂玉珮渾無力,斜捧金巵別有春”(張毛健《水仙》)[97]。清人戲曲家李漁最愛水仙“善媚”,喜歡的就是它“淡而多姿,不動不搖而能作態(tài)”[34]的柔婉幽靜韻致。

        水仙花誘人之處還在于它的清香。早在北宋詩人晁說之即稱贊說:“此花清香異常,婦人戴之,可留之日為多。”(《四明歲晚水仙花盛開,今在鄜州輒思之……》)[10]13749。古人多用“幽香”“暗香”形容,似于梅花,詩云“暗香低引玉梅魂”(沈廷薦《水仙花》)[98]、“漏永幽香逐”(龍啟瑞《以水仙花贈錢萍矼同年又疊韻二首》)[58]。但水仙之香明顯勝于梅花,甚至勝于酴醾和蘭花,“同時梅援失幽香”(韓維《從厚卿乞移水仙花》)[10]5248、“寒香自壓酴醾倒”(黃庭堅《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10]11415、“清香況復賽蘭蓀”(楊慎《水仙花四絕》)[99]。其香“芬洌逼人”[23]、“芬芳斂不散”(祝德麟《深冬蓄水仙一盆,二月中旬始放花》)[100],“幽香生自性根來”(吳嵩梁《水仙》)[101],其香引人注意,與生俱來。水仙香氣濃郁而不妖,“懷清芬而弗?!保难徘暹h的香味,縈繞于素艷、清絕的花株,更襯托出一種高雅的仙人氣質、君子之德。徐有貞《水仙花賦》贊嘆:“彼之來斯,誠類仙子。馨香芬芳,容光旖旎……懷清芬而弗眩兮,乃獨全其天真……發(fā)采揚馨含芳澤兮,仙人之姿,君子之德?!盵74]“清香自信高群品”(姜特立《水仙》)[10]24144,水仙襲人的清香是確立其崇高地位的一個關鍵因素。

        水仙球莖以清水滋養(yǎng),也是其獨特之處,十分惹人喜愛,給人以無限的美好聯(lián)想。黃庭堅贊嘆它“借水開花自一奇”(黃庭堅《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10]11415,“得水能仙天與奇”(黃庭堅《劉邦直送早梅水仙三首》)[10]11415,王千秋《念奴嬌·水仙》“開花借水,信天姿高勝,都無俗格”[66]1470,都顯示了人們對它的這一習性的喜愛。這一習性在花國中唯有荷花相近。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不同,水仙宜于清水養(yǎng)花,“瓷斗寒泉不受塵”[60],更顯得品性芳潔、氣質清雅。因而人們稱贊水仙如仙子“毫茫凌波微步來”(劉璟《畫水仙花》)[102],“水上輕盈步微月”(黃庭堅)[10]11415,真是一派清婉雅逸、蕭然出塵、仙風道骨般的姿態(tài)。這一特性使“水仙”名副其實,人們也多理解為水仙得名的由來。

        水仙的花期在冬季,與臘梅、梅花、山茶大致同時,人們稱水仙與梅、山茶為“小寒三信”。宋人史浩《水仙花得看字》“奇姿擅水仙,長向雪中看”[10]22143,明人費元祿《花信風詩二十四首·小寒三候水仙花》“射鴨池頭雪未殘,水仙風色正沖寒”[103],這也是水仙花的一大特色。

        水仙起源雖晚,但從一開始就甚得人們的推崇。人們對水仙的喜愛與審美情趣取決于水仙的名稱、生物條件和人們的文化需求之間的客觀契應和歷史機遇。水仙的清香素雅符合宋人清逸幽雅的審美標準,所以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備受推崇。這對后世影響很大。

