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琴
新課程實施以來,東苑小學全面貫徹課堂教學改革的思想精神,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確立“創(chuàng)新教研、革新機制、立足校本”的課堂教學改革思路,積極穩(wěn)步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中心工作來抓。緊緊圍繞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著力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在實踐中求得進步,在改革中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經過全校教師的不懈努力,我校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勃勃生機,取得良好成效。
一、創(chuàng)新教研活動,探索靈動課堂
東苑小學擁有一支年輕的教師隊伍,他們朝氣蓬勃,各個靈動個性。他們珍視童心,崇尚真愛,談起對教育的理解,他們滿懷激情;論起對課堂的灼見,他們各顯真知。但每一所學校,我們不得不正視的是,如何讓“鋒芒畢露”的老師保持芬芒?讓意見紛呈的老師趨于統(tǒng)一?教研就成了每一所學校必修的課題,成了統(tǒng)一意見、保持芬芒的老師們的陣地。
1.“憧憬”式有效教研的探索。這樣的教研老師喜歡嗎?這樣的教研有智慧靈動嗎?采用哪些方式可以讓老師們發(fā)自內心喜歡教研?有哪些教研方法可以促進老師智慧生成?正是基于老師對“憧憬”教研心理規(guī)律的探索,東苑小學才會在教研活動中探索出方法充滿情趣,過程充滿激勵,探究充滿本真的“有效教研”。
東苑小學的“憧憬”式有效教研是教學管理層時時關注、層層思考的問題。他們會提前對每一學期、每一時期的教研作出總體規(guī)劃,把握教研的總體方向和目標。但教研活動的推陳出新,教研活動的形式確定創(chuàng)新并不來自管理者,而是來自學校的教學骨干——各科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每學期開學前教師上班的第一天,東苑小學必將召開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會議。教研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教研計劃的制定。分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和教務處先向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傳達學校的教科研工作精神和總體綱要,然后由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確定本學期的教研活動議題,倡議擬開展的教研活動和形式。群策群力,教研形式就不斷創(chuàng)新,好點子就紛紛亮相:課堂是流淌的藝術,海報是凝固的藝術,一幅幅濃縮了課堂教學精華的教研海報首次出現在東苑的校園,勾起了人們對教研活動的多少期待與向往;課堂連續(xù)劇將是怎樣的呢?兩位老師演繹同一內容不同的課堂,還得講解不同課堂所支撐的理念和課堂模式,但堂下的老師往往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見解,于是乎衍生出了同一內容下的第三種、第四種課堂,教師們非常愜意;群舌會戰(zhàn)的“辯課”賽;靈活便捷的QQ群問鼎教學金點……東苑小學的教研活動層出不窮,充滿創(chuàng)新,充滿希冀。
2.常規(guī)性有效教研的落實。東苑小學在開展創(chuàng)新教研的同時,落實常規(guī)化教研。學校制定有《東苑小學教學管理常規(guī)》、《東苑小學校本教研制度》、《東苑小學課題管理方法》、《東苑小學青藍工程管理條例》等等制度。學校采取了分科監(jiān)督、領導深入、組長把關、任務驅動、檔案記載、及時評價、周報月總、成果展示、利益掛鉤等一系列可操作的措施,為常規(guī)教研真正落到實處提供保障。這些做法很好確保了教研活動的規(guī)范性,推動教研活動的正?;盗谢_展。說課、現場評課、課件制作、普通話、計算機、三字一畫等教學基本功東苑小學的老師們磨練了一年又一年。 “青年教師讀書會”、“實戰(zhàn)式教學演練”、“教學質量分析會”已成為學校校本教研的特色常規(guī)教研活動。
創(chuàng)新的教研活動,激發(fā)了老師們教研熱情,觸動了一個又一個的教學靈感,煥發(fā)出勃勃教研生機,贏來了課堂改革的永遠春天。
二、創(chuàng)新備課機制,勾勒理想課堂
備課是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首要途徑。抓好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教學品質的有效方法,是實現輕負高質的基石。雖然校本教研形式豐富多樣,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校以備課為抓手,在備課中清晰“魅力課堂”的目標,在備課中設計“輕負高質”的方案,在備課中檢測“高效課堂”的效果。
