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澤瓊 陳琛
摘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我們黨和人民始終追求的奮斗目標,但要最終實現(xiàn)這一奮斗目標,還需要更好地實現(xiàn)統(tǒng)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jié)社會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等多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我們黨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但是,也必須清醒看到,隨著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加快,我國的社會結構正在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目標相比,在人民群眾當中,還存在著許多與法治建設不相適應,不相符合的問題。
關鍵詞:依法治國;利益;化解
中圖分類號:D66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009-03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人們對“依法治國”,“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反腐”的熱點話題的聚焦,對法治化的強調成為其中一個鮮明突出的特點。從黨內法規(guī)到發(fā)揮制度剛性,從按先黨紀后國法的程序實踐,再到違法官員被依法依規(guī)懲處,“依法治國”的理念始終貫穿其中。我們黨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人民群眾當中,還存在著許多與法治建設不相適應,不相符合的問題。
一、法治視野下社會群體非理性訴求的成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社會的改革轉型與快速發(fā)展導致了多元化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凸顯甚至不斷激化,為了平衡利益沖突,相關訴求必然產生,但是由于社會中諸多問題都具有復雜性,使得許多利益訴求的表達往往容易偏離法制軌道。首先,從訴求主體身份的多元化來看,不僅有農民、工人、上班族、個體經營戶,而且有城市拆遷戶、上訪者等雙重身份,甚至是多重身份的利益?zhèn)€體。其次,從訴求問題的客體來看,訴求問題涉及的層級也不是單一的,觸及的層面不斷加深,增大了訴求問題能妥善迅速解決的難度。最后,從訴求的內容來看,所涵蓋內容的范圍也是在不斷擴大,種類多樣化,往往涵蓋了農村建設、社會保障、入學、就業(yè)、煤礦經營糾紛、拆遷補償糾紛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從理論上來說,在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過程中,當事一方或者雙方運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表達自己的訴求,就是理性訴求。但如果采取偏激手段,不依照法定程序,表達自己的不合理訴求,那就成為“非理性訴求”了。近年來,隨著法律體系日趨完善,法制觀念也深入人心,但在個別地方、一些領域內仍然存在“非理性訴求”增多或者激化的趨勢,它們往往通過圍堵、沖擊黨政機關,或堵塞交通,或威脅、侮辱、毆打工作人員,或糾纏鬧事等過激行為的形式來表現(xiàn),然而,往往當這些行為發(fā)生之后,它們不但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反而是成了事態(tài)惡化的“導火索”,演化成負面輿論的“風向標”,從而引人深思。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探究。
1.從心理層面來說,政府處理訴求能力滯后與群眾需求無法充分得到滿足之間的矛盾是主要原因。政府的宗旨在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盡可能地去滿足群眾提出的合理的利益訴求也是政府應盡的職責。政府在履行職責的同時,必須兼顧為公眾服務和實現(xiàn)社會公正兩者之間的平衡。隨著公民自我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更多地向政府提出訴求,群眾對政府辦事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政府辦事能力的希望值也越來越大。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府體制都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完善,法治政府建設正穩(wěn)步推進,司法體制也不斷地完善,為群眾辦實事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然而,并不是群眾提出的每個訴求,都能得到政府快速有效的解決,有些訴求甚至會石沉海底,一直得不到解決。訴求得到滿足的愿望落空,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矛盾就會升級,少數群眾的情緒,在問題長久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很容易失控,而產生一系列過激行為,他們通過上訪、鬧事、圍堵、游行抗議等各種途徑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有的甚至會對政府產生一種不信任感,政府在其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尊重也會隨之降低。
