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寶怡
【摘要】英國著名詩人、小說家托馬斯·哈代在其代表作之一的《德伯家的苔絲》中,突出表現(xiàn)了一個社會動蕩時期時的悲觀主義。《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性格與環(huán)境小說”中最為典型的一部,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價值審美、復雜環(huán)境以及悲慘命運是作者哈代悲劇觀的主要因素和集中表現(xiàn)。作者在書中對女主人公苔絲悲慘命運的描寫也將作者的悲劇觀烘托得淋漓精致。
【關鍵詞】悲劇觀;社會動蕩;《德伯家的苔絲》
托馬斯·哈代作為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作家,親歷了維多利亞時代到上世紀初之間的動蕩年代。哈代創(chuàng)作的涉獵范圍較廣,囊括了多種風格的小說及詩歌。對中國讀者而言,哈代是一名杰出的小說家,外界在分析哈代生平時也習慣將其定義為小說家。哈代實現(xiàn)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到現(xiàn)代流派的成功轉(zhuǎn)型,其中最具個人特色的就是“性格及環(huán)境”型小說,充滿了人與環(huán)境、社會、命運之間的奮斗掙扎,以此烘托出作品人物的無奈和弱小。這也是哈代對“悲劇”的個人理解集中體現(xiàn)。
《德伯家的苔絲在》這部小說將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人身上命運、性格的悲劇與社會底層所存在的悲劇相互融合,是哈代悲劇小說的極致體現(xiàn)。哈代在塑造小說主角苔絲的人物形象時賦予了角色充足的立體感。女主角苔絲在故事中就一個悲劇主體:從小就生活在貧苦的小販家庭奠定了苔絲在當時社會卑微低下的社會地位:父母讓她去富老太婆家攀親戚,從而遇到亞雷克是她一生悲劇的開始:本以為遇到牧師的兒子安吉爾之后會有一個美好結局,恰恰相反這成了苔絲悲劇命運的延續(xù):后來又一次遇到了開啟她悲劇命運的亞雷克,從而將她原本唾手可得的幸福扼殺:直到最后她親手將亞雷克殺死并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而結束了這悲劇的一生。美好希望被現(xiàn)實打破這一寫作手法的運用,并不是哈代用來博取同情的一種手段,而是在悲慘嚴酷的現(xiàn)實當中滲透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升華,并借此啟發(fā)讀者的深度思考。
一、注定悲劇的愛情
哈代在小說的副標題中提到女主人公苔絲是“一個純潔的女人”,在很多讀者的心中苔絲也是“一個完美的女人”,她淳樸、善良、聰慧是多數(shù)男性以及作者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代表。與此同時,在對苔絲的描寫中也體現(xiàn)了她性格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可以看出苔絲的一生除了最后親手殺死亞雷克之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苔絲的社會地位注定了她注定悲劇的愛情,首先她經(jīng)濟貧困;第二當時法律制度對貧苦人民的不公平對待:第三階級分明的社會地位。作者對女主苔絲最后的結局是做出了精心的設計謀劃的,抨擊了當時社會對下等階級貧苦人民不公平的對待,也是對人性道德上的啟示。
哈代在塑造苔絲這一人物形象時,在當時的社會形勢中是一個全新的女性形象。苔絲一方面試圖掙脫傳統(tǒng)世俗的束縛一方面又深陷道德對自身的羈絆,尤其是后者與他悲劇的命運息息相關。苔絲的命運是令人唏噓惋惜的,在愛情中苔絲屢屢受到傷害,當時她卻并沒有丟失心中的愛與希望。女人本就是非常感性的動物,如果本就處于一個動蕩社會的下層并且遭受到一系列的打擊,身體與心理早就不堪重負,如果連愛與希望都丟失,那么還有什么能讓這樣一個女人生存下去。
