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娜 王海增
【摘要】 目的 觀察并探討替吉奧(S-1)聯(lián)合奧沙利鉑(L-OHP)配合局部電容場深部熱療治療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方法 92例晚期胃癌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50例)和對照組(42例)。實驗組于第1天給予奧沙利鉑130 mg/m2, 靜脈滴注1~2 h;于第1~14天給予替吉奧80 mg/(m2·d), 分早、晚兩次口服, 局部電容場深部熱療(上腹部);化療第1天開始, 設定溫度42~45℃, 60 min/次, 隔日1次, 1周期6次, 21 d為1周期。對照組于第1天給予奧沙利鉑130 mg/m2, 靜脈滴注1~2 h;于第1-14天替吉奧80 mg/(m2·d), 分早、晚兩次口服, 21 d為1周期。兩組均進行4~6周期治療,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70.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7.6%,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配合局部電容場深部熱療治療晚期胃癌比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化療臨床療效更好, 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提高生存質量, 且化療不良反應率降低, 安全性更高。
【關鍵詞】 腫瘤;胃癌;化療;熱療;替吉奧;奧沙利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155
胃癌是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 在我國發(fā)生率亦較高, 臨床中較為常見, 因早期癥狀隱匿, 且缺乏特異性, 不易被發(fā)覺, 患者就診時多為中晚期, 大多數(shù)已經(jīng)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 姑息性治療成為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本文選取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92例, 其中50例采用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配合局部電容場深部熱療治療, 取得了良好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5年1月資料齊全的晚期胃癌患者92例, 其中男61例, 女31例, 年齡29歲~66歲, 中位年齡51歲。均為已失去手術治療機會或不愿意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50例)和對照組(4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選標準 ①有活檢組織細胞學依據(jù)。②有明確的可觀察病灶, >1個的可測量觀察病灶。③預期生存期≥3個月, KPS評分≥60分。④血常規(guī)及各項生化指標基本正常。⑤臨床癥狀典型, 分期為Ⅲ~Ⅳ期, 既往未接受過抗腫瘤治療。⑥排除化療禁忌證。全部簽訂治療知情同意書。
1. 3 治療方法 治療前均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心電圖、CT、MRI等, 給予鹽酸托烷司瓊5 mg, 靜脈滴注, 預防胃腸道反應。實驗組于第1天給予奧沙利鉑130 mg/m2, 靜脈滴注1~2 h;于第1~14天替吉奧80 mg/(m2·d), 分早、晚兩次口服。上腹部給予珠海中孚CT-IIA型體外電容場熱療機行局部深部熱療, 輸出頻率為13.56 MHz, 化療第1天開始, 設定溫度42~45℃, 60 min/次, 隔日1次, 1周期6次, 21 d為1周期。對照組于第1天給予奧沙利鉑130 mg/m2, 靜脈滴注1~2 h;于第1~14天替吉奧80 mg/(m2·d), 分早、晚兩次口服, 21 d為1周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不能繼續(xù)治療的嚴重不良反應, 實驗組及對照組治療周期均為4~6周期。
1. 4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jù)CT和(或)MRI檢查結果, 比較治療前及治療周期結束后腫瘤病灶大小的變化, 按照實體瘤治療療效的評價標準RECIST[1]: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灶穩(wěn)定(SD)、疾病進展(PD)4級。CR所有靶病灶消失。PR靶病灶體積減少>50%。PD靶病灶最長徑之和與治療之后所記錄到的最小的靶病灶最長徑之和比較, 增加20%或出現(xiàn)1個或多個新病灶。SD介于PR和PD之間??傆行?CR+PR。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 實驗組CR 4例, 占8.0%;PR 31例, 占62.0%;SD 10例, 占20.0%;PD 5例, 占10.0%??傆行蕿?0.0%。對照組CR 1例, 占2.4%;PR 19例, 占45.2%;SD 12例, 占28.6%;PD 10例, 占23.8%。總有效率為47.6%。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24例, 占48.0%, 對照組不良反應35例, 占83.3%。實驗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胃癌為胃黏膜上皮發(fā)生的惡性腫瘤, 因為早期癥狀隱匿, 發(fā)現(xiàn)時大多已失去手術機會, 治療主要以化學藥物為主, 而各種化療藥物的治療效果已達到平臺期, 單純提高藥物劑量只能使不良反應增加卻不能提高化療療效, 要使化療達到更好效果, 可試圖借助物理輔助治療提高療效, 本研究通過化療配合局部電容場深部熱療技術取得了比單一化療更好的治療效果。
熱療也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手段[2]。體外電容場熱療機采用頻率為13.56 MHz電磁波, 通過上下極板產(chǎn)生電磁波貫穿人體治療部位, 人體內(nèi)水分子在高頻電磁波作用下高速運動相互摩擦產(chǎn)生能量, 從而使人體深部產(chǎn)生高溫。高溫可使細胞膜的通透性增高, 提高了化療藥物的滲透吸收度及藥物的反應速度, 對腫瘤產(chǎn)生熱化療作用。因為腫瘤內(nèi)部血管網(wǎng)先天發(fā)育不良, 加熱后加重腫瘤內(nèi)微血管閉塞, 血液循環(huán)緩慢, 局部散熱不良, 使腫瘤內(nèi)溫度比周圍正常組織高3~7℃, 直接對腫瘤造成熱殺傷。因為腫瘤內(nèi)部血運不暢且氧耗量大, 致使腫瘤內(nèi)部乏氧細胞比例增高, 因乏氧細胞比正常組織細胞對熱更敏感[3], 加熱后促進腫瘤內(nèi)部組織壞死提高抗腫瘤活性。同時高熱促進腫瘤原位壞死吸收后刺激機體免疫系統(tǒng), 增強骨髓造血, 增加自身T細胞、NK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抗腫瘤活性。本組研究實驗組總有效率為70.0%, 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47.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熱療可以改善胃腸蠕動功能, 減少惡性、嘔吐及腹瀉癥狀;熱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 營養(yǎng)神經(jīng)纖維細胞, 減輕癌痛及改善奧沙利鉑引起的末梢神經(jīng)炎癥狀。本研究實驗組不良反應率48.0%, 對照組不良反應率83.3%, 實驗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明顯減輕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實驗組僅出現(xiàn)1例體表水泡, 為熱療時未能及時擦去體表汗液所致的淺表燒傷, 給予護理后痊愈, 未影響整體治療。
綜上所述, 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配合局部電容場深部熱療治療中晚期胃癌比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化療臨床療效更好, 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提高生存質量, 且安全性高, 化療不良反應更少。本觀察組樣本相對較小, 今后將繼續(xù)擴大樣本, 進一步觀察化療配合局部電容場深部熱療在中晚期胃癌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
參考文獻
[1] Tsuchida Y, Therasse P.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new guidelines. Med Pediatr Oncol, 2001, 37(1):1-3.
[2] 盧慶剛, 牟安娜, 朱禮, 等, 局部熱療聯(lián)合奧沙利鉑、多西紫杉醇、5-氟尿嘧啶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隨訪研究. 疑難病雜志, 2014, 13(6):597-600.
[3] 王婧, 田劭丹. 晚期胃癌治療進展. 中國腫瘤臨床, 2010, 37(3): 171-175.
[收稿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