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民劉守祥
大學生身體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體育鍛煉的關系研究*
馬愛民120劉守祥2
(1.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2. 揚州育才實驗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9)
采用身體鍛煉等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身體自尊量表對大學生進行調(diào)查,探討一般自我效能、身體自尊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調(diào)查結果顯示:(1)大學生身體鍛煉量、體育鍛煉史、一般自我效能、身體自尊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大學生身體鍛煉量、體育鍛煉史在專業(yè)上存在顯著差異;(2)一般自我效能對身體鍛煉量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身體自尊對身體鍛煉量和體育鍛煉史均有較好的預測作用,一般自我效能和身體自尊存在交互作用。
大學生;體育鍛煉;身體自尊;一般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是指個體對自身完成某種工作任務或行為活動的一種能力判斷[1]。他根據(jù)活動、任務、情境的具體性將自我效能區(qū)分為3種層次:具體任務自我效能、領域效能和一般自我效能[2]。德國心理學家Schwarzer認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應對不同環(huán)境的需求或面臨新環(huán)境時的一種總體性的自信心,是一項重要的人格特征[3]。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感不僅能夠決定人們行為的選擇以及對活動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還能影響人們新行為的習得和活動時的思維與情感反應模式[4]。此外,作為同屬自我概念研究范疇的身體自尊,被定義為與社會評價密切相關的“個體對自我身體的不同方面的評價”,它對研究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5]。由于一般自我效能和身體自尊都是重要的自我概念,其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自我概念與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關系,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改善及良好生活方式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法從南通大學在校本科生中抽取30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問卷調(diào)查,剔除錯答、漏答和有規(guī)律回答的問卷,所得有效問卷295份,有效率為98.3%。
1.2 研究工具
1.2.1 身體鍛煉等級量表
量表由武漢體育學院梁德清等人將其修訂成中文版。該表從鍛煉強度、一次鍛煉時間和鍛煉頻率3個方面來考察身體鍛煉。其中身體鍛煉量的得分=鍛煉強度得分×(每次鍛煉時間得分-1)×鍛煉頻率得分,每個方面各分為5級,計分為1-5分,身體鍛煉量得分為0-100分,小鍛煉量≤19分,中等鍛煉量為20-42分,大鍛煉量≥43分。
1.2.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
量表由Schwarzer等人編制,共10個項目,采用Likert-4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翻譯修訂,其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α=0. 87,重測信度為0.83,折半信度為0.82。
1.2.3 身體自尊量表(PSPP)
量表由Fox編制,共有30個項目,采用Likert-4點計分。徐霞對PSPP進行了本土化研究,修訂后的中國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包括身體自我價值感(PSW)主量表和運動技能(SC)分量表、身體狀況(PC)分量表、身體吸引力(AB)分量表和身體素質(zhì)(PF)分量表。經(jīng)檢驗,該量表作為研究大學生身體自尊的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統(tǒng)計與分析
數(shù)據(jù)結果用Mean±SD,采用社會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SPSS 15.0和Amo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顯著性為P<0.05。
表1 不同性別、專業(yè)大學生體育鍛煉、一般自我效能及身體自尊的比較
PSW 10.03±2.68 11.54±2.64 -4.244 .000 10.37±2.54 10.47±2.92 -.315 .753 SC 9.21±3.02 10.83±3.10 -3.992 .000 9.64±2.98 9.62±3.24 .051 .959 PC 11.42±3.23 13.50±3.07 -4.902 .000 11.98±3.13 11.94±3.47 .110 .913 AB 10.30±2.26 11.80±2.44 -4.881 .000 10.60±2.26 10.77±2.52 -.615 .539 PF 9.45±2.92 10.37±2.92 -2.372 .018 9.47±2.93 9.88±2.94 -1.199 .232
由表1可知,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身體鍛煉量、體育鍛煉史、一般自我效能及身體自尊諸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各項得分均明顯高于女生。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在身體鍛煉量和體育鍛煉史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理科生無論是在身體鍛煉量還是在體育鍛煉史方面都要明顯好于文科生,但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一般自我效能及身體自尊的得分方面相差無幾,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2 體育鍛煉、一般自我效能和身體自尊的相關分析
對身體鍛煉量、體育鍛煉史、一般自我效能及身體自尊進行相關分析(表2),結果顯示:一般自我效能、身體自尊與身體鍛煉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而體育鍛煉史僅與身體自尊呈顯著正相關。以此相關分析為基礎,采用結構方程模型(AMOS17.0)進行身體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對預測體育鍛煉的路徑分析。由圖1可知,一般自我效能對身體鍛煉量的預測指數(shù)為0.10,身體自尊對身體鍛煉量的預測指數(shù)達到0.37,對體育鍛煉史的預測指數(shù)為0.20,一般自我效能與身體自尊間存在交互作用(0.46)。路徑分析結果表明,身體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對體育鍛煉都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但身體自尊的預測效果要稍好于一般自我效能。
圖1 身體自尊、一般自我效能對體育鍛煉預測的路徑分析
身體鍛煉量是由鍛煉強度、每次鍛煉時間和鍛煉頻率(每周)來綜合考察體育鍛煉,更確切的說身體鍛煉量是人們短期(每周)體育鍛煉情況的反映,而體育鍛煉史則是從長期角度來考察人們的體育鍛煉的,由相關分析顯示身體鍛煉量與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身體自尊存在顯著相關,身體自尊與大學生體育鍛煉史存在顯著相關(表4),說明一般自我效能和身體自尊都對短期(每周)體育鍛煉有一定的預測效果,這驗證了自我效能能夠決定人們行為選擇以及對活動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這一結論,也驗證了身體自尊是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心理前因這一結論。此外,路徑分析發(fā)現(xiàn)一般自我效能和身體自尊之間存在交互作用,表明兩者都屬于自我概念這一范疇。
4.1 大學生身體鍛煉量、體育鍛煉史、一般自我效能、身體自尊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男生高于女生;身體鍛煉量、體育鍛煉史在專業(yè)上存在顯著差異,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4.2 一般自我效能對短期體育鍛煉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身體自尊對短期和長期體育鍛煉均有一定的預測作用;一般自我效能和身體自尊存在交互作用。
[1]Bandura A.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8, 4,191-215.
[2]郭本禹.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10-11.
[3]Schwarzer. R., Jerusalem, M. (1995).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scale. In J. Weinnman, S. Wright & M. Johnston (Eds), Measures in health psychology: A user’s portfolio. Causal and control belief (pp.35-37). Windsor, England: NFER-NELSON.
[4]李佳川.體育鍛煉對降低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9,44.
[5]豐萍,劉建國,張茂林.健美操對女大學生體型、體質(zhì)及焦慮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4):123-125.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Self-esteem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MA Ai-min, etal.
(PE college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9, Jiangsu, China)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some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scale of rating physical exercis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eneral self-efficacy, physical self-esteem and physical exerci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mounts of physical exercise,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exercise, general self-efficacy, physical self-esteem on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amounts of physical exercise,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different specialty student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general self-efficacy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self-esteem also has a better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both the amoun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exercise,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self-esteem; general self-efficacy
南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南通大學教學改革課題(2014B82)。
馬愛民 (1982-),江蘇南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