2.從管理層面來說,基層組織作為最貼近群眾生活的管理者,沒有切實做好群眾工作,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國社會轉型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凸顯,社會情緒相應地表現(xiàn)出積極與消極并存、復雜而又多變等特性,群眾的理性與非理性情緒往往交織在一起,這就要求我們的社會管理者能夠加強對群眾需求基本態(tài)勢的把握,在為群眾服務的同時,還要能切實做好群眾情緒疏導工作。在農村、街道社區(qū)、社會組織、學校等等基層單位,幾乎都設有基層組織。作為最貼近群眾生活的基層組織,引導農村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是群眾工作的必然要求?;鶎咏M織理應履行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lián)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等職責[1]。但是在現(xiàn)實中,許多基層黨組織班子軟弱渙散,忽視了作為黨員的先進性的示范作用,不主動聯(lián)系群眾、解決群眾難題,不主動去把握群眾思想脈搏的自覺性,基層組織形同虛設。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有70%以上的人口是在農村,處理好廣大農民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農村基層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卻更為凸顯。由于農民本身的教育水平都偏低,當他們遇到難題時,他們很難去找到最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訴求,也很難分辨自己的訴求方式是否合乎法律,所以,如果我們農村基層的領導干部,不多走訪群眾,了解群眾,設身處地為他們解決難題,許多非理性表達訴求的行為往往就會產生,然而,我們部分農村基層領導干部卻觀念單薄,理想信念動搖,干部作風不扎實,思想狀況與黨的先進性要求也不相適應,并沒有去切實地做好群眾工作。
3.從教育層面來說,群眾思想上教育引導的缺失也是應該引以為重的一個原因。由于基層組織的實質弱化,導致基層群眾長時間缺乏切實有效的精神引導,群眾在思想上沒有形成統(tǒng)一穩(wěn)定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在市場經濟體制的主導下,每個人在趨炎附勢地追求著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態(tài)勢下,人們打破了以前那種傳統(tǒng)保守的思維定式,變得帶有功利性、激進性,人們的思想常常伴隨著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的色彩。每個人都希望在生活中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并且試圖著通過一切可以嘗試的機會來實現(xiàn),這就使人們的行為都站在了理性與非理性、合法與違法的臨界點上。正因為是在這種社會經濟環(huán)境下,國家對人們的思想意識進行正確有效的引導才是刻不容緩的必由之路。在我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人們卻往往忽視了自身思想道德層面的覺悟,因此使得我們的人文社會發(fā)展滯緩,道德教育缺失,而且,生活中社會示范的積極作用不多,缺乏對群眾進行規(guī)范性的積極引導。因此,法律常識的宣傳教育也是必要的,在生活中,很多人對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都處于不了解的狀態(tài),缺乏依法辦事的覺悟,人們的法制觀念意識淡薄,人們普遍認為,要維護自己的權益,不鬧是不會解決的,只有鬧甚至于大鬧,才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2]。由于缺乏法律意識,他們也就很難選擇出一條正確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二、法治視野下維護群眾合法利益的措施
面臨現(xiàn)在非理性訴求的案例不斷增加的趨勢,一些案例的群體性事件數量和激烈程度之大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人們也漸漸意識到群眾非理性訴求已經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不但會大大增加我們國家的社會管理成本,更會嚴重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在正視矛盾、訴求和非理性訴求增加的同時,如何引導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是我們現(xiàn)階段應該著力去解決的一個問題,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協(xié)調好政府與群眾的關系。眾之所以會產生非理性訴求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滿足。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盡可能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因此就需要拓寬農村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渠道,并且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的機制。在發(fā)揮各種已有調解機構的作用的同時,還應該強化各種社會團體的作用,各個社會團體在社會中也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應該強化各辦事單位對群眾合理訴求的處理能力。建立健全利益表達機制、協(xié)調溝通機制,加強部門接訪,收到群眾訴求就及時明確責任人及其相關信息[3]。按法律問題解決到位、過錯責任追究到位、解釋疏導教育到位、實際困難幫扶到位[4]。在此之前更需要確立嚴格的辦事流程的規(guī)章制度和嚴格的時間期限,避免辦事人員辦事效率和辦公時間上的拖沓、推諉等失職失責的現(xiàn)象。與此同時,還應進一步完善社會救濟救助機制,除了使得一些已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城鄉(xiāng)醫(yī)療保險、教育補貼等這些社保制度能公開透明、運行通暢外,領導干部可以定期接待群眾來訪,搭建溝通平臺,拓寬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渠道,著力解決干群之間溝通不暢、互相猜疑等問題,把服務落到實處,不斷提升群眾對政府的信任。