1.“三次”備課制度——挖掘備課深度。學校實施“三次備課”制度。第一次備課在不看任何參考書與現成教案的前提下,完全按個人的見解寫出初案;第二次備課在廣泛借鑒他人設計和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再次修改方案,使教案有亮點特色;第三次備課,反思上課的得失后,發(fā)現教案的可行性和不足,再次“備課”,完善教案。
學校集體備課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定中心發(fā)言人,確?;顒娱_展規(guī)范化。集體備課時主講老師提出自己建構的系統(tǒng)化、立體化的知識體系,供老師評議參考。每堂課預設怎樣上,重點是什么,難點怎樣突破,備課老師講述著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課堂”,同年級老師用心傾聽,不停補充,深挖細耕,觀點共鳴,資源共享,把課磨透磨精。在共案基礎上,教師們再根據自身特點,演繹出個性化教案。不帶教材,不帶教本也能上出一節(jié)節(jié)精彩的課堂,就算把課備到家了。
2.“跨學科”備課——拓展備課視野。上學期始,學校嘗試跨學科大型集體備課示范引領活動,全校老師集體在同一時間內統(tǒng)一參與某一學科的集體備課活動。語文老師說,寫作無差生,就像各位數學老師說的,作文教學應從閱讀習慣培養(yǎng)開始,讓孩子們看大量課外書,學會敢想、敢說、敢寫。學科老師跳出了本學科的“禁錮”,開放性的交流讓不同學科老師擦出教育的智慧火花,博覽眾長,變大家的智慧為自己的智慧。
我們通過幾年的探索,按照“獨立備課、集體研討 、資源共享、課后反思”的要求,實行“跨學科、滾動式、盲打評價”的電子教案+PPT備課方式,確保教師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課堂,使備課更具實效,為課堂的高效教學提供了切實保障,達到教學有法,學習得法,真正實現“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目標。
三、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演繹高效課堂
1.啟用教學前測,找準教學起點。為保障教學有效性,學校啟動課堂教學前測研究活動,每節(jié)課教學時學生的起點如何,已有哪些知識儲備,有多少人對新知掌握到何種程度,他們喜歡用什么方法方式學習等問題,同年級老師會通過調查問卷、師生訪談、課題研究等手段,科學得出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為后續(xù)教學明了方向,搭個梯子讓學生登上吻合他們現實需求的幸福課堂。課堂教學前測研究活動讓老師做足備課功課,老師不斷從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邁進。
2.推行“30+10”模式,確保課堂高效。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課外作業(yè)量,學校推出30+10課堂教學模式。為使30+10教學得以實行,學校推出《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課內10分鐘練習的基本規(guī)范》,要求老師探索高效教學方式,精講精練。40分鐘教學,師生互動學習時間不超過30分鐘,余下時間交給學生思考、討論、完成當堂作業(yè)。本學期語、數、英、科學學科組還專門組織教師進行10分鐘課堂練習作業(yè)設計評比,這樣活動優(yōu)化了作業(yè)設計的形式和內容,將課堂作業(yè)本有機融合,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實際設計富有特色的高效練習。在規(guī)范中,我們還指出學生在練習時,教師必須加強巡視輔導,善于發(fā)現學生中生成的課程資源,及時改進教學。前不久,學科組還舉行“有效課外作業(yè)設計論壇”,教師樹立起高效課堂的觀念,讓10分鐘課堂練習達到最優(yōu)化。
東苑小學在“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之路上,不斷創(chuàng)新教研途徑,革新備課機制,改革課堂教學,讓老師們多思考、勤思索,不斷感悟進取,求索創(chuàng)新,培育了一批“智慧型教師”,營造了靈動、理想、高效的魅力課堂。學校確立“全面加特長,高分加高能”的培育模式,學生的知識水平、技能掌握、實踐探究能力等全面發(fā)展。學生在快樂高效學習的同時,有了更多仰望星空的課余時間,一批批有藝術天賦的孩子脫穎而出,凸顯群體化藝術教育的特點……近兩年,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全國藝術教育特色學?!?、“金華市輕負高質示范校”等眾多榮譽稱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