        (二)人文意義

        上述水仙的諸多形質和習性特色,帶給了人們生動而豐富的審美感受,歷代文人士大夫特別喜愛和推崇,將其引為思想人格的寄托,賦予了品德情操的象征意義。

        1.清雅氣質

        水仙花素雅的花色、輕盈的姿態(tài)、清郁的芬芳,“借水開花”的習性,體現(xiàn)了一種高雅的氣質和超逸的姿態(tài)。這份清絕與清逸,在花卉中只有梅花可與之相提并論,被人們稱作“雙清”(呂誠《雙清詩》)[104],“水仙玉梅亦超俗”[105]、“清峻勝處子”[105]。加之一個“水仙”的美名,“百花之中,此花獨仙”[74],“評量卉譜合稱仙,脫俗離塵意灑然”[76]卷七三,是人們超越流俗、高雅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與生活情趣的極佳寫照和絕妙象征。人們并不滿足于以“凌波仙子”視之,認為這難免有女性“脂粉”氣息,于是進一步將其比作屈原和李太白,“歲華搖落物蕭然,一種清風絕可憐。不許淤泥侵皓素,全憑風露發(fā)幽妍。騷魂灑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10]36274,寄托了更為高雅的精神品格,又稱贊它如“高人逸士,懷抱道德,遯世絕俗,而高風雅志自有不可及者”(呂誠《雙清詩》)[104]。

        2.堅貞品格

        水仙花期在冬季,此時天寒風冽,草木萎盡,古人認為水仙具有孤根獨秀、不畏霜雪的堅貞品格,與“歲寒三友”松竹梅絲毫不讓,常將它與梅、竹、松、柏等聯(lián)類贊譽,以寄托人們高尚的品德。人們稱贊水仙具有“高并青松操,堅逾翠竹真”,“獨立萬槁中”(陳傅良《水仙花》)[10]29250的凜然大節(jié),水仙因此也成了歲寒三友那樣的君子之象。

        3.吉祥寓意

        水仙是“小寒三信”之一,中國陰歷春節(jié)前后開放,被認為是新春吉祥如意的預兆,人們常用來表達迎新納福的美好愿望。前引《(光緒)吳川縣志》載:“(水仙花)市自省城,家家種之,元旦花開,人爭以花驗休咎云?!盵54]水仙的名字也有吉祥的象征意義,單瓣水仙名“金盞銀臺”,千瓣水仙名“玉玲瓏”,正好符合金玉滿堂的吉利兆頭,是富貴和瑞吉的象征。因此人們常常在新春時節(jié),將水仙作為饋贈佳品,贈送親朋,以寄托美好的祝愿。

        四、現(xiàn)代的水仙文化

        現(xiàn)代以來,水仙也一直備受人們喜愛?,F(xiàn)代許多文人對水仙花都十分鐘愛。魯迅就特別喜愛水仙,1935年2月在鄭振鐸家作客,魯迅興致勃勃地向大家談論起水仙的觀賞和藥用價值[106]。園藝園林專家周瘦鵑也偏愛水仙,《得水能仙天與奇》一文寫道,母親生前很愛水仙,母親去世恰在冬天,他就買了三株崇明水仙,養(yǎng)在一只宣德紫瓷的橢園盆里,伴以英石,供在靈幾上,賦詩云:“翠帶玉盤盛古盎,凌波仙子自娟妍。移將阿母靈前供,要把清芬送九泉?!盵107]林語堂對水仙花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論花與花的布置》一文寫道:“我覺得只有兩種花的香味比蘭花好,就是木樨和水仙。水仙花也是我的故鄉(xiāng)漳州的特產(chǎn),……白水仙花頭跟仙女一樣地純潔?!盵108]郭沫若有一本詩集《百花齊放》,用101首詩贊美101種花,其中水仙花詩寫道:“碧玉琢成的葉子,銀白色的花。簡簡單單,清清楚楚,到處為家……人家叫我們是水仙,倒也不錯。只憑一勺水,幾粒小石子過活……年年春節(jié),為大家合唱迎春歌?!盵109]

