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是一容易入門卻不易熟練的咨詢?nèi)∠?。針對如何提升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學習與應用,本文將分享作者多年來寶貴的實務經(jīng)驗。
關鍵詞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學習;應用
分類號 B849
1.以認同與熟練化解知易行難
與積極心理學、優(yōu)勢導向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非常重視當事人的成功經(jīng)驗、有用之處、力量、資源、希望、小的改變與合理可行的目標。SFBT采取和當事人合作的方式,秉持正向性及整體性的觀點,接受當事人的本來樣貌,相信當事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重視可能存有的小改變。這樣的姿態(tài),將迅速帶動當事人投入于自身的改變,而使SFBT成為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咨詢?nèi)∠颍–orey,2013)。
SFBT是一個注重“改變”的對話,而不是“開題式談話”的對話,企圖引導當事人從“問題式談話”(problemtalk),經(jīng)由“未來式談話”(future talk),而能展開“策略式的談話”(strategy talk)。雖然在治療的一開始,當事人常是問題導向且對未來無望,但是透過SFBT的樂觀導向的對話以及技術,于治療過程中,各種“解決導向”及“策略性導向”的問話,引發(fā)當事人的動機、了解所欲的未來生活及具體目標,并掌握明確可行的行為改變。亦即,SFBT晤談中透過解決導向的對話,使得當事人在面對問題時,愿意去思考:對他來說,什么是有效的解決方法以及這些方法是如何產(chǎn)生的。如此一來,當事人不會一直陷在問題里,而能減少挫折感,增加自我效能感,進而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如何可以維持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如何再學習欠缺的不足,以及如何評量自己的行為策略等,并懂得追蹤并強化自身的改變(OConnell,2001)。亦即,SFBT是一個能引發(fā)當事人“知覺轉(zhuǎn)移”及“重新建構(gòu)”(reframing)問題的取向,讓當事人從固著于問題的狀態(tài),轉(zhuǎn)移至朝向各種可能性的方向前進(Corev,2013;OConnell,2001)。
由于SFBT的逐漸茁壯發(fā)展,有關SFBT訓練也蓬勃發(fā)展。然而,從SFBT的訓練過程中,訓練者或受訓者常會表示,雖然SFBT的哲學與技巧在一開始時,常讓人覺得很容易理解,但是后來則會發(fā)現(xiàn)要能精熟SFBT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許維素,2002;de Shazer,Dolan,Korman,Trepper,2007)。例如,Lammarre(2005)在為期兩年的SFBT咨詢師培育訓練中也發(fā)現(xiàn),雖然第一年時,受訓者能開始初步應用SFBT的技巧,但實際要到第二年時,受訓者才更能發(fā)揮SFBT的精神。許維素(2002)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于初學SFBT時,常會卡在新舊咨詢派別之哲學沖突中,包括是否要進行過去歷史的深究、負向情緒的深度同理與解釋等。因此,對SFBT的學習,乃是需要時間產(chǎn)生認同以能熟練之。而后期學習SFBT的瓶頸,則為如何將SFBT運用于不同類型的咨詢情境中,此時往往需要更多的督導與實作練習。因而Pichot及Dolan(2003)這兩位SFBT領域的重要人物,藉由分享他們的學習經(jīng)驗,提出學習SFBT需要經(jīng)過三個層次的階段整合:第一層次的整合,是將SFBT的技巧整合入既存的治療取向;第二層次的整合,為開始采用SFBT的技巧與核心信念,作為治療的基礎;第三層次的整合,則是將SFBT的核心信念變成生活哲學。換言之,熟練SFBT的歷程,乃與認同、實作、成效有其密切關系。即咨詢師在逐漸理解與熟練SFBT理論與技巧的同時,也更認同與內(nèi)化之;由于咨詢師對SFBT的掌握能力增加,帶來與當事人工作時的具體咨詢成效及咨詢效能感的增加,進而也再次強化其對SFBT的認同與內(nèi)化;而咨詢師對SFBT哲學與技巧的內(nèi)化,又促使其自然地運用于咨詢輔導工作上,甚至對個人的生活、生命及情緒有正向轉(zhuǎn)化的影響(許維素、蔡秀玲,2008)。
