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亮
[提要] 土地權益是農民最基本的權益,是否擁有土地經(jīng)營權是農民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過去我國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高速的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進程,需要征占大量農民的土地,一部分農民也因此失去了土地。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保障失地農民的權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以馬克思地租理論為指導,探討保障我國農民土地權益有效對策。
關鍵詞:農民;土地權益;保障;馬克思地租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0月21日
土地是一切勞動產品的“生產基礎”,也是農業(yè)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而農業(yè)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yè),更是我國國民經(jīng)濟的基礎。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公開開放透明的市場規(guī)則,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xiàn)代化進程,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xiāng)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zhèn)化健康發(fā)展體制機制,農村土地與城市土地同地、同權、同價,三中全會關于土地的決定,無意讓我們看到了對于農民土地權益將得到更多的保護。為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進程中,如何確保農民在土地征用補償過程中換來對等的利益,實現(xiàn)社會公正,是9億農民的心聲,也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所以如何保障我國農民土地的合法權益,是我國“三農”問題中的核心焦點,基于此,本文也將重點研究在城市化進程中,以馬克思地租理論為指導,探討如何保障農民在征地過程中的土地收益。
一、馬克思地租理論關于土地收益的分配
地租是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生產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不管任何形式的地租都有一個共同點: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jīng)濟上的表現(xiàn)形式。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和西方經(jīng)濟學地租理論在分析地租的形成和本質上有明顯的區(qū)別,研究社會主義地租問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為指導。
1、絕對地租。絕對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憑借對土地所有權的壟斷而取得的地租。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情況下,不管租用什么樣的土地,租用者都必須交絕對地租。絕對地租來源于產品的價值高于生產價格的差額形成的超額利潤。絕對地租的存在是土地所有制的產物,是土地所有權實現(xiàn)的經(jīng)濟表現(xiàn)形式。
2、級差地租。級差地租是指租用較優(yōu)土地所獲得的歸所有者占有的超額利潤。產生級差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經(jīng)營壟斷,土地質量差異僅是產生級差地租的自然基礎。級差地租分為級差地租I和級差地租Ⅱ。馬克思認為是土地肥力和位置差異形成級差地租I,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xù)追加投資,采用集約化經(jīng)營方式則形成級差地租Ⅱ。
3、壟斷地租。壟斷地租是由產品的壟斷價格帶來的超額利潤轉化成的地租。一部分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條件,能夠生產出某些其他地方無法生產出的珍貴物品。比如,某些地區(qū)出產的特殊農副產品。這些產品按照不僅大大超出生產價格,而且以超過其價值的壟斷價格出售。這里所說的壟斷價格與由土地所有權的壟斷而存在的使農產品按照超過生產價格的價值出售而形成的壟斷價格不同。
二、我國農民土地收益分配現(xiàn)狀
作為一個世界農業(yè)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三農”問題也一直是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急需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改革開放過后,一部分農村人口隨著城市化進程轉移到了城市,但絕大多數(shù)農民仍留在農村,土地仍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仍需要征用大量土地,大量農民因此失去土地,同時也失去了收入的主要來源,因為征地補償問題造成的群體性事件屢見不鮮,從而引起社會動蕩,因此怎樣保障失地農民在征地拆遷過程中的土地收益,是政府征地過程中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按照國家相關規(guī)定,在土地轉讓過程中,農民土地收益的主要來源是征地補償費,但在實際征地補償費的分配過程中,農民實際只能分得土地收益的極少部分,因而被占地農民的正常生活將會受到極大影響。一方面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征地過程中,人為造成的農村土地低價轉讓,導致土地國有化進程中大量珍貴的土地資源被浪費,政府為了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不斷從農民手中以征用的形式獲得土地資源,而被征用土地很多卻被閑置;另一方面由于農民在征地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雖然征地給予了一定數(shù)額的征地補償費,但是征地補償費中的級差地租不能準確地到達農民手中,農民關于土地的收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從而引起農民的不滿,造成眾多群體性事件。中國的農村隨著高速的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引發(fā)了一系列土地產權的變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由此在國家、集體、農民、開發(fā)商四個責任主體之間,出現(xiàn)了嚴重的土地收益分配不均等問題。而在我國現(xiàn)行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下,農民的土地權益沒有得到實際的保障,如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是我們政府面臨的重要現(xiàn)實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決定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否能夠早日實現(xiàn)。