2.強化基層組織管理能力,積極做好群眾的思想疏導工作。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群眾非理性訴求的行為,群眾非理性訴求雖然呈激進、對抗態(tài)勢,但歸根結底是尋求利益平衡,而且這種表達方式往往都不是群眾的第一選擇,有的甚至是無奈之舉,同時,也應該看到,只要不斷地改進工作,努力實現(xiàn)利益的基本平衡,正確引導群眾,非理性訴求也是可控的。所以,努力實現(xiàn)群眾利益的平衡,最好是防患于未然,準確把握群眾心理、事前做好群眾思想疏導工作才是關鍵。這就要求我們貼近群眾生活的基層組織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責,把做好民生工作作為理順群眾情緒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走訪群眾,關注民情,了解群眾,掌握群眾的主要思想脈搏,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做好理順群眾情緒的工作[5]。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必須經常深入基層,認真傾聽群眾呼聲,積極關注民情變化。在這個過程中,要審慎鑒別群眾情緒,對于群眾提出的合理訴求,就要予以高度的重視,積極有效地去解決,對于不合理的訴求也要耐心的進行疏導勸說,用至情至理的方式,力求讓群眾清楚地識到自身訴求行為的正確性,“百姓之事無大小”,群眾正是從黨和政府對他們身邊的小事以及切身利益的關注和積極去作為,感受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3.加強群眾教育,提升人們對自身訴求行為的正確認識。隨著現(xiàn)今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的凸顯,人們思想活動的差異性、多變性、獨立性和選擇性也在增強。因此要樹立人們對自身訴求行為的正確認識,首先就是要加強教育。政府應該加強對全社會進行廣泛的思想教育引導,努力凈化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加強法制建設,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杜絕諸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在社會進一步傳播和蔓延,盡全力為群眾創(chuàng)造一個有序、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應該在生活中多樹立一些典型的示范或者多創(chuàng)辦一些公益的活動,使人們能夠更多地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自覺培養(yǎng)友愛互助的人文精神,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秩序。另一方面,就是加強法制宣傳。將法制宣傳、教育貫穿于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廣泛宣傳合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文件條例,依法規(guī)范群眾訴求行為,另外,還可以不定期的為群眾表達訴求提供法律顧問服務或者政府人員法律咨詢服務,擴展“法律援助”的范圍,使人們遇到疑惑時,能夠得到專業(yè)的幫助,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訴求問題。
出現(xiàn)矛盾和問題不可怕,如何解決問題才是重點和關鍵。只有通過法律途徑,運用合法手段,履行法律程序,充分合理表達訴求,才能有助于問題更快、更好地解決。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找政府或相關部門表達訴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行使國家賦予人民的權利。但是,如果脫離了法律軌道,遇事不經仔細思量,采取過激行為,甚至于違反了法律的話,不但解決不了問題,甚至還會激化矛盾,使問題復雜化,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應該在法制軌道內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把依法反映訴求當成一種自覺,把依法維權當成一種習慣,利用法治的力量,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讓社會更加和諧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陳靜,呂慶春.群眾路線的現(xiàn)實問題與機制構建[J].理論探討,2013(6):136-139.
[2]塞繆爾·P.亨廷頓.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3]王梅枝,王乾.構建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利益表達機制[J].黨政干部論壇,2007(7):32-33.
[4]李冬春.法院涉訴信訪問題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30.
[5]錢朝陽.張聞天群眾觀及其當代價值[D].南京:河海大學,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