        1987年5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和上海園林學會等五家單位聯(lián)合主辦“中國傳統(tǒng)十大名花評選”活動,水仙榮居其一。春節(jié)前后,時令花卉相對較少,擺一盆水仙點綴幾案、窗臺,可以將居室點綴得更加幽雅多彩,為迎接新年增添無盡的詩情畫意。水仙雕刻造型也成了一門藝術,孔雀開屏、金雞報曉、松鶴延年、螃蟹戲水等水仙造型盆景,符合年節(jié)氣氛,深受大眾喜愛。水仙還被用作切花插瓶使用,人們將山茶、臘梅、梅花等組合搭配。水仙喜暖畏寒,花期在冬季,因此大面積露地栽植、花壇造景并不普便。只是在江南暖濕且盛產(chǎn)水仙的地區(qū),如上海、漳州等地,在冬季常將水仙散植在公園的草坪上或者與其他時令花卉組成花叢、花壇,形成園景。在北方春節(jié)前后,則多將水仙培植在溫室花房中供游人觀賞。新世紀以來,隨著花卉文化及貿(mào)易與旅游的發(fā)展,各地開始舉辦形式多樣的水仙花節(jié)和水仙花展。2007年漳州龍海市舉辦了水仙花雕刻節(jié),同年河北石家莊植物園也舉辦了首屆水仙花展,北京順義區(qū)臥龍公園迄今已連續(xù)舉辦了六屆水仙花展,2011年廈門舉辦了首屆水仙花雕刻藝術展,2013年2月杭州高麗寺舉辦了迎春水仙花展,2013年福州馬尾區(qū)園林局舉辦了水仙花展。

        福建漳州水仙、浙江普陀水仙和上海崇明水仙并為我國當代三大水仙產(chǎn)地。1984年10月26日,漳州市人大常委決議,將水仙定為漳州市花。1997年8月福建省人大常委又通過決議,確定水仙為福建省的省花。普陀水仙,又稱“觀音水仙”,原為野生水仙,《(康熙)定海廳志》便有記載,如今被定為舟山市的市花。崇明水仙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但大規(guī)模種植始于上世紀20年代。2011年,崇明水仙花被選作“上海最有地方特色的花卉和最能體現(xiàn)上海園林園藝水平的產(chǎn)品”參加了臺灣國際花博會。在以上地區(qū),水仙成了當?shù)氐奶厣锂a(chǎn)和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在當?shù)貓@林、貿(mào)易、旅游等經(jīng)濟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民國以來,水仙遠銷南洋、歐美,那里的華僑多是閩粵人,十分珍愛水仙,每逢春節(jié)都將水仙供在幾案,寄托思鄉(xiāng)之情。1950年1月7日,夏威夷檀香山中華總商會舉辦了首屆水仙花節(jié),從那時起,每年一次從未間斷。作為節(jié)慶重要項目,每年都要選出水仙花皇后和公主,代表檀香山華人到世界華人聚集地進行友好訪問[1]131。在某種意義上,在許多華僑心目中,水仙花具有了“國花”的象征意義。在民國水仙大量銷往歐美的背景下,西方人也視水仙為中國國花。1920年冰巖《國花水仙》一文中寫道:“菊傲風霜開花適在雙十時節(jié),定為國花至宜也。顧有主牡丹者,有主嘉禾者,莫衷一是。而考之西籍,則認水仙為吾國國花。水仙,水仙,其為吾國外交的國花乎?”[110]中國水仙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花卉資源,成了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文化標志和象征符號。

        參考文獻

        [1]金波.水仙花[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翁國梁.水仙花考[M].中國民俗學會叢書,1936.

        [3]陳心啟,吳應祥.中國水仙考[J].植物分類學報,1982,20(3):371-379.

        [4]陳心啟,吳應祥.中國水仙續(xù)考——與盧履范同志商榷[J].武漢植物學研究,1991,9(1):70-74.

        [5]段成式.酉陽雜俎[M].北京:中華書局,1981:180.

        [6]林英.唐代拂菻叢說[M].北京:中華書局,2006:46.

        [7]段公路.北戶錄:卷三[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8]程杰.中國水仙起源考[J].江蘇社會科學,2011(6):238-245.

        [9]吳應祥.水仙史話[J].世界農(nóng)業(yè),1984(3):53-55.

        [10]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

        [11]劉學箕.方是閑居士小稿:卷下[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12]高似孫.緯略:卷八[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13]馮福京,郭薦.(大德)昌國州圖志:卷四[M].中國方志叢書本.

        [14]俞希魯.(至順)鎮(zhèn)江志: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5]黃紹文.(嘉靖)廣德州志:卷六[M].嘉靖十五年(1536)刊本

        [16]劉節(jié).(嘉靖)南安府志:卷二○[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本.