所以,開始使用部分SFBT的技術不等于是應用,熟練與內(nèi)化SFBT的歷程,如同欲擅長其他咨詢?nèi)∠蛞话?,是需要時間與努力的持續(xù)投入。尤其,許多實務工作者都宣稱SFBT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派別(de Shazer,etal,2007),需要不斷地加以實作與反思。Trepper,McCollum,De Jong,Korman,Gingerich及F~nklin(2010)還認為,成為SFBT咨詢師的標準,至少要有心理咨詢與治療相關領域?qū)I(yè)訓練下的碩士學歷,以及接受過大學的SFBT課程或工作坊等訓練與督導。特別是擁有以下條件者,可能也較容易學習成為SFBT咨詢師,其包括:擁有溫暖、友善、正向、支持的特質(zhì);相信也容易看到人們的優(yōu)點;對于新的意見是開放與彈性的;是一個優(yōu)秀的傾聽者;特別能從問題中聽出優(yōu)勢之處;以及有耐心與擇善固執(zhí)之人。當然,咨詢師也可能是在接受SFBT訓練的養(yǎng)成過程中,慢慢培養(yǎng)出這些特質(zhì)與優(yōu)勢的(TreDper,et al,2010)。
2.如何發(fā)揮哲學精髓為核心關鍵
筆者在近二十年來進行SFBT訓練與實務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初學者雖然知道“目標、例外、一小步、進展”等是SFBT之核心概念,但仍然存在容易產(chǎn)生誤解之處,故希望特別提出這些體會,以期有助于初學者的精進。
2.1基本咨詢技巧為重要基礎
目標導向、正向?qū)?、改變導向、行動導向的SFBT,對于當事人的欲求與愿望不加評判,反而搭配基本的咨詢歷程,而提出一系列的問句,帶著尊重、欣賞與佩服的態(tài)度,擴大當事人的知覺與選擇,而提升了當事人的希望感與自我賦能。而為了順利使SFBT晤談能達成上述種種的原則與意義,一些基本咨詢技巧的運用,仍是必要的潤滑劑,并須呼應著SFBT原則的使用,這是重要的基礎所在。舉例而言,當咨詢師仍然會使用復述、摘要,除了回應關鍵字以表示聽到外,也會重復摘述晤談中出現(xiàn)當事人的優(yōu)勢與例外經(jīng)驗,也會于提問前多次復述當事人描述所欲正向目標的用詞。然而,SFBT咨詢師雖然會溫和地挑戰(zhàn)當事人的不一致,但此不一致是著重于當事人認為自己狀況不佳但仍能自發(fā)做到一些未曾特別注意之處,以凸顯優(yōu)勢力量,與問題導向派別挑戰(zhàn)當事人的意圖有所不同。同理,尊重當事人推論架構(gòu)的SFBT會意圖擴大當事人的知覺,關注到已存在而未被注意的資源,但不會想要“顛覆”當事人的世界觀。所以,SFBT不使用所謂強烈面質(zhì)與解釋技術,是為特別之處。
當然,欲學習與熟練SFBT的實務工作者,亦不可輕忽SFBT代表性技巧如何組合使用、如何發(fā)揮其基本精神的獨特性。是以,實務工作者必須能深入理解SFBT的精神與哲學,才能實際發(fā)揮SFBT精髓于一般基本咨詢技術及SFBT代表技巧的運作,而真正帶來當事人自我賦能、自我協(xié)助及自我決定的力量(許維素,2009)。
2.2是solution focused不是solution force
首先,多數(shù)初學SFBT的人容易掌握SFBT之例外、優(yōu)勢、資源的觀點。雖然“例外架構(gòu)”是多數(shù)人學習SF—BT的入門,但養(yǎng)成看到例外及深入探討的習慣,就需要咨詢師的不斷練習。
然而,使用SFBT時,初學者常誤以為SFBT不可以談論任何負向的話題。其實不然,SFBT的咨詢師雖不故意引發(fā)更多負向的情緒或問題成因的探討,但是仍會嘗試理解問題發(fā)生的現(xiàn)況,并接納理解當事人想說的內(nèi)容、主題或情緒;在理解接納的同時,又精確地同步或身后一步引導當事人同時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而擴大其視野。
尤其,不少初學者因為看到當事人的正向力量,會想要強勢說服當事人接受這個觀點,比當事人更為樂觀。例如鼓勵傷心氣憤的當事人,外遇的先生一定會回頭,或應勇敢接受外遇正代表著修繕婚姻的好機會等。殊不知,SFBT咨詢師所反映當事人的正向資源,是需要在當事人認同的價值體系中突顯之,甚至只是一種世界觀的示范,是否接受,則乃由當事人自行決定(Berq&Steiner,2003)。例如肯定傷心氣憤先生外遇的當事人,還能記得照顧孩子的需求,而其傷心氣憤代表著對先生的在意。若當事人不想接受,咨詢師可以多去理解的是他的價值觀以及看待人和事物的參照架構(gòu)為何,包括當事人的標準何在,而更強化了共同理解基礎。例如,傷心氣憤不是代表對先生的在意,那么最難受之處何在?
切記,SFBT以解決之道為思考、行動為焦點(solution focused),絕對不是強迫當事人以解決導向的正向思考為唯一方向(not solution force)!