三、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的建議
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地租理論,社會主義社會依然存在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和壟斷地租。級差地租可以分為級差地租I和級差地租Ⅱ,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地租分配理論,級差地租I應該歸土地所有者所有,級差地租Ⅱ應該由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所有。而土地征用后之所以會產生增值,是由于土地的位置差異、國家規(guī)劃和開放投資造成的,增值部分當然包括兩種形式的級差地租按照馬克思主義地租收益分配理論,土地收益應該按以下順序分配:
1、絕對地租和壟斷地租的分配。在土地非農化過程中,在集體、政府、開發(fā)商三者之間,集體是土地原始所有者,絕對地租應該歸集體所有。絕對地租以征地補償費的形式歸土地所有者的集體經(jīng)濟組織所有。壟斷地租是以特殊有利的自然條件為基礎產生的,而這種特殊的自然條件是一種特殊的自然資源,不屬于某個人或組織,因此壟斷地租應歸全體公民所有,由政府代表國家取得,但在實際中一般歸土地使用者所有。
2、級差地租I的分配。級差地租I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的肥力和位置差異,包括地塊與市場距離的遠近、交通運輸、通訊條件、不同的人口密度等因素。從影響級差地租的因素來看,可以分兩種形態(tài)來對待,屬于自然條件影響方面的,應歸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土地開發(fā)者共同所有,級差地租I-1由以上三者共享;而對經(jīng)濟條件影響因素,從實際情況來看,主要受土地所處的不同位置產生不同影響,位置不同也造成其周圍基礎設施的主要投資主體的不同。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級差地租I-2應當歸投資環(huán)境的投資責任主體所有。在政府規(guī)劃的區(qū)域內,如果周圍基礎設施投資主要來自政府,這部分土地的級差地租I-2,應歸政府所有;遠離城市和政府駐地的級差地租I-2,應該由村集體占有。
3、級差地租Ⅱ的分配。級差地租Ⅱ是指對同一地塊連續(xù)追加投資,因生產率提高而產生超額利潤轉化成的級差地租。它具體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對土地直接投資形成的級差地租Ⅱ-1,第二種是對土地間接投資形成的級差地租Ⅱ-2。在第一種形態(tài)下,對耕地的連續(xù)追加投資,在農地轉為非農地用途中,可能不產生效益(級差地租Ⅱ-1-l),原為集體建設用地的土地,可產生部分級差地租(級差地租Ⅱ-1-2)。因此,在補償中要區(qū)分不同的責任主體和征用前后的土地用途,從而要讓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分享到這部分補償。級差地租Ⅱ的第二種形態(tài),根據(jù)形成地租的不同特征,細分為由市場基礎設施投資形成的級差地租Ⅱ-2-1,以及由社會性投資形成的級差地租Ⅱ-2-2。級差地租Ⅱ-2-1主要是由國家和各級政府對交通電訊等基礎設施上的不斷投入而形成的,因此這部分應該由國家或各級政府所有;級差地租Ⅱ-2-2主要由社會展開性地租形成,該部分的地租應歸基礎建設單位或者政府代表這些基礎建設單位所有,但實際上這部分地租往往歸開發(fā)者所有。
級差地租是土地轉讓價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級差地租Ⅱ在農民收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現(xiàn)實是級差地租正在不斷減少,這主要是由于農產品市場的開放性和我國農業(yè)生產的低效造成的,必然會影響到轉讓收益價格,減少農民收益。解決級差地租減少有效的措施是降低社會生產的價格,其措施是:一是在金融市場上給予一定的援助政策。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推進小額信貸,解決農民的資金問題,鼓勵和幫助農民進行投資,以保證農民獲得級差地租II;二是技術支持。鼓勵農業(yè)科技人員扎根農村,形成長期、穩(wěn)定、有效的制度,以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降低我國農業(yè)個人生產價格,從而提高我國農業(yè)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保障我國農民收入;三是政府的土地管理不僅應堅持基本原則,而且還要有靈活的策略,積極幫助農民擴大市場,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
總之,如何保障我國農民在征地過程中的土地合法收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也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心聲,能夠有效地降低因為征地補償不足引發(fā)的各種群體性事件,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問題,極大地緩解社會矛盾,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良好基礎。但是,本文僅僅從土地收益分配角度探討如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除此之外,政府更應該解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yè)、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對如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的研究還值得學者進一步研究,本文在此僅作簡單討論,不足之處批評指正。
主要參考文獻:
[1]許明月.土地家庭承包經(jīng)營制度:績效與創(chuàng)新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
[2]黨國英.當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現(xiàn)狀與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4.
[3]障偉國,劉紅.關于農民土地權益若干問題的思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4]古桂琴,丁鑫.征地過程中農民權益受損及對策分析[J].北方經(jīng)濟,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