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仲秋
【關鍵詞】字理 識字 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080-01
識字是學生認識世界、豐富情感的過程。小學識字教學要求把識字和寫字結合起來,小學生年齡小,思維還不成熟,學習了生字如果不練習書寫就很容易遺忘,同時他們在寫字過程中普遍存在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書面表達和交流。如何更好地進行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筆者認為,教師應以字理為本,通過識用結合讓學生體會學習漢字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準確、深刻的識字感知
漢字以象形、會意為本源,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學生初次感知新事物時,進入大腦的信息一般不易受干擾,印象也較深刻,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應注意聯(lián)系漢字字理,運用簡筆畫的形式喚起學生頭腦中的相關表象,幫助學生實現(xiàn)“由圖到字”的轉(zhuǎn)化。字理識字促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和言語運用作用,主動參與表象的建立以及對字義的探究,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字理學習積極性。比如,筆者在教學“燕”字時,先展示燕子的實物圖,讓學生整體感知燕子的外形特征,例如頭部、身體、翅膀和尾巴,然后出示燕子的抽象圖,最后出示“燕”字的楷體字,引導學生把“燕”字與實物圖相聯(lián)系,讓學生明白“燕”這個字的構字部件演變的由來,理解“燕”字的上部分“廿”是實物圖中燕子的頭部,中間部分的“口”表示燕子的身體,而被分開列在“口”字兩側的“北”是燕子的雙翅,下邊的“四點底”是燕子的尾巴。這樣,學生再也不會把“燕”字的上半部分“廿”寫成“艸”了,從而避免學生由于感知籠統(tǒng)而導致的認識泛化。學生也在點點、畫畫的同時對識字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教師出示實物圖片,通過對漢字形體演變過程的形象演示,促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和言語運用等器官的相互聯(lián)合,主動參與對事物表象的建立和對字義的探究,幫助學生識字學習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
二、促使學生加深對字義的理解
學生對生字字義不理解是他們?nèi)菀讓戝e別字的一個原因,特別是在寫形近字、同音字時,更容易在選擇和運用上出錯。字理識字注重字義與形、音的聯(lián)系,學生只有弄懂了字義與形、音的聯(lián)系,選擇用字時也就有了依據(jù)。如在教學中,學生容易混淆“藍”與“籃”這兩個字,教師可以采用講字理的方法,告訴學生“籃子”是使用竹篾編成的,所以是“竹”字頭;與青草的顏色有關,所以表示顏色的是“藍”字。學生明白了漢字字理,就很容易分清“藍”和“籃”的用法。又如學生常把“礻”與“衤”混淆,究其原因是不懂得這兩個偏旁內(nèi)涵的區(qū)別。教師先讓學生回憶電影、電視中祭祀神靈的鏡頭:神像前設有一張供桌,桌上擺有盤子,盤子里裝著供品,還有供神靈取食的筷子、刀等,提示學生:“示”的下半部分表示一張供桌,上面的一橫代表供桌上的盤子或供品。由于誰都沒見過鬼神,但供桌、供品大家都見過,因此古人就用表示供桌、供品的“示”字來代表神鬼這一概念?!办辍笔恰笆尽钡淖冃巫郑c鬼神、祭祀、祈福有關,如神、福、祥、祖、祝等,而“衤”是“衣”的變形字,與服裝有關,如補、衫、襖……學生根據(jù)漢字的特點參透字理知識,培養(yǎng)了識字能力,領略了漢字內(nèi)在的意蘊,他們寫錯別字的幾率自然就大大地降低了。
三、減少強化訓練對學生的干擾
字理識字教學強調(diào)學生在課堂上的書寫訓練。在字理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默寫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識字。默寫對照是指教師在教學一個生字后要求小學生在本子上默寫,再與黑板上的范字相對照,檢查默寫效果。寫得對的,學生可再寫一個,如果寫錯了,學生先改正錯誤的地方再寫兩遍。如在教學“酒”字時,許多老師一再強調(diào)寫“酒”字的右半部分時不要漏掉里面的“—”,由于教師再三強調(diào)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遇到“灑”字時,學生也會由于教師在教“酒”字時的強化干擾而容易寫錯。教師不妨可以告訴學生“酉”字里的一橫表示酒壇里有酒,酒壇里有酒才能倒出酒,故三點水和“酉”組合表示“酒”。這樣,學生輕輕松松地記住了“酒”字的造字與結構特點,也避免了教師的強化教育在學生腦中留下干擾,將“酒”字和“灑”字弄混淆。學生理解了兩個字的區(qū)別,再通過默寫對照的方法練習寫“酒”字,自己先在小本子上默寫再與教師的范字對照,檢查默寫的效果。這樣識字既強化了小學生對生字的最初印象,又加強了小學生對漢字音、形、義的理解,提高了識字效率,同時便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糾正錯誤,避免學生累積性寫字錯誤的情況發(fā)生。
識字學習是一個反復、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創(chuàng)造多種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多認字,在具體教學中滲透“字理為本、多元識字”的理念,把識字教學放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fā)展語言、提高認字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