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惠
【關鍵詞】學習體驗 教學 效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A-0102-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闭Z文學習的過程是指學生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以達到提升教學效益的目的。下面筆者主要談談如何從體驗學習入手,提升教學效益。
一、還原畫面,在想象中體驗
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似一個個靜止的語言符號,實則隱藏著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用心去觸摸、用語言去描述,還要引領學生通過聯想或想象來激活文字,還原文本所描寫的畫面,從而使學生通過畫面情景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秦兵馬俑》一課時,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寫了兵馬俑坑規(guī)模宏大的特點。教師可以抓住文本語言中的關鍵句子“已發(fā)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個籃球場那么大”“走近大廳,站在高處鳥瞰……所向披靡的大軍”,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透過這些語言文字,你的眼前仿佛浮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有的學生說:“我好想看到好大好大的一個兵馬俑坑,這些戰(zhàn)士們排列整齊、氣勢豪邁、整裝待發(fā),令人感到精神振奮?!庇械膶W生說:“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個紀律嚴明的軍隊,這個隊伍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齊,仔細一看,原來是兵馬俑啊,太逼真了,是哪個巧手建造出來的,太令人震驚了!”學生通過合理想象,化文字為畫面,使靜止的語言符號在頭腦中變得鮮活立體起來,激活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教學,學生在具體的語言表達中既感知了語言、表達了語言,又激活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了教學效果,使閱讀教學顯得更加精彩。
二、沉入文本,在換位思考中體驗
閱讀教學是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激發(fā)學生審美思維的途徑,更好地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學習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教師讓學生與作品的作者互換角色、與作品的人物互換角色,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觸摸春天》一課時,課文主要通過對盲童安靜用心靈觸摸春天感受春天美好的描述,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在教學時,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走進安靜的內心呢?筆者讓學生把自己當做盲童安靜來感受體會,切身感受文中描寫安靜的語言,從而使學生在換位體驗中感受安靜的一舉一動。教師再通過“安靜,你為什么在月季花前停下來”“安靜,你怎么能夠那么準確地把手伸到月季花前”等一系列問題的追問,讓學生設身處地站在安靜的立場進行考慮,學生很自然地回答道:“我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我可以用鼻子聞,是月季花香把我?guī)У竭@里的。”這樣教學,教師采取換位體驗思考的方式,把學生讀者的身份轉化為文中人物的身份,使學生真正置身于教材文本中,學生借自己之口表達安靜之言,既深研了文本,又揣摩了人物,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
三、讀演結合,在角色表演中體驗
朗讀是學生對文本中的語言進行感知、品味的有效途徑,表演則是學生親近語言、走進文本的有效手段。在閱讀教學中,針對文本中一些感情豐厚的句子或者段落,教師如能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分角色表演,將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并在角色表演中獲得對文本情韻的再度體味和感悟。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一課時,為了使學生體會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質,筆者采取了讀演結合,在角色表演中體驗的學習方法,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熟、讀出感情。在學生讀熟以后,筆者讓學生分別扮演老班長和小梁進行表演。由于有了朗讀作基礎,當老班長說“小梁,別浪費東西了。我……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時,學生們自然地融入其中,被老班長舍己為人的精神所感動,有的學生甚至聲音都哽咽了。學生在形象地表演中將老班長忠于革命,始終不忘自己肩上的職責,一心為戰(zhàn)士們的精神牢記心中。這樣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教材中的句子段落進行表演體會,促進學生與文本內容深度對話,獲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驗。
總之,學生深入文本,獲得豐富感悟、習得語言,強化了學習體驗感受。教師要注重采取多種方式,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提升學生閱讀的效果,真正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