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珺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且十分艱巨的課題?!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想像、 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苯Y(jié)合這一精神,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寫作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有些學生認為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它通常是耳、鼻、口、身、腦五種感覺器官的綜合運用。是人們通過感官仔細了解并體味客觀事物和現(xiàn)象,以獲得直接經(jīng)驗的過程。觀察不等于觀看,除了要求準確之外,還要強調(diào)新鮮、獨特,反映個人的審美情趣、理想抱負,同時還要有感覺、想象、思維等的參與。
小學作文從中年級開始要求學生做到“留心周周圍事物,養(yǎng)成勤于觀察思考、樂于動筆的習慣。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象寫出來,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語句通順,有一定條理。”正如赫伯特·斯賓塞所說:“如果一個人要在寫作上有所發(fā)展,就應該仔細觀察、細心體會周圍的人、事、物。”一些學生害怕寫作文,作文脫離實際,生搬硬套,或?qū)懥魉畮?,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或是不習慣于思考。
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編的準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后,說:“我勸你不要忙于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zhuǎn)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準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于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于寫成了小說《點心》,并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后來莫泊桑在總結(jié)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說:“對你所要表現(xiàn)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發(fā)現(xiàn)的東西……”我常常用這個故事去鼓勵學生,作文就是用筆說話,會說話就會作文。而要想有話說就要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yǎng)成善于思考和觀察的良好習慣,切忌胡編亂造,閉門造車。
總之,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是寫作的基本功,只有引導學生觀察,才能從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寫起文章來才能有血有肉,真實感人。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在這里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觀察力的培養(yǎng)首先要注意觀察集中目標,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
觀察的效果如何,決定于觀察目的的明確程度。觀察的目的明確,對某一事物的感知就比較完整、清晰,而小學生的注意特點和思維態(tài)勢決定了他們在觀察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無意性, 漫邊無際,走馬觀花。得到的材料不具體,感受也就不深。為了克服這一毛病,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預先明確地向?qū)W生提出觀察的目的任務。
但是如果學生時時處處依賴教師的指示,觀察力是培養(yǎng)不起來的。要使學生能獨立地自己提出觀察任務,最重要的是激發(fā)他們的觀察興趣。教師可以經(jīng)常在班里開展如故事會,跳繩比賽和接力賽等活動,在活動時,適時進行現(xiàn)場指導,啟發(fā)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樂意去觀察事物,從玩中得到樂趣,從樂趣中增長見識,并且豐富、積累寫作素材。
二、引導學生觀察,學會善于觀察的技能
教學中僅靠興趣是遠遠不夠的,要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真正的發(fā)展,還必須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要引導學生怎樣去觀察,使他們學會善于觀察的技能。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自己的觀察能力。
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在觀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識準備,然后指導學生按計劃地進行觀察,不要忘掉了觀察的目的任務,引導學生在觀察時開動腦筋。教育學生能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會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或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或由點到面、或由面到點等進行觀察,還會因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觀察順序。譬如按照一個整體事物的各個部分和整體的空間位置的順序來觀察事物,按事物發(fā)展的時間順序進行觀察事情。
三、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觀察的訓練
實踐活動是觀察能力發(fā)展的基礎(chǔ)。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起來的。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提出不同的觀察要求,對他們進行觀察的訓練。
教學大綱對各個年級的作文教學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且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課內(nèi)落實。每個學期,教師都應有明確的訓練目的,安排一定數(shù)量的訓練題目,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訓練。例如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向不同年級的學生提出難易不等的觀察訓練。讓低年級學生觀察圖片或者自然景色,進行看圖說話或?qū)懺?。讓中年級學生可觀察比較熟悉、特點比較明顯的人和事物,寫簡單的觀察日記。讓高年級學生觀察特點不外露、需要仔細鉆研的人和事物,寫比較復雜的觀察日記或記敘文。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看圖再學文,鼓勵孩子們?nèi)グl(fā)現(xiàn)自己觀察的東西與課文所寫的有何異同點,或者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設(shè)一定觀察情境,聯(lián)系實例進行觀察訓練。對每次觀察作業(yè),教師都應組織學生進行評議,使他們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不斷提高。
四、學寫觀察日記,培養(yǎng)學生長期觀察的習慣。
許多著名作家都有寫觀察日記的習慣。例如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身邊常備有一個筆記本,隨時把看到的、聽到的事情記下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發(fā)生的事物,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東西,用筆記下來,形成自己的觀察筆記。觀察筆記可以把觀察到的事物作為寫作材料儲存起來,以備日后作文時用,這樣,久而久之,不斷積累,作文的材料就會越來越豐富,寫作文就不會感到無話可說,并且要不斷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水平,從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千世界千姿百態(tài),生活中的一切都匯成了汩汩寫作之源,等待著有心者的挖掘。只要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觀察,作出分析判斷,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因此,不管走到哪里、在干什么,都要帶上耳朵仔細聽、帶上眼睛留心看、帶上腦袋多思考,帶上紙筆多記錄,耳聞目睹腦思手寫,就會心中有物、言之有情。