苔絲的愛情悲劇是當時時代背景的產(chǎn)物,社會的黑暗、階級的矛盾都催生了這樣一個悲劇的人物。其實苔絲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沒有錯,而導致苔絲悲劇一生的各種因素也沒有錯。告訴苔絲父親他們是貴族后代的牧師是想要追求宗教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苔絲的父母讓苔絲去攀附富有老太婆是追求更加好的物質(zhì)生活:亞雷克將苔絲陷入以后痛苦的生活是追求美好的事物:安吉爾拋棄苔絲遠渡重洋是追求愛情的完整與真誠;苔絲最后殺死亞雷克并付出自己的生命是追求一切悲劇的終結。苔絲愛情的悲劇不能怪任何人,加上苔絲雖然對宗教、法律、道德觀蔑視但是自己卻又深陷在世俗輿論與世俗道德中,更加注定她愛情的悲劇性。
二、悲劇社會中的小人物
《德伯家的苔絲》一文中,主角苔絲悲劇的一生也是但是社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悲劇。苔絲的家庭是處于社會底層的貧困小商販家庭,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背景下,苔絲家庭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階級是被社會所擯棄,也是最容易被上層階級所迫害的。在書中,苔絲的悲劇命運由兩個人物引發(fā),亞雷克和安吉爾。亞雷克典型的舊社會時期的惡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用金錢堆砌起來的光鮮外表也掩蓋不了他累心的邪惡。他在苔絲身上可以胡作非為,不計后果,因為那個時代法律制度不僅不會成為他的阻礙,還能成為維護他一項有力的工具。苔絲在受到亞雷克迫害時是無能為力的,因為社會就站在上層階級的一邊,從始至終苔絲就對于亞雷克來說就是一個弱者。
安吉爾與亞雷克是完全不同的一個存在,他溫文爾雅,鄙視階級等級觀念。在與苔絲的相處中他感到了鄉(xiāng)村生活的淳樸,也向往這樣淳樸簡單的生活,他看似是一個開明,有思想的高知識分子,其實內(nèi)心還存在著迂腐的固執(zhí)守舊的道德觀念。苔絲在他心目中一直是純潔完美無瑕的,直到苔絲告訴他之前所受到的凌辱。他不僅對苔絲沒有絲毫同情,甚至無視苔絲對自己的一片深情而將她拋棄,將苔絲推入了又一個痛苦絕望中。
三、性格鑄就的悲劇人生
哈代所塑造的“苔絲”,也是他所堅持的個人性格受環(huán)境影響、命運受意志影響兩大悲劇本質(zhì)和悲劇特征的立體展現(xiàn)。
哈代擅長在特定的情境下展現(xiàn)并突顯人物的悲劇性色彩,《德伯家的苔絲》更是他“性格與環(huán)境”類型小說中的經(jīng)典作品。哈代在作品中營造了大量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沖突情節(jié),在這些故事線索所構成的縱橫交錯的網(wǎng)絡中,慢慢展現(xiàn)出作品中的悲劇故事。苔絲是一個既自尊又自卑的聰慧女子,內(nèi)心認知的驕傲和出身低微的低下,使得她顯得分外矛盾。她倔強且又桀驁,對生命飽含渴望和熱愛,但是卻總是遭受外界的欺凌屈辱,故而一次又一次與周遭的人、事、物產(chǎn)生了激烈的摩擦和沖突。哈代的這些構思和描寫,也是深受進化論、自由論、意志論影響的側面體現(xiàn)。
小說的最后苔絲殺死亞雷克向他復仇,這并不能扼殺苔絲在讀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這是苔絲在長時期的迫害和被逼得走投無路時靈魂深處的爆發(fā)。故事結尾,面對抓捕以及絞刑苔絲始終是從容面對的,苔絲對安吉爾說:“我已經(jīng)享受夠了這種幸福,現(xiàn)在我不會活著等你來輕視我了?!痹诮Y尾作者這樣寫道“那個眾神之王對苔絲的戲弄也就結束了”,苔絲悲劇的命運在這一刻得到了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