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呱呱墜地,朗朗讀書,自啟蒙的《三字經(jīng)》,便有一句“玉不琢不成器”跟隨著我們,自遠古先人便悠悠傳來如此一句為人為師為父為母之道??上?,現(xiàn)人卻視其為老朽之辭,不以為意,只一味賞識。
借古觀今,唐朝讀書風氣日下。作為中國人心心念念的大唐盛世,江河日下。不論政治、經(jīng)濟這些玄奧之物,我們追根溯源,看看唐朝之人,便也知道為何了。大唐是中國古代最開放的王朝之一,受這樣的風氣影響,唐人灑脫自信,卻也狂放不羈。唐時,師風不存。也許是受“文無第一”的思想影響,士子恥于拜師,也恥于受管教。寬松自由的風氣孕育了如李白這般的醉中仙,卻也攜帶了如李林甫、高力士這般的口蜜腹劍、顛倒黑白之人。為何呢?因為缺乏管教。兒時的恥于師,長大為何不可恥于圣?自小就一味夸贊,不知自己有何錯誤,長大怎不恬不知恥?所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管教就是繩、墨,就是磨石,就是玉錐。
何為管教?管教不是責罰,也不是打罵,更不是棍棒與污語。管教,可看作“管”與“教”?!肮堋笔羌s束,是在人做錯時的一聲大喝,讓人懂得是非黑白;是人時時刻刻頭頂懸的一把劍,讓人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是教導,是在人迷惘時的一點北斗。教你如何行走于世;是人歲歲年年的金圭玉帛,教人如何養(yǎng)浩然之正氣。管教是盞歧路燈,讓人踉踉蹌蹌卻不至于偏離正道。
時人一味重視賞識教育,卻不知如何夸,夸哪里,而少了管教讓賞識成了溺愛,實在可悲可嘆!雖現(xiàn)在無法與唐朝等量齊觀,但于師道之不存也近乎了。教師不得管教學生,在學生做錯時,只能喃喃,一來二去,學生也不知道對錯,只覺得自己厲害得勁,黃口小兒,囂張至極,不懂得尊重,惹人嫌惡。再者說,一句話都未受過的小孩,成長怎能承擔風風雨雨?輕言生死,頹唐墮落,這又應怨誰呢?
玉不琢,不成器。少年為玉,管教為琢,一正紋理、二塑魂,三固本;賞識則如打蠟、上漆,孰輕孰重,孰先孰后,想必人自有定論,勿需多言。
(作者單位:河南省實驗中學高三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