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梅
一、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在沒有進行新課程改革前總是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分關注美術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在不自覺中形成了一種符合教師個體特征的教學模式。這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教學順利進行,但卻使自己陷入條框之中,影響了美術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課堂上又因為過分強調課堂結構,一般采用固定的技能傳授結構模式:平淡導入一教師演示一。學生臨摹一教師評價作品幾個部分。這種結構由于對課程的各個部分限定的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對繪畫技能部分的傳授,而忽視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作用。學生作品看似畫得很好,但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對其一生的發(fā)展都很不利。通過素質教育我認識到:要想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教師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是關鍵所在。
進行新課程改革后,我在課堂上甘愿做“綠葉”和“鋪路石”,輔助和引導學生領悟、理解和運用美術知識。學生的美術學習逐漸變被動為主動,美術課也上得輕松而生動了。
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需分層次、分階段進行
為體現(xiàn)新課程精神,我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課標要求設計了新的教學結構模式。
(一)運用充滿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搞好教學“開場白”,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對學習美術知識的愿望。所以我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就會主動去學。比如在上一年級《你我他》人物頭像課,在開始時就可以用古老的“貼鼻子”游戲教學,再貼眼睛、貼眉毛等,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在游戲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關系,學生興趣濃厚,為主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突出表現(xiàn)在拓展階段
讓同學進行合作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在個人作品完成后,我采用KT板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進行隨意組合粘貼展示,如:學生畫動物可以組成一幅“動物樂園";畫煙火可以組成“節(jié)日的夜晚”;畫花朵可以組成“百花圓”等等。合作學習給予了每個學生充分自主展示的空間,為他們營造了相互學習,相互勉勵共同成長的團體文化氛圍,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方式。課后拓展“授之以漁”的新渠道。
(三)學習的創(chuàng)作性和實用性突出表現(xiàn)在評價階段
激勵性評價是教學中的藝術,學生是有感情需要的,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從上第一堂課開始,他們就需要從教師那里得到尊重、友愛、溫暖、情誼和教誨。當這種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便會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課。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知識的理解與表現(xiàn)上會有一定差異,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學生的美術作品,更不能用“畫的像與不像”來衡量學生的作品。在教學中,畫的特別好的學生,最大的期望莫過于得到教師恰如其分地評價和鼓勵;某些技法差的學生,最害怕的莫過于受到教師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況,正確的做法應是:該表揚時,就實事求是地給予表揚,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勵其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畫的差的,要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點”,表揚像“想法好”、“用色大膽”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作,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以勉勵的口氣布置任務,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使其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生硬的命令,一開始就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降低了他們的活動熱情。
每個人的審美觀點不同,對美術作品的評價結論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課前給孩子們留點時間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進行分組討論、相互評議,學生不但可以在同學面前表現(xiàn)自我,評價自我,可以相互借鑒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判斷、審美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學生在互動中學會了寬容我經(jīng)常聽到“他畫的比以前進步了”、“他的顏色涂的好,我要學”……。
三、推動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需要全方位、全身心
1、教課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利用我們身邊的地方資源,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設計地方性教材;也可將科學的、歷史的、事實的等內容充實到教材中;也可和其它科目領域相結合構成一種新課程;也可根據(jù)教師的特長添加有特殊性意義的課題??傊?,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要積極的開發(fā)新的課程資源,自由、靈活的運用己有的課程資源。
2、要搞好課堂教學,我們還要利用現(xiàn)有設備,培養(yǎng)學生興趣,上好美術課。通過自己找些資料,如掛圖、畫冊、錄像、幻燈、光碟、標本、模型等,讓學生觀看欣賞。通過聲音、圖像、音樂、游戲、魔術、故事、競賽刺激學生,激發(fā)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
3、身為人師,要理解與尊重學生,理解和尊重他們的追求、情感、興趣、愛好和“奇思妙想”。因此,課堂上學生如何能輕松愉悅的接受知識,師生互相理解與尊重是重要前提。教師要親切,語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激勵學生勇于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在課堂中既感到積極緊張,又感到輕松愉快。
4、事實證明,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組織者等角色轉變。其任務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fā)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同時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多研究、多討論、多交流。
5、美術教育要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存、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課后反思的設入是要我們在上完一節(jié)課后,坐下來進行總結、探討積累教育教學經(jīng)驗的好途徑。
6、根據(jù)課程的類型、教材內容、組織形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環(huán)境、地區(qū)等變化,合理安排課堂結構,并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即完成一節(jié)課所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也要在內容之間巧妙轉換,體現(xiàn)教學的連貫性,在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中:“音樂走進課堂”、“情境教學法”、“軟化學科邊緣”、“信息化”等多中教學方式為我們的美術教學開創(chuàng)了新天地。
當然,美術教育改革還任重道遠,作為美術教師,作為美術教改的實驗者,我還需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領會和運用新課程,使我們的美術教育的前景更廣闊和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