2.3當事人的在乎為重要方向
事實上,SFBT“目標架構(gòu)”的重要性并不亞于例外架構(gòu),甚至更為重要。要了解SFBT不是忽略當事人提出的問題,而是更看重他想要的目標,往往在了解當事人目標的同時,也會得知一定程度的困擾狀態(tài):但相對的,知道問題并不代表咨詢師一定知道當事人此時此刻在意的目標。而最大的挑戰(zhàn)是,初學者難以從當事人一大堆的訴苦語言中找到其所在乎的,也往往會不自覺地替當事人選擇了目標,或者用傳統(tǒng)分析式的觀點來替當事人設定咨詢的目標,而忽略當事人口語表達出來的個人所欲目標。同樣具有挑戰(zhàn)的是,在目標的建構(gòu)上,對初學者最常見的困難之一是代表性奇跡問句的掌握,包括何時提出奇跡問句,如何不斷邀請當事人回到奇跡發(fā)生后的景象描繪,以及連結(jié)后續(xù)相關問句,值得特別鉆研與練習。
就當事人口語表達的目標來工作,對當事人就是一種深度信任、尊重與賦能的行為。但是,如何讓當事人從問題困擾中厘清其真正的目標卻并不容易,這其實是一個精細的“同步與傾聽”的歷程。甚至可以說,目標的形塑也往往是一個“不斷確認”的“變化”歷程。例如,于單次晤談中,當事人于咨詢師的引導之下,在看到自己優(yōu)勢的同時,以及逐步厘清自己的愿景、在意之后,其提出的目標常與一開始來談時所持的方向不同或更為具體。而于兩次晤談中間,當事人的目標也會因為進展的產(chǎn)生而有進一步的修正或產(chǎn)生新的需求。咨詢師都需要時時確認當事人是否想要往某一特定方向邁進,例如鼓勵當事人多嘗試一些有效方法之前,都需要先確認當事人是否愿意以此為目標。
當事人看重的人、事、物以及目標的重要性無所不在。例如,SFBT代表技巧之一的評量問句,雖然簡單,但要能依據(jù)當事人的推論架構(gòu)、談論的經(jīng)驗與主題,與其目標相關又不過度使用,在并入當事人于兩個極端尺度的語言用字,而設計合適的、易懂的向度,特別是十分的向度是當事人在意的發(fā)展方向。此外,任何的例外的發(fā)現(xiàn),以與目標有關者優(yōu)先,任何優(yōu)勢的運作,常是緊扣目標厘清與達成的軸線的,才會對當事人有意義,而此也常是被遺忘的重點。
2.4進展的探討是長遠改變的重要關鍵
雖然“例外”的部分是很容易被初學者優(yōu)先接受的觀點,但是多數(shù)人很容易忽略于每次后續(xù)晤談中花相當?shù)臅r間探討“進展”這個正向的、類似例外的重點。
其實,若SFBT少了強調(diào)進展探討的部分,就可能真的會符合有人認為SFBT是治標不治本的誤解。強調(diào)了進展,才會有“滾雪球效應”的發(fā)生,當事人也才能掌握如何改變以及如何維持改變,而更增加自我掌控的力量。
試想,當一人能夠維持自己的改變并成為一個習慣,此改變就會是長遠的、深入的。而如何催化當事人的發(fā)展,如何以改變滾動改變,即是咨詢師的責任。當然,于后續(xù)晤談中愿意多花時間探討進展,也常會嚴重考驗到咨詢師對于SFBT哲學的信任與認同。
2.5為全然接納與嘗試轉(zhuǎn)化情緒
初學者常常認為SFBT不重視情緒。其實不然!SFBT只是與一些派別對于情緒的定義與協(xié)助方式不同,而非不看重。
莫忘了,SFBT對情緒的看法乃含納在“知覺”這個概念中,是以“整體的一個人”而非單獨的層面來看當事人。于SFBT咨詢中,當事人的負向情緒是被理解和接納的,是被賦予意義與價值的,是有其道理的,且可反應出當事人所在乎與擁有力量之處。此乃另一種“深層共情”的可貴同理能力。
由于秉持正向目標的概念,SFBT是在支持、同步于當事人此時的狀態(tài)及想法的方向下,更看重運用行動解決困擾而化解負面情緒,進而創(chuàng)造出當事人的正向情緒,而正向情緒的建構(gòu)是SFBT更為看重之處。當然,SFBT對于情緒有“同時性”的概念,例如,人有時會為特定事件傷心,有時則不會,而承受傷心正反應著一種韌力。有興趣者可多涉獵“社會建構(gòu)論”各理論對情緒的觀點及SF—BT對知覺的種種觀點。
2.6合作咨詢關系為重要而非唯一的條件
