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井
【關鍵詞】小學體育 教學目標 強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A-0122-01
目標式教學模式注重對教學目標的落實,表現為一種引導教學的活動過程,可促使學生的體育活動行為受到以課堂目標為主的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小學體育學習中體驗追求目標過程的快樂。綜合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其教學目標主要由五部分組成,即學科、學段及學年及課時、單元教學目標。為了提高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要明確各階段的目標,其目標應以小學體育教學任務及目的為基礎。為實現對目標導向功能的強化作用,教師有必要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實施目標式教學,通過向學生傳授健身知識技能、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發(fā)展自身體能和激發(fā)學習興趣。基于此,本文對小學體育教學中強化目標認識進行積極探討。
一、合理設計小學體育教學目標
小學體育教學注重于讓學生形成良好運動能力及鍛煉習慣,教師要基于一些學生運動能力弱、體質差,對體育活動不積極參與等情況合理設置教學目標,應當在整合分析的基礎上明確階段性目標,并將提升小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列為初級階段的教學目標,繼而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到體育教學中,促進其自身的發(fā)展。例如,在“跳箱”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作為課堂目標,并使其積累相關的技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我國體育健兒在賽場上的精彩瞬間,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使其知曉相關的體操技能技巧。又如“快速跑”這一教學內容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協調能力,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特點實施分組教學,使其進行不同內容的學習,再組織學生們進行討論和“示范跑”,通過語言提示和游戲性體育活動,讓學生交流探討“跑得快”的方法。學生采用交流探討所得的方法進行練習,大大提高了體育運動效能,從而使體育教學效果得到全面提高。
二、系統組織課堂教學實踐目標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指導課堂教學實踐是實施目標教學法的關鍵,體育課堂應旨在通過發(fā)揮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增強教學組織的系統性。教師應確保教學活動組織的輕松性,將整個教學的組織環(huán)節(jié)加入游戲活動,進而讓體育教學的目標在趣味性活動的開展中得以實現。例如,在小學體育“障礙跑”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這節(jié)課的目標,旨在了解障礙跑的知識及初步技巧。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實心球、跳繩及欄架等體育器材設置為障礙,并結合此次課程的內容將其設置為“雞毛信”的趣味游戲,借助游戲的形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達到實現教學設計的目標。又如在籃球技能訓練課上,教師要能從學生角度,抓住學生愛表現的特點,將訓練活動轉換為競賽活動,如用50米運動賽替代學生的運球動作訓練,使學生對此課程實踐訓練產生興趣,親身體驗參與其中的樂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更有動力去完成課堂教學訓練。這樣教學,教師在實施目標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加入趣味性的體育游戲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吸引其積極參與其中的動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準確評價整體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訓練完成后,教師要對整個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和分析,從中發(fā)現問題和總結經驗,為后續(xù)教學的高效開展積累經驗。在評價體育課堂教學效果時,教師可以采取觀察、測試等手段,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準確掌握,并在后續(xù)教學中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促進目標式教學的有效實施。例如,在“往返跑”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多次進行往返跑訓練,對學生的轉身速度等進行有效觀察,加之課后對不同成績段學生進行調查,并對整個體育教學過程進行客觀評價,分析學生身高、步伐大小這些平時容易忽略卻影響學生運動效果的因素,以利于在后續(xù)教學中幫助學生改進不足之處,促使其體育運動的有效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緊緊圍繞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等方面,通過對目標式教學模式運用及滲透進行語言提示和游戲性體育活動,開展針對性的學習評價,使學生有了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加強其參與體育課程的興趣,以促進學生更全面的發(fā)展。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