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他們就會產(chǎn)生力量,南郭小學透過設計思維方法,帶領孩子從學校與小區(qū)出發(fā),探索教育的新路。
彰化火車站即將是臺灣第一個提供東南亞語購票操作說明的火車站。未來,周末的時候,還會安排越南語人力,定點協(xié)助指導售票機操作服務。臺灣已經(jīng)有超過六十萬的東南亞移工,但是能想到提供這樣的服務和實踐,卻是彰化縣南郭小學三個四年級的小學生。
位于彰化八卦山大佛風景區(qū)附近的南郭小學,是彰化少數(shù)設有資優(yōu)班的學校。臺灣資優(yōu)教育方向多集中在強化數(shù)理教育,但是南郭小學一群三十歲出頭的老師,卻試圖透過引入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方法,帶著孩子探索和改變世界。
帶領孩子的龍麗華老師談到“移起在臺灣”行動,開始是在課堂討論移工問題中,發(fā)現(xiàn)移工們因語言問題無法順利購票。于是帶著三個四年級的女生許茗涵、陳亮伃、林彥妤,先后訪談幾位移工之后厘清問題,再將自動售票機的中文操作步驟整理好,主動寫信向臺北知名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與彰化縣新移民協(xié)會尋求翻譯協(xié)助。順利募集到越南語、印度尼西亞語、菲律賓語和泰國語的操作說明,之后還與彰化火車站及鐵路局局長積極聯(lián)系,爭取改變的可能。
自嘲是“憤青”的吳嘉明老師很希望教育出一個關心社會的未來公民。他語重心長地分析,如果孩子沒有學會如何當公民,那么功課學得再多,能力再杰出,長大后也不會對社會帶來正面的力量。關心社會應該要讓孩子從關心生活開始,吳嘉明相信:“孩子的學習,要符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p>
2010年,南郭小學資優(yōu)班成立,老師們正好接觸到以設計思維為架構、源起于印度的“全球孩童創(chuàng)意行動挑戰(zhàn)(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通過參與行動挑戰(zhàn),讓老師及學生們有目標及舞臺,同時讓教學理念有更清晰的實踐藍圖。
要教孩子關心社會、采取行動,最困難的是什么?
“同理心是最難教的”,問起四位老師帶領這么多的故事行動項目的感受,他們給了一個相同的答案。
老師們感觸很深,現(xiàn)在孩子們每天生活局限在學校、安親班及家里,生活經(jīng)驗不多,對很多事都只能有簡單的問題或答案。而老師本身,在過去單向的教學架構下,也很容易就對一件事很快下評斷。
所以,老師怎么放下自己的權威,帶領孩子將問題想廣看深,對于教學的確是很大的挑戰(zhàn)。
改變的第一步是老師自己要先改變。吳嘉明說,如果老師自己不走出框架,學生也無法走出來。他以自己為例,去年帶孩子制作校門口交通問題改善的“安全上學路”,自己就先把交通法規(guī)全部讀了一遍。
龍麗華老師,為了不讓孩子覺得做這些事只是為了比賽,自己每周都會打電話去鐵路局詢問項目進度。“這是互相學習的過程,不是老師給答案,而是大家一起找答案。”龍麗華老師說。
不只是與孩子共同合作,老師也學著和老師合作。因為許多的專題都牽涉到跨領域,以往單打獨斗的方式,很難應付教學現(xiàn)場所需。因此,四位老師不僅形成協(xié)同教學團隊,對外也嘗試與他校合作,彌補彼此專業(yè)的不足。
要鼓勵孩子跨界,大人的責任就是要建立一個讓孩子安心跨界的環(huán)境?!昂⒆佑械臅r候天馬行空的回答,被大人潑冷水,叫孩子不要不切實際,造成孩子不敢說、不想說。”陳宥妤老師指出,建立一個讓孩子可信任的環(huán)境很重要。因此,他們會鼓勵孩子盡量多說話,也不會跟孩子說這不可能做到。
吳嘉明老師直言,他們最常被質疑的就是,因為這是資優(yōu)班,所以才能推行設計思維教學。
但他們的期待是,讓資優(yōu)班的孩子成為種子,然后這些孩子能夠帶回原班級影響更多學生。“在目前課堂多要趕進度的現(xiàn)實下,的確會有一些難度,但并非不可能做到,比如社會課或綜合課,其實是可以結合的?!?/p>
大人們也必須改變的是,不要太急著看到孩子學習的成果,應該要去欣賞過程。
“整個社會太習慣用結果論看事情,覺得一定要有個什么,但參與的過程孩子其實就已經(jīng)得到了東西。勇敢不是不怕,而是帶著恐懼向前?!标愬舵ダ蠋熣f,帶領的過程中,老師本身也有很多不確定,自己也都在學習摸索。
實踐過程中,會看到累積的力量涌現(xiàn)。這一堂課,老師和學生互相學習,跨越了身份,也看到自己的力量。
南郭小學六年級學生:專題讓我看見自己的力量
目前就讀南郭小學六年級的謝涴兒、蕭立楷,在五年級時與其他7位同學,覺得校門口交通混亂,利用上學前、下學后的時間觀察、記錄上下學交通的狀況。
之后拜訪相關的公務單位,還收集學生家長的意見。最后提出解決辦法,包含校門口增設交通號志燈與斑馬線、取消靠近學校的停車格、增設交通桿嚴禁車輛跨越、移除天橋底下機車停車格等4項改善方案,得到縣府和縣警局的重視。
這個“安全上學路”的專題,去年還獲邀至墨西哥參與DFC全球孩童創(chuàng)意行動挑戰(zhàn)的國際年會,分享他們的故事。
謝涴兒說,因為自己是媽媽每天騎機車帶她上學,所以覺得交通有很大的問題。在過程中,雖然每天站在校門測量車流量很無聊,但做了案子之后也發(fā)現(xiàn),很多事其實沒有那么困難,只要愿意花時間與心力就有可能改變。而蕭立楷說,訪問家長很辛苦,但后來被肯定覺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