在咨詢關系的部分,對SFBT來說,乃以“合作平等”的關系來看待之,以賦能當事人;而不同于一些學派認為要與當事人建立長期緊密的關系或維持上下的位階。近來,SFBT代表人物研究了SFBT大師的咨詢歷程,而強調(diào)咨詢師與當事人之間能否建立“理解基礎”,是相當重要的。而此核心概念與咨詢關系是很類似,所以SFBT的運作仍需要在當事人與咨詢師的互動與理解下發(fā)揮效能。
“理解基礎”是SFBT晤談十分重要的根基,也常常是許多學習與應用SFBT的咨詢師非常容易忽略與產(chǎn)生誤解之處。尤其,“以當事人為中心”的“理解基礎”,說起來簡單,但要能進入當事人的整個主觀世界與參照架構(gòu),并以整體理解、深度接納的語言表達出來,不過度解釋或用自己的架構(gòu)來整理當事人所言內(nèi)容,對很多初學SFBT的咨詢師,特別是習慣于問題焦點導向者,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
2.7信任生命可能性的代表性介入
SFBT問句能催化當事人賦能自己。咨詢師如何貼近當事人所言,設計以引發(fā)當事人回答就能自我賦能的問句,是很不容易的心念。當然,這過程即包括了如何捕捉當事人關鍵用字立刻并入問句,如何貼近接納地反應對當事人的理解,如何保持不預設立場的未知之姿及身后一步引導等姿態(tài),讓當事人能夠窺得生命可能性的方向,都需要多年對SFBT理念的理解與認同以及不斷練習后,才能初步掌握的。
暫停與回饋,也成為SFBT的代表架構(gòu)之一。在晤談的過程中除了要傾聽與回應當事人外,還要以目標、例外、一小步、進展的觀點,透過贊美、橋梁、建議等方式,后設地匯整當事人目前的狀況及所言的內(nèi)容,并啟動當事人愿意嘗試的動力與方向。亦即,如何選擇與設計合適的回饋,乃反應了咨詢師能否掌握一次晤談的整體流程與重點內(nèi)容,是否能以當事人的知覺與語言來匯整對當事人的理解,并發(fā)揮SFBT哲學,而此,常是初學SFBT者不容易完成之處。
其實,SFBT深受策略學派以及催眠學派的影響,其代表性技巧的暗示性(如奇跡問句)以及回饋的多元變化式(丟銅板的預測活動或佯裝行動),處處可見此兩學派的影響。這些都是學習SFBT者可以不斷精進之處。其實,要能使用這些SFBT的技巧是需要深入信任并尊敬當事人為其生命的專家的。對筆者來說,學習SFBT最難之處,除了技巧使用的精確性外,就是那份尊重理解當事人之高度謙虛、廣度信任與深度理解,以及對生命可能性的堅持相信:此,往往令筆者深深感動,而使筆者持續(xù)留在SFBT學習之路上。
3.極簡境界的追求
簡單,不等于容易。簡單,并不等于簡化。入門SFBT常有容易之感,精熟SFBT卻是相當困難的。尤其,咨詢師更不易于掌握SFBT的“極簡”哲學:如何在“困難的情境中,保持簡單的想法”,并能于晤談中避免于病理診斷與解釋內(nèi)在機轉(zhuǎn)的思維,而保持一顆簡單的心。
SFBT創(chuàng)始人Insoo分享SFBT之所以知易行難,是因為咨詢師難以保持一顆“極簡”心向(mind-set),所以在咨詢工作中發(fā)現(xiàn)“保持簡單”是最重要但卻不容易的原則。例如,對于不斷冒出問題的青少年,可能就是“看到他們的好以及不放棄他們”這一個原則極具關鍵性,但是要長時間持續(xù)做到,則是很不容易的事。
SFBT是一個透過晤談,幫助當事人能夠使生活保持單純,而化解因語言所造成混淆與問題。而此乃是相當實際的一種專業(yè)追求,也有別于其他領域?qū)Ψ诸惢蚪忉尩淖非螅∕cKergow&Hoffman,2009)。亦即,SFBT的原則都很簡單易懂,但如很多的生命哲學,是不容易做到,但是,當咨詢師面臨困難而復雜的情境時,回到簡單的思維,是一個需要自我鍛煉的習慣。
SFBT代表人物Korman曾于督導中對筆者說:“最棒的SFBT咨詢師,是在當事人走出晤談室時,忘了他的咨詢師是誰,只記得自己的目標、例外與行動?!边@種不居功的姿態(tài),真令人動容。學習SFBT對筆者來說,仿若是一輩子的功課,除了“知易行難”的體會之外,SFBT更像是一種令筆者不斷體驗與蛻變的生命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