        [17]高廷愉.(嘉靖)普安州志:卷二[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

        [18]張可述.(嘉靖)洪雅縣志:卷三[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

        [19]歐陽保.(萬歷)雷州府志:卷四[M].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本.

        [20]范承勛,張毓碧,謝儼.(康熙)云南府志:卷二[M].中國方志叢書本.

        [21]周埰,李綬.(乾隆)廣西府志:卷二○[M].中國方志叢書本.

        [22]王世懋.學圃雜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5:7.

        [23]于若瀛.弗告堂集:卷四[M].四庫禁毀書叢刊本.

        [24]周文華.汝南圃史:卷九[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25]牛若麟,王煥如.(崇禎)吳縣志:卷二九[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本.

        [26]王鏊.(正德)姑蘇志:卷一四[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27]曹一麟.(嘉靖)吳江縣志:卷九[M].臺灣學生書局,1987.

        [28]張寅.(嘉靖)太倉州志:卷五[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本.

        [29]曹學佺.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卷一[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30]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75.

        [31]畢沅.靈巖山人詩集:卷二四[M].清嘉慶四年(1799)經(jīng)訓堂刻本.

        [32]屈大均.廣東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700.

        [33]張九鉞.紫峴山人全集:卷上[M].咸豐元年(1851)張氏賜錦樓刻本.

        [34]李漁.閑情偶寄:卷一四[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35]陳正學.灌園草木識:卷二[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36]陳汝咸,林登虎.(康熙)漳浦縣志:卷四[M].中國方志叢書本.

        [37]汪國棟,陳元麟.(康熙)龍溪縣志:卷一○[M].刻本.康熙五十六年(1717).

        [38]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卷三[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39]吳宜燮,黃惠,李疇.(乾隆)龍溪縣志:卷一九[M].中國地方志集成本.

        [40]萬友正.(光緒)馬巷廳志:卷一二[M].中國方志叢書本.

        [41]陳文緯,屠繼善.(光緒)恒春縣志:卷九[M].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本.

        [42]朱振民.漳州水仙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8.

        [43]陳堯熙.福建龍溪之水仙花[J].農(nóng)村合作月報,1936(2):99.

        [44]瞬初.福建漳州府之水仙[J].申報,1928-12-27.

        [45]廷瑞,孫紹宗,張輔相.(民國)海城縣志:卷五[M].中國地方志集成本.

        [46]許榮義,李益民.中國水仙[M].廈門:福建美術出版社,1992:7.

        [47]陳淏子.花鏡[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62.

        [48]溫革,化振紅.分門瑣碎錄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9:109.

        [49]吳懌,張福,胡道靜.種藝必用[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63:42.

        [50]施宿.(嘉泰)會稽志:卷一七[M].宋元方志叢刊本.

        [51]俞宗本,康成懿.種樹書[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62:49.

        [52]陳繼儒.致富奇書:卷二[M].清乾隆刻本.

        [53]蘇軾.格物粗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5:7.

        [54]毛昌善,陳蘭彬.(光緒)吳川縣志:卷二[M].中國方志叢書本.

        [55]富察郭崇.燕京歲時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53.

        [56]張心泰.粵游小識[M].刻本.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57]伍煒,王見川.(乾隆)永定縣志:卷一[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58]龍啟瑞.浣月山房詩集:卷一[M].龍繼棟京師本.清光緒四年(1878).

        [59]汪灝,等.廣群芳譜[M].上海:上海書店,1985.

        [60]樊增祥.樊山集:卷一一[M].清代詩文集匯編本.

        [61]劉光第.衷圣齋詩集:卷下[M].清代詩文集匯編本.

        [62]劉墉.劉文清公遺集:卷一二[M].清代詩文集匯編本.

        [63]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一八七[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64]文震亨.長物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5]許有壬.至正集:卷一九[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66]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7]李福泰,史澄.(同治)番禺縣志:卷四九[M].中國方志叢書本.

        [68]徐宗亮.(光緒)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六[M].中國地方志集成本.

        [69]彭孫貽.明詩鈔[M].四部叢刊續(xù)編本.

        [70]愛新覺羅·玄燁.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三七[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71]謝章鋌.賭棋山莊集:卷一三[M].清代詩文集匯編本.

        [72]鄧廷楨.雙硯齋詩鈔:卷一四[M].清代詩文集匯編本.

        [73]秋瑾.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71.

        [74]徐有貞.武功集:卷一[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75]李汝珍.鏡花緣[M].濟南:齊魯書社,1995:12-15.

        [76]愛新覺羅·弘歷.御制詩集二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77]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163.

        [78]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60.

        [79]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三[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80]吳東邁.吳昌碩談藝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95.

        [81]郭燦江,張迪.清康熙景德鎮(zhèn)窯十二花卉杯賞析[J].中原文物2006(4):88-91.

        [82]陳潤民.青花花卉紋水仙盆[EB/OL].http://www.dpm.org.cn/shtml/117/@/7977.html.

        [83]汪慶正.中國陶瓷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204.

        [84]楊群群.淺談水仙六瓣壺的風骨之美[J].江蘇陶瓷,2012(45):37.

        [85]陳麗華.剔紅花卉詩句圖筆筒[EB/OL].http://www.dpm.org.cn/shtml/117/@/5083.html.

        [86]劉岳.染牙水仙湖石盆景[EB/OL].http://www.dpm.org.cn/shtml/117/@/4322.html.

        [87]劉靜.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EB/OL].http://www.dpm.org.cn/shtml/117/@/6182.html.

        [88]房宏?。{色緙金水仙紋袷馬褂[EB/OL].http://www.dpm.org.cn/shtml/117/@/7360.html.

        [89]房宏?。嗌喞C水仙團壽紋袷坎肩[EB/OL].http://www.dpm.org.cn/shtml/117/@/7445.html.

        [91]陳英?。e話水仙[J].華僑月刊,1949(1).

        [92]陳堯熙.福建龍溪之水仙花[J].農(nóng)村合作月報,1936(2):111.

        [93]朱振民.水仙盆景造型[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4:13-14.

        [94]袁宏道.瓶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8.

        [95]楊基.眉庵集:卷一一[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96]法若真.黃山詩留:卷一一[M].清康熙刻本.

        [97]張毛?。Q汀集:卷二[M].四庫未收書輯刊本.

        [98]阮元,等.兩浙輶軒錄:卷一九[M].清嘉慶刻本.

        [99]楊慎.升庵集:卷三四[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100]祝德麟.悅親樓詩集:卷一七[M].清嘉慶二年(1796)姑蘇刻本.

        [101]吳嵩梁.香蘇山館詩集:卷一三[M].清木犀軒刻本.

        [102]劉璟.易齋稿:卷六[M].清抄本.

        [103]費元祿.甲秀園集:卷二○[M].明萬歷刻本.

        [104]呂誠.來鶴亭詩:卷四[M]//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105]姚瑩.后湘詩集:卷三[M].清中復堂全集本.

        [106]高君箴.魯迅與鄭振鐸[J].新文學史料,1980(1):242.

        [107]周瘦鵑.周瘦鵑文集[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275-278.

        [108]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06.

        [109]郭沫若.百花齊放[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58:2.

        [110]冰巖.國花水仙[J].婦女雜志(上海),1920(6):11.

        〔責任編輯:陳濟平〕

        猜你喜歡
        審美價值起源傳播
        圣誕節(jié)的起源
        奧運會的起源
        清明節(jié)的起源
        萬物起源
        中國漫畫(2017年4期)2017-06-30 13:06:16
        淺析傳統(tǒng)藝術互滲性的當代審美價值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09:09
        中國門神畫之美
        試論動漫藝術的審美價值
        “作好作惡者皆龍友也”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當代傳播視野下的昆曲現(xiàn)象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精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免费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2022| caoporon国产超碰公开|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 麻豆人妻性色av专区0000|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性爱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在线视频在线视频在线视频|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动态图|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手机在线国产福利av|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久久久|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西西人体大胆视频无码| 久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色吧|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 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 中文字幕亚洲区第一页| 蜜桃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日本一本免费一二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日韩国产|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一级免费| 青青草成人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又粗又大又硬毛片免费看| 亲子乱aⅴ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亚洲精品性爱视频| 蜜桃在线高清视频免费观看网址|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 夜夜欢性恔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